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油泵内转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4420发布日期:2018-06-27 21:52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油泵内转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油泵内转子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机油泵内转子与转轴通过轴销固连,内转子上开设有通孔,转轴上开设有通孔,销钉穿过通孔将内转子与转轴固定,但是因为内转子的通孔贯穿开设,通孔的外缘比较锋利,在内转子与外转子啮合过程中,外转子的啮合面容易被通孔的外缘刮花,降低啮合效果;同时,内转子上的通孔将进油腔和出油腔连通,降低出油腔的油压,影响机油泵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油泵内转子组件,解决现有技术中内转子与外转子啮合过程中,外转子的啮合面容易被通孔的外缘刮花,降低啮合效果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油泵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转轴、轴销和卡簧,所述内转子的中心沿厚度方向的开设有轴孔,内转子的一端开设有轴销槽和环形卡簧槽,环形卡簧槽位于轴销槽的外部,轴销槽被轴孔分为两段,环形卡簧槽与轴孔同心设置,转轴上开设有轴销孔;所述轴销穿过转轴的轴销孔与转轴连接,转轴穿过轴孔与内转子连接,轴销的两端卡设在轴销槽中,卡簧套设在转轴上,且位于环形卡簧槽中,卡簧压紧轴销的两端。

所述轴销槽的两端均没有穿出内转子的侧面,即内转子的啮合面上不会出现轴销槽的孔洞,啮合面光滑,所以内转子与外转子啮合过程中,外转子的啮合面不会被刮花,啮合效果好,内转子、外转子使用寿命长;同时,因为轴销槽的两端均没有穿出内转子的侧面,所以机油不会通过轴销槽流进出油腔中,保证出油腔中的有足够的油压。为了方便转轴、轴销方便安装,轴销槽开在在内转子的端面上,但是将出现转子工作过程中转轴易沿其轴线方向窜动,为了解决此问题,本申请在内转子的端面上开设环形卡簧槽,设置卡簧,通过卡簧固定内转子和转轴,紧固效果好,操作方便。

进一步改进,所述内转子上设置有四个外齿。

进一步改进,所述轴销孔沿转轴的径向开设,轴销槽沿轴孔的径向设置。

进一步改进,所述轴销的长度大于环形卡簧槽的外径,卡簧压紧轴销的两端,提高紧固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轴销槽的两端均没有穿出内转子的侧面,即内转子的啮合面上不会出现轴销槽的孔洞,啮合面光滑,所以内转子与外转子啮合过程中,外转子的啮合面不会被刮花,啮合效果好,内转子、外转子使用寿命长;同时,因为轴销槽的两端均没有穿出内转子的侧面,所以机油不会通过轴销槽流进出油腔中,保证出油腔中的有足够的油压。为了方便转轴、轴销方便安装,轴销槽开在在内转子的端面上,但是将出现转子工作过程中转轴易沿其轴线方向窜动,为了解决此问题,本申请在内转子的端面上开设环形卡簧槽,设置卡簧,通过卡簧固定内转子和转轴,紧固效果好,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机油泵内转子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内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视图。

图4为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4所示,一种机油泵内转子组件,包括内转子1、转轴2、轴销3和卡簧4,所述内转子1的中心沿厚度方向的开设有轴孔,内转子的一端开设有轴销槽11和环形卡簧槽12,环形卡簧槽12位于轴销槽11的外部,轴销槽11被轴孔分为两段,环形卡簧槽12与轴孔同心设置,转轴2上开设有轴销孔21;所述轴销3穿过转轴2的轴销孔21与转轴2连接,转轴2穿过轴孔与内转子1连接,轴销3的两端卡设在轴销槽11中,卡簧4套设在转轴2上,且位于环形卡簧槽12中,卡簧4压紧轴销3的两端。

所述轴销槽11的两端均没有穿出内转子1的侧面,即内转子1的啮合面上不会出现轴销槽的孔洞,啮合面光滑,所以内转子与外转子啮合过程中,外转子的啮合面不会被刮花,啮合效果好,内转子、外转子使用寿命长;同时,因为轴销槽11的两端均没有穿出内转子的侧面,所以机油不会通过轴销槽流进出油腔中,保证出油腔中的有足够的油压。为了方便转轴2、轴销3方便安装,轴销槽11开在在内转子1的端面上,但是将出现转子工作过程中转轴易沿其轴线方向窜动,为了解决此问题,本申请在内转子的端面上开设环形卡簧槽12,设置卡簧4,通过卡簧4固定内转子1和转轴2,紧固效果好,操作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转子1上设置有四个外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销孔21沿转轴1的径向开设,轴销槽11沿轴孔的径向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销3的长度大于环形卡簧槽12的外径,卡簧压紧轴销的两端,提高紧固效果。

本发明中未做特别说明的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即可实现,而且本发明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