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结构和电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3898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升降结构和电风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产品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升降结构和应用该升降结构的电风扇。
背景技术
:在电风扇的使用过程中,升降结构可对电风扇的出风高度进行调节,让消费者得到更好的用户体验。现有的升降结构较复杂,并且升降过程中,电风扇整机容易产生晃动,稳定性较差。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结构,旨在简化升降结构,提高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操作的便利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升降结构,应用于电风扇,该升降结构包括机座、部分套设于所述机座的筒体、以及容置于所述机座和所述筒体之间的空间内的弹性回复件,所述弹性回复件一端与所述筒体固定连接;所述机座或所述筒体二者之一具有滑轨,二者中之另一具有滑槽,所述筒体通过滑槽和滑轨的配合于所述机座的轴向线性滑动,且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弹性回复件驱使所述筒体由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滑动。优选地,所述筒体包括相互扣合连接的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的内壁均凸设有至少两条滑轨,所述机座的相对两侧各设置有与所述滑轨配合的至少两条滑槽。优选地,每一所述滑轨面向所述机座的一侧均形成有齿形结构,所述齿形结构在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优选地,所述弹性回复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弹性回复件于所述机座的径向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弹性回复件为卷簧,所述机座的径向相对两侧均形成有凹槽,所述弹性回复件部分容置于所述凹槽内。优选地,还包括摩擦组件,所述摩擦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筒体并面向所述机座设置,该升降结构还包括固定螺母,所述筒体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螺母相配合的螺接孔,当所述筒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所述摩擦组件被所述固定螺母抵持并紧贴所述机座的外壁。优选地,所述摩擦组件包括与所述筒体内壁固定连接的固定架,以及嵌设于所述固定架内的摩擦块,所述机座的外壁凹设形成有限位槽,所述摩擦块部分容置于所述限位槽内,当所述筒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所述摩擦块紧贴所述限位槽的底壁。优选地,所述固定架包括用于安装所述摩擦块的框体,以及与所述框体固定连接的摆臂,所述摆臂远离所述框体的一端连接有转轴,所述筒体的内壁设置有卡槽,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卡槽内。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机座下端连接的底盘,所述筒体套设于所述机座的上端,所述筒体于水平面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底盘于水平面的投影面积。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风扇,包括上述的升降结构。优选地,所述电风扇为塔扇或落地扇。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升降结构中设置筒体和机座,筒体套设于机座,在机座和筒体之间的空间内设置弹性回复件,并于筒体和机座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滑槽和滑轨结构,具有本实用新型升降结构的电风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施加外力于筒体,可实现筒体于机座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线性升降运动,并且通过滑槽和滑轨的配合,在筒体的升降过程中对筒体进行导向限位,电风扇不会产生晃动,整体结构较稳固,升降过程中稳定性高,而弹性回复件可驱动筒体由第一位置自动滑动至第二位置,如此电风扇的升降调节更加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升降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升降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中升降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1中升降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升降结构的后壳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升降结构351齿形结构10机座37卡槽11滑槽50弹性回复件13凹槽70摩擦组件15限位槽71摩擦块20底盘73固定架30筒体731框体31前壳733摆臂33后壳735转轴331螺接孔90固定螺母35滑轨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升降结构100。请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升降结构100,包括机座10、部分套设于机座10的筒体30、以及容置于机座10和筒体30之间的空间内的弹性回复件50,弹性回复件50一端与筒体30固定连接;机座10或筒体30二者之一具有滑轨,二者中之另一具有滑槽,筒体30通过滑槽和滑轨的配合于机座10的轴向线性滑动,且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弹性回复件50驱使筒体30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滑动。所述筒体30套设于机座10的上端,升降结构100还包括与机座10下端固定连接的底盘20,其中底盘20的水平投影面积大于筒体30的水平投影面积,如此本实用新型升降结构100,能保持电风扇挺立状态下的结构稳固。本实用新型升降结构100可应用于可升降的落地扇或者塔扇等电风扇产品,当其应用于落地扇时,其中机座10可连接落地扇的具有控制按钮的扇盒,可以理解的,落地扇还包括与扇盒还连接的电机,以及与电机连接的网罩和扇叶,通过筒体30相对于机座10的升降运动,带动电机和扇叶的升降,从而实现落地扇的出风高度的调节。当本实用新型的升降结构100应用于塔扇产品时,塔扇所具有的摇头机构、贯流风轮以及电机等部件均安装于机座10并容置于筒体30内,在塔扇的使用过程中,通过筒体30相对于机座10的升降运动,实现贯流风轮所吹出的风的高度调节。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升降结构100中设置筒体30和机座10,筒体30套设于机座10,在机座10和筒体30之间的空间内设置弹性回复件50,并于筒体30和机座10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滑槽11和滑轨35结构,具有本实用新型升降结构的电风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施加外力于筒体30,可实现筒体30于机座10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线性升降运动,并且通过滑槽11和滑轨35的配合,在筒体30的升降过程中对筒体30进行导向限位,电风扇不会产生晃动,整体结构较稳固,升降过程中稳定性高,而弹性回复件50可驱动筒体30由第一位置自动滑动至第二位置,如此电风扇的升降调节更加方便。本实施例的第一位置为筒体30相对停止于机座10下端的位置,即筒体30下降的最低处的位置,第二位置为筒体30停止于机座10上端的位置,即筒体30上升的最高位置。具体地,所述筒体30包括相互扣合连接的前壳31和后壳33,前壳31和后壳33的内壁均凸设有至少两条滑轨35,机座10的相对两侧各设置有与滑轨35配合的至少两条滑槽11。本实施例机座10上的滑槽11在机座10的轴向长度上延伸,且每一条滑槽11分成上下两段设置,如此可以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机座10面向前壳31的一侧以及面向后壳33的一侧均设置有两条滑槽11,通过在机座10两侧均设置两个滑槽11和滑轨35配合的结构,使得筒体30和机座10的连接结构更稳固,筒体30的升降过程中更稳定。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5至图7,本实施例每一条滑轨35面向机座10的一侧均形成有齿形结构351,齿形结构351在滑轨35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滑轨35整体为扁平的长条状,并且具有方形的横截面,每一滑轨35在筒体30的轴向上延伸。通过在滑轨35面向机座10的一侧形成齿形结构351,一方面可减少滑轨35与滑槽11底面的摩擦接触面积,如此可降低筒体30升降过程中的摩擦阻力,另一方面,在本升降结构实际应用于塔扇产品时,为了进一步降低的筒体30和机座10之间的摩擦阻力,可以在滑槽11内涂抹膏状润滑油,通过齿形结构351的设置,润滑油可较多的容置于齿形结构351的凹陷内,如此可保持本升降结构100的持续正常工作。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滑轨35也可设置为T形,而滑槽11的形状与滑轨35的相适配,如此,筒体30和机座10的连接结构更稳固。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弹性回复件50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弹性回复件50于机座10的径向对称设置。通过两个弹性回复件50的设置,则在筒体30的升降过程中,筒体30两侧均匀受力,升降过程更稳定。具体地,所述弹性回复件50为卷簧,机座10的径向相对两侧均形成有凹槽13,卷簧部分容置于凹槽13内。本实用新型在卷簧的自由端设置有T形的卡持结构,而在筒体30的前壳31以及后壳33的内壁均设置有与卷簧配合的卡接结构,在卷簧的安装过程中,卷簧和筒体30之间卡持固定,连接较方便。本实用新型的升降结构100应用于塔扇时,在塔扇的使用过程中,卷簧处于收缩状态时,卷簧大部分容置于凹槽13内,当施力于筒体30将筒体30下压时,卷簧在凹槽13内产生形变拉长而产生拉力,并且筒体30下移至第二位置(下降的最低位置),当筒体30需要上升时,可通过卷簧的形变拉力驱动,驱使筒体30上移由第一位置上升至第二位置,整个上升过程较方便。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回复件50还可以是扭簧或者拉簧的结构。为了实现筒体30运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的固定定位,请结合参照图2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升降结构100还包括摩擦组件70,摩擦组件70固定连接筒体30的内壁并面向机座10设置,升降结构100还包括固定螺母90,筒体30开设有与固定螺母90相配合的螺接孔331,当所述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摩擦组件70被固定螺母90抵持并紧贴机座10的外壁。本实施例在后壳33上开设有与固定螺母90相配合的螺接孔331,摩擦组件70固定连接于后壳33的内壁。通过摩擦组件70与机座10之间的相互摩擦实现筒体30两个位置的固定定位,固定螺母90并不直接接触机座10,如此无需在机座10的外壁设置与固定螺母90配合的卡槽、螺纹孔或者卡孔的结构,则机座10在加工制造过程更简单,同时在电风扇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固定螺母90也不会在固定筒体30的过程中,在与机座10的连接处对机座10造成损坏,如此确保筒体30固定定位较牢靠的同时,也可使机座10长时间保持结构完整,从而延长了电风扇的使用寿命。请再次参照图3、图5和图6,所述摩擦组件70包括与所述筒体30内壁固定连接的固定架73,以及嵌设于固定架73内的摩擦块71,机座10的外壁凹设形成有限位槽15,摩擦块71部分容置于限位槽15内,当筒体30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摩擦块71紧贴限位槽15的底壁。本实施例的摩擦块71的材料为橡胶,摩擦块71部分容置于限位槽15内,在筒体30的固定限位过程中,主要依靠摩擦块71与限位槽15的底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即使摩擦块71有损耗,因为摩擦组件70分设为摩擦块71和固定架73两部分,则摩擦块71可进行更换操作,使得电风扇的后期维护更容易。同时通过摩擦块71与限位槽15的配合,一方面为筒体30的升降起到导引,另一方面摩擦块71不容易掉落,整个结构更稳固。具体地,所述固定架73包括用于安装摩擦块71的框体731,以及与框体731固定连接的摆臂733,摆臂733远离框体731的一端连接有转轴735,筒体30的内壁设置有卡槽37,转轴735可转动地卡入卡槽37内。本实施例摩擦组件70通过转轴735和卡槽37的配合使得摩擦组件70具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当筒体30位于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固定螺母90向靠近机座10方向旋合进给时,摩擦块71略微摆向机座10并与限位槽15的底壁贴合,使得摩擦块71具有较大的摩擦接触面积,筒体30停留于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时更牢靠。而在固定螺母90向远离机座10方向运动时,摩擦块71向远离机座10方向摆动,实现摩擦块71与限位槽15底壁的分离,如此不会影响筒体30的滑动,使得筒体30的滑动过程更顺畅。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螺母90与摩擦组件70构成的筒体30的固定定位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结构形式,如可以在机座10的壳壁上,在机座10的轴向高度上间隔开设多个定位孔,并于筒体30上设置开设插销孔,通过插销穿过插销孔并卡入定位孔内,实现筒体30相对于机座10的固定定位。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风扇,该电风扇包括升降结构100,该升降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风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电风扇可以是塔扇或落地扇等产品。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