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纸浆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脉冲纸浆泵。
背景技术:
纸浆泵,是一种广泛用于造纸行业的机械。纸浆泵是一种特殊的通用机械,由于它特有的流道形式和叶轮的旋转运动,使得泵体内部特别是叶轮内流畅中始终存在着漩涡、脱流、二次回流等,使得泵内的非定常湍流动变得更加复杂。长期以来水泵过流部件的水力设计,离心泵叶轮中流场的流速分布、压力分布等只能依靠可靠而详细的流动测量来逐步改进、逐步解决,在造纸行业中,输送浆料的纸浆泵是造纸生产中的关键设备,纸浆泵必须不卡不堵,出浆流畅,平衡运行。现有上浆泵由于结构上面的缺陷导致效率低,性能不稳定,安全可靠性低,上浆不均匀,影响后续的工序,延误生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性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脉冲纸浆泵,能够有效的解决性能不稳定,安全度低等问题。
低脉冲纸浆泵,包括泵体、泵盖、叶轮、双吸密封环、键、轴套、机封。所述的叶轮位于泵体与泵盖之间并被轴穿过,所述的叶轮为左右两侧皆有叶片结构,所述的叶轮两侧叶片为错开式分布,所述的叶片每侧的叶片之间最大间隙为9mm,所述的叶片每侧的叶片之间最小间隙为2mm,所述的叶轮的叶片为顺时针指向的结构,进一步的,双吸密封环位于泵盖的内部下方并与泵盖相连,进一步的,双吸密封环与叶轮之间留有5mm的间隙,进一步的,键位于轴的中间位置并与轴相连,进一步的,轴套位于轴的外表面并与轴相连,进一步的,轴与泵体之间存在机封,进一步的,轴与泵盖之间存在机封。
本实用新型中,泵体上方设置泵盖,泵体与泵盖中间穿置一根轴,轴一段连接电机,轴上设置两个轴承体,两只轴套和一只叶轮。主轴通过两端轴承体固定在泵体上实现运转,从而带动叶轮的运转,产生动能,实现了对介质的输送。采用叶片错开分布结构的叶轮,不易造成堵塞,实现了上浆泵稳定可靠上浆均匀的功效。
有意效果: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一般的纸浆泵而言,通过节能的优化设计及全寿命成本理论设计,对叶轮结构进行改造优化,将两侧叶轮改为错开分布,提高了纸浆输送的均匀度,性能大大提高。并且在轴外部设有轴套,提高轴的使用寿命,通过轴承体来固定轴,使轴在工作中更加稳定,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叶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叶轮的正视图;
图中,1为泵体、2为泵盖、3为轴、4为叶轮、5为双吸密封环、6为键、7为轴套、8为机封、9为气管、10为机封压盖、11为轴套螺母、12为双头螺栓、13为轴承端盖、14为轴承体压盖、15为轴承、16为轴承体、17为联轴器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和说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低脉冲纸浆泵,如图所示,包括泵体1、泵盖2、轴3、叶轮4、双吸密封环5、键6、轴套7、机封8、气管9、机封压盖10、轴套螺母11、双头螺栓12、轴承端盖13、轴承体压盖14、轴承15、轴承体16、联轴器部件17。所述的轴3位于泵体1与泵盖2之间并穿过泵体1与泵盖2之间,所述的叶轮4位于泵体1与泵盖2之间并被轴3穿过,所述的轴承体压盖14位于轴3的右侧,并被轴3穿过,所述的轴承15位于轴承体压盖14内部并与轴承体压盖14相连,所述的轴承体16位于轴承体压盖14右侧并被轴3穿过,所述的气管9位于泵盖2上部并与泵盖2相连,所述的叶轮4为左右两侧皆有叶片结构,所述的叶轮4两侧叶片为错开式分布,所述的叶片4每侧的叶片之间最大间隙为9mm,所述的叶片4每侧的叶片之间最小间隙为2mm,所述的叶轮4的叶片为顺时针指向的结构。
所述的双吸密封环5位于泵盖2的内部下方并与泵盖2相连;双吸密封环5与叶轮4之间留有5mm的间隙;键6位于轴3的中间位置并与轴3相连;轴套7位于轴3的外表面并与轴3相连;轴3与泵体1之间存在机封8;轴3与泵盖2之间存在机封8。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接通电源,电动机带动轴3进行转动,轴3带动叶轮进行转动,纸浆泵开始工作,叶片错开式的纸浆泵,能够有效防止纸浆泵在工作过程中造成堵塞等问题的发生,轴外部的轴套能够增加轴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纸浆泵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