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消音罩的消音泵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708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置消音罩的消音泵浦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消音罩的消音泵浦结构。



背景技术:

充气产品因具有重量轻,可因应需求任意展收,具有使用与收藏方便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如应用于家居使用的充气床、充气沙发,应用于户外的水池等等。

而充气产品在使用前需借助泵浦进行充气,充气产品膨胀后才能进行使用。目前的泵浦充气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这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消音罩的消音泵浦结构,其设有消音装置,该消音装置可以降低泵浦工作时产生的噪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置消音罩的消音泵浦结构,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本体、泵罩和泵罩盖,本体内设有马达,本体和泵罩之间形成第一腔室,该第一腔室内设有连接马达的叶轮,第一腔室侧面形成一出风口;泵罩盖上设有一进风口,泵罩盖和泵罩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进风口、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以及出风口相互连通形成风道,该风道上设有消音装置,所述消音装置包括设置在进风口上的第一消音室以及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的第二消音室,第一消音室和第二消音室内设有消音管,所述消音管上端为封闭端,下端为开口端;消音管的内孔深度H=(n±1/4)v/f,f∈[fL,fH],其中,n为整数,v为噪音速度,fL为噪音的最低频率,fH为噪音的最高频率。

所述消音管的内孔直径小于其深度。

所述第一消音室由设置在进风口上的消音管配合泵罩盖形成,该消音管均匀设置在进风口的内侧壁上。

所述第二消音室由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的消音罩配合泵罩形成,该消音罩上端为封闭端,下端为开口端,在消音罩的侧壁上设有进气孔,消音罩内的封闭端上设有谐振腔以及设置在谐振腔外周的导流片,所述消音管设置在谐振腔内。

所述谐振腔的中心位置处设有一中心管,该中心管和谐振腔侧壁之间设有至少两圈消音管。

所述中心管和谐振腔侧壁之间设有两圈消音管,分别为内圈消音管和外圈消音管,所述外圈消音管连接于谐振腔的侧壁内周,而内圈消音管连接于中心管的侧壁外周,每一内圈消音管对应于两外圈消音管之间。

所述内圈消音管和外圈消音管的内孔深度不相同。

所述导流片均匀排布形成螺旋状结构。

所述导流片的高度大于谐振腔侧壁的高度。

所述消音管的内孔深度为H=1/4(v/f),f∈[fL,fH]。

所述第一消音室和第二消音室的消音管的内孔深度不相同。

所述本体的下端设有一与本体配合连接的本体盖,该本体盖上设有控制马达的开关以及连接马达的电源线。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泵浦的风道上设置消音装置,消音装置包括第一消音室和第二消音室,该第一消音室和第二消音室中的消音管主要用于消除低频噪音,噪音进入消音管内传播,并在消音管的封闭端处形成反射,反射的噪音相对于入射的噪音相位差为180度,从而相互抵消,实现噪音的消除效果。在采用泵浦对充气产品进行充电时,该消音装置可以避免泵浦产生噪音过大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消音室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消音罩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噪音在消音管内的入射反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噪音在消音管内的入射波和发射波相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内置消音罩的消音泵浦结构,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本体11、泵罩12和泵罩盖13,本体11内设有马达15,本体11和泵罩12之间形成第一腔室,该第一腔室内设有连接马达15的叶轮14,第一腔室侧面形成一出风口111;泵罩盖13上设有一进风口131,泵罩盖13和泵罩12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进风口131、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以及出风口111相互连通形成风道,该风道上设有消音装置,该消音装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在进风口131上的第一消音室41以及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的第二消音室42。

上述本体11的下端可以设置一与本体11配合连接的本体盖16,当本体11内的马达15出现故障时,可以拆除该本体盖16对马达进行维修处理,在本体盖16上可以设置控制马达15的开关17以及连接马达15的电源线18。

参照图1至图7所示,上述第一消音室41由设置在进风口131上的多个消音管44配合泵罩盖13形成,该消音管44为上端为封闭端,下端为开口端;该消音管44均匀设置在进风口131的内侧壁上,各消音管44相互连接为一体。

第二消音室42由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的消音罩43配合泵罩12形成,该消音罩43上端为封闭端,下端为开口端,在消音罩43的侧壁上设有进气孔431,消音罩43内的封闭端上设有谐振腔433以及设置在谐振腔433外周的导流片432,导流片432均匀排布形成螺旋状结构,而谐振腔433的中心位置处设有一中心管45,该中心管45和谐振腔133侧壁之间设有至少两圈消音管44。

在中心管45与谐振腔433侧壁之间设有两圈消音管44,即外圈消音管441和内圈消音管442,其中,外圈消音管441连接于谐振腔433的侧壁内周,并呈均匀排布,而内圈消音管442连接于中心管45的侧壁外周,每一内圈消音管442对应于两外圈消音管441之间。

噪音的频率为fL-fH之间,声音的速度的v=340m/s,那么根据λ=v/f得到噪音的最小波长为λL=v/fH,噪音的最大波长为λL=v/fL,当消音管44的内孔深度H=(n±1/4)λ时,消音管44内的噪音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位角相差180度,入射波与反射波复制正负相互抵消,达到消除噪音的效果,消音管44主要用于消除低频噪音。

因此,第一消音室41和第二消音室42内的消音管44的内孔深度为H=(n±1/4)v/f,f∈[fL,fH],n为整数;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消音室41和第二消音室42的消音管44的内孔深度为H=1/4(v/f),f∈[fL,fH]。

上述第一消音室41和第二消音室42的消音管44内孔深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当第一消音室41和第二消音室42的消音管44的内孔深度设置为不同时,可以消除不同频率的噪音,更进一步地,可以将第二消音室42的内圈消音管442和外圈消音管441的内孔深度设置为不同。

上述第一消音室41和第二消音室42的消音管44的内孔直径小于其深度。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泵浦的风道上设置消音装置,消音装置的第一消音室41和第二消音室42中的消音管44主要用于消除低频噪音。噪音进入消音管44内传播,并在消音管44的封闭端处形成反射,反射的噪音相对于入射的噪音相位差为180度从而相互抵消,实现噪音的消除效果避免泵浦产生噪音过大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