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及带有蓄能功能的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2996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及带有蓄能功能的管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一种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及带有蓄能功能的管道,属于蓄能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蓄能器是液压气动系统中的一种能量储蓄装置。它在适当的时机将系统中的能量转变为压缩能或位能储存起来,当系统需要时,又将压缩能或位能转变为液压或气压等能而释放出来,重新补供给系统。当系统瞬间压力增大时,它可以吸收这部分的能量,以保证整个系统压力正常。

在现有技术中,蓄能器一般并联在管路的外侧,当管道内流体的压力上升时,流体进入蓄能器内进行蓄能,当管道内流体的压力下降时,蓄能器内存储的能量反馈回管道内。现有技术中外置的蓄能器存在有如下缺陷:(1)需要在管道外壁进行开孔,然后将蓄能器安装在开孔处,因此对管道形成一定破坏且施工过程较为繁琐;如果管道内流体的压力较大,则对蓄能器与管道的接缝处以及蓄能器外壳本身的受压能力要求较高。(2)蓄能器安装在管道的外部,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其相邻管路的铺设同时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将蓄能器安装在流体的流通管道中,无需对流体的流通管道进行改动,同时无需针对流体的流通压力对外壳进行设计,大大降低了外壳耐压要求的管路连接式蓄能器以及安装方便且美观的带有蓄能功能的管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在外壳上相对设置有用于与流体的流通管道连接的一对管道接头,在外壳内通过间隔件间隔形成蓄能腔和流通腔,在蓄能腔中放置有受流体压缩变形的蓄能件,流通腔连通管道接头,间隔件上设有连通蓄能腔与流通腔的过流单元。

优选的,所述的间隔件为沿流体的流通方向固定在外壳内的隔板,由隔板间隔形成所述的蓄能腔和流通腔,在隔板上开设有多个所述过流单元。

优选的,所述的隔板的截面为直板状或圆弧状。

优选的,所述的蓄能件为气囊。

优选的,设置在所述的外壳两端的管道接头相对设置在所述流通腔的两端。

优选的,在所述的外壳上设置有与气囊连通的充气口。

优选的,所述的间隔件为固定在外壳内盒状的一组隔板,隔板间隔形成蓄能腔,在隔板上均开设有过流单元。

一种带有蓄能功能的管道,包括流体的流通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通过管道接头连接在两个流通管道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蓄能器安装在流体的流通管道中,无需对流体的流通管道进行改动即可完成蓄能器的安装,同时具有安装方便且美观的优点。

2、蓄能器固定在管体中,因此无需针对管道中的压力对蓄能器的外壳的抗压能力进行特殊设计,降低了对蓄能器的要求。

3、由于蓄能器固定于管体中,因此无需在管道表面设置用于安装蓄能器的接口,降低了成本同时减少了对管道本身的破坏。

4、隔板的截面采用向上凸起的圆弧状设计,因而增大了流通腔的面积,有助于提高流体的流量。

5、可将气囊设计为圆柱状,增加了气囊的体积,提高了蓄能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正视图。

图2为实施例1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左视图。

图3为实施例2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左视图。

图4为实施例2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左视图。

图5为实施例3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左视图。

图6为实施例4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左视图。

图7为实施例5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左视图。

图8为实施例6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左视图。

图9为实施例7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左视图。

图10为实施例8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左视图。

其中:1、管道接头 2、外壳 3、隔板 4、气囊 5、充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10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包括外壳2,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采用圆柱形设计,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矩形状或其他多边形状。在外壳2的内部通过沿轴向固定的隔板3将外壳2的内部间隔分为上方的流通腔和下方的蓄能腔,流通腔和蓄能腔通过设置在隔板3上的开孔实现连通。

在蓄能腔中放置有圆球状的气囊4,上述外壳2的两端封闭,在外壳2的两端对应设置有管道接头1,管道接头1对应设置在流通腔的两端。通过管道接头1将本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安装在流体流通的两段流通管道之间。流体经外壳1一端的管道接头1进入外壳2后沿轴向经过外壳2并从外壳2的另一端的管道接头1流出外壳2。

在本实施例中,隔板3的截面采用向上凸起的圆弧状设计,因而增大了流通腔的面积,有助于提高流体的流量。

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将本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安装在流体的流通管道内,安装完成之后流体经过本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流通。当流体流动至本隔断式管路连接蓄能器处时,经过管道接头1进入外壳2内,在充满整个外壳2之后从外壳2另一端的管道接头1中流出。

当管道中流体的压力增大时,流体的压力经过隔板3上的开孔传递至气囊4处并将气囊4进行压缩,通过气囊4实现蓄能。当流体的压力变小之后,气囊4膨胀将存储的能量反馈回管道中。

实施例2:

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的外壳2的底部设置有充气口5,充气口5与外壳2内部的气囊4连通,通过充气口5可以向气囊4中进行充气。当充气完毕后,将充气口5进行密封。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隔板3未采用圆弧状而采用直板状。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气囊4未采用圆球状设计,而采用圆柱状设计。通过将气囊4设计为圆柱状,增加了气囊4的体积,提高了蓄能能力。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施例的外壳2的底部设置有充气口5,充气口5与外壳2内部的气囊4连通,通过充气口5可以向气囊4中进行充气。当充气完毕后,将充气口5进行密封。充气口5也可设置在外壳2的两端面上。

实施例6: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气囊4未采用圆球状设计,而采用圆柱状设计。

实施例7: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壳2的底部设置有充气口5,充气口5与外壳2内部的气囊4连通,通过充气口5可以向气囊4中进行充气。当充气完毕后,将充气口5进行密封。

实施例8: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壳2的内部设置有一组隔板3,一组隔板3围成方盒状的蓄能腔,气囊4放置在该蓄能腔中。流体经过管道接头1进入外壳2之后通过隔板3上设置的开孔进入和流出蓄能腔,从而实现了从外壳2中的流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