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4539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送风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以2014年9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90016号以及2015年4月1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083573号为基础,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机。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轴流送风机,有在叶片的前缘部设置锯齿的轴流送风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若设置锯齿,则在气流流入叶片的前缘部时产生从锯齿的斜边部分向叶片的负压面侧的绕流。该绕流是向负压面下降的下降流。通过该下降流,将从锯齿的顶部向叶片的后缘部流经叶片的负压面上的主流压在叶片的负压面,从而抑制主流从负压面剥离。由此,通过缓和叶片的翼面附近的气流的紊流并抑制在翼面上的压力变动,使轴流送风机的低噪声化变得可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878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88788号公报

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们对上述的锯齿的效果进行了实际验证,并发现由于以下的理由而不能充分得到期望的效果。

即,一个叶片的翼面上的气流的方向根据翼面上的风扇径向的位置而不同。因此,伴随有由锯齿产生的下降流的主流在负压面上碰撞并产生气流的紊流。其结果,导致不能充分地发挥抑制主流从负压面上剥离的抑制效果。这样的缺点不限于轴流送风机,也同样产生于具备在叶片设置有锯齿的离心风扇、贯流风扇的其他的送风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以提供能够提高锯齿的效果的送风机为目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送风机具备风扇,该风扇具有多个叶片,并通过旋转来产生气流。多个叶片具有前缘部和锯齿,该锯齿设置于前缘部的至少一部分。锯齿具有多个前端部和多个凹部,多个前端部和多个凹部相互交替地排列。多个叶片具有负压面和一个以上的肋,该一个以上的肋从负压面突出。肋以凹部为起点向多个叶片的后缘部延伸。

由此,在叶片的负压面侧,伴随有由相邻的前端部产生的下降流的主流沿着以凹部为起点向后缘部延伸的肋流动,因此能够使流经负压面上的气流的方向一致。因此,能够抑制伴随有由锯齿产生的下降流的主流之间的碰撞,并发挥抑制主流在负压面上剥离的抑制效果。

或者,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送风机具备轴流风扇,该轴流风扇具有配置于风扇轴心的周围的多个叶片,并以风扇轴心为中心旋转。多个叶片各自具有:负压面、正压面、前缘部以及后缘部。负压面形成风扇轴心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翼面,该一方侧是空气流上游侧。正压面形成负压面的相反侧的翼面。前缘部位于旋转方向前方。后缘部位于旋转方向后方。在叶片的前缘部设置有具有多个前端部与多个凹部的锯齿。多个前端部与多个凹部沿前缘部相互交替地排列。在叶片的负压面,设置有从负压面突出的一个或多个肋。肋以凹部为起点,向后缘部延伸。

由此,能够通过肋来使流经负压面上的气流的方向一致,因此能够防止伴随有由锯齿产生的下降流的主流的碰撞。因此,能够发挥由锯齿产生的下降流所引起的抑制主流从负压面上剥离的抑制效果。

或者,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送风机具备轴流风扇,该轴流风扇具有配置于风扇轴心的周围的多个叶片,并以风扇轴心为中心旋转。多个叶片各自具有负压面、正压面、前缘部以及后缘部。负压面形成风扇轴心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翼面,该一方侧是空气流上游侧。正压面形成负压面的相反侧的翼面。前缘部位于旋转方向前方。后缘部是位于旋转方向后方的后缘部。在叶片的前缘部设置有多个前端部与多个凹部相互交替地多个排列的锯齿。多个前端部与多个凹部沿前缘部相互交替地排列。在叶片的负压面设置有从负压面突出的多个第一肋。在叶面的正压面设置有从正压面突出的多个第二肋。多个第一肋以及多个第二肋以凹部为起点,以后缘部为终点,沿以风扇轴心为中心的圆的周向延伸。将锯齿的形成区域中比轴流风扇的径向中央位置更靠近轴流风扇的内周侧的部分作为锯齿的内周部分。将比轴流风扇的径向中央位置更靠近轴流风扇外周侧的部分作为锯齿的外周部分。锯齿的外周部分的多个第一肋以及多个第二肋的个数比锯齿的内周部分的多个第一肋以及多个第二肋的个数多。多个第二肋的个数比多个第一肋的个数多。

由此,将多个第二肋相对于锯齿的多个凹部中一部分的凹部设置,使第二肋的个数比第一肋的个数多。由此,能够使流经正压面上的气流的方向一致,因此能够使从后缘部喷出的气流的方向在负压面侧与正压面侧相同。因此,能够使从后缘部喷出的气流稳定。

因此,根据本发明,与未设置肋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锯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Ⅱ-Ⅱ线处的剖面图。

图3是从风扇轴心方向上的空气流上游侧观察到的叶片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叶片的立体图。

图5是图3的Ⅴ-Ⅴ线处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在图4的Ⅵ部分处的空气流的图。

图7是比较例的轴流送风机中的叶片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在图7的Ⅷ部分处的空气流的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叶片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叶片的立体图。

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叶片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叶片的立体图。

图13是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叶片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以及比较例中的轴流送风机的噪声水平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5是第七实施方式中的叶片的立体图。

图16是在图15的ⅩⅥ-ⅩⅥ线处的剖面图。

图17是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的叶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并且,在各实施方式中,在仅对构成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关于构成要素的其他的部分,能够应用在先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成要素。

(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送风机应用于沿轴向吹送空气的轴流送风机1的例子进行说明。首先,利用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1是从空气流上游侧观察到的轴流送风机1的主视图。此外,图1、2中的表示上下方向的箭头D1、表示左右方向的箭头D2、表示前后方向的箭头D3是表示在将轴流送风机1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1是安装于车辆用散热器2并向散热器2供给空气的车辆用送风机。散热器2是通过车辆行驶用发动机的冷却水与空气的热交换来将冷却水冷却的热交换器。

如图2所示,轴流送风机1相对于散热器2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通过散热器2的空气流的下游侧。轴流送风机1是吸引并向车辆后方吹出通过散热器2的空气的装置。

轴流送风机1具备轴流风扇10、护罩20、电动机30。电动机30是驱动轴流风扇10旋转的电动机。电动机30具有旋转轴31。电动机30通过支架32而固定于护罩20。支架32是支承电动机30的支承部件。

轴流风扇10通过电动机30而以轴流风扇10的轴心CL1为中心旋转。图1中的箭头DR1方向是轴流风扇10的旋转方向。轴流风扇10构成为具有电动机安装部11、多个叶片12、环部13。

电动机安装部11是安装于电动机30的旋转轴31的圆筒状的部件。在电动机安装部11的侧壁的外侧支承有多个叶片12。此外,电动机安装部11也称为轮毂部。

多个叶片12从电动机安装部11放射状地延伸。多个叶片12主要是等间隔地配置于电动机安装部11的周围。

环部13是设置于轴流风扇10的外周部的圆环状的部件。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环部13是以风扇轴心CL1为中心的圆环状,如图2所示,环部13是向风扇轴心方向延伸规定长度的圆筒状的部件。

环部13具有圆筒状的侧壁131。环部13与多个叶片12的各自的外周端部连结。换言之,在环部13的侧壁131,形成有与多个叶片12分别连结的连结部132。此外,这里所说的连结不仅是指分体形成的叶片12与环部13连接的状态,也包含一体地形成的叶片12与环部13连续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安装部11、多个叶片12以及环部13是用聚丙烯等的树脂一体地形成。

在环部13的侧壁131的空气流上游侧端部,形成有剖面圆弧状的喇叭口133。

护罩20形成供通过散热器2后的空气向轴流风扇10流动的空气流路20c。护罩20由聚丙烯等的树脂形成。护罩20在散热器2侧形成有供空气流入的空气流入口20a,并且在其相反侧形成有供空气流出的空气流出口20b。在护罩20的内部中的空气流出口20b侧的部分,配置有轴流风扇10。

更具体而言,护罩20具有空气流入部21、空气流出部22、中间部23。

空气流入部21是形成空气流入口20a的部分。空气流入部21的空气流入侧与散热器2连结。空气流入口20a与散热器2相对并且沿风扇轴心方向开口。空气流入口20a的中心位置与风扇轴心CL1一致。

空气流入口20a的形状与散热器2的形状对应。即,如图1所示,当从风扇轴心方向看时,空气流入口20a是沿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D2延伸的边比沿车辆的上下方向D1延伸的边长的横长的长方形形状。因此,车辆的左右方向D2上的空气流入部21的内壁与轴流风扇10的距离L2比上下方向D1上的空气流入部21的内壁与轴流风扇10的距离L1大。

空气流出部22是形成有空气流出口20b的部分,在空气流出部22的内部配置有轴流风扇10。轴流风扇10旋转,因此在空气流出部22中,环部13与护罩20分离并形成有间隙部24。即,按照上述空气流出部22,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流出部22在环部13的径向外侧构成与环部13相对的筒状的部分。

空气流出口20b沿风扇轴心方向开口。空气流出口20b的形状与轴流风扇10的形状对应。即,当从风扇轴心方向看时,空气流出口20b是圆形状。空气流出口20b的中心位置与风扇轴心CL1一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空气流出口20b的半径与环部件13的下游侧端部的内径相同,空气流出部22的空气流最下游部221相对于与环部件13相对的部分222更向内侧突出。在空气流出部22的空气流最下游部221与环部件13之间,形成有供空气向间隙部24流入的空气入口25。

中间部23形成将空气从空气流入部21引导到空气流出部22的空气流路。在中间部23中,左右方向D2上的空气流入部21的内壁与轴流风扇10的距离L2从空气流入部21向空气流出部22逐渐变小。因此,中间部23的流路剖面积(开口面积)从空气流入部21向空气流出部22逐渐变小。

通过使中间部23介于空气流入部21与空气流出部22之间,护罩20内部的空气流路20c的流路剖面积在从空气流入部21到空气流出部22的过程中缩小。

在像这样构成的轴流送风机1中,当通过电动机30的旋转轴31旋转而使轴流风扇10旋转时,如图2中的箭头F1所示,通过散热器2后的空气被吸入轴流风扇10,并从轴流风扇10与风扇轴心CL1平行地被吹出。

此时,通过轴流风扇10的旋转来将空气流路20c内的空气吹送到空气流出口20b。因此,在护罩20内,空气流出口20b侧的位置A1处的压力比轴流风扇10的空气吸入侧的位置A2处的压力高。因此,如图2中的箭头F2所示,从轴流风扇10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从空气入口25通过间隙部24逆流到轴流风扇10的吸入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流风扇10的外周设置有环部13,因此与未设置有环部13的情况相比,该逆流F2被降低。此外,在环部13的前端侧设置有喇叭口133,因此与未设置有喇叭口133的情况相比,与逆流F2合流的轴流风扇10的空气流入侧的紊流被抑制。

接着,利用图3、4、5对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1的主要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多个叶片12各自形成有由负压面121与正压面122构成的翼面,负压面121配置于风扇轴心方向上的空气流上游侧,正压面122配置于负压面121的相反侧。换言之,多个叶片12各自具有负压面121与正压面122,负压面121形成风扇轴心方向上的一方侧的翼面,该一方侧是空气流上游侧,正压面122形成风扇轴心方向上的另一方侧的翼面,该另一方侧是负压面121的相反侧。多个叶片12各自还具有位于旋转方向DR1的前方的前缘部123以及位于旋转方向DR1的后方的后缘部124。多个叶片12各自具有规定的迎角α、规定的翼弦长L12。

并且,如图3、4所示,多个叶片12各自具有前缘部123,前缘部123具有锯齿40。锯齿40具有多个前端部41与多个凹部42,多个前端部41与多个凹部42沿前缘部123相互交替地排列。此外,在叶片12的负压面121,设置有从负压面121的表面突出的多个肋51。

锯齿40是将三角状的突起部多个排列而形成。突起部中包含突起部的前端的部分是前端部41,相邻突起部之间的凹陷是凹部42。

各肋51以前缘部123的凹部42为起点51a,向后缘部124延伸。换言之,各肋51以前缘部123中的与凹部42对应的位置为起点51a,向后缘部124延伸。具体而言,各肋51以前缘部123中的与凹部42对应的位置为起点51a,以后缘部124上的位置为终点51b。例如,此时,各肋51从起点51a到终点51b连续地延伸。换言之,各肋51从前缘部123的凹部42遍及到后缘部124地配置。各肋51相互平行地延伸。

更具体而言,各肋51的起点51a位于凹部42中最深的部分。并且,终点51b是后缘部124上的在以风扇轴心CL1为中心的圆周向上与起点51a对应的点。因此,各肋51向以轴流风扇10的风扇轴心CL1为中心的圆周向平行地延伸。换言之,各肋51的中心轴以轴流风扇10的风扇轴心CL1的位置为中心,并通过各肋51被设置的起点呈圆弧状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全部多个凹部42,均设置有肋51。因此,锯齿40的凹部42的个数与肋51的个数一致。

并且,各肋51的高度h1设定为比形成于翼面上的气流的边界层高。此外,以叶片12为基准的叶片12周围的空气流的相对速度在叶片12的内周侧比在外周侧慢。因此,后述的在负压面121上的伴随有下降流F5的主流F4的流动越靠近叶片12的内周侧越难以从负压面121剥离。因此,即使位于叶片12的内周侧的肋51的高度h1比位于叶片12的外周侧的肋51的高度h1低,也能够得到后述由肋51产生的效果。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肋51的高度h1设定为从轴流风扇10的外周侧向内周侧逐渐变低。换言之,各肋51的高度h1设定为从轴流风扇10的径向内侧(内周侧)向径向外侧(外周侧)逐渐变高。

在此,将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1与图7所示的比较例的轴流送风机J1相比较。比较例的轴流送风机J1与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1的不同点仅在于在叶片12的负压面121未形成有肋51。

在图1、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1以及比较例的轴流送风机J1中,流入轴流风扇10的空气流具有与轴流风扇10的风扇轴心CL1垂直的方向,即,朝向风扇轴心CL1的方向的速度成分。并且,通过轴流风扇10的空气流的以叶片为基准的相对速度在轴流风扇10的外周侧比在内周侧快。由此,位于轴流风扇10的外周部分的空气流变为缩流。此外,作为产生缩流的一个主要原因,例举有护罩20内部的空气通路的流路剖面积在从空气流入部21到空气流出部22的过程中缩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1以及比较例的轴流送风机J1中,左右方向D2上的空气流入部21的内壁与轴流风扇10的距离L2比上下方向D1上的空气流入部21的内壁与轴流风扇10的距离L1大,因此通过轴流风扇10的空气流在左右方向上的缩流倾向强。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护罩20内部的空气通路的流路剖面积的缩小程度在左右方向上比上下方向大,因此在左右方向上,缩流倾向强。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1以及比较例的轴流送风机J1中,在环部13的内周面附近的连结部132的空气流下游侧的区域A3(参照图2),产生空气流的滞流。由于该滞流的产生,上述轴流风扇10的外周侧与内周侧的流速差扩大,因此助长了轴流风扇10的外周部分的缩流。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1以及比较例的轴流送风机J1中,一个叶片12的翼面上的气流的方向根据在翼面上的风扇径向的位置而不同。具体而言,如图6、8所示,流入叶片12的气流F3的方向在叶片12的内周侧与在外周侧不同。流入叶片12的内周侧的气流F3a朝向以风扇轴心CL1为中心的圆的周向,流入叶片12的外周侧的气流F3b比流入叶片12的内周侧的气流F3a更朝向风扇轴心CL1侧。

因此,如图8所示,在比较例中,伴随有由锯齿40产生的下降流F5的主流F4在负压面121上碰撞,并产生气流的紊流F6。其结果,导致不能充分地发挥锯齿40的效果,即,抑制主流F4在负压面121上的剥离的抑制效果。此外,图8中的下降流F5是在气流F3流入叶片12的前缘部123时,从前端部41的斜边部分绕到叶片12的负压面121侧并向负压面121下降的空气流。并且,图8中的主流F4是在叶片12的负压面121上从顶端部41的顶部朝向叶片12的后缘部124的空气流。并且,图8中的一点点划线是将主流F4的流动方向投影于负压面121的线。图6中的一点点划线与图8中的一点点划线相同。

与此相对,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多个肋51,能够使在负压面121上流动的气流的方向一致,因此能够防止伴随有由锯齿40产生的下降流F5的主流F4的碰撞。因此,能够发挥由锯齿40产生的下降流F5所引起的抑制主流F4从负压面121上剥离的抑制效果。其结果,能够缓和翼面附近的气流的紊流,因此使抑制作为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的翼面压力变动变得可能,使低噪声化变得可能。

在此,锯齿40的顶端部41是在流入叶片12的前缘部123的气流绕到叶片12的负压面121侧时,产生向叶片12的负压面121侧下降的下降流(纵涡流)的部位。

与此相对,在锯齿40中,锯齿40的凹部42是对叶片12的负压面121侧的下降流的产生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产生使叶片12的负压面121侧的下降流紊乱的气流的部位。

鉴于该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肋51的起点51a设定于锯齿40的无助于下降流的产生的凹部42。由此,肋51自身不构成阻碍锯齿40的下降流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能够充分地发挥锯齿40的抑制主流剥离的抑制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叶片12的负压面121侧设置肋51,能够抑制沿叶片12的翼面的气流与叶片12的外侧的气流(例如,流经间隙部24的气流)的干涉。由此,能够抑制因叶片12的翼面的气流的紊流而导致的紊流噪声(宽带噪声)的产生。此外,能够抑制因沿翼面的气流与叶片12的外侧的气流的干涉而导致的旋转噪声的产生。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肋51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从轴流风扇10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逐渐变高,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因沿翼面的气流与叶片12的外侧的气流的干涉而导致的旋转噪声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减少了肋51的个数,本实施方式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将多个肋51相对于锯齿40的多个凹部42中每隔一个排列的凹部42设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肋51的个数比凹部42的个数少,凹部42的个数与肋51的个数不一致。

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即使肋51的个数比凹部42的个数少,与在负压面121不设置肋51的情况相比较,也能够发挥通过由锯齿40产生的下降流F5而引起的抑制主流F4在负压面121上剥离的抑制效果。

并且,在负压面121设置多个肋51会在流经负压面121上的气流中产生新的固定壁面,导致来自肋51自身的新的涡流产生。因此,不优选设置不必要的肋51,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优选将设置的肋51的个数设定地尽可能少。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相对于全部的凹部41均设置肋51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来自肋51的新的涡流产生。

此外,本实施方式在如下情况有效:即使叶片12的外周侧与内周侧的气流的方向的差异小,且不相对于全部的凹部42设置肋51,而仅相对于多个凹部42的一部分设置肋51,也能够得到充分的抑制主流F4在负压面121上的剥离的抑制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减少肋51的个数。此外,锯齿40中外周部分的肋51的个数比内周部分的肋51的个数多。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从内周侧开始位于第一和第二位置的凹部42以外,分别相对于从外周侧开始位于从第一到第五位置的凹部42设置肋51。

在此,将锯齿40的形成区域中比轴流风扇10的径向中央位置更靠近轴流风扇10的内周侧的部分作为锯齿40的内周部分。并且,将锯齿40的形成区域中比轴流风扇10的径向中央位置更靠近轴流风扇10的外周侧的部分作为锯齿40的外周部分。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外周侧开始的第一、二、三个凹部42位于锯齿40的外周部分,从内周侧开始的第一、二、三个凹部42位于锯齿40的内周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锯齿40的外周部分设置有三个肋51,在锯齿40的内周部分设置有一个肋5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锯齿40的外周部分的肋51的个数比内周部分的肋51的个数多。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将多个肋51相对于锯齿40的多个凹部42中一部分凹部42设置,因此取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肋51以锯齿40的外周部分的个数比内周部分的个数多的方式设置。由此,通过下述的理由,在仅将多个肋51相对于多个凹部42中一部分凹部42设置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发挥抑制主流F4从负压面上剥离的抑制效果。

轴流风扇10的内周侧不容易受到产生于环部13附近的滞流的影响,因此缩流的倾向弱,轴流风扇10的外周侧因产生于环部件13附近的滞流的影响,缩流倾向强。因此,通过使锯齿40的内周部分的肋51的个数少,并使外周部分的肋51的个数多,能够使流经负压面121上的气流的方向一致,从而能够防止伴随有由锯齿40产生的下降流的主流的碰撞。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锯齿40的外周部分设置有三个肋51,在锯齿40的内周部分设置有一个肋51,但只要满足肋51的设置数在锯齿40的外周部分比内周部分多的关系,也可以改变锯齿40的外周部分与内周部分各自的肋51的设置数。例如,也可以仅相对于从外周侧开始位于第一、二、三个的凹部42设置肋51,从而使锯齿40的外周部分的肋51的个数为三,内周部分为零。

(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增加肋52的设置,该肋52设置于叶片12的正压面122,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叶片12的负压面121上,相对于锯齿40的全部多个凹部42设置肋51。此外,在叶片12的正压面122上,相对于锯齿40的全部多个凹部42也设置肋52。在以下,将设置于负压面121的肋51称为第一肋51,将设置于正压面122的肋52称为第二肋52。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前缘部123的凹部42为起点52a,以后缘部124为终点52b连续地延伸。换言之,以前缘部123中与凹部42对应的位置为起点52a,以后缘部124上的位置为终点52b。此时,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多个第一肋51相同,多个第二肋52各自从起点52a到终点52b连续地延伸。但是,多个第二肋52的各自的高度h2均相同,且与位于最外周的第一肋51的高度h1相同。

然而,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叶片12的负压面121与正压面122中仅在负压面121设置肋51的情况下,从叶片12的后缘部124喷出的气流在负压面121侧沿肋51喷出,在正压面122侧随缩流喷出。因此,导致从叶片12的后缘部124喷出的气流的方向在正压面122侧与在负压面121侧不同,导致从叶片12的后缘部124喷出的气流产生紊流。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负压面121设置有多个第一肋51,此外,在正压面122也设置有多个第二肋52。由此,能够使从叶片12的后缘部124喷出的气流的方向在负压面121侧与在正压面122侧相同,能够使从叶片12的后缘部124喷出的气流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锯齿40的凹部42的个数与第一肋51的个数、第二肋52的个数一致,第一肋51与第二肋52一一对应地设置。因此,使从叶片的后缘部124喷出的气流稳定的效果最好。

并且,在使从叶片12的后缘部124喷出的气流的方向在负压面121侧与正压面122侧一致的观点中,希望如同本实施方式,将第二肋52设置为在风扇轴心方向上与第一肋51互相重叠。

(第五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四实施方式,减少了第一肋51的个数与第二肋52的个数,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将多个第一肋51相对于锯齿40的多个凹部42中一部分的凹部42设置。具体而言,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仅将第一肋51相对于排列在前缘部123的多个凹部42中每隔一个的凹部42分别设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将多个第二肋52相对于锯齿40的多个凹部42中一部分的凹部42设置。具体而言,第二肋部52相对于从外周侧开始的第一、二、三个的凹部42分别设置。

在此,如同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在叶片12的翼面设置多个肋会在流经翼面上的气流中产生新的固定壁面,导致来自肋自身的新的涡流产生。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第二肋52的个数比凹部42的个数少,与相对于全部的凹部42设置第二肋52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来自第二肋52的新的涡流产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肋52的个数比第一肋51的个数少。此外,锯齿40中外周部分的第二肋52的个数比内周部分的第二肋52的个数多。如同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缩流的倾向在轴流风扇10的外周侧比内周侧强。在此,在减少第二肋52的个数的情况下,将第二肋52以锯齿40的外周部分的个数比内周部分的个数多的方式设置是有效的。

(第六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地相对于第四实施方式,减少了第一肋51的个数与第二肋52的个数。但是,本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二肋52的个数比第一肋51的个数多。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将多个第一肋51设置于从内周侧开始的位于第一、二、三位置的凹部42,而分别相对于从外周侧开始的位于第一、二、三、四位置的凹部42设置。并且,不将多个第二肋52设置于位于最内侧的凹部42,而相对于从外周侧开始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个凹部42设置第二肋52。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锯齿40的外周部分的第一肋51的个数比内周部分的第一肋51的个数多。此外,锯齿40的外周部分的第二肋52的个数比内周部分的第二肋52的个数多。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取得与第三、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然而,通过一个叶片12的负压面121后的气流到达在轴流风扇10的旋转方向DR1上的下一个叶片12的正压面122。因此,在一个叶片12的正压面122与负压面121中,缩流、紊流的影响在正压面122比负压面121强。

在此,在将多个第二肋52相对于锯齿40的多个凹部42中一部分的凹部42设置的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优选使第二肋52的个数比第一肋51的个数多。由此,能够使流经正压面122上的气流的方向一致,因此能够使从叶片12的后缘部124喷出的气流的方向在负压面121侧与正压面122侧相同,能够使从叶片12的后缘部124喷出的气流稳定。

在此,图1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以及比较例的轴流送风机的噪声水平的测定结果。此外,比较例的轴流送风机J1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1中去除设置于负压面121的肋51后的轴流送风机。并且,当将锯齿40的凹部42的个数设为N时,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1中将第一肋51的个数与凹部42的个数设为相同的N,第六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1中将第一肋51的个数设为N-3,第二肋52的个数设为N-1。

如图14所示,与比较例相比较,能够确认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的噪声被降低,第六实施方式的轴流送风机的噪声被进一步降低。通过该测定结果,了解到本实施方式能够最低噪声化。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利用图15以及图16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是第七实施方式中叶片12的立体图。图16是在图15的ⅩⅥ-ⅩⅥ线处的剖面图。此外,图15所示的ⅩⅥ-ⅩⅥ线是通过叶片12的周向(翼弦方向)的中央部的曲线。因此,图16表示在周向(翼弦方向)的中央部切断叶片12时的叶片12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相对于叶片12的正压面122增加多个第二凹部53。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的说明,或简略化地说明。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以与锯齿40的各凹部42全部对应的方式将肋51设置于叶片12的负压面121侧。

在此,如第四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在叶片12的负压面121侧与正压面122侧,气流的方向有不同的倾向。并且,若叶片12的负压面121侧与正压面122侧的气流的方向不同,则当负压面121侧的气流与正压面122侧的气流在叶片12的后缘部124交叉时,产生作为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的三维的涡流。

在此,如图16所示,在叶片12的正压面122上,与设置于叶片12的负压面121侧的各肋51对应,设置有多个向负压面121侧凹陷的第二凹部5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锯齿40全部的凹部(第一凹部)42均形成有第二凹部5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锯齿40的第一凹部42的个数与第二凹部53的个数一致。

各第二凹部53实现使叶片12的正压面122侧的气流整流的功能。在此,各凹部53以叶片12的正压面122侧的前缘部123的第一凹部42为起点52a,以后缘部124为终点52b,连续地延伸。换言之,以叶片12的正压面122侧的前缘部123中与第一凹部42对应的位置为起点52a,以后缘部124上的位置为终点52b。本实施方式的各第二凹部53从起点52a到终点52b连续地延伸。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各第二凹部53沿以轴流风扇10的风扇轴心CL1为中心的圆周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剖面V字状的槽构成各第二凹部53。并且,在确保叶片12的强度的观点中,希望将各第二凹部53的宽度设定为肋51的宽度以下,并且将各第二凹部53的深度设定为叶片12的板厚的一半以下。

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通过多个肋51来抑制伴随有由锯齿40产生的下降流的主流的碰撞,因此能够发挥锯齿40的抑制主流剥离的抑制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成相对于叶片12的正压面122设置多个第二凹部53的结构。由此,叶片12的正压面122侧的气流通过沿各第二凹部53从锯齿40的凹部42向叶片12的后缘部124流动而被整流。因此,叶片12的负压面121侧与正压面122侧的气流的方向容易一致,能够抑制当负压面121侧的气流与正压面122侧的气流在叶片12的后缘部124交叉时的三维的涡流的产生。

其结果,能够充分地抑制由叶片12的翼面的气流的紊流而导致的噪声的产生。此外,通过抑制叶片12的翼面的气流的紊流,能够抑制电动机30的驱动转矩,因此能够实现轴流送风机1的风扇效率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肋51的个数、第二凹部53的个数与锯齿40的凹部42的个数一致,肋51与第二凹部53一一对应地设置。因此,使从叶片12的后缘部124喷出的气流稳定的效果最高。

并且,在使从叶片12的后缘部124喷出的气流的方向在负压面121侧与正压面122侧一致的观点中,希望如同本实施方式这样,将第二凹部53设置为在风扇轴心方向上与肋51重叠。这在抑制伴随第二凹部53的形成而导致的叶片12的强度降低的观点中同样有效。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如下所述,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肋(第一肋)51以及第二肋52都以凹部42为起点,以后缘部124为终点51b、52b,但如图17所示,也能够以叶片12的前缘部123与后缘部124之间的位置为终点51b、52b。即,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肋51以及第二肋52都是向翼弦长方向的全范围延伸的形状,但也可以是从凹部42仅向翼弦长方向的一部分的范围延伸的形状。

即使如此,与不在叶片12的翼面121、122设置肋51、52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翼面上的气流的方向一致,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但是,在提高使翼面上的气流的方向一致的效果的观点中,第一肋51以及第二肋52优选两者都以后缘部124的位置为终点51b、52b。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肋51以及第二肋52两者都是为沿圆弧状延伸的形状,但只要是向后缘部124延伸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例如,第一肋51以及第二肋52也可以是在以风扇轴心CL1为中心并通过各肋51、52的起点51a、52a的圆上与通过起点51a、52a的切线平行延伸的形状。像这样,第一肋51以及第二肋52也可以是直线状延伸的形状。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肋51(第一肋51)的起点51a位于凹部42的最深的部分,但只要在能够防止伴随有由锯齿40产生的下降流F5的主流F4的碰撞的范围内,也可以从凹部42的最深的部分偏离。该情况对于第四~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肋52的起点52a也相同。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一个叶片12设置的肋(第一肋)51的个数为多个,但也可以变为一个。同样,也可以将相对于一个叶片12设置的第二肋52的个数变为一个。此外,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叶片12的内周侧与外周侧流经翼面上的气流的方向不同,因此优选将第一肋51、第二肋52设置于锯齿40的中央部。即使如此,与不在叶片12的翼面121、122设置肋51、52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翼面上的气流的方向一致,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肋(第一肋)51设置于全部多个叶片12,但也可以仅相对于多个叶片12的一部分设置第一肋51。同样,也可以仅相对于多个叶片12的一部分设置第二肋52。即使如此,与不在叶片12的翼面121、122设置肋51、52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翼面上的气流的方向一致,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锯齿40设置于叶片12的前缘部123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设置于前缘部123的全部。并且,锯齿40的前端部41是顶部尖的三角形状,但也可以是顶部具有圆形的形状。同样,锯齿40的凹部42也可以是底部具有圆形的形状。

(6)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叶片12不取决于是直翼、前进翼还是后退翼等。对于任何一种叶片,在叶片12的翼面上的气流的方向不同且在叶片12的内周侧与外周侧流经翼面上的气流的方向不同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应用有效。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具有护罩20以及环部13的轴流送风机1应用本发明,但相对于不具有护罩20以及环部13的一方或两方的轴流送风机1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即,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一个叶片的翼面上的气流的方向根据翼面上的风扇径向的位置而不同的轴流送风机。

(8)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将凹部53设置为在叶片12的正压面122侧从前缘部123向后缘部124连续地延伸的形状。但是,也可以是一部分不连续的形状。

并且,如第七实施方式那样,希望与设置于叶片12的负压面121侧的肋51对应,在正压面122形成多个第二凹部53,但只要设置一个以上第二凹部53即可。例如,也可以对应于相邻的肋51的一方形成第二凹部53,使第二凹部53的个数比肋51的个数少。此外,只要从后缘部124喷出的气流的方向在叶片12的负压面121侧与正压面122侧变为相同的方向,则第二凹部53的形状不限于圆弧状,也可以是直线状。

此外,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用剖面V字状的槽构成第二凹部53。但是,例如,也可以用剖面为U字状的槽、剖面为四边形的槽构成第二凹部53。

并且,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二凹部53是与在第四~六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二肋52同样地使叶片12的正压面122侧的气流整流的结构。因此,也可以将第四~六实施方式的第二肋52调换为第二凹部53。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具备轴流风扇10的轴流送风机1应用本发明的送风机。但是,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的送风机应用于具备离心风扇、贯流风扇等的送风机。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模块的送风机应用本发明的送风机。但是,本发明的送风机可以相对于在车辆用的空调装置中使用的送风机应用,也可以相对于用于车辆用以外的家庭用、工业用的送风机应用。

(11)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相互无关的,除了明显不可能组合的情况,能够进行适当地组合。并且显而易见,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除了特别明确表示是必须的情况以及从原理上被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并不是必须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