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输送装置及液体输送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71570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液体输送装置及液体输送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液体输送装置及液体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流体输送装置,已知有蠕动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蠕动泵中,凸轮依次按压沿管排列的多个指部(也称为销、柱塞),利用指部使管顺次封闭,从而输送管内的流体。利用指部来重复进行管的压缩和复原。当管老化时,复原的能力衰减,复原时管的容积(管内的容积)减少,输送精度降低。于是,在专利文献1中,即使在管扩张至最大限度时(指部位于放开位置时),仍将管的截面维持成椭圆形,以降低老化的影响。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利用包围管的弹性套筒来补充管的复原力,使管复原直到成为圆形截面状。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489399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212315号公报。在管被压缩至最大限度时(指部位于压缩位置时),为了不使流体逆流,需要使管完全封闭。此外,为了在不使用专利文献2那样的弹性套筒的情况下抑制管的老化,即使在管扩张至最大限度时(指部位于放开位置时),也需要使管变形。根据专利文献1、2的结构,指部的位置通常由凸轮决定。因此,根据这样的装置结构,指部的压缩位置和放开位置两者均由凸轮决定。若想要这样由凸轮来决定指部的压缩位置和放开位置两者,则对凸轮和指部等的公差的设定变得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精度流体输送装置,其构成为使凸轮和指部的公差的设定变得容易。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为一种液体输送装置,其具备:管,其具有弹性;多个指部,它们沿着利用所述管来输送液体的输送方向排列,并且分别向压缩所述管的压缩方向和与该压缩方向相反的放开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以及驱动部,其使多个所述指部分别向所述压缩方向移动,所述液体输送装置通过压缩动作来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所述管的内部的液体,并通过放开动作来向所述管的内部填充液体,所述压缩动作是所述指部向所述压缩方向移动并以所述指部的端部压扁所述管的动作,所述放开动作是压扁后的所述管的形状复原的动作,所述液体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放开动作时,在所述指部的端部与所述管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指部向所述放开方向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位置。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来明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附图说明图1为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泵1的概略剖视图。图2为指部41a放开的状态下的下侧凸缘部周边的放大图。图3A为对在管产生的永久变形的影响进行说明的图。图3B为对在管产生的永久变形的影响进行说明的图。图4为表示比较例1的送液泵的结构的概略图。图5A为对应用了比较例1的送液泵的情况下的液体输送量的偏差进行说明的图。图5B为对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泵1的情况下的液体输送量的偏差进行说明的图。图6为表示比较例2的送液泵的结构的概略图。图7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泵2的结构的概略图。图8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送液泵3的结构的概略图。图9为指部43a放开的状态下的凸缘部周边的放大图。标号说明1:送液泵;10:管;20:管保持部;21、22:引导壁;25、26:限制壁;30:驱动部;31a~31g:凸轮;32:旋转轴;33:动力部;35:凸轮;36:旋转轴;40:压缩部;41a~41g:指部;41a~42g:弹性体;43a~43g:指部。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至少可以明确以下事项。液体输送装置具备:管,其具有弹性;多个指部,它们沿着利用所述管来输送液体的输送方向排列,并且分别向压缩所述管的压缩方向和与该压缩方向相反的放开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以及驱动部,其使多个所述指部分别向所述压缩方向移动,所述液体输送装置通过压缩动作来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所述管的内部的液体,并通过放开动作来向所述管的内部填充液体,所述压缩动作是所述指部向所述压缩方向移动并以所述指部的端部压扁所述管的动作,所述放开动作是压扁后的所述管的形状复原的动作,所述液体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放开动作时,在所述指部的端部与所述管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指部向所述放开方向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位置。根据这样的液体输送装置,对用于进行管的压缩和放开动作的凸轮和指部的公差的设定变得容易,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输送预定量的液体。优选的是,在所述液体输送装置中,在所述指部移动到了所述放开方向的最高位置时,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指部之间存在空隙。根据这样的液体输送装置,在指部放开至最大限度时,由于该指部不受凸轮等的影响,因此容易输送固定量的液体,而与凸轮和指部的公差无关。优选的是,所述液体输送装置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用于限制所述指部向所述放开方向的移动,在进行所述放开动作时,所述指部的设置于与所述管接触的一侧的凸缘部的上表面被所述限制部按压。根据这样的液体输送装置,能够利用限制部来限制指部向放开方向的移动位置。即,通过确保限制部的精度,容易将液体的输送量保持为固定,因此,能够更为简单且正确地输送液体。此外,通过以板状部件等简单的结构来形成限制部,装置的结构也变得简单,能够实现在产品管理和成本方面优异的液体输送装置。优选的是,在所述指部移动到了所述放开方向的最高位置时所述管被压扁的量比在反复进行了所述压缩动作和所述放开动作时在所述管产生的永久变形的量大。根据这样的液体输送装置,即使在由于重复进行管的蠕动运动而在管发生了永久变形的情况下,在放开动作时仍能够将填充在管内的液体的量保持为固定。即,能够高精度且稳定地输送预定量的液体而不受永久变形的影响。优选的是,在所述放开动作时,利用压扁后的所述管的形状复原所产生的复原力,来使所述指部向所述放开方向移动。根据这样的液体输送装置,无需设置螺旋弹簧等弹性体就能够进行放开动作,因此能够使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更为简单,能够削减装置的成本。此外,公开一种液体输送方法,其具有以下步骤:使沿输送方向排列的多个指部分别向压缩管的压缩方向和与该压缩方向相反的放开方向进行往复移动,所述输送方向为利用具有弹性的所述管来输送液体的方向;通过压缩动作来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所述管的内部的液体,所述压缩动作是所述指部向所述压缩方向移动并以所述指部的端部压扁所述管的动作;通过放开动作来向所述管的内部填充液体,所述放开动作是压扁后的所述管的形状复原的动作;以及在所述放开动作时,在所述指部的端部与所述管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指部向所述放开方向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位置。第1实施方式<液体输送装置的基本结构>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液体输送装置的形态,列举通过使管蠕动运动来输送液体的送液泵1为例来进行说明。作为由送液泵1输送的液体的代表例,可以列举出水、食盐水、药液、油类、芳香液、墨水等,但也可以输送其它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图1为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泵1的概略剖视图。送液泵1具有管10、管保持部20、驱动部30和压缩部40。管10由具有弹性的圆管状素材构成,作为输送对象的液体填充在圆管的内部。此外,通过被后述的指部41a~41g依次压缩,管10进行蠕动运动,由此对填充在内部的液体进行输送。在送液泵1中,管10保持为直线状,从在图1的左侧示出的入口侧向在右侧示出的出口侧输送液体。在本说明书中,将沿管10输送液体的方向(图1的以箭头示出的方向)称为输送方向。作为管10的素材,例如硅或聚氨酯树脂、软质聚氯乙烯等柔软且具有弹性的材料较为合适。此外,管10的直径(外径)为大约1.0mm左右。但是,管的直径和壁厚可以根据液体的输送量进行变更。管保持部20在送液泵1的内部对管10进行保持。本实施方式的管保持部20具有引导壁21和限制壁25。引导壁21是用于固定管10的安装位置的部件,如图1所示,其在送液泵1中至少对管10的下部进行支承。限制壁25设置为与引导壁21夹着管10而对置,限制壁25是输送液体时用于对后述指部41a~41g的动作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在后面对限制壁25的功能的详情进行说明。驱动部30具有凸轮31a~31g、旋转轴32和动力部33。由动力部33产生的动力经由旋转轴32传递至凸轮31a~31g,以使凸轮31a~31g以旋转轴32为中心分别沿绕着旋转轴的方向(旋转方向)旋转。凸轮31a~31g分别在外周方向具有凹凸。各凸轮以旋转轴32为中心旋转,并通过外周部按压指部41a~41g的端部(后述的上侧凸缘部),由此驱动指部41a~41g分别向下方向移动。此外,通过调整各凸轮的形状或安装角度等,容易对在液体输送时的各指部的动作分别进行控制。旋转轴32经由未图示的齿轮组等安装于动力部33的输出轴,旋转轴32用于将旋转动力传递至凸轮31a~31g。动力部33通过以预定速度旋转来产生旋转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应用于石英钟表等的步进电动机M、或由压电元件构成的压电电动机等来作为动力部33,该电动机根据由驱动电路(未图示)发送来的驱动信号而旋转。在驱动电路预先存储有预定的驱动图形,根据该驱动图形来生成驱动信号。使用小型的纽扣电池或干电池等来作为驱动部30的驱动源。在送液泵1中采用内置型电源,因而不需要外部电源,因此,装置整体的形状保持紧凑,携带性能也较为优异。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不在内部设置电源,而是从外部供给电源。压缩部40具有指部41a~41g以及弹性体42a~42g。指部41a~41g配置为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排列,并设置为分别相对于管10大致正交。换言之,指部41a~41g设置为沿输送方向排列、并且各指部的轴向与液体的输送方向分别正交。指部41a~41g的形状可以全部相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棒状部分的两端部设置有圆筒状的凸缘部(参照图1)。凸缘部的直径比棒状部分的直径大,一端侧(图1的上侧凸缘部)配置为与凸轮31a~31g的外周部分别接触(但是,凸轮和凸缘部不一定始终接触)。另一方面,另一端侧(图1的下侧凸缘部)配置为与管10接触。弹性体42a~42g分别设置在指部41a~41g的棒状部分,弹性体在各指部的上侧凸缘部和限制壁25之间产生弹力,将各指部的上侧凸缘部向上方侧按压,由此使各指部向图1的上方向移动。例如可以使用图示那样的弹簧(螺旋弹簧)来作为弹性体。指部41a~41g分别被驱动部30(凸轮31a~31g)驱动,而在与液体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往复移动,由此使管10压缩或放开。例如在图1中,当指部41a的一端侧(上侧凸缘部)被凸轮31a的凸部向下方向按压时,指部41a的另一端侧(下侧凸缘部)以压扁管10的方式进行动作。以下,将这样的动作称为“压缩”,将此时指部的动作方向称为“压缩方向”。另一方面,像图1的指部41e那样,当一端侧(上侧凸缘部)从凸轮31e的凸部脱离时,对管10不再施加指部的力,因此压扁的管10欲复原成原来的形状。此时,指部41e被弹性体42e向上方向压回。以下,将这样的动作称为“放开”,将此时的指部的动作方向称为“放开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放开方向”和“压缩方向”为相反的方向。<关于送液泵1的液体输送动作>对利用送液泵1实现的液体输送动作进行简单的说明。驱动部30的凸轮31a~31g分别以预定的速度旋转,与之相应地,指部41a~41g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依次被驱动。即,指部41a~41g沿输送方向依次向压缩方向移动,由此,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压扁管10(压缩动作)。由此,管10被压缩,其内部的液体被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压出。并且,当向压缩方向移动了的指部随着凸轮31a~31g的旋转而从凸轮的凸部脱离时,通过弹性体42a~42g的弹力使指部41a~41g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依次放开。即,指部41a~41g沿输送方向依次向放开方向移动,由此,管10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复原(放开动作)。此时,利用管的复原力使液体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图1的入口侧)流入到管10的内部(填充液体)。通过重复这样的压缩动作和放开动作,在管10产生蠕动运动,从而向输送方向输送填充于管内的液体。<关于放开动作的详细情况>在送液泵1的放开动作中,在被指部压扁了的(被压缩了的)管10的形状复原时,指部向放开方向的动作被限制壁25限制。图2为指部41a放开的状态下的下侧凸缘部周边的放大图。在指部41a进行放开动作时,来自凸轮31a的压缩方向的力不再进行作用,此时,指部41a由于弹性体42a的弹力而向放开方向移动。并且,当指部41a向放开方向移动了预定量时,指部41a的凸缘部(下侧凸缘部)的上表面侧与限制壁25接触并被限制壁25按压。即,放开动作时的指部41a向放开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壁25限制。换言之,指部向放开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预定位置。并且,在此时,指部41a的凸缘部的下表面侧呈与管10接触的状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指部放开至最大限度时,管的一部分仍保持压扁的状态。在图2的例子中,在指部41a的凸缘部下端部与管10的上端部(形状完全复原时的管10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为h的位置,对指部41a向放开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由此,即使在指部41a放开到最大限度时,管10的上部仍保持如图所示的压扁的状态。即,即使在放开至最大限度时,管10的形状仍不复原成圆形,填充在管内部的液体的量也受到限制。对于指部41b~41g也是一样的。一般地,在利用管的蠕动运动的液体输送装置中,在重复进行蠕动运动时,存在管自身劣化并产生永久变形的情况。当管产生永久变形时,由于管的复原量容易产生偏差,因此填充于管内部的液体的量也产生偏差,难以将液体输送量保持为固定。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送液泵1中,即使在最大放开状态(指部移动到放开方向的最高位置的状态)下,管10的一部分仍保持压扁的状态。即,通过对在放开动作时指部的移动量进行限制,来确定填充于管10的内部的液体的最大量。在上述那样的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放开动作时,管的截面形状仍不会复原成圆形,因此与不限制指部的移动量的情况相比,管内部的容积减小,填充于内部的液体的容量也减小。因此,即使在管产生了永久变形等,填充于管内部的液体的量仍容易保持为固定而不受其影响,能够高精度且稳定地输送预定量的液体。在这里,列举具体的例子对在管产生了永久变形时的影响进行说明。图3A和图3B为对在管产生的永久变形的影响进行说明的图。图3A是示出在进行了一边使用指部施加预定载荷一边重复对管10的压缩动作和放开动作这样的实验时的、管10在压缩方向和放开方向上的移位量的曲线图。管10的移位量是以在例如无施重状态下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管10的最高位置(管10的外周部的顶点的位置)为基准测定的。此外,在图中,压缩1、压缩2、压缩100是分别将第1次压缩动作、第2次压缩动作、以及第100次压缩动作中的载荷条件与移位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描线而得到的。对于放开动作也是一样的。此外,图3B是对图3A中管10的移位量在0~300μm的范围进行放大表示的图。在通过指部对管施加载荷时,移位量从0μm开始逐渐增大,在施加有约120gf的载荷时,管移位量为800μm,管被压扁而成为内部封闭的状态。此外,在移位量为600~800μm的范围内,在压缩动作时和放开动作时与移位量相对的载荷产生差异,这是由于在放开时作用有由管自身产生的粘着力。由图3A可知,在重复压缩动作和放开动作时,在相同载荷条件下管的移位量逐渐增大。例如,在50gf的载荷条件下,第1次压缩时的移位约为650μm,与此相对,第100次压缩时的移位为680μm,即使在施加相同载荷的情况下,管的移位量仍然增大。即,可以得知在重复进行管的蠕动运动时,管自身容易移位。此外,观察图3B中移位量0~100μm的范围可以确认,通过重复进行压缩动作和放开动作,在管产生了永久变形。例如,在第1次压缩时,随着载荷从0gf增大,移位量也从0μm增大。另一方面,在第1次放开时,即使在载荷为0gf的情况下仍产生了约50μm的移位。并且,在第100次放开时,在载荷为0gf的情况下产生了约100μm的移位。即,即使在无载荷状态(载荷=0gf的状态)下,仍产生有50~100μm左右的初始移位量。该初始移位量为管10的永久变形,由图3B所示,仅进行1次压缩和放开动作便产生了初始移位量。因此,放开动作时的管的复原量比初始的管容量(与管的内径相当的容量)减少了相当于发生永久变形的量。因此,填充于管的内部的液体的量减少,能够输送的液体的量也减少,因此难以高精度且稳定地输送固定量的液体。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通过利用限制壁25限制指部向放开方向的移动量,来限制管的复原量。此时,将指部在放开方向的移动量设定为:在指部移动到了放开方向的最高位置时的管的压扁量(压缩量)比在管产生的永久变形的量大。换言之,设定为使由于指部的移动限制导致的管的复原量的减少量比由于永久变形导致的管的复原量的减少量大。例如,若在图2中设定为h=200μm,则即使在管产生100μm左右的永久变形时,管的最大复原量(最大扩张量)也会以大于永久变形的量受到限制,因此填充于管内的液体的量保持为固定。因此,能够高精度且稳定地输送预定量的液体,而不受管的永久变形的影响。比较例作为比较例,对未在送液泵设置限制壁25时的送液动作进行说明。<比较例1>图4为表示比较例1的送液泵的结构的概略图。其基本装置结构与送液泵1相同,但在比较例1中未设置限制壁25,在放开动作时指部向放开方向的移动量不受限制。因此,各指部由于弹性体的弹力而移动到上限高度,像图4的指部41d~41f那样,在下侧凸缘部与管10之间产生间隙(游隙)。即,由于指部的凸缘部不与管接触,因此管的复原动作不受指部的动作限制。因此,在指部41d~41f的位置上,液体被与管的复原力相应地填充到管内,而与最大放开时的指部的位置无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当重复进行对管10的压缩和放开时,如上述那样,管的复原力逐渐减弱而产生永久变形。其结果是填充于管内部的液体的量产生偏差,液体的输送量也容易产生偏差。使用图5对液体输送量的偏差的产生进行具体地说明。图5A为对应用了比较例1的送液泵的情况下的液体输送量的偏差进行说明的图。图5B为对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泵1的情况下的液体输送量的偏差进行说明的图。图的横轴表示液体输送动作时旋转轴32(凸轮31a~31g)的旋转量,纵轴表示液体输送量。此外,图中的6种折线示出了以相同的管10进行6次实验而得到的结果。图5A(比较例1)的情况下,越是增加旋转轴32的旋转量,即越是重复进行管10的蠕动运动,流量的偏差就越是增大。例如,与进行了1次蠕动运动时的流量(在图中为旋转量240度附近)相比,在第1次~第6次的各实验流量中,流量的差最大也仅为0.00021左右。与此相对,与进行了4次蠕动运动时的流量(在图中为旋转量960度附近)相比,在第1次~第6次的实验流量中,流量的差最大为0.00051。产生这样的流量的偏差被认为是因为,通过重复进行管10的蠕动运动而产生了永久变形等,从而管的复原力下降,填充在管内部的液体的量变化。通过重复进行蠕动运动而使在管产生的永久变形进一步增大,因此液体输送量的偏差也有可能进一步增大,使进行高精度的液体输送变得更为困难。这样的液体输送精度较低的泵无法应用于医疗用药液注入等中。另一方面,在图5B(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即使旋转轴32的旋转量增加(即,即使重复进行管10的蠕动运动),液体输送量的偏差与图5A的情况相比仍较小。这是因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管10从被压缩的状态复原时,复原量受限制壁25限制,由此,填充在管内部的液体的量保持固定,而与在管产生的永久变形无关。其结果是,尽管单位时间下的液体输送量比比较例1的情况小,但能够实现更为高精度且稳定的液体的定量运输。<比较例2>接着,作为比较例2,对在通过限制管的复原量而使液体的输送量固定的方法中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方法进行说明。图6为表示比较例2的送液泵的结构的概略图。在比较例2中,通过调整旋转轴或凸轮的设置位置,来限制放开动作时指部的移动量。由此,将管的最大复原量(最大扩张量)保持为固定,与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泵1一样,能够输送固定量的液体,而不受永久变形等的影响。但是,在比较例2中,没有设置与送液泵1的限制壁25相当的部件,而是通过凸轮或旋转轴等的位置来调整指部的动作,由此对管的最大复原量进行调整。具体地,由凸轮决定在放开动作中指部上升到放开方向的最上侧时的位置。在图6的情况下,指部41f的位置位于放开方向的最高位置,但此时指部41f的上端部被凸轮31f按压,由此调整了指部41f的高度,并使管10的一部分成为被压缩的状态。在以比较例2的方式调整管的最大复原量时,凸轮31、旋转轴32以及指部41等部件的精度和设置位置的调整方法成为问题。例如,在凸轮的凹凸的大小或指部的长度产生了制造时的误差的情况下,即使正确地调整在放开至最大限度时的指部的位置,该指部的下侧凸缘部的位置仍有可能错位。此外,在旋转轴32的直线度或圆柱度产生较大公差时,指部的下侧凸缘部的位置也有可能错位。若指部的下侧凸缘部的位置错位,则在放开至最大限度时的管的复原量产生偏差,因此填充于管内的液体的量也产生偏差,难以进行高精度且稳定的液体输送。因此,若想在比较例2中实现高精度且稳定的液体输送,则需要对驱动部30和压缩部40的各部件的制造精度和组装精度等进行严格地管理。特别地,在如图3的例子所示出的那样要求管的移位量为微米级的精度时,部件的制造、组装以及维护等需要耗费较大的成本。另一方面,在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泵1中,放开至最大限度时的指部的位置受限制壁25限制。其结果是,在放开至最大限度时,凸轮和指部之间产生间隙(空隙)。例如,在图1中,在指部41f位于放开方向的最高位置时,在凸轮31f和指部41f之间产生空隙,两者为非接触状态。即,放开至最大限度时的管的复原量不受凸轮的位置限制,而是受限制壁25限制。因此,部件的要求精度的部位限定于限制壁等,但由于限制壁25为不可动的板状部件,因此对其设置位置的精度和制造精度的确保相对容易。即,凸轮和指部的精度和公差等的设定变得容易。由于这些原因,本实施方式的送液泵1与比较例2相比,在产品管理和成本方面优异。第2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进行放开动作时,通过设置于压缩部40的弹性体(图1的弹性体42a~42g)来产生弹力,由此使指部向放开方向移动,但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使指部移动。图7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泵2的结构的概略图。在送液泵2中,未设置有与送液泵1的弹性体42a~42g相当的弹性部件。其它结构与送液泵1大致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放开动作时,指部41a~41g借助管10的复原力而向放开方向移动。即,利用在压缩动作时被压扁了的管10的形状欲恢复原状的力,来将指部向放开方向顶起。通过这种方法,在管10从被压缩的状态复原时作用有更大的阻力,因此管10容易劣化并容易产生永久变形。但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泵1一样,通过限制壁25来限制各指部在放开方向的动作,因此在管10产生的永久变形的影响难以显现出来。即,在指部移动到了放开方向的最高位置时的管的压扁量(压缩量)比在管产生的永久变形的量大。因此,即使在通过管10自身的复原力来进行放开动作的情况下,也容易将填充在管10内的液体的量保持为固定。由此,能够进行高精度且稳定的液体输送。此外,由于不需要设置螺旋弹簧等弹性体,因此液体输送装置的结构更为简单,能够削减装置的成本。第3实施方式在第3实施方式的送液泵3中,将管10配置成圆周状,通过以中央的旋转轴为中心呈放射状设置的指部来进行压缩和放开,由此输送填充在管内部的液体。<送液泵3的结构>图8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送液泵3的结构的概略图。送液泵3具有管10、管保持部20、驱动部30和压缩部40。管10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管一样,但在送液泵3中,管10保持为图8那样的圆周状(圆弧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沿着保持成圆周状的管10在圆周方向输送。即,液体的输送方向为圆周方向。管保持部20具有引导壁22和限制壁26。引导壁22为如图8示出那样的圆形部件,其构成送液泵3的壳体的一部分,并在内侧的槽部将管10保持成圆周状(圆弧状)。限制壁26为圆盘状的部件,其用于支承指部43a~43g。此外,限制壁26在支承指部的部分具有沿着圆周方向的阶梯,通过该阶梯来限制指部在放开方向的动作。详细情况如下所述。驱动部30具有凸轮35、旋转轴36以及未图示的动力部。通过动力部的旋转而产生的动力经由旋转轴36传递至凸轮35,使凸轮35以旋转轴36(也是管10的圆弧中心)为中心沿圆周方向(即围绕旋转轴的方向)旋转。如图8所示,凸轮35在外周部具有凹凸,其旋转并以外周部按压指部43a~43g,由此来分别驱动各指部。压缩部40具有多个指部(在图8中为指部43a~43g)。指部43a~43g配置为分别以旋转轴36为中心呈放射状地排列,并设置为分别相对于管10正交。指部43a~43g的形状全部相同,它们的一端侧团成半球状并配置为与凸轮35抵接,另一端侧为圆盘状的凸缘部并配置为与管10接触(参照图8)。此外,指部的形状和数量(个数)并不限定于此。各指部被驱动部30的凸轮35驱动,而沿与液体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往复移动,由此使管10产生蠕动运动,从而输送管内部的液体。例如在图8的指部43d,当指部的一端侧被凸轮35的凸部按压时,另一端侧的凸缘部以压扁管10的方式进行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样的动作称为“压缩”,将此时指部的移动方向称为“压缩方向”。另一方面,在图8的指部43a,当指部的一端部从凸轮35的凸部脱离时,由于不再对管10施加沿压缩方向作用的力,因此压扁的管10将复原成原来的形状。并且,指部43a以被管的复原力压回的方式进行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样的动作称为“放开”,将此时指部的移动方向称为“放开方向”。此外,在图8中,以各指部和凸轮35始终抵接的方式进行了描绘,但期望构成为,在指部移动到了放开方向的最高位置(靠近旋转轴的位置)时,在指部和凸轮(驱动部)之间产生间隙(空隙)。这是因为指部在放开方向的移动位置不受凸轮35的限制,而是受限制壁26限制。<关于送液泵3的液体输送动作>利用送液泵3实现的液体输送动作基本与送液泵1相同。即,随着凸轮35的旋转,指部43a~43g从液体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被驱动,并重复进行压缩动作和放开动作,由此使管10产生蠕动运动,从而沿输送方向(圆周方向)输送内部的液体。此时,各指部的放开动作被限制壁26限制。图9为指部43a放开的状态下的凸缘部周边的放大图。在指部43a进行放开动作时,来自凸轮35的压缩方向的力不再进行作用,此时,指部43a由于管10的复原力而向放开方向(旋转轴36的方向)移动。并且,当指部43a向放开方向移动了预定量时,指部43a的凸缘部与限制壁26接触。由此,限制了指部43a向放开方向的移动。在图9中,在指部43a的凸缘部下端部与管10的上端部(形状完全复原时的管10的上端部)之间的间隔为h'的位置,停止指部43a向放开方向的移动。由此,由于成为了管10的一部分被压扁的状态,因此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一样,能够与永久变形的影响无关地在管的内部填充固定量的液体。因此,能够实现高精度且稳定的液体输送动作。其它实施方式作为一个实施方式,对使用了送液泵的液体输送装置进行了说明,所述送液泵借助指部来重复进行压缩和放开动作,但上述实施方式只是为了便于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不用于对本发明进行限定解释。当然,能够对本发明以不脱离其主旨的方式进行变更和改良,并且在本发明中包含其等价物。特别地,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关于驱动部>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驱动部30通过使凸轮31和35旋转来依次驱动指部,但驱动部也可以构成为使用凸轮以外的结构来驱动各指部。对于各指部的动作,只要是能够在如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时机实现动作,例如也可以使用曲柄机构等来驱动指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