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桥式回路的螺杆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9984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带有桥式回路的螺杆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杆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桥式回路的螺杆泵。



背景技术:

螺杆泵是依靠泵体与螺杆所形成的啮合空间,通过容积变化和移动来输送液体或使之增压的回转泵。螺杆泵按螺杆数目分为单螺杆泵、多螺杆泵等,其中,多螺杆泵中,当主动螺杆转动时,带动与其啮合的从动螺杆一起转动,吸入腔一端的螺杆啮合空间容积逐渐增大,压力降低。液体在压差作用下进入啮合空间容积,当容积增至最大而形成一个密封腔时,液体在一个个密封腔内连续地沿轴向移动,直至排出腔一端,这时排出腔一端的螺杆啮合空间容积逐渐减小,从而将液体排出。

现有的螺杆泵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对电机进行点动,确认泵转向正确后,才能开始运行,如果泵的转向错误,则不能实现泵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桥式回路的螺杆泵,其具有不管电机正转还是反转,都能将液体从进液口吸入到泵体内,并从出液口排出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带有桥式回路的螺杆泵,包括泵体、位于泵体内部的用于输送液体的输送腔以及位于泵体两侧侧壁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通过第一流通通道与输送腔的前后两端相通,第一流通通道与输送腔前后两端连通的一端内部,分别设置有使液体只能从进液口流入到输送腔的单向流通组件,出液口与输送腔的两端通过第二流通通道连接相通,第二流通通道内滑动连接有随着液体从输送腔前后两端中的其中一端流入第二流通通道从而将另一端与第二流通通道相通的通口封闭的堵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机正转时,液体经进液口进入,经第一流通通道靠近输送腔前端的一端进入输送腔内,经输送腔的后端流入第二流通通道,推动堵块向第二流通通道的另一端移动,最后经出液口排出。当电机反转时,液体经进液口进入,经第一流通通道靠近输送腔后端的一端进入输送腔内,经输送腔的前端流入第二流通通道,推动堵块向第二流通通道的另一端移动,最后经出液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流通通道包括与输送腔平行相对的第一横流通道,第一横流通道两端设置有与将第一横流通道与输送腔相通的第一垂直通道,第一垂直通道之间设置有进液通道,进液通道分别与进液口和第一横流通道相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体经过进液通道进入到第一横流通道,经第一横流通道分流,可以向第一横流通道的两端流入到输送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流通通道包括分流腔以及位于分流腔两端的输送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分流腔分流,最后经过输送腔流入输送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输送腔的内径相较于分流腔的直径较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内径差,形成一个阶梯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单向流通组件包括位于输送腔和分流腔相通部位的挡片,所述挡片远离分流腔的一端设置有弹性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簧的弹力挡片将分流腔与流通腔之间的通口封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挡片自靠近分流腔的一端向另一端直径逐渐增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径较小的一端伸入到分流腔内,从而可以将输送腔与分流腔的通口完全封住,密封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横流通道中设置有为挡片移动时其导向作用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长度贯穿第一横流通道的中轴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向杆为挡片移动起导向作用,使挡片能将分流腔与流通腔之间的通口封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二流通通道包括与输送腔平行相对的第二横流通道,所述第二横流通道两端设置有与将第二横流通道与输送腔相通的第二垂直通道,所述两个第二垂直通道之间设置有出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分别与出液口和第二横流通道相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与输送腔两端相通的第二流通通道,将从输送腔前端或者后端流出的液体最后经由出液口排出。

本使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二横流通道内部两端设置有定位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堵块将垂直通道与横流通道相通的通口堵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电机正转时,液体经进液口进入,经第一流通通道靠近输送腔前端的一端进入输送腔内,经输送腔的后端流入第二流通通道,推动堵块向第二流通通道的另一端移动,最后经出液口排出。当电机反转时,液体经进液口进入,经第一流通通道靠近输送腔后端的一端进入输送腔内,经输送腔的前端流入第二流通通道,推动堵块向第二流通通道的另一端移动,最后经出液口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带有桥式回路的螺杆泵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是带有桥式回路的螺杆泵的剖视图;

图3是泵体1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第一流通通道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第二流通通道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泵体;11、输送腔;12、进液口;13、出液口;14、挡盖;15、堵板;2、主螺杆;3、从螺杆;4、轴承;5、前泵盖;6、第一流通通道;61、进液通道;62、第一横流通道;621、分流腔;622、流通腔;63、第一垂直通道;7、第二流通通道;71、出液通道;72、第二横流通道;73、第二垂直通道;74、定位杆;75、堵块;8、挡片;9、弹簧;10、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带有桥式回路的螺杆泵,如图1、图2所示,包括泵体1,泵体1的内部设置有输送液体的输送腔11,输送腔11的内部设置有带动液体的主螺杆2以及位于主螺杆2相对两侧的从螺杆3,从螺杆3杆身上的螺纹与主螺杆2杆身上的螺纹互相咬合。在主螺杆2的前端套装有轴承4,通过轴承4将主螺杆2固定在输送腔11内,在泵体1的前端,设置有前泵盖5,前泵盖5通过螺栓固定在泵体1上。

如图2所示,在泵体1的两侧靠近泵体1底端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进液口12以及出液口13,其中进液口12通过第一流通通道6与输送腔11的前后两端相通。出液口13通过第二流通通道7与输送腔的前后两端相通。第一流通通道6与第二流通通道7平行相对设置。

如图3、图4所示,第一横流通道62包括与进液口12相通的进液通道61,在进液通道61远离进液口12的一端,设置有与输送腔11平行相对的第一横流通道62。其中第一横流通道62位于泵体1前后两端侧壁上的通道口通过挡盖14封闭,挡盖1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泵体1上。在第一横流通道62靠近两端挡盖14的位置,设置有垂直于输送腔11的第一垂直通道63,通过第一垂直通道63将第一横流通道62的两端与输送腔11的两端连通,形成回路。第一垂直通道位于泵体1底端的通道口通过堵板15密封封闭,堵板1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泵体1的底部。

第一横流通道62的内部,设置有导向杆10,导向杆10贯穿第一横流通道62的中轴线,导向杆10一端固定连接在挡盖14上,另一端与位于第一横流通道62另一端的挡盖14相抵触。

第一横流通道62分为两个流通腔622和一个分流腔621,两个流通腔622位于分流腔621的两端,其中流通腔622与第一垂直通道63相通,分流腔621与进液通道61相通。流通腔622的内径相较于分流腔621的内径较大,因此分流腔621与流通腔622因内径的变化形成一个阶梯台。在阶梯台处设置有挡片8,挡片8位于流通腔622内。挡片8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通孔,挡片8通过通孔滑动连接在导向杆10上。挡片8自靠近分流腔621的一端向另一端直径逐渐增大。其中挡片8的最大直径与流通腔622的内径相匹配,最小直径小于分流腔621的内径。在挡片8直径较大的一端,设置有弹簧9,弹簧9套设在导向杆10上,弹簧9的一端与挡片8相抵触,另一端与挡盖14相抵触。

如图3、图5所示,第二流通通道7与第一流通通道6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横流通道72与第一横流通道62的内部结构不同,在此只对第二横流通道72内部进行描述,对其他部分不再进行描述。

第二横流通道72两端设置有定位杆74,定位杆74固定连接在第二横流通道72两端的挡盖14上,且定位杆74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横流通道72的中轴线共线。在第二横流通道7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堵块75,堵块75与第二横流通道72的内径相匹配。当堵块75与其中一端的定位杆74相抵触时,堵块75不会将第二垂直通道73与第二横流通道72相通的通口堵住。当液体从其中一端的第二垂直通道73流入第二横流通道72中,从而推动堵块75向第二横流通道72的另一端滑动,从而将堵块75所在的一端中第二垂直通道73与第二横流通道72的通路通过堵块75堵住。

综上所述,在主螺杆2正转时,输送腔11的前端压力减小,液体从进液口12进入进液通道61,经第一横流通道62的分流腔621分流,流向靠近输送腔11的前端的流通腔622,通过压力差,推动挡片8,使液体流入流通腔622内。经第一垂直通道63流入输送腔11,通过主螺杆2带动从螺杆3将液体送到输送腔11的后端,最后经于输送腔11后端相通的第二垂直通道73流出,当堵块75位于第二横流通道72靠近输送腔11后端的时候,液体推动堵块75向第二横流通道72的另一端移动,最后通过出液通道71从出液口13流出。

在主螺杆2反转时,输送腔11的后端压力减小,液体从进液口12进入进液通道61,经第一横流通道62的分流腔621分流,流向靠近输送腔11的后端的流通腔622,通过压力差,推动挡片8,使液体流入流通腔622内。经第一垂直通道63流入输送腔11,通过主螺杆2带动从螺杆3将液体送到输送腔11的前端,最后经于输送腔11前端相通的第二垂直通道73流出,当堵块75位于第二横流通道72靠近输送腔11前端的时候,液体推动堵块75向第二横流通道72的另一端移动,最后通过出液通道71从出液口13流出。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