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唧筒的防溢止漏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4112阅读:962来源:国知局
用于唧筒的防溢止漏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唧筒溢出或泄漏的预防技术,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唧筒的防溢止漏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唧筒使用在抽油领域,却有溢出的弊端。在倒油期间,唧筒往往会发生泄漏的现象。深入了解后,发现唧筒预防或阻止溢出与泄漏相关的结构,存在瑕疵。

为了解决这项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向中国台湾提出专利的申请且获准取得第I417457号专利权,在案可稽。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本案实用新型设计人不因此而自满,本着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再次研发出相关的构造。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唧筒的防溢止漏结构,其主要目的在于:采用先行堵塞的构造,达到预防溢出、阻止泄漏等功效。

缘于上述目的的达成,本实用新型提供:

一种用于唧筒的防溢止漏结构,其特征在于:

唧筒有一外壳,该外壳分别结合一底座与一盖体,在底座与盖体之间连接一排气筒,该盖体有一出口与至少一流道,该流道连接排气筒与外壳的内部空间;

该防溢止漏结构包括:

一导管,其紧固在盖体而与流道相通,该导管内部有一通道,该通道是斜的并依一定角度往外延伸,该角度介于1°~75°的范围;

一被动体,其置入导管的通道,该被动体限制在畅通、堵塞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

在畅通位置时,所述的被动体顺着通道往外壳底部方向移动而远离流道。在堵塞位置时,该被动体沿着通道朝向盖体位移而可阻塞流道。

该防溢止漏结构与出口位于排气筒两旁,或是该导管与出口的直径相等。

所述的导管有一牢固于盖体的平板,平板有一中空的衔接部,衔接部使盖体的流道与导管的通道相通。

其中,该被动体选自防溢止漏珠体、柱体、锥体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防溢止漏结构还有一在导管的通道往复运动的辅助件,该辅助件选自重力珠、柱体或二者组合之一。

该柱体深入导管的通道处有一凸部,该凸部配合一形成于导管的凹部,限制被动体在畅通、堵塞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该凸部选自螺栓、插销之一;该凹部选自长孔与长槽之一。

如此,本实用新型的防溢止漏结构,提供唧筒先行堵塞的构造,达到预防溢出、阻止泄漏等功效。

接着,基于图式详述相关的实施例,说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功效,相信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构造及特征,当可由的得一深刻而具体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唧筒使用防溢止漏结构的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溢止漏结构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防溢止漏结构的组合剖视图。

图4是唧筒预防溢出的使用参考图。

图5是唧筒阻止泄漏的使用参考图。

附图标记说明:盖子11;浮起物13;流体15;管件17;唧筒30;外壳31;底座33;单向阀34;盖体40;握把41;出口42;横向流道43;泄压阀44;堵塞物45;纵向流道46;排气筒50;握持杆51;长杆52;排气阀53;被动体70;防溢止漏珠体72;辅助件74;纵向段75;横向段76;螺栓77;重力珠78;柱体79;导管84;长孔85;平板86;圆槽87;衔接部88;通道89;防溢止漏结构90;垫圈91;角度θ;第一假想线L1;第二假想线L2。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4中,该唧筒30有一外壳31,该外壳31下方组装一底座33,以底座33使唧筒30能平稳地摆放在一支撑面上,如地表。该底座33中央配置一单向阀34。

一盖体40紧固在外壳31上方,其搭配底座33合围一内部空间,以致唧筒30拥一定的容积。在盖体40中间部位衔接一立在底座33的排气筒50,以致排气筒50被盖体40支持而罩住单向阀34外围。

如此,该唧筒30的内部空间被排气筒50隔成筒形、环形二空间。此处所称的筒形空间,是指排气筒50的内部空间。此处所称的环形空间,是指排气筒50外表到外壳31壁面合围的空间。

其中,所述的盖体40内部形成若干流道,以致单向阀34经由筒形空间通往盖体40的流道,转向唧筒30的环形空间而能出入一形成于盖体40的出口42。

具体而言,这些流道包括一横向流道43与一纵向流道46,彼此相互交错的形成于盖体40中。该横向流道43二端之一与排气筒50的筒形空间相通,另一端通过握把41尾部而被一堵塞物45堵住。该纵向流道46二端之一通往盖体40顶面,平时被一设在盖体40的泄压阀44封闭。该纵向流道46另一端容纳一垫圈91,以垫圈91接触一安装于盖体40的防溢止漏结构90,使防溢止漏结构90位于唧筒30的环形空间中。必要时,得启动泄压阀44排出唧筒30的的气体,达到泄压的目的

另外,在排气筒50的筒形空间有一长杆52与一排气阀53,该排气阀53紧固于长杆52深入排气筒50的端部。该长杆52另一端通过一设在盖体40的握把41,可拆卸的联结一握持杆51。在唧筒30的环形空间收纳一浮起物13,该浮起物13是中空的环体,其套在排气筒50外。

当出口42被一形状相符的盖子11封住,该唧筒30是密闭的,避免内部气体的压力外泄。在盖子11配置一管件17,该管件17一端进入唧筒30的环形空间,另一端插入一机械或设备(图面未绘)盛装流体的部位。

如图2-图4所示,该防溢止漏结构90由一导管84、一被动体70及一辅助件74组成。

其中,该导管84有二长孔85,这些长孔85在导管84两旁且相互平行。在导管84上方有一平板86,平板86中央陷入一圆槽87,圆槽87底部隆起一衔接部88,该衔接部88是中空的,其与一通道89相通。该通道89形成于导管84的内部,其往外倾斜一定的角度θ。

此处所称的角度θ,是指一条通过纵向流道46轴心位置的第一假想线L1,交错一条沿着导管84轴心延伸的第二假想线L2的夹角。在本实施例,该角度θ介于1°~75°的范围。

在平板86牢固于盖体40时,该衔接部88压着垫圈91而能通往盖体40的纵向流道46。如图5所示,该导管84(或防溢止漏结构90)与出口42位于排气筒50两旁,以导管84与出口42落在同一直径为佳。

回头看到图2-图4,本实施例的被动体70,可以是圆的防溢止漏珠体72。该防溢止漏珠体72与辅助件74共同置入导管84,而且防溢止漏珠体72距离垫圈91比辅助件74还近,可在一畅通位置与一堵塞位置之间来回运动。某些实施例中,该被动体70可以是圆柱与圆锥之一。

此处所称的堵塞位置,是指防溢止漏珠体72塞住垫圈91的位置。此处所称的畅通位置,是指防溢止漏珠体72不接触垫圈91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该辅助件74包括二颗重力珠78与一柱体79。某些实施例中,该辅助件74只有一颗重力珠78,却没有柱体。有些实施例,该辅助件74只有单独的柱体79,没有任何的重力珠。

这些重力珠78在防溢止漏珠体72后面,每颗重力珠78是圆的,其成为防溢止漏珠体72堵塞垫圈91的助力之一。当然,该重力珠78也可以是圆柱与圆锥之一。

所述的柱体79为L形设计,界定为一纵向段75与一横向段76,该横向段76是相对纵向段75弯折的段落。该纵向段75局部深入导管84的通道89,使横向段76露出导管84外部。在纵向段75进入导管84处设二凸部,每个凸部可以是螺栓77,在相应的长孔85来回运动,阻止柱体79离开导管84。因此,该纵向段75不仅是防溢止漏珠体72堵塞垫圈91的助力之一,也能阻挡重力珠78与防溢止漏珠体72离开导管84。

所述的螺栓77只是凸部的选项之一,也可以被一插销(图面未示)取代,转用于长孔85的凹凸配合结构。当然,长孔85只是凹部的选项之一,也能被一转用于导管84的长槽(图面未示)所取代。

如图1、图4所示,在唧筒30直立期间,该握持杆51上拉,连带长杆52驱使排气阀53一起往盖体40方向移动,允许唧筒30的筒形空间上方气体涌入排气阀53下方。

当握持杆51下压,该长杆52使排气阀53往底座33方向移动,压缩气体只能经由单向阀34排出唧筒30外面。同时,通过防溢止漏结构90及横向、纵向等流道43、46对环形空间产生吸力,使管件17汲取流体15(通常是废弃的油)进入唧筒30中。

随着流体15进入量的增加,相对提升唧筒30在环形空间的液面高度,从而托起浮起物13。该浮起物13浮在逐渐增加的流体15表面,并顺着排气筒50高度方向上升,同时缩减浮起物13与辅助件74彼此间的距离。

当浮起物13碰到横向段76,该柱体79的纵向段75会顺着通道89位移,推动重力珠78驱使防溢止漏珠体72同向位移,从畅通位置朝向堵塞位置运动,直到被动体70塞住垫圈91为止,达到预防流体15经由横向、纵向等流道43、46溢出外壳31的目的与功效。

此刻,该防溢止漏珠体72塞住纵向流道46,截断横向流道43的气体供应,使唧筒30内部没有吸力。如此,唧筒30储备充足的流体15,得依倾倒方式来处理。

在图4、图5中,当唧筒30倾斜至趋近于水平方位,该防溢止漏珠体72提前由畅通位置来到堵塞位置,完成止漏的动作。

因为第一假想线L1大致平行于外壳31轴心,所以第二假想线L2会比唧筒30的轴心更早越过水平方位。在通道89维持一定角度倾斜的条件下,该导管84引导被动体70由畅通位置来到堵塞位置,同时引导辅助件74对被动体70产生辅助的作用力,推动防溢止漏珠体72堵塞垫圈91,避免流体15误入纵向流道46。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