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7743阅读:749来源:国知局
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具有双级气缸的泵体组件内,气缸内排出的冷媒进入上消音器后流入壳体内部。由于冷媒与上消音器的内壁碰撞,会导致上法兰的端面处,特别是阀片槽处汇聚冷冻油,从而增大排气阻力。

不仅如此,若冷媒中的含油量较高时,还会影响压缩机的能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媒的含油量较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泵体组件,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具有第一流通孔;第二气缸,第二气缸具有第二流通孔,第一流通孔与第二流通孔连通并向第二流通孔内供冷媒;引流结构,引流结构的入口与第二流通孔的出口连通,引流结构的出口与第一流通孔的入口连通。

进一步地,引流结构的出口处具有缩径段。

进一步地,引流结构为沿泵体组件的轴向设置在泵体组件上的引流通道。

进一步地,泵体组件还包括:上法兰,上法兰位于第二气缸的远离第一气缸的一侧,上法兰具有上法兰流通孔;隔板,隔板设置在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之间,隔板具有隔板流通孔;下法兰,下法兰位于第一气缸的远离第二气缸的一侧,下法兰具有下法兰流通孔,下法兰流通孔、第一流通孔、隔板流通孔、第二流通孔和上法兰流通孔依次连通;其中,引流通道依次贯通上法兰、第二气缸、隔板、第一气缸。

进一步地,引流通道包括顺次连通的:上法兰引流孔,上法兰引流孔贯通上法兰;第二引流孔,第二引流孔贯通第二气缸;隔板引流孔,隔板引流孔贯通隔板;第一引流孔,第一引流孔贯通第一气缸;连通孔,第一引流孔通过连通孔与第一流通孔连接,且连通孔的孔径小于第一引流孔。

进一步地,连通孔倾斜向上连通至第一流通孔处。

进一步地,泵体组件还包括回油结构,回油结构设置在下法兰处,引流通道通过回油结构流向下法兰的内圆。

进一步地,回油结构为设置在下法兰上的导油通道,导油通道的入口端连通至下法兰的端面处并与引流通道连通,导油通道的出口端连通至下法兰的内圆处。

进一步地,第二气缸还设置有亥姆霍兹共振腔,亥姆霍兹共振腔与第二引流孔连通。

进一步地,泵体组件还包括上消音器,上消音器设置在上法兰的远离第二气缸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压缩机。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第一气缸具有第一流通孔,第二气缸具有第二流通孔,第一流通孔与第二流通孔连通并向第二流通孔内供冷媒,引流结构的入口与第二流通孔的出口连通,引流结构的出口与第一流通孔的入口连通。

由此可知,通过设置引流结构,能够使得压缩后的部分冷媒从第二流通孔流出后,再经过引流结构回流至第一流通孔内,从而增加了冷媒的流动路径,有效降低了冷媒中的含油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上法兰的端面处积聚冷冻油,有效降低了排气阻力,还能因降低冷媒中的含油量,而显著提高压缩机的功效。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泵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示出了图1的b处放大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气缸;11、第一流通孔;12、第一引流孔;13、连通孔;20、第二气缸;21、第二流通孔;22、第二引流孔;23、亥姆霍兹共振腔;40、上法兰;41、上法兰流通孔;42、上法兰引流孔;50、隔板;51、隔板流通孔;52、隔板引流孔;60、下法兰;61、下法兰流通孔;70、回油结构;80、上消音器;90、曲轴。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媒的含油量较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泵体组件、压缩机和空调系统。

其中,压缩机包括下述的泵体组件,且压缩机使用在空调系统中。

如图1所示,泵体组件包括第一气缸10、第二气缸20和引流结构,第一气缸10具有第一流通孔11;第二气缸20具有第二流通孔21,第一流通孔11与第二流通孔21连通并向第二流通孔21内供冷媒;引流结构的入口与第二流通孔21的出口连通,引流结构的出口与第一流通孔11的入口连通。

由此可知,通过设置引流结构,能够使得压缩后的部分冷媒从第二流通孔21流出后,再经过引流结构回流至第一流通孔11内,从而增加了冷媒的流动路径,有效降低了冷媒中的含油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上法兰的端面处积聚冷冻油,有效降低了排气阻力,还能因降低冷媒中的含油量,而显著提高压缩机的功效。

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泵体组件还包括上法兰40、隔板50和下法兰60,上法兰40位于第二气缸20的远离第一气缸10的一侧,上法兰40具有上法兰流通孔41;隔板50设置在第一气缸10与第二气缸20之间,隔板50具有隔板流通孔51;下法兰60位于第一气缸10的远离第二气缸20的一侧,下法兰60具有下法兰流通孔61,下法兰流通孔61、第一流通孔11、隔板流通孔51、第二流通孔21和上法兰流通孔41依次连通,并构成流通通道。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气缸10是下气缸,第二气缸20是上气缸。

如图1所示,泵体组件还包括上消音器80,上消音器80设置在上法兰40的远离第二气缸20的一侧。

如图1所示,引流结构为沿泵体组件的轴向设置在泵体组件上的引流通道。且引流通道依次贯通上法兰40、第二气缸20、隔板50、第一气缸10。通过在流通通道的旁边设置引流通道,并使引流通道处形成负压区,促使上消音器80内的高压冷媒流向引流通道,增长了冷媒的流通路径,形成冷媒流通回路,降低冷媒的含油量,提高压缩机能效。

具体而言,引流通道包括顺次连通的上法兰引流孔42、第二引流孔22、隔板引流孔52、第一引流孔12和连通孔13,上法兰引流孔42贯通上法兰40;第二引流孔22贯通第二气缸20;隔板引流孔52贯通隔板50;第一引流孔12贯通第一气缸10;第一引流孔12通过连通孔13与第一流通孔11连接。引流通道内冷媒的流动路径请参考图1。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连通孔13倾斜向上连通至第一流通孔11处。

为了提高引流的可靠性,引流结构的出口处具有缩径段。结合至图1和图2的实施例中,连通孔13的孔径小于第一引流孔12。这样,第一气缸10内的冷媒经流通通道流向上消音器80时,会在引流通道的连通孔13处形成负压区,从而促使上消音器80内的冷媒向负压区流动,再从第一气缸10的第一流通孔11流向上消音器80,增加了冷媒的流通路径,降低了冷媒的含油量。同时,还能减缓排气阻力,以提高压缩机的能效。

此外,上消音器80内冷媒流向引流通道时,会一定程度上减少上法兰40的阀片槽内的冷冻油,从而降低了上法兰40的排气阻力.

本发明中的泵体组件还包括回油结构70,回油结构70设置在下法兰60处,引流通道通过回油结构70流向下法兰60的内圆。回油结构70能将引流通道内积累的冷冻油引向下法兰60的内圆,润滑泵体组件的曲轴90,提高压缩机的运行可靠性。

具体而言,回油结构70为设置在下法兰60上的导油通道,导油通道的入口端连通至下法兰60的端面处并与引流通道连通,导油通道的出口端连通至下法兰60的内圆处。

当然,回油结构70还可以是单独设置的回油管等结构。

为了进一步降低泵体组件的运行噪音,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气缸20还设置有亥姆霍兹共振腔23,亥姆霍兹共振腔23与第二引流孔22连通。常规的泵体组件内,亥姆霍兹共振腔只能对第一气缸排出的冷媒进行降噪;而本发明中的亥姆霍兹共振腔23设置在引流通道的旁边,特别是位于第二引流孔22的旁边,从而对上、下气缸排出的冷媒有效降噪,降噪效果强于常规共振腔。

本发明中的泵体组件在上述流通通道的旁边设置引流通道,利用引流器的原理将上消音器80内冷媒引流至第一气缸10的第一流通孔11内,从而增加冷媒的流通路径、降低冷媒的含油量。同时,在第二引流孔22旁设置与其连通的亥姆霍兹共振腔23,降低压缩机噪声。

也就是说,本发明中的泵体组件通过增设引流结构和亥姆霍兹共振腔,实现了降低压缩机含油量和噪声的功能。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