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的换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5265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的换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便携式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的换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风电场规模越来越大,风电机组数量越来越多,最大限度的保证风电机组正常稳定的运行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现阶段采用液压控制系统的风电机组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作为风电机组重要部件之一,必须正确使用和维护,为确保液压控制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必须高度重视液压控制系统的液压油质量问题,液压油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其性能将逐渐衰减,直至失效。为保证液压控制系统液压油的性能,液压油管理尤其是换油工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因此,按照液压控制系统中液压油质量情况,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对液压控制系统中的液压油进行更换,即先要排除液压系统中的废油,再注入新的润滑油。迄今为止,这一换油过程,一般为全手工操作,同时无法保证新的润滑油不受污染。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便携式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的换油装置,它使液压控制系统的抽废油、清洗和注油的操作过程得以高效进行,达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同时保证了新的液压油的洁净度。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式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的换油装置,通过在换油装置上设置悬吊件,便于将换油装置通过吊具悬吊至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相对的位置,便于高空作业,使换油过程更加方便、安全;通过进油管与出油管分别与液压系统直接相连的密闭式操作,避免油液与外界环境接触,防止造成污染,连接后能够完成液压系统排油、冲洗和加油工作,使液压系统排油、注油作业高效迅速,大幅度提高了换油效率和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便携式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的换油装置,包括箱体,设置于箱体内的油泵和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油泵相连驱动油泵动作,所述油泵包括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箱体上设有用于将换油装置悬吊起来的悬吊件,所述悬吊件设置在箱体的外壁上并与外壁固定连接,用于悬吊所述换油装置的吊具与悬吊件可拆卸连接,将换油装置悬吊至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相对的位置,

抽油时,进油口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通过管路连通,将油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中抽出,经油泵的出油口排出。

所述悬吊件为吊环,用于悬吊所述换油装置的吊具穿过所述吊环,将换油装置悬挂在吊具上;

或者所述悬吊件为吊钩,吊钩钩在用于悬吊所述换油装置的吊具上;

或者所述悬吊件为吊杆,所述吊杆插在用于悬吊所述换油装置的吊具上,将换油装置固定在吊具上。

箱体包括上壁,所述吊环至少设置两个,所述吊环设置在箱体的上壁上,多个吊环间隔设置,过所述油泵和驱动电机共同的重心的竖直线穿过多个吊环共同的中心。

多个吊环以所述油泵和驱动电机共同的重心所在的竖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还包括便于用户手持移动换油装置的把手,把手固定在箱体的外壁上。

所述把手固定在箱体的上壁上,过所述油泵和驱动电机共同的重心的竖直线穿过所述把手的中心。

进油口上连接有进油管,出油口上连接有出油管,所述进油管和/或出油管上设有三通控制阀,用于控制油泵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的导通/截断。

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排油孔和注油孔,所述进油管路上设有第一三通控制阀,进油管路包括分别与第一三通控制阀的三个连接口相连的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第一支管的另一端与油泵的进油口连通,第二支管的另一端用于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的排油孔连通,第三支管的另一端用于与更换的新油连通。

所述出油管路上设有第二三通控制阀,所述出油管路包括分别与第二三通控制阀的三个连接口相连的第四支管、第五支管和第六支管,第四支管的另一端与油泵的出油口连通,第五支管的另一端用于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的注油孔连通,第六支管的另一端与用于收集废油的装置连通。

还包括电控系统和用于人机交互的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与驱动电机均与电控系统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换油装置上设置悬吊件,便于将换油装置通过吊具悬吊至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相对的位置,便于高空作业,使换油过程更加方便、安全;通过进油管与出油管分别与液压系统直接相连的密闭式操作,避免油液与外界环境接触,防止造成污染,连接后能够完成液压系统排油、冲洗和加油工作,使液压系统排油、注油作业高效迅速,大幅度提高了换油效率和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 2、油泵 3、驱动电机 4、进油口 5、出油口 6、悬吊件/吊环 7、进油管 8、出油管 9、上壁 10、下壁 11、侧壁 12、把手 13、电控系统 14、控制面板 15、供电电源 16、第一三通控制阀 17、第一支管 18、第二支管 19、第三支管 20、第二三通控制阀 21、第四支管 22、第五支管 23、第六支管 24、废油收集桶 25、新油桶 26、支撑台 30、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 31、注油孔 32、排油孔。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述,一种便携式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的换油装置,包括箱体1,设置于箱体1内的油泵2和驱动电机3,所述驱动电机3与油泵2相连驱动油泵2动作,所述油泵2包括进油口4和出油口5,所述箱体1上设有用于将换油装置悬吊起来的悬吊件6,所述悬吊件6设置在箱体1的外壁上并与外壁固定连接,用于悬吊所述换油装置的吊具与悬吊件6可拆卸连接,将换油装置悬吊至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相对的位置,

抽油时,进油口4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通过管路连通,将油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中抽出,经油泵2的出油口5排出。

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液压缸内磨损产生残渣混入油中等原因造成其内的油被污染,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效率下降,需要定期对其内的油进行更换。由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一般设置在50多米的高空中,工作人员需要借助吊架,将要更换的油的油桶吊至高空,在高空中依赖人工进行换油操作,操作难度大,而且十分危险。

采用本申请的换油装置,将换油装置吊至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相对的位置,利用换油装置进行换油,工作人员只需操作换油装置即可控制换油过程,使换油工序更加简单、安全,而且,采用换油装置换油更快捷,节约时间。

进一步地,进油口4连接有进油管7,出油口5连接有出油管8,所述进油管7和出油管8自箱体1内穿出。

在进油口4和出油口5上连接管路,使用方便。通过进油管与出油管分别与液压系统直接相连的密闭式操作,避免油液与外界环境接触,防止造成污染,连接后能够完成液压系统排油、冲洗和加油工作,使液压系统排油、注油作业高效迅速,大幅度提高了换油效率和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悬吊件为吊环6,吊环6焊接在箱体1的外壁上,用于悬吊所述换油装置的吊具穿过所述吊环6,将换油装置悬挂在吊具上。

如,吊具包括吊架和设置于吊架上的吊绳,吊绳拴在吊环6上,通过设置在吊架上的滑轮提升换油装置,至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相对的位置。

其中,所述悬吊件也为吊钩,吊钩钩在用于悬吊所述换油装置的吊具上;所述悬吊件也为吊杆,所述吊杆插在用于悬吊所述换油装置的吊具上,将换油装置固定在吊具上。

进一步地,箱体1包括上壁9、下壁10和环形的侧壁11,上壁9、下壁10和环形的侧壁11共同围成具有内腔的箱,驱动电机3与油泵2设置在内腔内,所述吊环6至少设置两个,所述悬吊件6设置在箱体1的上壁9的外壁上,多个吊环6间隔设置,过所述油泵2和驱动电机3共同的重心的竖直线穿过多个吊环6共同的中心。

由于有本和驱动电机3是换油装置中重量最大的两个部件,二者的重量具有一定差值,二者的设置位置影响换油装置的重心,过所述油泵2和驱动电机3共同的重心的竖直线穿过多个吊环6共同的中心,能够使悬吊时更加平衡、更加省力,。

进一步地,多个吊环6以所述油泵2和驱动电机3共同的重心的竖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例如,如图2所示,吊环6设置两个,两个吊环6间隔设置,两个吊环6的中心位于两个吊环6之间连线的重心位置A,油泵2和驱动电机3共同的重心的竖直线过重心位置A。

进一步地,换油装置还包括用户手持移动换油装置的把手12,把手12固定在箱体1的上壁9的外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12固定在箱体1的上壁9上,过所述油泵2和驱动电机3共同的重心的竖直线穿过所述把手12的中心。

使用户手持换油装置时更加省力。

进一步地,所述换油装置还包括电控系统13和用于人机交互的控制面板14,控制面板14与驱动电机3均与电控系统13电连接,驱动电机3与电控系统13电连接。

电控系统13设置在箱体1内,人机交互的控制面板14设置在箱体1的上壁9上或者侧壁11上,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的油泵2和驱动电机3设置在箱体1的底部,油泵2和驱动电机3下端固定在箱体1的底壁上。

将换油装置通电后,操作人员在控制面板14上输入指令,如控制面板14上设有控制开关,工作人员将控制开关开启,电控系统13控制驱动电机3开启驱动油泵2动作,进行换油。

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具有注油孔31和排油孔32,使用过程如下:

当抽取液压系统内的废油时,所述油泵2的进油管7与所述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的排油孔32连接,所述出油管8连接所述废油收集桶24,开启换油装置后,通过换油装置内的油泵2抽出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内的废油;

当对抽取液压系统进行清洗时,所述油泵2的进油管7与盛放新油的新油桶25上的抽油接头连接,所述出油管8连接所述液压系统的注油孔31,通过换油装置内的油泵2向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内加注清洗油,完成清洗油加注后,再将进油管7与排油孔32连接,通过油泵2和清洗油对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进行循环清洗。

清洗完毕后,将出油管8与废油收集桶24连通,将废油排至废油收集桶24内。

最后向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中注入新油,将进油管7与新油桶25上的抽油接头相连,出油管8连接所述液压系统的注油孔31,通过油泵2将新油注入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完成换油。

所述换油装置还包括供电电源15,供电电源15设置在换油装置内,电控系统13、控制面板14和驱动电机3具有供电电源15连接。所述驱动电机3由所述供电电源15提供电力并驱动所述油泵2;所述操作面板上设有电源开关,开启电源开关使驱动电机3控制油泵2。

供电电源15也可以是室内的供电电路。

箱体1的下部设有支撑台26,将换油装置支撑起一定高度,防止油水进入换油装置。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换油装置的所述进油管7和/或出油管8上设有三通控制阀,用于控制油泵2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的导通/截断。

进一步地,所述进油管7路上设有第一三通控制阀16,进油管7路包括分别与第一三通控制阀16的三个连接口相连的第一支管17、第二支管18和第三支管19,第一支管17的另一端与油泵2的进油口4连通,第二支管18的另一端用于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的排油孔32连通,第三支管19的另一端用于与要更换的新油的新油桶25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出油管8路上设有第二三通控制阀20,所述出油管8路包括分别与第二三通控制阀20的三个连接口相连的第四支管21、第五支管22和第六支管23,第四支管21的另一端与油泵2的出油口5连通,第五支管22的另一端用于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的注油孔31连通,第六支管23的另一端与用于收集废油的废油收集桶24连通。

该结构无需将进油管7和出油管8不断的更换插接部位,只要旋转第一三通控制阀16和第二三通控制阀20,使需要的管路导通即可。

使用过程:

进行换油时,将第二支管18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的排油孔32连接,第五支管22与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的注油孔31连通。

使用过程如下:

抽油状态:当抽取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内的废油时,旋转第一三通控制阀16将第一支管17和第二支管18导通,旋转第二三通控制阀20将第四支管21和第六支管23导通,第六支管23与盛放废油的废油收集桶24连通,开启换油装置,废油经第二支管18、第一支管17进入油泵2,再经第四支管21、第六支管23排入废油收集桶24,将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的废油抽出。

注油状态:当对抽取液压系统进行清洗时,旋转第二三通控制阀20,使第四支管21和第五支管22连通,旋转第一三通控制阀16,使第一支管17和第三支管19连通,第三支管19与新油桶25连通,开启换油装置,新油经第三支管19、第一支管17进入油泵2,在经第四支管21和第五支管22进入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注入一定的油量后关闭换油装置。

循环清洗状态:注入一定的油量后,旋转第一三通控制阀16,使第一支管17和第二支管18连通,旋转第二三通控制阀20,使第四支管21和第五支管22连通,开启换油装置,使新油经第二支管18、第一支管17进入油泵2,再经第四支管21、第五支管22进入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再进入第二支管18循环,对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进行冲洗,冲洗完毕后,将第一三通控制阀16和第二三通控制阀20旋转至抽油状态,将清洗液排出。

最后将第一三通控制阀16和第二三通控制阀20调整到注油状态,对风电机组液压控制系统30进行注油,完成换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