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功率联体泵马达多功能集成后盖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0127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功率联体泵马达多功能集成后盖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液压泵、液压马达技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大功率联体泵马达多功能集成后盖组件。



背景技术: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是各自独立生产并配置到液压无级驱动系统中,两者之间采用具有不同功能的多根油管连接,随着系统功率等级的不断攀升,这种分体式大功率联体泵马达存在可靠性差、压力等级低与功率密度小等诸多问题。将液压泵与液压马达联体化设计,以上外接油管做成联体泵马达的多功能集成后盖组件,同时实现闭式高压油路、补油回路、润滑油路、辅助支撑等功能,然而,目前一些产品的集成配流组件设计存在外形结构过于复杂、重量过大、体积过大、难以满足紧凑空间安装要求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功率联体泵马达多功能集成后盖组件,解决液压泵与液压马达联体化布局的设计问题、紧凑空间内联体泵马达的安装问题、泵、马达转子部件的定位、支撑及润滑问题,以及多功能集成后盖组件减重设计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功率联体泵马达多功能集成后盖组件,其包括后盖1,在后盖上部,轴对称布置补油阀组2,用于补入润滑油;在后盖中部,设置连通补油阀组2的高压油路;在贴合面侧,设置凸台结构以支撑配流盘,设置圆形挡块5以强化支撑转子部件,设置鼓形定位销7以优化定位转子部件中的静止零件;在外露面侧,尾轴承润滑油路组3位于后盖中心线上的凹陷处,润滑油从补油阀组2引入,进入尾轴承润滑油路组3;后盖1上沿外边缘设置与壳体连接的螺栓组4,螺栓组4呈轴对称形式布置;在后盖下部,设置连通高压油路的回流油道8。

其中,所述后盖1上,高压油路、补油阀组2和回流油道8之间过渡光滑并一体成形;所述补油阀组2布置于后盖贴合面上部,回流油道8布置于后盖贴合面下部。

其中,所述后盖1上,在转子部件覆盖的区域内布置微凸台,凸台高度不低于0.2mm;在后盖1的凸台包络范围内设置过流孔,过流孔的位置、数量和形状与转子部件的过流要求相匹配。

其中,所述过流孔有8个,8个过流孔分为2组,1组与泵转子对接,1组与马达转子对接,过流孔外扩10mm距离以内的区域平面度不小于0.05。

其中,所述后盖1的中心线上开设盲孔,盲孔内以过盈的方式安装经硬度强化热表处理的圆形挡块5,用于支撑转子部件;后盖1上开设尾轴承安装孔,孔内布置阻尼螺钉,用于控制对尾轴承的润滑油流量。

其中,所述在凸台平面边缘,对称布置有鼓形定位销7,所述鼓形定位销7一端的轴剖面外周轮廓为弧形,另一端的轴剖面外周轮廓为矩形,弧形端对接转子部件,矩形端嵌入后盖1的贴合面开设的销孔内。

其中,所述尾轴承润滑组3具有两组,分别位于后盖上部和下部的中心位置,每组尾轴承润滑油路组3包括阻尼螺钉6、润滑油管13、润滑油管接头12、o形密封圈14及紧固螺钉15,阻尼螺钉6从后盖外露面侧装入后盖尾轴承的对应位置,润滑油管13与润滑油管接头12的内部油道相贯通,o形密封圈14套装在润滑油管接头12的环形凹槽内,一起插入后盖1的接头定位孔,并用紧固螺钉15紧固。

其中,所述润滑油管13具有“z”形几何特征。

其中,所述补油阀组2包括1对几何结构完全相同的补油阀,对称布置于后盖的补油通道两侧,补油阀包括弹簧10、补油阀阀芯9和油堵11,补油阀阀芯9、弹簧10、油堵11依次装入后盖1补油阀体的对应孔内。

其中,所述补油阀阀芯含有两级柱面,两级柱面采用45°倒角过渡连接,在柱面连接处的细柱面上开设节流孔,节流孔孔径d为1-3mm,阀芯端头具有锥面密封结构特征,设计锥角60°。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大功率联体泵马达多功能集成后盖组件,具有的显著效果在于:1)本发明采用的后盖包含高压油路、补油阀体、高压保护阀连接油路,各部分过渡光滑并一体成形,具有薄壁油路特征,可以承受高压,外露面平整,便于产品放置,贴合面具有微凸台特征,便于磨削精加工,外形轮廓局部含有收缩形状,利于适应空间紧凑的安装环境;2)本发明采用的鼓形定位销一端外周轮廓为弧面结构,该弧面结构与转子部件的对应孔之间呈线接触,以保证转子部件可以存在一定的挠动,避免了联接销与转子部件、后盖之间因振动、饶动、刚性连接带来的伤害;3)本发明采用的圆形挡块经过硬度强化工艺处理,改善了后盖局部位置对转子部件的支撑能力,降低了后盖因局部压溃产生的失效风险;4)本发明采用的尾轴承润滑油管组件,油管接头采用双螺钉与o形圈组合的设计方案,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了固定与密封功能,油管具有“z”形几何特征,防止热胀冷缩带来的风险,尾轴承润滑孔加装阻尼螺钉,严格控制两尾轴承的润滑流量,后盖采用盲孔螺纹,对螺钉精确限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联体泵马达多功能集成后盖组件的结构外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f向视图;

图3为图1的p向视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3的b-b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鼓形定位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补油阀阀芯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后盖、2-补油阀组、3-尾轴承润滑组、4-螺栓组、5-圆形挡块、6-阻尼螺钉、7-鼓形定位销、8-回流油道、9-补油阀阀芯、10-弹簧、11-油堵、12-润滑油管接头、13-润滑油管、14-o形密封圈、15-紧固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多功能集成后盖组件包括后盖1,在后盖上部,轴对称布置补油阀组2,用于补入润滑油;在后盖中部,设置连通补油阀组2的高压油路,高压油路采取薄壁结构;在贴合面侧(即f向所见表面),设置凸台结构以支撑配流盘,设置圆形挡块5以强化支撑转子部件,设置鼓形定位销7以优化定位转子部件中的静止零件;在外露面侧(即p向所见表面,外露面侧与贴合面侧构成后盖),尾轴承润滑油路组3位于后盖中心线上的凹陷处,润滑油从补油阀组2引入,进入尾轴承润滑油路组3;后盖1上沿外边缘设置与壳体连接的螺栓组4,螺栓组4呈轴对称形式布置,在相邻螺栓间隔处设置有收缩形状以适应紧凑的安装空间;在后盖下部,设置连通高压油路的回流油道8。

下面分别就每幅附图进行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示出了本实施例后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为后盖组件的f向视图,所示表面为后盖1的贴合面,用于对接联体泵马达外壳和转子部件。所述后盖1包含高压油路、补油阀组2、回流油道8,各部分过渡光滑并一体成形,高压油路采取薄壁设计,补油阀组2与回流油道8分别位于后盖1的两端,补油阀组2布置于后盖贴合面上部,回流油道8布置于后盖贴合面下部。

后盖1上,在转子部件覆盖的区域内布置微凸台,凸台高度不低于0.2mm,便于实施精密加工工序,以满足对转子部件的配合与密封要求。在后盖的凸台包络范围内,设置过流孔,过流孔的具体位置、数量和形状取决于转子部件要求。本实施例中,有8个过流孔、4个圆形挡块支撑孔、4个销孔和2个尾轴承安装孔:8个过流孔分为2组,1组与泵转子对接,1组与马达转子对接,过流孔外扩10mm距离以内的区域平面度不小于0.05;4个圆形挡块支撑孔位于后盖的中心线上,后盖1的中心线上开设盲孔,盲孔内以过盈的方式安装经硬度强化热表处理的圆形挡块5,用于支撑转子部件;在各个尾轴承安装孔内,布置阻尼螺钉,用于控制对尾轴承的润滑油流量;在凸台平面边缘,对称布置有鼓形定位销7,所述鼓形定位销7的结构如图6所示,一端的轴剖面外周轮廓为弧形,另一端的轴剖面外周轮廓为矩形,弧形端对接转子部件,矩形端嵌入后盖1的贴合面销孔。

如图3所示,为后盖组件的p向视图,尾轴承润滑组3沿后盖中心线布置,具有两组,分别位于后盖上部和下部的中心位置,具体在后盖1外露面侧凹陷处的中心线上,尾轴承润滑油路组3包括阻尼螺钉6、润滑油管13、润滑油管接头12、o形密封圈14及紧固螺钉15,阻尼螺钉6从后盖外露面侧装入后盖尾轴承的对应位置,润滑油管13与润滑油管接头12的内部油道相贯通,o形密封圈14套装在润滑油管接头12的环形凹槽内,一起插入后盖1的接头定位孔,并用紧固螺钉15紧固,润滑油管13具有“z”形几何特征。

尾轴承的润滑油道设计如图5所示,润滑油自补油阀组2引出,在尾轴承孔中心分为两路,一路经阻尼螺钉6为尾轴承提供润滑油,另一路通过润滑油管接头12、润滑油管13、阻尼螺钉6进入另一侧尾轴承支撑腔,为另一侧尾轴承提供润滑油,2个润滑油管接头12分别位于润滑油管两端,各个润滑油管接头12布置了o型圈密封,采用4个螺栓将润滑油管路固结于后盖1上。与壳体连接的螺栓组4对称布置于后盖的边缘处,在螺栓与螺栓之间的部位,具有收缩特征的形状,利于适应空间紧凑的安装环境。

如图4所示,为后盖组件的补油阀组2的结构,补油阀组2包括1对几何结构完全相同的补油阀,对称布置于后盖的补油通道两侧,补油阀包括弹簧10、补油阀阀芯9和油堵11,补油阀阀芯9、弹簧10、油堵11依次装入后盖1补油阀体的对应孔内。补油阀阀芯如图7所示,含有两级柱面,两级柱面采用45°倒角过渡连接,在柱面连接处的细柱面上开设节流孔,节流孔孔径d为1-3mm,阀芯端头具有锥面密封结构特征,设计锥角60°。

在联体泵马达工作过程中,后盖通过螺栓组与外壳体紧固连接,各补油阀根据泵、马达的压差情况进行通断,尾轴承润滑组件为泵、马达的尾轴承提供一定流量的润滑油,微凸台结构、圆形挡块、鼓形定位销共同为转子部件提供稳定且长久的支撑与定位功能,回流油道在整机过载工况下配合高压阀组提供安全保护。

本发明适用于泵和马达,特别适用于高压和超高压泵和马达。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