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连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5224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缩机连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杆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压缩机连杆。



背景技术:

连杆是制冷压缩机的重要零件之一,也是压缩机的主要运动件之一,它将曲轴的回转运动转化为活塞的往复运动,从而达到压缩气体的目的。

现有技术的连杆包括连杆小头、连杆杆部、连杆大头、内凹圆弧面,所述的内凹圆弧面为连杆杆部与连杆大头连接的相切面。以上结构的连杆存在以下缺陷:由于连杆大头与连杆杆部的厚度相差较大,使得模具设计时必须在连杆大头与连杆杆部相交线处采用分型面,然而所述的内凹圆弧面为连杆杆部与连杆大头连接的相切面,导致连杆杆部成型用模具处产生既薄又尖的结构,在批量生产的时候,模具极易爆裂。因此,导致无法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连杆杆部1强度大,且容易生产防止磨具爆裂的压缩机连杆。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压缩机连杆,包括连杆杆部,所述连杆杆部包括连杆杆部本体,所述连杆杆部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以与连杆大头相连的大内凹圆弧块,以及用以与连杆小头相连的小内凹圆弧块,所述大内凹圆弧块以及小内凹圆弧块的厚度以及宽度均大于所述连杆杆部本体的厚度以及宽度,所述大内凹圆弧块的两侧面以及小内圆弧块的两侧面均与所述连杆杆部本体平行,且所述大内凹圆弧块朝向连杆大头的一端厚度向另一端递减直至与连杆杆部本体相同,所述小内凹圆弧块朝向连杆小头的一端厚度向另一端递减直至与连杆杆部本体相同,所述大内凹圆弧块的上下表面以及小内凹圆弧块的上下表面均还设置有若干加强筋。

较佳的,所述连杆小头的内壁处还设置有一刮油槽,所述刮油槽贯穿所述连杆小头的两端。

较佳的,所述大内凹圆弧块两侧的长度与所述小内凹圆弧块两侧的长度相同,均为连杆杆部总长度的1/8。

较佳的,所述大内凹圆弧块的两侧面以及小内凹圆弧块两侧面与所述连杆杆部本体的连接处均为圆弧形结构。

较佳的,所述大内凹圆弧块与所述连杆大头相连的一侧设置有与其相配合的大内凹圆弧面,所述小内凹圆弧块与所述连杆小头相连的一侧设置有与其相配合的小内凹圆弧面。

较佳的,所述大内凹圆弧块与所述小内凹圆弧块均与所述连杆杆部本体一体成型。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大内凹圆弧块与小内凹圆弧块分别于连杆大头以及连杆小头相配合,且厚度由其配合端平缓的向连杆杆部本体递减,使连杆杆部的强度平缓的变化,未发生突变,因此增加了连杆杆部的强度,同时大内凹圆弧块与小内凹圆弧块的两侧面均与所述连杆杆部本体平行,进而加宽了连杆杆部两端的宽度,进一步的增加了其受力强度,同时可防止模具爆裂,同时加强筋的设置进一步的增加了连杆杆部两端的强度。

(2)此外刮油槽的设置,当油液过多时对油液进行储藏,而油液过少时,则释放油液,减小连杆小头与衬套之间相互的磨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连杆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连杆的侧视图的剖视图。

附图中:1、连杆杆部;11、连杆杆部本体;12、大内凹圆弧块;121、大内凹圆弧块的侧面;13、加强筋;14、小内凹圆弧块;141、小内凹圆弧块的侧面;15、圆弧形结构;2、连杆大头;3、连杆小头;31、刮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作具体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连杆的俯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缩机连杆的侧视图的剖视图,请结合图1和图2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的压缩机连杆,包括连杆杆部1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杆杆部1两端的连杆大头2和连杆小头3,所述连杆杆部1包括连杆杆部本体11,所述连杆杆部本体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以与所述连杆大头2相连的大内凹圆弧块12,以及用以与所述连杆小头3相连的小内凹圆弧块14,所述大内凹圆弧块12以及小内凹圆弧块14的厚度以及宽度均大于所述连杆杆部本体11的厚度以及宽度,所述大内凹圆弧块的两侧面121以及小内圆弧块的两侧面141均与所述连杆杆部本体11平行,且所述大内凹圆弧块12朝向连杆大头2的一端厚度向另一端平缓递减直至与连杆杆部本体11相同,同样的所述小内凹圆弧块14朝向连杆小头3的一端厚度向另一端平缓递减直至与连杆杆部本体11相同。所述大内凹圆弧块12的上下表面以及小内凹圆弧块14的上下表面均还设置有若干加强筋13,进而增加所述大内凹圆弧块12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大内凹圆弧块12与小内凹圆弧块14分别于连杆大头2以及连杆小头3相配合,且厚度由其配合端平缓的向连杆杆部本体11递减,使连杆杆部1的强度平缓的变化,未发生突变,因此增加了连杆杆部1的强度,同时大内凹圆弧块的侧面121与小内凹圆弧块14的两侧面141均与所述连杆杆部本体11平行,进而加宽了连杆杆部1两端的宽度,进一步的增加了其受力强度,同时可防止模具爆裂,同时加强筋13的设置进一步的增加了连杆杆部1两端的强度。

以下,以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描述之结构、工艺、选材仅用以说明实施方式的可行性,并无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意图。

此外更具体的,所述大内凹圆弧块12与所述连杆大头2相连的一侧设置有与其相配合的大内凹圆弧面,同样的,所述小内凹圆弧块14与所述连杆小头3相连的一侧设置有与其相配合的小内凹圆弧面。

所述大内凹圆弧块12与所述小内凹圆弧块14均与所述连杆杆部本体11一体成型。

所述连杆小头3的内壁处还设置有一刮油槽31,所述刮油槽31贯穿所述连杆小头3的两端,进而当油液过多时对油液进行储藏,而油液过少时,则释放油液,减小连杆小头3与衬套之间相互的磨损度。

所述大内凹圆弧块12的两侧面121的长度与所述小内凹圆弧块14的两侧面141的长度相同,均为连杆杆部1总长度的1/8。所述大内凹圆弧块12的两侧面121以及小内凹圆弧块14两侧面141与所述连杆杆部本体11的连接处均为圆弧形结构15,进而增大连杆杆部1的应力,同时方便连杆杆部1出模。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大内凹圆弧块12与小内凹圆弧块14分别于连杆大头2以及连杆小头3相配合,且厚度由其配合端平缓的向连杆杆部本体11递减,使连杆杆部1的强度平缓的变化,未发生突变,因此增加了连杆杆部1的强度,同时大内凹圆弧块12的两侧面121与小内凹圆弧块14的两侧面141均与所述连杆杆部本体11平行,进而加宽了连杆杆部1两端的宽度,进一步的增加了其受力强度,同时可防止模具爆裂,同时加强筋13的设置进一步的增加了连杆杆部1两端的强度。此外刮油槽31的设置,当油液过多时对油液进行储藏,而油液过少时,则释放油液,减小连杆小头3与衬套之间相互的磨损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