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特别涉及一种磁力泵散热轴承。
背景技术:
磁力驱动无轴封泵(以下简称磁力泵)工作时,轴承围绕轴心作高速同心旋转(两极电机每分钟3000转,四极电机每分钟1500转),作相对高速旋转运动的轴承与轴心接触处会因物体表面摩擦及震动产生大量的热能量,当此热能量无法消散并且不断积累后,对磁力泵的结构及性能会产生毁灭性的损坏。
为消散上述热量,目前市场上主要是依靠磁力泵内部液体循环,将上述摩擦产生的热量带出泵体外,以达到循环散热之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磁力泵散热轴承。该散热轴承结构易于加工、良品率高、可批量生产、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磁力泵散热轴承,包括轴承本体,所述轴承本体的圆周外侧表面间隔设有多个切面,所述切面内设有供液体通过的凹槽,所述轴承本体的一端设有用于固定于内磁铁转子内壁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边缘间隔设有多个弧形凹槽,每两个弧形凹槽之间设有用于防止轴承与内磁铁转子作相对运动、减少零配件损耗的突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磁力泵散热轴承的一种改进,所述轴承本体的中心具有一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两条螺旋流道,两条所述螺旋流道由所述通孔的一端贯通至所述通孔的另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磁力泵散热轴承的一种改进,两条所述螺旋流道的流向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磁力泵散热轴承的一种改进,所述弧形凹槽与所述凹槽形成所述轴承本体表面液体流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磁力泵散热轴承的一种改进,所述轴承本体表面液体流道具有多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磁力泵散热轴承的一种改进,所述切面由所述轴承本体表面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轴承本体表面的另一端,所述切面的一端与所述轴承本体表面的一端具有一定的导液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仅从轴承上设计,保证了轴心的强度及寿命,加厚轴承壁厚的同时设计内侧双螺旋流道,在保证轴承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液体内循环通道数量,有利于增加内循环液体流量,增加散热效率。在轴承圆周外侧设计四个切面,并在切面处设计内凹圆弧形槽。本案在轴承外侧增加四个大流道,增加泵体内部液体循环通道,以增加轴承表面冷却液体流量及流速,保证轴承升温区有足够的冷却液体单向流动,达到完全有效散热的目的。同时保留圆周上四个突起,以固定于内磁铁转子内壁,防止轴承与内磁铁转子作相对运动,减少零配件损耗。
附图说明
下面就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反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名称:1、轴承本体 2、切面 3、凹槽 4、安装块 5、弧形凹槽 6、突起 7、通孔 8、螺旋流道 9、导液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此。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磁力泵散热轴承,包括轴承本体1,轴承本体1的圆周外侧表面间隔设有多个切面2,切面2内设有供液体通过的凹槽3,轴承本体1的一端设有用于固定于内磁铁转子内壁的安装块4,安装块4的边缘间隔设有多个弧形凹槽5,每两个弧形凹槽5之间设有用于防止轴承与内磁铁转子作相对运动、减少零配件损耗的突起6。
优选的,轴承本体1的中心具有一通孔7,通孔7内设有两条螺旋流道8,两条螺旋流道8由通孔7的一端贯通至通孔7的另一端。在轴承本体1的中心通孔内侧壁设计流向相同的双螺旋流道,在加厚轴承本体1壁厚的同时,保证轴心的强度及寿命,保持着轴心的完整性。
优选的,两条螺旋流道8的流向相同。在保证轴承本体1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液体内循环通道数量,有利于增加内循环液体流量,增加散热效率。
优选的,弧形凹槽5与凹槽3形成轴承本体1表面液体流道,也称为大流道。
优选的,轴承本体1表面液体流道具有四个。在轴承本体外侧增加四个大流道,增加泵体内部液体循环通道增加轴承散热有效面积,以增加轴承表面冷却液体流量及流速,保证轴承升温区有足够的冷却液体单向流动,达到完全有效散热的目的。
优选的,切面2由轴承本体1表面的一端延伸至轴承本体1表面的另一端,切面2的一端与轴承本体1表面的一端具有一定的导液位9。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仅从轴承上设计,保证了轴心的强度及寿命,加厚轴承壁厚的同时设计内侧双螺旋流道,在保证轴承结构强度的同时增加液体内循环通道数量,有利于增加内循环液体流量,增加散热效率。在轴承圆周外侧设计四个切面,并在切面处设计内凹圆弧形槽。本案在轴承外侧增加多个大流道,增加泵体内部液体循环通道,以增加轴承表面冷却液体流量及流速,保证轴承升温区有足够的冷却液体单向流动,达到完全有效散热的目的。同时保留圆周上四个突起,以固定于内磁铁转子内壁,防止轴承与内磁铁转子作相对运动,减少零配件损耗。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