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摆线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8809阅读:8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摆线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摆线泵。



背景技术:

摆线泵,全称内啮合圆弧—泛摆线齿轮油泵,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转速高和填充性好等特点。摆线泵属于内啮合齿轮泵,其齿形为摆线,且内、外转子只差一个齿,内外转子之间存在一个偏心距,其相互啮合的齿轮所分割的密闭溶剂被泵盖上的月牙槽分为左、右两部分,作为液压泵时,原动机带动内转子旋转,由于啮合作用,外转子亦同向旋转,通过内转子齿与外转子齿之间形成的密闭容积的大小变化,实现液压泵的吸油、压油操作。

常见摆线泵结构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2613011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所公开的泵结构,包括泵体和泵盖,泵体内设有偏心套,偏心套中装配有偏心啮合的内外转子,内转子与输出轴键连接固定装配在一起,泵盖上设有进油孔和出油孔,在泵盖上还设有相应的配油结构。这种摆线泵上设置有单侧配油结构,配油容积相对较小。目前,较为常用的是对应内外转子的轴向两端分别设置配油结构,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2791267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所公开的摆线泵,从附图中可以看出来,其在泵体和泵盖上于内外转子轴向两侧分别设有相应的配油结构,另外,位于外转子外侧的偏心环则通过圆柱销与泵体装配在一起,以避免偏心环意外转动。

但是,上述摆线泵上于内外转子轴向两端分别设置的配油结构均直接固定设置在泵体和泵盖上,完全依靠泵盖、泵体与内外转子之间的装配精度保证配油结构与内外转子的装配关系,如果装配精度无法保证或者出现端面磨损后,由于没有相应的端面补偿结构,端面泄露量较大,进而会影响摆线泵输出的流量和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摆线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摆线泵的位于内外转子两侧的配油结构缺少相应端面补偿导致易出现端面泄露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摆线泵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摆线泵,包括具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的泵体,泵体中设有轴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偏心孔,偏心孔中设有对应啮合装配的轴向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动内转子和从动外转子,泵体中于主动内转子轴向两端分别设有对应与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连通的配油结构,至少一端的配油结构为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装配在泵体中的配油盘,泵体中设有向配油盘施加将配油盘压装在所述偏心孔的相应孔口端面上的弹性件,所述配油盘和所述主动内转子之间及配油盘和从动外转子之间分别留有油膜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弹性件的作用下,使得配油盘压装在偏心孔的相应孔口端面上,进而控制配油盘与主动内转子、从动外转子的油膜间隙稳定,有效控制了主动内转子及从动外转子的端面泄露量,有效保证了泵体的输出流量和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的一端顶压在所述配油盘的背离所述主动内转子的侧面上,另一端顶压在所述泵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碟簧,所述配油盘的背离所述主动内转子的侧面上和泵体上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与碟簧导向配合的导向定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泵体上设有在前后方向与配油盘导向配合的轴向导向结构,轴向导向结构在主动内转子周向上将配油盘与泵体止转地装配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轴向导向结构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定位销,所述泵体中设有具有所述偏心孔的偏心环,所述偏心环、所述配油盘及所述泵体上设有对应贯通以供所述定位销对应插接进而将三者止转地装配在一起的销孔。

进一步地,所述偏心环、所述配油盘及所述泵体的销孔的总长度大于所述定位销的轴向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泵体上通过轴承结构转动装配有泵轴,泵轴与主动从动轮固定装配,泵轴的一端为延伸至泵体外的输入端,泵轴的另一端设有所述的轴承结构,所述泵体上于泵轴轴向外侧对应所述轴承结构设有回油腔,该回油腔通过设在泵体上的回油通道与所述主动内转子和从动外转子在泵体中所形成的吸油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回油通道通过所述两端的配油结构中相应一端的配油结构与所述吸油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泵体上设有与进油口连通的进油通道,进油通道正对所述主动内转子及从动外转子布置,进油通道的出油口与所述两端的配油结构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泵体包括泵本体及泵盖,所述主动内转子、从动外转子及配油盘位于所述泵本体上设有的安装腔中,所述两端的配油结构包括所述配油盘和所述泵盖的朝向主动内转子的侧面上设有的配油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摆线泵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摆线泵的左侧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摆线泵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该实施例中的摆线泵具体包括泵体1,泵体1包括泵本体和泵盖16,泵体1上,具体是在泵本体上设有相应的进油孔14和出油孔15,泵本体具有用于安装相应的偏心环6、主动内转子8及从动外转子7的安装腔,泵盖16则通过相应的螺钉13与泵本体固定装配在一起以形成泵体1,上述的偏心环、主动内转子及从动外转子的结构均与现有技术中的摆线泵中的相应偏心环及内外转子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主动内转子8通过键连接17固定装配在泵轴3上,为方便描述,将泵轴的轴向定义为前后方向,且泵轴3的前端为穿出泵体的输入端,泵轴连接原动机以驱动主动内转子8转动,通过啮合驱动从动外转子7转动,通过容积的变化实现吸油、压油操作。

本实施例中,在泵体1中于主动内转子轴向两端分别设有与上述进油口和出油口连通的配油结构,位于主动内转子8前侧的配油结构具体为沿前后方向可移动地装配在上述安装腔中的配油盘5,配油盘5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配油盘,其上设有相应的配油槽结构,配油盘5与主动内转子8之间及配油盘5与从动外转子7之间分别留有油膜间隙,并且,在泵体1中设有向配油盘5施加将配油盘压装在上述偏心孔的相应孔口端面上的弹性件4,该弹性件4的一端顶压在配油盘的背离主动内转子的侧面上,另一端顶压在泵体上。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具体为碟簧,配油盘5的背离主动内转子的侧面上和泵体上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与碟簧导向配合的导向定位结构,以保证碟簧沿前后方向上的导向变形。

在弹性件4的作用下,使得配油盘5压装在偏心孔的相应孔口端面上,进而控制配油盘与主动内转子、从动外转子的油膜间隙稳定,有效控制了主动内转子及从动外转子的端面泄露量,有效保证了泵体的输出流量和压力。

本实施例中,后端的配油结构具体为上述泵盖的朝向主动内转子的前侧设有配油槽,配油槽的结构可为月牙槽结构或其他结构。并且,为保证正常转动,在泵盖与主动内转子之间及泵盖与从动外转子之间也分别设有油膜间隙。

另外,泵体1上设有在前后方向上与配油盘导向配合的轴向导向结构,该轴向导向结构在主动内转子周向上将配油盘与泵体止转地装配在一起。实际上,本实施例中,轴向导向结构具体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定位销18,偏心环6、配油盘5及泵盖16上设有对应贯通以供所述定位销对应插接进而将三者止转地装配在一起的销孔。优选地,偏心环6、配油盘5及泵盖16的销孔的总长度大于所述定位销的轴向长度。

本实施例中,利用轴向导向结构实现对配油盘5的径向固定,保证配油盘与泵体的径向间隙的稳定,从而有效控制了径向泄露量。

而且,上述的泵轴3通过轴承结构装配在泵体上,轴承结构具体包括前轴承结构2和后轴承结构10,并且,在泵轴3上设有挡圈11以保证主动内转子与泵轴的轴向定位装配,泵轴3前端为延伸至泵体外的输入端,泵轴3的后端设有上述后轴承结构,在泵盖16上于泵轴轴向外侧对应轴承结构设有回油腔20,该回油腔20通过设在泵盖上的回油通道21与主动内转子和从动外转子在泵体中所形成的吸油腔连通。具体来说,回油通道21通过泵盖16上设有的配油槽与上述吸油腔连通。

从图4来看,泵体1上设有与进油口14连通的进油通道22,该进油通道22正对主动内转子及从动外转子布置,进油通道22的出油口直接与配油盘5、泵盖16上的配油槽连通。而泵体1上设有的与出油口15连通的出油通道则通过泵盖16上的配油槽与配油盘连通。

本实施例中,利用弹性件4顶压配油盘5控制端面的泄露量,并利用轴向导向结构对配油盘5进行径向间隙的定位,使泵的端面和径向的间隙得到控制,控制了泄露量,从而保证了泵的输出的流量和压力。

本实施例中,位于主动内转子轴向两端的两配油结构中仅一端为可移动地的配油盘。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利用弹性件使得两侧的配油结构均为可移动地的配油盘。

本实施例中,对配油盘进行径向定位与避免配油盘转动的轴向导向结构具体为定位销,在其他实施例中,轴向导向结构也可为其他定位结构如设置在泵体上的花键结构。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具体为碟簧。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也可以为导向装配在泵体中的圆柱形螺旋弹簧。

本实施例中,泵体中用于安装主动内转子及从动外转子的偏心孔设置在偏心环上,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在泵体上设置相应的偏心孔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