一种马蹄形隧道施工用台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75214发布日期:2022-04-30 20:07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马蹄形隧道施工用台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马蹄形隧道施工用台架。


背景技术:

2.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或者在山体中,铺设铁路或修筑公路供机动车辆通行的建筑物,根据其所在位置可分为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称为山岭隧道;为穿越河流或海峡而从河下或海底通过的称为水下隧道;为适应铁路通过大城市的需要而在城市地下穿越的称为城市隧道。
3.现有的隧道施工用台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台架的稳定性与台架的可移动性不足,容易导致台架松散、台架搬运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马蹄形隧道施工用台架。
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6.一种马蹄形隧道施工用台架,包括第一连接柱、固定螺栓、第一伸缩柱、第一承重板、第一固定轴,两根所述第一连接柱内部均设置有两个螺纹管,所述螺纹管内部设置有所述固定螺栓,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柱上方均设置有两个第一伸缩柱,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伸缩柱的前侧设置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关,所述第一伸缩柱伸缩端设置有所述第一承重板,所述第一承重板前后两侧内部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两侧设置有第一固定环,所述第一伸缩柱下端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柱,前端的一根所述第一连接柱一侧设置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关,所述第一连接柱两侧上方设置有第二伸缩柱,所述第二伸缩柱上端设置有第二承重板,所述第二承重板前后两端内部均设置有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两侧设置有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二伸缩柱下端设置有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下端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外围设置有旋转柱,所述旋转柱下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中间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前后两端设置有转轮。
7.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螺纹管焊接相连,所述螺纹管与所述固定螺栓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柱焊接相连,所述第二伸缩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柱焊接相连。
8.如此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柱与所述螺纹管的焊接为所述螺纹管提供了可靠的稳定性,所述螺纹管与所述固定螺栓的螺纹连接方便于拆装固定,所述第一伸缩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焊接为所述第一伸缩柱提供了稳定性,所述第二伸缩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焊接为所述第二伸缩柱的稳定性做出了保障。
9.优选地:所述第一伸缩柱与所述第二连接柱焊接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第一导线螺栓连接,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开关螺栓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柱与所述第一承重板焊接相连,所述第一承重板与所述第一固定轴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固定轴与所述第一
固定环螺纹连接。
10.如此设置,所述第一伸缩柱与所述第二连接柱的焊接为所述第一伸缩柱的稳定性再次的加强,所述第二连接柱与所述第一导线的螺栓连接方便于所述第一导线老化或损坏后的拆卸维修,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开关的螺栓连接也是方便拆卸,所述第一伸缩柱与所述第一承重板的焊接为所述第一承重板提供了稳定性,所述第一承重板与所述第一固定轴的过盈配合既能保证良好的稳定性也方便于拆卸,所述第一固定轴与所述第一固定环的螺纹连接方便于拆卸。
11.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一连接柱螺栓连接,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开关螺栓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柱与所述第二承重板焊接相连,所述第二承重板与所述第二固定轴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固定轴与所述第二固定环螺纹连接。
12.如此设置,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一连接柱的螺栓连接方便于所述第二导线老化或损坏后的拆卸更换,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开关的螺栓连接也是方便拆卸,所述第二伸缩柱与所述第二承重板的焊接为所述第二承重板提供了稳定性,所述第二承重板与所述第二固定轴的过盈配合既能保证良好的稳定性也方便于拆卸,所述第二固定轴与所述第二固定环的螺纹连接方便于拆卸。
13.优选地:所述第二伸缩柱与所述第一连接轴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轴承焊接相连,所述轴承与所述旋转柱焊接相连,所述旋转柱与所述连接板焊接相连,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轴间隙配合。
14.如此设置,所述第二伸缩柱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螺纹连接方便于拆卸,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轴承的焊接为所述轴承提供了稳定性,所述轴承与所述旋转柱的焊接为所述旋转柱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所述旋转柱与所述连接板的焊接为所述连接板提供了可靠的稳定性,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轴的间隙配合为所述第二连接轴提供良好的可转动性。
15.有益效果在于:各装置的连接方式为台架提供了可靠的稳定性,这样设置台架也有了移动性。
附图说明
16.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马蹄形隧道施工用台架的轴测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马蹄形隧道施工用台架的右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马蹄形隧道施工用台架旋转柱处局部放大图。
20.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1.1、第一连接柱;2、螺纹管;3、固定螺栓;4、第一伸缩柱;5、第一导线;6、第一开关;7、第一承重板;8、第一固定轴;9、第一固定环;10、第二连接柱;11、第二伸缩柱;12、第二承重板;13、第二固定轴;14、第二固定环;15、第一连接轴;16、轴承;17、旋转柱;18、连接板;19、第二连接轴;20、转轮;21、第二导线;22、第二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23.如图1-图3所示,一种马蹄形隧道施工用台架,包括第一连接柱1、固定螺栓3、第一伸缩柱4、第一承重板7、第一固定轴8,两根第一连接柱1内部均设置有两个螺纹管2,螺纹管2内部设置有固定螺栓3,两个第一连接柱1上方均设置有两个第一伸缩柱4,其中一个第一伸缩柱4的前侧设置有第一导线5,第一导线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关6,第一伸缩柱4伸缩端设置有第一承重板7,第一承重板7前后两侧内部均设置有第一固定轴8,第一固定轴8两侧设置有第一固定环9,第一伸缩柱4下端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柱10,前端的一根第一连接柱1一侧设置有第二导线21,第二导线21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关22,第一连接柱1两侧上方设置有第二伸缩柱11,第二伸缩柱11上端设置有第二承重板12,第二承重板12前后两端内部均设置有第二固定轴13,第二固定轴13两侧设置有第二固定环14,第二伸缩柱11下端设置有第一连接轴15,第一连接轴15下端设置有轴承16,轴承16外围设置有旋转柱17,旋转柱17下端设置有连接板18,连接板18中间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轴19,第二连接轴19前后两端设置有转轮20。
24.优选地:第一连接柱1与螺纹管2焊接相连,螺纹管2与固定螺栓3螺纹连接,第一伸缩柱4与第一连接柱1焊接相连,第二伸缩柱11与第一连接柱1焊接相连,如此设置,第一连接柱1与螺纹管2的焊接为螺纹管2提供了可靠的稳定性,螺纹管2与固定螺栓3的螺纹连接方便于拆装固定,第一伸缩柱4与第一连接柱1的焊接为第一伸缩柱4提供了稳定性,第二伸缩柱11与第一连接柱1的焊接为第二伸缩柱11的稳定性做出了保障;第一伸缩柱4与第二连接柱10焊接相连,第二连接柱10与第一导线5螺栓连接,第一导线5与第一开关6螺栓连接,第一伸缩柱4与第一承重板7焊接相连,第一承重板7与第一固定轴8过盈配合,第一固定轴8与第一固定环9螺纹连接,如此设置,第一伸缩柱4与第二连接柱10的焊接为第一伸缩柱4的稳定性再次的加强,第二连接柱10与第一导线5的螺栓连接方便于第一导线5老化或损坏后的拆卸维修,第一导线5与第一开关6的螺栓连接也是方便拆卸,第一伸缩柱4与第一承重板7的焊接为第一承重板7提供了稳定性,第一承重板7与第一固定轴8的过盈配合既能保证良好的稳定性也方便于拆卸,第一固定轴8与第一固定环9的螺纹连接方便于拆卸;第二伸缩柱11与第一连接柱1焊接相连,第二导线21与第一连接柱1螺栓连接,第二导线21与第二开关22螺栓连接,第二伸缩柱11与第二承重板12焊接相连,第二承重板12与第二固定轴13过盈配合,第二固定轴13与第二固定环14螺纹连接,如此设置,第二导线21与第一连接柱1的螺栓连接方便于第二导线21老化或损坏后的拆卸更换,第二导线21与第二开关22的螺栓连接也是方便拆卸,第二伸缩柱11与第二承重板12的焊接为第二承重板12提供了稳定性,第二承重板12与第二固定轴13的过盈配合既能保证良好的稳定性也方便于拆卸,第二固定轴13与第二固定环14的螺纹连接方便于拆卸;第二伸缩柱11与第一连接轴15螺纹连接,第一连接轴15与轴承16焊接相连,轴承16与旋转柱17焊接相连,旋转柱17与连接板18焊接相连,连接板18与第二连接轴19间隙配合,如此设置,第二伸缩柱11与第一连接轴15的螺纹连接方便于拆卸,第一连接轴15与轴承16的焊接为轴承16提供了稳定性,轴承16与旋转柱17的焊接为旋转柱17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旋转柱17与连接板18的焊接为连接板18提供了可靠的稳定性,连接板18与第二连接轴19的间隙配合为第二连接轴19提供良好的可转动性。
25.工作原理:将台架推到需要的位置后摆正,将固定螺栓3固定到地底后工人们可以
先上第二承重板12对隧道两侧进行施工,可以操作第二开关22从而控制第二伸缩柱11的伸缩高度,若是需要对隧道顶部进行施工可以先操作第一开关6从而控制第一伸缩柱4下降工人们上第一承重板7后再操作第一开关6控制第一伸缩柱4的高低位置,这一片施工完毕后将固定螺栓3拧开就可以直接推动台架去其他位置进行施工。
26.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