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伺服系统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6005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伺服系统缓冲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缓冲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压伺服系统缓冲器。



背景技术:

在高压伺服系统中,本身压力较大,泵输出压力根据需要随时变化,而且作动器频繁操作导致压力忽大忽小,压力冲击往往会有几倍的差距,从而导致管路、伺服阀遭到破坏。

目前伺服系统中采用的减小冲击的方式主要有泵出口处采用软管连接;泵出口处并联止回阀;系统中加装蓄能器等。

但是采用这些方式,软管连接减少冲击有限,而止回阀可以减少关闭时的冲击但对减少开机时的冲击有限,蓄能器往往对低压时的降低冲击有效,对压力过高的话因为缓冲反应往往不灵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止回阀对减少开机时的冲击有限,蓄能器对压力过高的话因为缓冲反应往往不灵敏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压伺服系统缓冲器,可达到使不稳定的液流形成一种较稳定的液流后再输送出去,以达到减轻压力冲击的有益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压伺服系统缓冲器,包括缓冲装置、外腔体、后导流板、前导流板、压套、密封圈、橡胶垫、堵头、前端连接口、涡流腔、缓压腔、后端连接口、后通孔、前通孔、柱塞泵、连接导管和软管,

所述缓冲装置是由设有前端连接口的壳状外腔体与设有后端连接口的堵头组成的两端贯通的瓶装腔体;所述外腔体内靠近前端连接口依次设有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所述后导流板和前导流板将缓冲装置的内腔分隔为三部分,从后端连接口到前端连接口依次为缓压腔和两个涡流腔。

作为优选,所述前导流板和后导流板均通过压套压紧在外腔体内;所述压套位于外腔体的部分设有密封圈,所述压套装入橡胶垫后拧紧堵头。

作为优选,所述后导流板是带后通孔的圆形板。

作为优选,所述前导流板是带半圆前通孔的圆形板。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装置的一端通过连接导管与柱塞泵连接,所述缓冲装置的另一端与软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是一个两端贯通的腔体,腔体的两端设有管接头,腔体内固定设有带通孔的导流板。带冲击压力的液流首先在一个较大的腔内形成一种涡流,再经过两块带孔的导流板,陆续流入两个腔内,使不稳定的液流形成一种较稳定的液流后再输送出去,以达到减轻压力冲击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后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前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伺服系统原理结构图。

图中1-缓冲装置,2-外腔体,31-后导流板,32-前导流板,4-压套,5-密封圈,6-橡胶垫,7-堵头,8-前端连接口,9-涡流腔,10-缓压腔,11-后端连接口,12-后通孔,13-前通孔,14-柱塞泵,15-连接导管,16-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压伺服系统缓冲器,如图所示,其包括缓冲装置1、外腔体2、后导流板31、前导流板32、压套4、密封圈5、橡胶垫6、堵头7、前端连接口8、涡流腔9、缓压腔10、后端连接口11、后通孔12、前通孔13、柱塞泵14、连接导管15和软管16,

缓冲装置1是由设有前端连接口8的壳状外腔体2与设有后端连接口11的堵头7组成的两端贯通的瓶装腔体;外腔体2内靠近前端连接口8依次设有前导流板32和后导流板31;后导流板31和前导流板32将缓冲装置1的内腔分隔为三部分,从后端连接口11到前端连接口8依次为缓压腔10和两个涡流腔9。

本实施例中,前导流板32和后导流板31均通过压套4压紧在外腔体2内;压套4位于外腔体2的部分设有密封圈5,压套4装入橡胶垫6后拧紧堵头7。

本实施例中,后导流板31是带后通孔12的圆形板。

本实施例中,前导流板32是带半圆前通孔13的圆形板。

本实施例中,缓冲装置1的一端通过连接导管15与柱塞泵14连接,缓冲装置1的另一端与软管16连接。

本实施例中,密封圈5和橡胶垫6主要起防止腔体内液体外泄的密封作用。

使用时将缓压装置的前端连接口8与柱塞泵13的出口用连接导管14连通,缓压装置的后端连接口11最后通过一段软管15与液压系统管路连通,当然也可直接与系统管路连通。由柱塞泵14出来的液流经连接接口8直接进入缓冲装置1的涡流腔9内形成涡流,

实现对液流冲击压力的第一次缓冲,再经导流板3上的通孔12及13进入缓压腔1O,进行液流的二次缓冲形成具有稳定压力的液流,然后经软管16,进入系统管路,试验证明安装本发明缓压装置的液压系统,可有效避免冲击压力对系统管路的破坏。此装置与泵的连接导管15须是一直段最短的组合导管,后端连接口11处可与液压软管直接连接或与液压管路的组合导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是一个两端贯通的腔体,腔体的两端设有管接头,腔体内固定设有带通孔的导流板。带冲击压力的液流首先在一个较大的腔内形成一种涡流,再经过两块带孔的导流板,陆续流入两个腔内,使不稳定的液流形成一种较稳定的液流后再输送出去,以达到减轻压力冲击的作用。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凡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或者对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