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风扇的前后网罩的离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5425阅读:804来源:国知局
电风扇的前后网罩的离合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风扇的前后网罩的离合结构。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所揭示的电风扇的前后网罩的离合结构通过电风扇的前网罩旋转动作简单地让前后网罩结合或分离。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风扇前网罩与后网罩的分离结构在把另行制作的注入成型品环夹入前网罩的边沿地组装了的状态下利用通常位于前网罩的至少一个以上的钩子(hook)将其强制地结合到后网罩,分离时则让钩子从后网罩分离而使得前网罩与后网罩分离。基于钩子的前后网罩的结合方式保证了前后网罩的锁定状态。

图1示出了具体的现有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电风扇在前网罩外圈设有钩子(1)而在后网罩外圈则设有针对上述钩子进行动作的结合突起(2),只要把结合突起结合到钩子就能让网罩外圈与后网罩外圈结合,其结果,实现了前网罩与后网罩的结合。

但是该现有电风扇前后网罩的结合及分离结构不仅需要在前网罩的边沿设置至少一个以上的钩子,反复地利用钩子进行前后网罩的结合或 分离而使得钩子故障时,会导致前后网罩的结合松弛而可能无法保证电风扇运转时的安全。

【解决的技术课题】

本发明旨在改善现有电风扇前后网罩的结合或分离方面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风扇的前后网罩的离合结构,通过前网罩的旋转动作简单地让前后网罩结合或分离。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能够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电风扇的前后网罩的离合结构包括:前后网罩,可防止电风扇安全事故地构成;前网罩外圈,一体地固定在前网罩,形成有离合机构以便凭借旋转动作和后网罩外圈结合或分离;及后网罩外圈,一体地固定在后网罩,形成有离合机构以便凭借上述前网罩外圈的旋转动作和前网罩外圈结合或分离。

本发明的前网罩外圈包括:第一部分,包裹前网罩的边沿的整体上部面;第二部分,连接上述第一部分并且以直角方向按照预设长度朝下形成;第二部分在内周面形成有离合部,该离合部凭借着相对于上述后网罩外圈的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动作让前后网罩外圈结合或分离,离合部利用第二部分的内周面形成而引导后网罩外圈的离合部插入,该离合部设有:开口部,引导后网罩外圈的离合部插入;阻挡部,阻止上述后网罩外圈的离合部进一步插入。

本发明的后网罩外圈包括:第一部分,整体地包裹后网罩边沿的上部 面;第二部分,连接第一部分并且以直角方向按照预设长度朝下形成;第一部分设有离合部,该离合部凭借着前网罩外圈的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动作让前后网罩外圈互相结合或分离,离合部以具备适合插入或脱离前网罩外圈离合部的预设尺寸的突起形态形成。

本发明的前网罩外圈的离合部形成有配置了弹性体的槽,其让后网罩外圈的离合部的端部插入并且为了阻止脱离而对后网罩离合部施加压缩力。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电风扇的前后网罩的离合结构,其解决了现有前后网罩需要另行通过钩子等前后网罩之外的工具进行结合或分离的问题,仅靠前网罩对后网罩的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动作就能简单地实现前后网罩的结合或分离。

本发明能够非常轻易地实现前后网罩的结合或分离,从而得以增加电风扇扇叶的清扫次数而能够在清洁状态下使用电风扇。

本发明在前后网罩结合的状态下只有前网罩外圈暴露于外部而得以维持光滑整洁状态,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由于钩子之类的结合机构暴露于外部而发生破损之类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电风扇的前后网罩结合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风扇前后网罩结合图。

图3是图2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前网罩外圈的详细结构图。

图5是图3所示后网罩外圈的详细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前网罩外圈的详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电风扇前后网罩结合结构,在结合状态下只能见到前网罩外圈。

如图2与图3所示,本发明的电风扇包括前网罩(10)、前网罩外圈(20)、后网罩(30)、后网罩外圈(40)。

前网罩外圈(20)固定在前网罩(10)的边沿并且通过针对后网罩外圈(40)的结合或分离动作而使得前后网罩(10)(30)互相结合或分离。

前网罩外圈(20)包括包裹前网罩(10)的边沿的整体上部面的第一部分(21)、接触上述第一部分(21)并且以直角方向按照预设长度朝下形成的第二部分(23)。

第一部分(21)不仅包裹上述前网罩(10)边沿的上部面,还能包裹后网罩(30)及后网罩外圈(40)边沿的上部面。在这种情况下,其宽度设定成大于前后网罩(10)(30)的各边沿的上部面宽度及后网罩外圈(40)边沿的上部面宽度较佳。

上述第二部分(23)在内周面形成有离合部(25),该离合部(25)凭借 着相对于上述后网罩外圈(40)的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动作让前后网罩外圈(20)(40)结合或分离。

上述离合部(25)形成于对应上述后网罩外圈(40)的离合部(45)的位置,如图4所示,其利用第二部分(23)的内周面以大致呈“ㄈ”状地形成而引导后网罩外圈(40)的离合部(45)插入。“ㄈ”形离合部(25)设有:开口部(26),提供一种引导后网罩外圈(40)的离合部(45)初始插入的空间;阻挡部(27),阻止上述离合部(45)进一步插入。

优选地,上述开口部(26)大于离合部的其它部分地形成以便能够轻易地引导后网罩外圈(40)插入。

而且,上述第二部分(23)在整体周缘上形成了用于把前网罩外圈(20)固定到前网罩(10)的至少一个以上的插销(24)。亦即,在通过该插销(24)让前网罩(10)与前网罩外圈(20)一体地固定的状态下,针对一体化了的上述后网罩(30)及后网罩外圈(40)实现结合或分离。

另一方面,位于上述开口部(26)的离合部(25)上形成有朝开口部(26)倾斜预设角度的部分(r1)以便对应于后网罩外圈(40)的离合部(45)的倾斜部分(r2)。

上述后网罩外圈(40)在固定于后网罩(30)的边沿的状态下通过对前网罩外圈(20)的结合或分离动作实现前后网罩(10)(30)的结合或分离。

上述后网罩外圈(40)包括:第一部分(41),整体地包裹后网罩(30) 边沿的上部面;第二部分(43),连接上述第一部分(41)并且以大致呈直角的角度按照预设长度朝下形成。

上述第一部分(41)能够包裹后网罩(30)边沿的上部面,在这种情况下,其宽度设定成大于后网罩(30)边沿的上部面宽度较佳。

而且,上述第一部分(41)设有离合部(45),该离合部(45)凭借着上述前网罩外圈(20)的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动作让前后网罩外圈(20)(40)互相结合或分离。

上述离合部(45)在第一部分(41)的外周面形成于对应上述前网罩外圈(20)离合部(27)的位置,如图5所示,其以具备适合插入或脱离前网罩外圈(20)的离合部(25)的预设尺寸的突起形态形成。

上述第二部分(43)为了让后网罩外圈(40)固定在后网罩(30)而在整体周缘上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插销(44)。亦即,在通过该插销(44)让后网罩(30)与后网罩外圈(40)一体地固定的状态下针对一体化了的上述前网罩(10)及前网罩外圈(20)实现结合或分离。

另一方面,上述后网罩外圈(40)的离合部(45)的上下高度(h1)和前网罩外圈(20)的离合部(25)的上下高度(h1)互相相同较佳,更优选地,以能够维持离合部(45)被离合部(25)紧凑地收容的状态地设计其尺寸。

亦即,离合部(25)以能够让离合部(45)轻易地通过开口部(26)插入地形成开口部(26)。除了开口部(26)以外的其它部分的离合部(25)则 和离合部(45)的大小相同地形成或者让离合部(25)的大小反而稍微小于离合部(45)地形成。如前所述地形成时,一旦离合部(45)轻易地通过了离合部(25)的开口部(26)后除了开口部(26)以外的其它离合部(25)则只能紧凑地插入,因此一旦两离合部(25)(45)结合就能稳定地维持其状态。

另一方面,上述离合部(45)的初始前端部分则对应于上述离合部(25)的部分(r1)地形成倾斜预设角度的部分(r2)。

根据如前所述地构成的本发明的电风扇前后网罩离合结构,结合时位于离合部(25)的开口部(26)的倾斜部(r1)与离合部(45)的倾斜部(r2)相互抵接并且沿着倾斜角让离合部(45)顺畅地插入离合部(25),在该状态下进一步稍微旋转前网罩外圈(10)就能让离合部(45)插入并予以收容直到被离合部(25)的阻挡部(27)阻挡为止。

如前所述,无论在结合时与分离时,本发明只要朝预设方向旋转前网罩(10)就能使得备于前网罩外圈(20)的离合部(25)对后网罩外圈(40)实现结合或分离,在后网罩(30)及后网罩外圈(40)维持不变的状态下,只要仅仅让前网罩(10)及前网罩外圈(20)一体地动作就能简单地和后网罩(30)及后网罩外圈(40)结合或分离。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

如图6所示,前网罩外圈(20)的阻挡部(27)上形成有具备预设深度并且大致呈四角形状的槽(28)。槽(28)的上下高度(h3)和后网罩外圈 (40)的离合部(45)的高度(h2)相同。在槽(28)的左右配置弹性体(29),该弹性体(29)具备预设宽度而让宽度(w1)小于离合部(45)宽度(w2)。亦即,把弹性体(30)配置在槽(28)的两端而让宽度(w1)小于离合部(45)的宽度(w2)地设定弹性体(20)的左右宽度。

因此,把后网罩外圈(40)的离合部(45)结合到前网罩外圈(20)的离合部(25)时倾斜部分(r2)以过盈配合方式插入上述槽(28),其结果,在弹性体(29)受到倾斜部(r2)的影响而膨胀的状态下对倾斜部(r2)施加压缩力阻止其脱离槽(28),从而能够稳定地维持离合部(25)(45)的结合状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