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隧道内的渣土运输车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68200发布日期:2022-10-12 05:34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隧道内的渣土运输车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隧道内的渣土运输车降尘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隧道施工中,洞内环境的好坏常常是影响施工人员健康和机械效率的重要因素。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的粉尘,严重影响着隧道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健康。隧道开挖大多采用爆破法,一般在爆破结束以后,隧道掌子面附近飞尘弥漫,是隧道内粉尘的主要来源,常见的隧道开挖粉尘一般采用压入通风将粉尘稀释,通过空气流动原理将洞内的浑浊空气排至洞外,或者配合喷水降尘装置将粉尘液化成泥浆。
3.在一些长大隧道的施工中,随着隧道掌子面的向前推进,掌子面距洞口的距离逐渐增大,车辆运输距离也就随之增大,例如在建川藏铁路易贡隧道最长独头掘进距离在6.3km以上,拉月隧道最长独头掘进距离在6.8km以上,在如此长距离的条件下隧道爆破开挖后同一时间洞内存在多辆渣土运输车辆,洞内车辆在自身颠簸和循环风流的作用下使得所运渣土表面干燥的粉尘沿着出渣通道飘散,从而使得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变得越来越差,同时飘散的粉尘也会影响司机的视线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当前针对这一问题在施工现场主要是通过洒水车来回洒水作业和喷淋降尘来解决,但是使用上述手段不仅要长时间占用出渣通道,而且降尘区域小、效率低,当存在长时间的连续出渣作业时洞内环境还是会变得非常差。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隧道内的渣土运输车降尘装置,通过在隧道内对每一辆出渣运输车进行自动降尘处理,有效改善洞内环境,提高隧道内部空气质量。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用于隧道内的渣土运输车降尘装置,包括行走模块、除尘模块、供水模块、渣土车定位模块以及控制器,所述行走模块包括移动台车、设置在所述移动台车底部的多个行走轮,所述移动台车采用框架式结构,包括多个立柱、连接在所述立柱顶部的若干纵梁、横梁,所述除尘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移动台车顶部横梁上的多个喷头,所述供水模块通过管线与所述喷头连接,所述渣土车定位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移动台车沿隧道出口方向右侧前端立柱上的传感器、设置在待降尘渣土车车头右侧的感应芯片,所述移动台车、供水模块、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6.所述供水模块包括主水管、一号送水管、水箱、水泵和二号送水管,所述一号送水管一端与主水管相连,一端与水箱相连,所述水泵安装在水箱内部,所述二号送水管一端与水泵相连,一端与所述喷头相连,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水箱顶部,所述水泵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7.所述立柱、连接在所述立柱顶部的横梁与隧道横截面形状相匹配,所述行走轮设
置在所述立柱的底部。
8.所述移动台车沿隧道延伸方向前后两端四角的立柱上方均设置有警示灯,所述警示灯成带状沿立柱分布。
9.所述主水管沿隧道出口方向布设在隧道右侧边墙位置,所述水箱放置在所述主水管一侧隧道底部。
10.所述喷头沿隧道延伸方向在所述移动台车顶部分三组,其中一组位于所述移动台车顶部中间位置,其余两组位于所述移动台车顶部两侧。
1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渣土车定位模块通过传感器+感应芯片配合,待除尘车辆到达除尘模块位置时自动识别定点降尘,可有效对每一辆出渣运输车进行降尘,从源头解决粉尘飘散的问题;并通过警示灯提示前后方的车辆注意车辆间距以保证行车的安全;2、本实用新型通过移动台车可随掌子面的推进向前移动安装,循环利用程度高,降尘作业位置灵活;3、本实用新型移动台车采用框架结构,与隧道横截面形状相匹配,占用空间小,不影响洞内车辆的通行,整体结构加工容易,造价低,从而降低施工成本。
12.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用于隧道内的渣土运输车降尘装置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用于隧道内的渣土运输车降尘装置的纵断面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用于隧道内的渣土运输车降尘装置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16.附图标记:1、主水管;101、一号送水管;102、水箱;103、水泵;104、二号送水管;2、移动台车;201、行走轮;202、警示灯;203、喷头;204、立柱;205、纵梁;206、横梁;3、传感器;4、渣土运输车;5、感应芯片;6、控制器;7、排水沟。
具体实施方式
17.实施例1
18.为了克服现有长大隧道的施工中渣土运输车辆在自身颠簸和循环风流的作用下使得所运渣土表面干燥的粉尘飘散使得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变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图3所示一种用于隧道内的渣土运输车降尘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传感器+感应芯片配合,待除尘车辆到达除尘模块位置时自动识别定点降尘,可有效对每一辆出渣运输车进行降尘,从源头解决粉尘飘散的问题。
19.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隧道内的渣土运输车降尘装置,包括行走模块、除尘模块、供水模块、渣土车定位模块以及控制器6,所述行走模块包括移动台车2、设置在所述移动台车2底部的多个行走轮201,所述移动台车2采用框架式结构,包括多个立柱204、连接在所述立柱顶部的若干纵梁205、横梁206,所述除尘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移动台车2顶部横梁206上的多个喷头203,所述供水模块通过管线与所述喷头203连接,所述渣土车定位模块包括设置在所述移动台车2沿隧道出口方向右侧前端立柱204上的传感器3、设置在待降尘渣土车4
车头右侧的感应芯片5,所述移动台车2、供水模块、传感器3分别与所述控制器6电连接。
20.实际使用中,本实用新型。当安装有感应芯片5的渣土运输车4停靠在移动台车2下面指定位置时,传感器3获取感应芯片5的信息并将该信号传输给控制器6,控制器6向供水模块发出指令使其为除尘模块的喷头203供水,从而使其实现自动化喷水除尘作业。
21.实施例2
2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优选地,所述供水模块包括主水管1、一号送水管101、水箱102、水泵103和二号送水管104,所述一号送水管101一端与主水管1相连,一端与水箱102相连,所述水泵103安装在水箱102内部,所述二号送水管104一端与水泵103相连,一端与所述喷头203相连,所述控制器6设置在水箱102顶部,所述水泵103与所述控制器6电连接。
23.实际使用中,一号送水管101一端与主水管1相连,一端与水箱102相连,主水管1主要采用无缝钢管,一号送水管101和二号送水管104采用塑料软管,可以方便把水箱102放置在接近主水管1的位置进行连接,当水箱102中的水量低于最低水位线时,通过控制器6控制主水管1向水箱102中自动加水,达到最高水位线时,加水停止。
24.实施例3
25.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优选地,所述立柱204、连接在所述立柱顶部的横梁206与隧道横截面形状相匹配,所述行走轮201设置在所述立柱204的底部。
26.实际使用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立柱204、连接在所述立柱顶部的横梁206与隧道横截面形状相匹配,占用空间小,不影响洞内车辆的通行,工作时放置在已经做好支护结构的段落,所述行走轮201设置在所述立柱204的底部,方便随着施工的推进将移动台车2向掌子面方向推移。
27.实施例4
28.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优选地,所述移动台车2沿隧道延伸方向前后两端四角的立柱204上方均设置有警示灯202,所述警示灯202成带状沿立柱204分布。
29.实际使用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移动台车2沿隧道延伸方向前后两端四角的立柱204上方均设置有警示灯202,通过警示灯202提示前后方的车辆注意车辆间距以保证行车的安全。
30.实施例5
31.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或实施例4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优选地,所述主水管1沿隧道出口方向布设在隧道右侧边墙位置,所述水箱102放置在所述主水管1一侧隧道底部。
32.实际使用中,本实用新型所述主水管1沿隧道出口方向布设在隧道右侧边墙位置,所述水箱102放置在所述主水管1一侧隧道底部,减少占用空间,不影响正常隧道内车辆通行。
33.实施例6
34.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或实施例4或实施例5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优选地,所述喷头203 沿隧道延伸方向在所述移动台车2顶部分三组,其中一组位于
所述移动台车2顶部中间位置,其余两组位于所述移动台车2顶部两侧。
35.实际使用中,本实用新型所述喷头203安装在移动台车2顶部沿隧道纵向分三列布置,喷头203的数量根据现场施工条件确定,通过调节左右两列喷头203的角度使其对准渣土运输车4的车厢位置。在隧道出口方向的右侧边墙底部位置设置排水沟7,并将其与隧道永久排水沟或集水井相接,当车辆通过移动台车2并完成降尘作业之后,如地面有散水可将其排向排水沟7,最终排至洞外,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