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式送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49687发布日期:2019-06-11 22:05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离心式送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双层流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所用的离心式送风机。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领域中,已知有双层流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该形式的空调装置具备相互分离的两个送风路即第一送风路以及第二送风路、和使空气流入这些两个送风路的单一的离心式送风机。离心式送风机具有蜗壳、以及用于获取送至蜗壳的空气的空气获取壳体。

离心式送风机具有插入到蜗壳的吸入口以及叶轮的叶片列的径向内侧的空间的分离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叶轮的叶片列的径向外侧与蜗壳之间的空间被分离壁上下分割,由此形成有与第一送风路连通的第一空气流路以及与第二送风路连通的第二空气流路。分离筒被设为,流经该分离筒的外侧的第一通路的第一空气流在导入到叶片列的上半部之后,向第一空气流路流入,流经分离筒的内侧的第二通路的第二空气流在导入到叶片列的下半部之后,向第二空气流路流入。

空气获取壳体具有用于获取车室外的空气(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导入口、以及用于获取车室内的空气(内部空气)的内部空气导入口。通常,外部空气导入口与内部空气导入口关于蜗壳中心轴设于相互相反的位置。在大多情况下,外部空气导入口设于车辆的前方侧,内部空气导入口设于车辆的后方侧。在专利文献2的离心式送风机中,在设有外部空气导入口以及内部空气导入口的区域和分离筒的入口侧端部之间设置过滤器。

若空调装置以外部空气模式运转,则从外部空气导入口导入到空气获取壳体的外部空气被分为通过过滤器的中央部而导入分离筒内的空气流、以及仅通过过滤器的比所述中央部靠前部而流向分离筒的外侧的空气流,之后被吸入蜗壳。

若空调装置以内部空气模式运转,则从内部空气导入口导入到空气获取壳体的外部空气被分为通过过滤器的中央部而导入分离筒内的空气流、以及仅通过过滤器的比所述中央部靠后部而流向分离筒的外侧的空气流,之后被蜗壳吸入。

而且,若空调装置以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运转,则从内部空气导入口导入到空气获取壳体的内部空气通过过滤器的中央部而导入分离筒内,从外部空气导入口导入到空气获取壳体的外部空气仅通过过滤器的比所述中央部靠前部而流向分离筒的外侧,并吸入蜗壳。

在这样专利文献2的离心式送风机中,过滤器的中央部无论动作模式如何都始终供空气通过,另一方面,过滤器的前部、后部根据动作模式而不被空气通过。

因此,过滤器的中央部相对于过滤器的前部、后部,相对更早地导致对过滤器期待的集尘性能、除臭性能恶化,妨碍了过滤器的有效的利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323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wo2015/082436号手册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具备分离筒的车辆用的单侧吸入型的离心式送风机:无论吸入模式如何,过滤器的全部区域都被空气通过,进而能够有效地利用该过滤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辆用的单侧吸入型的离心式送风机,具备:马达;叶轮,其具有形成周向叶片列的多个叶片,通过所述马达绕旋转轴旋转驱动,将从轴向的一端侧吸入到所述叶片列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空间的空气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吹出;蜗壳,其具有收容所述叶轮的内部空间、在所述轴向的一端侧开口的吸入口、以及在周向上开口的排出口;分隔壁,其将所述蜗壳的所述内部空间中的所述蜗壳的内周面与所述叶轮的外周面之间的区域、以及所述排出口的内部空间沿所述轴向分割,形成第一空气流路以及第二空气流路;分离筒,其通过所述吸入口的半径方向内侧以及所述叶轮的所述叶片列的半径方向内侧而沿所述轴向延伸,该分离筒被设为将从所述吸入口向所述蜗壳内吸入的空气的流动分割为通过分离筒的外侧的第一空气流和通过所述分离筒的内侧的第二空气流,并且具有出口侧端部,该出口侧端部使所述第一空气流朝向半径方向之外转向而引导到所述第一空气流路,并且使所述第二空气流朝向半径方向之外转向而引导到所述第二空气流路;空气获取壳体,其具有用于获取车辆的外部空气的至少一个外部空气导入口和用于获取车辆的内部空气的至少一个内部空气导入口,并构成为能够使从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口获取的外部空气流向所述分离筒的外侧,并且使从所述内部空气导入口获取的内部空气流向所述分离筒的内侧;以及过滤器,其在所述内部空气导入口以及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口和所述分离筒的入口侧端部之间,在接近所述入口侧端部的位置保持在所述空气获取壳体内,在关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从上游侧观察所述过滤器而利用横截所述过滤器的周缘的虚拟分割线将所述过滤器分割为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这两个区域时,由所述分离筒的所述入口侧端部的周缘包围的开口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一致。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分离筒的入口侧端部的周缘包围的开口区域被设为与被分割成两个区域的过滤器的第一区域一致,因此分离筒的开口区域的外侧的区域被设为与被分割成两个区域的过滤器的第二区域一致。而且,通过分离筒的开口区域的空气无论吸入模式如何都通过过滤器的第一区域,通过分离筒的开口区域的外侧的区域的空气无论吸入模式如何都通过过滤器的第二区域。即,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使向离心式送风机吸入的空气始终通过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无论吸入模式如何都能够有效地利用过滤器的全部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送风机的子午剖面的纵剖面图。

图2a是沿着图1的iia-iia线的剖面图。

图2b是沿着图1的iib-iib线的剖面图。

图2c是沿着图1的iic-iic线的剖面图。

图2d是沿着图1的iid-iid线的剖面图。

图3a是放大表示在图1中由单点划线包围的区域(iiia~iiic)的剖面图。

图3b是放大表示在图1中由单点划线包围的区域(iiia~iiic)的剖面图。

图3c是放大表示在图1中由单点划线包围的区域(iiia~iiic)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第一切换门的构造的概略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向离心式送风机的空气获取壳体内仅获取外部空气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图5b是表示向离心式送风机的空气获取壳体内仅获取内部空气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图6是包含其他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送风机的子午剖面的纵剖面图。

图7是包含另一他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送风机的子午剖面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添附的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用的离心式送风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各图中,r的意思是车辆的右方,l的意思是车辆的左方,fr的意思是车辆的前方,rr的意思是车辆的后方。其中,离心式送风机相对于车辆的设置方向并不限定于图示例。

图1所示的离心式送风机1是单侧吸入型的离心式送风机。离心式送风机1具有叶轮2。叶轮2在其外周部分具有形成沿周向排列的叶片列3a的多个叶片3。叶轮2利用马达13绕旋转轴线ax旋转驱动,将从轴向上侧(轴向一端侧)吸入叶轮2的叶片列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空间的空气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吹出。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说明,将旋转轴线ax的方向称作轴向或者上下方向,将图1以及图2的上侧以及下侧分别称作“轴向上侧”以及“轴向下侧”。然而,并非由此限定为在空调装置实际组装于车辆的情况下旋转轴线ax的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无特别的注释,将以旋转轴线ax上的任意的点为中心在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平面上描绘的圆的半径的方向称作半径方向,将该圆的圆周方向称作周向或者圆周方向。

叶轮2包含与该叶轮2一体成形的内侧偏转部件9。内侧偏转部件9有时也被称作圆锥部。该内侧偏转部件9是几何意义上的旋转体,具有侧周部10和圆板形的中央部11。在中央部11中,马达13的旋转轴12连结于叶轮2。在该例子中,侧周部10以该侧周部10的外周面的子午剖面中的轮廓线随着接近中央部11而变陡峭的方式弯曲。在未图示的其他例中,侧周部10也有该侧周部10的外周面的子午剖面中的轮廓线从中央部11朝向叶片列3a不弯曲(剖面是直线状)的情况。

叶轮2收容于蜗壳17的大致圆柱形的内部空间。蜗壳17具有在轴向上侧开口的吸入口22和排出口170(参照图2)。如图2所示,在从轴向观察蜗壳17的情况下,排出口170沿蜗壳17的外周面的大致切线方向延伸。排出口170在图1中不可见。

蜗壳17具有从该蜗壳17的外周壁17a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分隔壁20。该分隔壁20将蜗壳17的内部空间中的蜗壳17的内周面与叶轮2的外周面之间的区域沿轴向(上下)分割,形成沿蜗壳17的外周壁17a在周向上延伸的上侧的第一空气流路18以及下侧的第二空气流路19。

在蜗壳17内经由吸入口22被插入有分离筒14。根据图2a~图2d可知,分离筒14的上部24(入口侧端部)的剖面(意思是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剖面)为大致长方形。分离筒14的中央部15的剖面为圆形(或者大致圆形)。分离筒14的剖面形状随着从上部24接近中央部15而从长方形向圆形顺畅地演变。另外,分离筒14的剖面中心的位置随着从上部24接近中央部15而顺畅地演变。分离筒14的下部16(出口侧端部)具有随着接近下端而扩径的喇叭形状,并且下端为圆形。

分离筒14的中央部15至下部16通过吸入口22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空间,沿轴向延伸至叶轮2的叶片列3a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空间4。分离筒14的上端位于蜗壳17的外侧(比吸入口22靠轴向上侧)。分离筒14的下端位于叶轮2的叶片列3a的半径方向内侧的空间4内。

通过如图1以及图2a~图2d那样构成离心式送风机1以及分离筒14,能够将过滤器35配置于蜗壳17的上方空间,使离心式送风机1的构成要素沿上下方向层叠而紧凑地汇集。

通过树脂注射成形技术一体成形出具有图示的形状的分离筒14是不可能、或即使可能也非常困难的。因而,优选的是将分别注射成形出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件例如通过粘合或者嵌入等方法连结来制造分离筒14。

分离筒14将向蜗壳17内吸入的空气的流动分割为通过分离筒14的外侧的第一通路14a的第一空气流和通过分离筒14的内侧的第二通路14b的第二空气流。第一空气流通过蜗壳17的吸入口22中的比分离筒14的外周面靠外侧的环状区域,流入叶轮2的叶片列的上半部5(接近吸入口22的部分)。第二空气流从分离筒14的上端进入分离筒14的内侧,流入叶轮2的叶片列的下半部6(距吸入口22较远的部分)。因而,蜗壳17的吸入口22中的比分离筒14的外周面靠外侧的环状区域也能够视作蜗壳17的第一吸入口,分离筒14的上端的开口也能够视作蜗壳17的第二吸入口。

在蜗壳17连结有空气获取壳体21。蜗壳17与空气获取壳体21可以一体成形,也可以在分别制作出之后通过螺纹固定、粘合、嵌入等方法连结。蜗壳17以及空气获取壳体21形成空调装置壳体的一部分。

空气获取壳体21具有第一开口(外部空气导入口)25、第二开口(内部空气导入口)26以及第三开口(内部空气导入口)27。第一开口25与设于车辆的外部空气导入路的出口(未图示)连结或者位于该出口的附近,能够经由第一开口25将外部空气(从车辆外部获取的空气)导入空气获取壳体21内。第二开口26以及第三开口27与车辆所具备的内部空气导入路的出口(未图示)连结或者位于该出口的附近,能够经由第二以及/或者第三开口26、27将内部空气(车室内空气)导入空气获取壳体21内。

在例示并且非限定性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a所示,第一开口25、第二开口26以及第三开口27的各个能够设为沿车辆的横向(l-r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的孔。第二开口26以及第三开口27是由分隔部件(未图示)分割出的两个开口,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使未设置分隔部件而是连续的一个开口具有作为第二开口26以及第三开口27的作用。

在空气获取壳体21内设有两个切换门(第一切换门33、第二切换门34)。如图4所示,第一切换门33具有经由一对扇形的支承体331、332支承于旋转轴33a且具有圆弧形的剖面的关闭体333。沿关闭体33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缘33e与旋转轴33a之间成为窗(开口),空气能够通过该窗。第一切换门33能够通过旋转马达等促动器335绕旋转轴线回转。第一切换门33也被称作旋转式门。

第二切换门34的构造与第一切换门33相同。第二切换门34的旋转轴被标注有附图标记34a,第二切换门34的一对扇形的支承体被标注有附图标记341、342,第二切换门34的关闭体被标注有附图标记343,而且关闭体343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缘被标注有附图标记34e。

第一切换门33能够在关闭第一开口25并且开放第二开口26的第一位置(图5b)和开放第一开口25并且关闭第二开口26的第二位置(图5a)之间移动。第二切换门34能够在关闭第三开口27的第一位置(图5a)和开放第三开口27的第二位置(图5b)之间移动。

在空气获取壳体21内,在第一~第三开口25~27和分离筒14的设于上部24的上端部的入口开口(与图2所示的开口区域240对应)之间,设有用于将空气中所含的粉尘、微粒等污染物质、异味去除的过滤器35。过滤器35设于比第一切换门33、第二切换门34的运转范围靠分离筒14的入口开口侧。过滤器35例如将具有规定的通气性的无纺布弯折成褶皱状而构成。为了去除异味,有时也安装活性炭等臭气去除物质。另外,过滤器35插入到设于空气获取壳体21内的未图示的插槽内或者导轨内,保持在接近分离筒14的上部24即入口侧端部的位置。

如作为沿着图1的iia-iia线的剖面图的图2a所示,关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从上游侧观察过滤器35(图2中标注有点)时,过滤器35为四边形(通常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试着利用横截该过滤器35的周缘的虚拟分割线dl将过滤器35分割为第一区域35a以及第二区域35b的两个区域。在图示例中,虚拟分割线dl是与构成过滤器35的表面的四边形(更详细来说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对边正交的直线,将过滤器35的表面形状所对应的四边形分割为第一区域35a以及第二区域35b所对应的两个四边形(更详细来说是长方形)。

图2a中用虚线描绘出透过过滤器35而看到的分离筒14的长方形的上端部(入口开口)。上端部的周缘由分别对应于长方形的四个边的周缘部分241、242、243、244构成。在俯视时,由周缘部分241、242、243、244包围的分离筒14的入口开口的开口区域240与过滤器35的第一区域35a一致。另外,在图2a中,空气获取壳体21的壁体211、212、213、214标注阴影来显示。

利用上述构成,通过过滤器35的第一区域35a的空气的大致全部流入分离筒14内,通过过滤器35的第二区域35b的空气的大致全部通过分离筒14的外侧而流入蜗壳17的吸入口22。

空气获取壳体21的壁体214与分离筒14的上端的周缘部分244的连接构造如图3a、图3b、图3c所示。壁体211与周缘部分241的连接构造和壁体213与周缘部分243的连接构造也能够设为与图3a、图3b、图3c所记载的相同。

在图3a的例子中,从周缘部分244向外侧突出的凸缘244f载置在空气获取壳体21的从壁体214突出的凸缘214f之上。在图3b的例子中,在图3a所示的各凸缘244f、214f形成有相互卡合的互补的凹凸。在图3c的例子中,空气获取壳体21的壁体214与分离筒14的上部一体成形。通过采用这种构成,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向分离筒14内流入的空气(例如,从第三开口导入到空气获取壳体21的内部空气)向分离筒14的外侧的空间漏出。

接下来,对图1~图3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第一动作模式中,如图5a所示,第一切换门33被设为第二位置,进而第一开口25被开放,第二开口26被关闭。另外,第二切换门34被设为第一位置,进而第三开口27被关闭。在该情况下,从第一开口25导入到空气获取壳体21内的外部空气ae形成通过过滤器35的第二区域35b并通过分离筒14的外侧的第一通路14a而向叶轮2的叶片列3a的上半部5流入的第一空气流、以及通过过滤器35的第一区域35a并通过分离筒14的内侧的第二通路14b而向叶轮2的叶片列的下半部6流入的第二空气流。第一动作模式也被称作外部空气模式。

在第二动作模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切换门33被设为第二位置,进而第一开口25被开放,第二开口26被关闭。另外,第二切换门34被设为第二位置,进而第三开口27被开放。在该情况下,从第一开口26导入到空气获取壳体21内的外部空气ae形成通过过滤器35的第二区域35b并通过分离筒14的外侧的第一通路14a而向叶轮2的叶片列3a的上半部5流入的第一空气流。另外,从第三开口27导入的内部空气ar形成通过过滤器35的第一区域35a并通过分离筒14的内侧的第二通路14b而向叶轮2的叶片列3a的下半部6流入的第二空气流。另外,根据图1可知,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切换门34的关闭体343将过滤器35的上方的空间分割为第一开口25侧的空间与第三开口27侧的空间,在过滤器35的上方防止外部空气ae与内部空气ar混合。即,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切换门34的关闭体343在第二动作模式时具有在过滤器35的上方将外部空气ae与内部空气ar分离的分离壁的功能。第二动作模式也被称作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

在第三动作模式中,如图5b所示,第一切换门33被设为第一位置,进而第一开口25被关闭,第二开口26被开放。另外,第二切换门34被设为第二位置,进而第三开口27被开放。在该情况下,从第二开口26以及第三开口27导入到空气获取壳体21内的内部空气ar形成通过过滤器35的第二区域35b并通过分离筒14的外侧的第一通路14a而向叶轮2的叶片列3a的上半部5流入的第一空气流、以及通过过滤器35的第一区域35a并通过分离筒14的内侧的第二通路14b而向叶轮2的叶片列的下半部6流入的第二空气流。第三动作模式也被称作内部空气模式

第二动作模式(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特别是在冬季或者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期,从车室内寒冷的状态起进行在防止挡风玻璃的起雾的同时迅速地温暖车室内的制暖运转时被使用。或者可执行如下:在制暖运转的初期设为第三动作模式(内部空气模式),一旦车室内的温度开始上升就迅速移至第二动作模式。在通过自动控制进行该制暖运转时,外部空气ae从车室的除霜吹出口(未图示)吹送到挡风玻璃(未图示),内部空气ar从车室的脚部吹出口(未图示)朝向乘客的脚边吹出。

在执行第二动作模式(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时,向叶轮2的叶片列3a的上半部5流入的外部空气ae经由第一空气流路18向除霜吹出口供给,向叶轮2的叶片列3a的下半部6流入的内部空气ar经由第二空气流路19向脚部吹出口供给。此时,若相对于外部空气ae相对较高湿度的内部空气ar混入向除霜吹出口供给的外部空气ae中,则可能产生挡风玻璃的起雾这一安全上的问题。另外,若相对于内部空气ar相对较低温的外部空气ae混入向脚部吹出口供给的内部空气ar中,则可能成为给乘客带来不适感的重要因素。因而,期望的是,在执行第二动作模式时,相对于内部空气ar相对较低湿度的外部空气ae的全部流入第一空气流路18,并且相对于外部空气ae相对较高温的内部空气ar的全部流入第二空气流路19。

然而,如之前在背景技术栏中说明那样,在前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离心式送风机中,分离筒的长方形的入口开口所存在的区域即第一区域位于包含该入口开口的空气获取壳体的剖面的中央部。而且,在该剖面内,存在分别位于该入口开口的两边(前方以及后方)的两个长方形的区域(为了方便说明,称作“第二区域a”、“第二区域b”),未流入分离筒14内而是流经分离筒14的外侧的空气通过第二区域a或者第二区域b中的某一方而向蜗壳17内流入。

这样,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离心式送风机中,空气不会同时通过过滤器35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a、以及第二区域b的全部。因此,空气通过过滤器35的面积受限,担心作为离心式送风机整体的通风阻力上升,不能确保送风量。另外,在三个动作模式中的任一个模式中,过滤器35的第一区域都始终供空气通过,因此相比于担心第二区域a、第二区域b相对较早地被微粒累积、或去除污染物质、异味的能力降低。这样,对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离心式送风机来说,过滤器35的第一区域的集尘性能、除臭性能相对于其他区域更早地恶化,不进行均匀的利用,妨碍了作为过滤器整体的有效的利用。而且,担心因过滤器35中的一部分的区域不被利用,导致针对通过过滤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上升,不能充分地发挥作为离心式送风机的送风能力。

另一方面,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前述那样,关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从上游侧观察过滤器35时,在利用横截过滤器35的周缘的虚拟分割线dl将所述过滤器分割为第一区域35a以及第二区域35b的两个区域(在图示例中均为长方形)时,分离筒14的入口开口(在图示例中为长方形)的开口区域240与第一区域35a一致。因而,向分离筒14内流入的空气的大致全部无论动作模式如何都通过单一的区域换句话说是第一区域35a,不流入分离筒14内而是流经分离筒14的外侧的空气的大致全部无论动作模式如何都通过单一的区域换句话说是第二区域35b。因此,无论动作模式如何,过滤器35的全部区域都通过空气,能够进行作为过滤器整体的有效的利用。另外,由于无论动作模式如何过滤器35的全部区域都通过空气,因此能够抑制针对通过过滤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的上升,能够充分地发挥作为离心式送风机的送风能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35a的面积与第二区域35b的面积之比为5:5,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6:4或者4: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虚拟分割线dl将过滤器35的表面分割为两个长方形,且这样做较为优选,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分割成两个梯形。即,虚拟分割线dl与构成过滤器35的表面的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的对边所成的角度也可以不是90度。虚拟分割线dl优选的是直线,但也可以弯曲一些。

能够将空气获取壳体21的构造如图6所示那样改变。图6所示的空气获取壳体21a具有作为外部空气导入口的开口25a、25b和作为内部空气导入口的开口26a、27a。开口25a与开口26a利用具有旋转轴41a与从该旋转轴41a延伸突出的封堵部的第一切换门41开闭。开口25b与开口27a利用具有旋转轴42a与从该旋转轴42a延伸突出的封堵部的第二切换门42开闭。第一切换门41与第二切换门42也被称作在悬臂式门。在过滤器35的上游(图6中是上方),在空气获取壳体21a内设有分离壁43。在该分离壁43的作用下,从开口25b、27a导入到空气获取壳体21a内的空气被向分离筒14内导入,从开口25a、26a导入到空气获取壳体21a内的空气通过分离筒14的外侧被向蜗壳17导入。因而,在从开口25a向空气获取壳体21a导入外部空气、并且从开口27a向空气获取壳体21a导入内部空气时,分离壁43将外部空气与内部空气相互分离而避免两者相互混合。

另外,在执行前述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时,期望的是尽可能避免向除霜吹出口供给的低湿度的外部空气ae中混合高湿度的内部空气ar。因此,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关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从上游侧观察过滤器35时,以分离壁43的下端43e(位于过滤器35附近的端缘)位于分离筒14的上端的入口开口换句话说是第一区域35a内的方式,使分离筒14的上端的周缘部分243的上端243a的位置与下端43e的位置向第一区域35a侧偏离距离s。关于这一点,在后述的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参照分离壁43的下端43e与分离筒14c的周缘部分的上端243b的距离s的位置偏移)。作为距离s的尺寸,优选的是3毫米至5毫米的范围。若比3毫米短,则担心在空气在距离s中流通时产生噪声。若比5毫米长,则在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时,混入内部空气的外部空气的量变多,应分离的两个空气流的分离性恶化。

出于相同的理由,在图1~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优选的是,如图1所示执行内外部空气双层流模式时,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切换门34的关闭体343的端缘34e的位置与分离筒14的上端的周缘部分243的上端243a的位置同样向第一区域35a侧偏离距离s。

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过滤器35下侧的部分的构成与图1~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与图1~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均匀地利用过滤器35。

能够将空气获取壳体21的构造以及分离筒14的构成如图7所示那样改变。关于图7所示的分离筒14c,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剖面的中心并非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逐渐偏离,而是关于包含旋转轴线ax并与图7的纸面垂直的平面对称地形成。取代于此,图7所示的空气获取壳体21b的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剖面的中心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逐渐偏离,其结果与图1~图6的实施方式相同,由分离筒14c的入口开口的周缘包围的开口区域与过滤器35的第一区域一致。因而,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与图1~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均匀地利用过滤器35。

通过如图7那样构成分离筒14c,能够将分离筒14c形成为对称的形状,能够提高生产性能。

另外,虚拟分割线dl在分离筒14的上端的周缘部分243的上端243a的位置和分离壁43的下端43e(也包含第二门34为第二位置时的封堵体343的过滤器侧端部)的位置向第一区域35a侧偏离了距离s的情况下,能够视为位于从分离壁43的下端43e向第二区域35b侧偏离了距离s的位置。另外,虚拟分割线dl在分离筒14的上端的周缘部分243的上端243a的位置和分离壁43的下端43e的位置未偏离的情况下能够视为位于分离壁43的下端43e的位置。这样,在关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从上游侧观察过滤器35时分割为第一区域35a以及第二区域35b的两个区域的虚拟分割线dl,是设想为位于分离壁43的下端43e的附近的分割线。

附图标记说明

1离心式送风机

2叶轮

ax旋转轴线

3叶片

3a周向叶片列

13马达

14、14c分离筒

16出口侧端部(下部)

17蜗壳

170排出口

18第一空气流路

19第二空气流路

20分隔壁

21、21a、21b空气获取壳体

22吸入口

24入口侧端部(上部)

240开口区域

241、242、243、244周缘(周缘部分)

25、25a、25b外部空气导入口(开口)

26、27、26a、27a内部空气导入口(开口)

35过滤器

dl虚拟分割线

35a第一区域

35b第二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