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5786发布日期:2018-06-05 19:4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装置,属于家用风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国发明专利ZL201680007088.7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其包括:具有空气吹出口和空气吸入口的主体壳,设置于连通所述空气吸入口和所述空气吹出口的风路内的高压空气产生装置;所述空气吹出口是狭缝状的,在所述空气吹出口的上风侧具有与所述空气吹出口相连的开口风路部,所述开口风路部的垂直于送风方向的面的大小,大于所述空气吹出口的垂直于送风方向的面的大小,在所述开口风路部内设置有抑制所述空气吹出口的变形的变形抑制部,所述主体壳还具有圆形的圆形开口部,在所述主体壳内设置有具有诱导空气吹出口的圆筒状的圆筒部。该送风装置因其独特的外形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但也还存在如下不足需要改良,具体来说:

1)该送风装置的送风距离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空气吹出口的轴向长度较短所致,不能有效的延长送风距离,导致用户在两米开外的地方所能感受到的风量已经很小,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2)该送风装置的变形抑制部设置在空气吹出口的上风侧(即内侧),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空气吹出口的变形,但当空气吹出口所在部位的壳体前端受到的外部压力较大时,例如打包装箱时的挤压等,仍有可能会造成空气吹出口挤压变形,因此防变形的可靠性较差。

3)该风扇装置具有两个风路,一是连通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第一风路,二是连通诱导空气吸入口和诱导空气吹出口的第二风路,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第二风路的作用并不明显,反倒造成了壳体前端一大块空间的无端浪费,既影响了风扇装置整体的美观性,又让风扇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以及成本变得更高。

4)该风扇装置无法左右或上下转动,不能满足人们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对送风范围的需求,实用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送风距离远、可靠性高,且可多方向转动、方便实用的送风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送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支架和底座,所述装置主体具有空气吸入口、空气吹出口以及用于连通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内设有气流产生装置,所述空气吹出口为环形窄缝状,该环形窄缝状空气吹出口自装置主体的前端面向装置主体内垂直延伸出一段距离,并且该环形窄缝状空气吹出口内还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空气吹出口的两内侧面相连的变形抑制部,所述气流通道内邻近所述空气吹出口的部分设有数个将气流引向所述空气吹出口的气流引导部。

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引导部与所述变形抑制部一一对应,且所述气流引导部的前端面与所述变形抑制部的内端面抵靠在一起或间隔一小段距离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窄缝状空气吹出口自装置主体的前端面向装置主体内垂直延伸出的距离为3-10mm。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主体由前、后两个半壳体对接组成,所述前半壳体包括前内壳、前外壳和出风罩,所述出风罩内套于前外壳且外罩于前内壳,所述出风罩的内周壁与前内壳的外周壁之间构成所述气流通道的前端部分,所述气流引导部周向间隔设置在前内壳的外周壁表面,所述空气吹出口设置在出风罩的前端,所述前内壳的前端设有指示灯面板,所述前外壳的前端面上具有供所述空气吹出口露出的第一开口,所述出风罩的前端面上具有供所述指示灯面板露出的第二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后半壳体包括后内壳、后外壳和进风罩,所述后内壳内套于所述后外壳,所述进风罩罩盖在所述后外壳的后端外侧,所述空气吸入口设置在所述进风罩上,所述后内壳和后外壳的前端分别与所述前内壳和前外壳的后端对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气流产生装置包括电机、电机前壳、电机后壳、前减震垫圈、后减震垫圈以及风叶,所述电机前壳和电机后壳相互盖合并设置在所述前内壳与后内壳对接形成的容腔内,所述电机设置在电机前壳与电机后壳盖合形成的腔体内,所述前减震垫圈和后减震垫圈分别套装在电机的前后两端,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电机后壳与所述风叶连接,所述风叶设于所述后内壳内。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装置主体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架上,还包括第一电动驱动装置和第二电动驱动装置,所述第一电动驱动装置能控制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底座左右来回转动,所述第二电动驱动装置能控制所述装置主体相对于所述支架上下来回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一竖杆和一与竖杆上端连接的弧形托板,所述竖杆与所述底座可转动连接,所述弧形托板上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承托部和第二承托部,所述装置主体通过枢轴组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承托部和所述第二承托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底壳和上盖,所述第一电动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壳和上盖盖合形成的容腔内,所述上盖上设有供所述竖杆穿套并支持其转动的通孔,所述竖杆下端穿过该通孔与一锁钮紧固连接,所述第一电动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与所述锁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枢轴组件包括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所述第一枢轴和所述第二枢轴分别固定在所述装置主体的左、右两侧,且分别套入所述第一承托部和所述第二承托部的通孔内并与之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动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齿轮和弧形齿板,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内,所述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并与所述弧形齿板的齿部相啮合,所述弧形齿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弧形托板的其中一个承托部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首先,本发明通过将环形窄缝状空气吹出口轴向直线拉长,从而使得气流在经过其向外吹出时可以延长送风距离,进而满足用户在较远距离的送风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其次,由于该环形窄缝状空气吹出口的长度得以增加,从而为变形抑制部直接布置在空气吹出口内部创造了有利条件,并藉此有效增加了空气吹出口的防变形能力,进一步确保了使用的可靠性。

再者,本发明设计的单风路送风装置,不仅结构简单,空间可以得以合理利用,而且送风效果好,风力强。

最后,本发明装置主体在工作时能实现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来回转动,因此可提高送风装置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送风范围,满足人们对受风面积的多方位、多角度使用需求。并且,该送风装置用途广泛,既可用作人体电风扇,满足多人或单人全身部位的送风需求,又可用作空气循环扇,进而促进室内空气流通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送风装置前视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送风装置右视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送风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装置主体部分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支架及底座部分的俯视角度爆炸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支架及底座部分的仰视角度爆炸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支架及第二电动驱动装置部分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送风装置后视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所述一种送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支架2和底座3,装置主体1具有空气吸入口11、空气吹出口12以及用于连通空气吸入口11和空气吹出口12的气流通道13,气流通道13内设有气流产生装置14,空气吹出口12为环形窄缝状,该环形窄缝状空气吹出口12自装置主体1的前端面向装置主体1内垂直延伸出一段距离,并且该环形窄缝状空气吹出口12内还设置有若干个与空气吹出口12的两内侧面相连的变形抑制部121,气流通道13内邻近空气吹出口12的部分设有数个将气流引向空气吹出口12的气流引导部131。

优选的,气流引导部131与变形抑制部121一一对应,即位置和数量一一对应,且气流引导部131的前端面与变形抑制部121的内端面抵靠在一起或间隔一小段距离(例如1-15mm)设置。

优选的,环形窄缝状空气吹出口12自装置主体1的前端面向装置主体1内垂直延伸出的距离为3-10mm。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该垂直延伸出的距离可以是4-6mm。

进一步的,装置主体1由前、后两个半壳体1a、1b对接组成,前半壳体1a包括前内壳1a1、前外壳1a2和出风罩1a3,出风罩1a3内套于前外壳1a2且外罩于前内壳1a1,出风罩1a3的内周壁与前内壳1a1的外周壁之间构成气流通道13的前端部分,气流引导部131周向间隔设置在前内壳1a1的外周壁表面,空气吹出口12设置在出风罩1a3的前端,前内壳1a1的前端设有指示灯面板1a11,前外壳1a2的前端面上具有供空气吹出口12露出的第一开口1a21,出风罩1a3的前端面上具有供指示灯面板1a11露出的第二开口1a31。

进一步的,后半壳体1b包括后内壳1b1、后外壳1b2和进风罩1b3,后内壳1b1内套于后外壳1b2,进风罩1b3罩盖在后外壳1b2的后端外侧,空气吸入口11设置在进风罩1b3上,后外壳1b2上对应空气吸入口11的位置设有过滤网,后内壳1b1和后外壳1b2的前端分别与前内壳1a1和前外壳1a2的后端对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气流产生装置14包括电机141、电机前壳142、电机后壳143、前减震垫圈144、后减震垫圈145以及风叶146,电机前壳142和电机后壳143相互盖合并设置在前内壳1a1与后内壳1b1对接形成的容腔内,电机141设置在电机前壳142与电机后壳143盖合形成的腔体内,前减震垫圈144和后减震垫圈145分别套装在电机141的前后两端,电机141的输出轴穿过电机后壳143与风叶146连接,风叶146设于后内壳1b1内。

进一步的,支架2可转动地安装在底座3上,装置主体1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架2上,还包括第一电动驱动装置4和第二电动驱动装置5,第一电动驱动装置4能控制支架2相对于底座3左右来回转动,第二电动驱动装置5能控制装置主体1相对于支架2上下来回转动。

进一步的,支架2包括一竖杆21和一与竖杆21上端连接的弧形托板22,竖杆21与底座3可转动连接,弧形托板22上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承托部221和第二承托部222,装置主体1通过枢轴组件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承托部221和第二承托部222上。底座3包括底壳31和上盖32,第一电动驱动装置4设置在底壳31和上盖32盖合形成的容腔内,上盖32上设有供竖杆21穿套并支持其转动的通孔321,竖杆21下端穿过该通孔321与一锁钮6紧固连接。

进一步的,上盖32顶面设有一由通孔321向外轴向延伸形成的定位台阶322,定位台阶322上表面的凹孔3221内嵌设有一垫片7,竖杆21的上端设有一与该垫片7抵顶配合的外扩台阶211。竖杆21的底部设有一内缩台阶212,内缩台阶212的底面设有螺纹连接柱213,锁钮6上设有与内缩台阶212配合的定位凹槽61和供螺纹连接柱213穿过的穿孔62,螺纹连接柱213的穿出端由螺母锁紧。

进一步的,第一电动驱动装置4包括第一电机41、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第一连杆42一端与第一电机41的输出轴411连接,第一连杆42另一端与第二连杆43一端连接,第二连杆43另一端与设置在锁钮6底面的连接柱63连接。工作时,第一电机41的正反转经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的传动,带动支架2左右来回转动。

进一步的,枢轴组件包括第一枢轴81和第二枢轴82,第一枢轴81和第二枢轴82分别借助第一固定板810和第二固定板820固定在装置主体1的左、右两侧,且分别套入第一承托部221和第二承托部222的通孔内并与之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电动驱动装置5包括第二电机51、齿轮52和弧形齿板53,第二电机51同样通过第二固定板820固定设置在装置主体1内,齿轮52安装在第二电机51的输出轴511上并与弧形齿板53的齿部相啮合,弧形齿板53固定设置在托板22的第二承托部222上。工作时,第二电机51带动齿轮52在弧形齿板53上转动,由于弧形齿板53不动,因而使得第二电机51和与第二电机51固定连接的装置主体1向上或向下转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用以使齿轮52的齿面与弧形齿板53的齿部保持贴合趋势的弹簧50,这样可以避免因齿隙而造成装置主体1出现松动现象。弹簧50具体为扭簧,其套装在弧形齿板53上,且一端与弧形齿板5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820连接。

进一步的,底壳31和上盖32盖合形成的容腔内还设有用以控制第一电动驱动装置4和第二电动驱动装置5的电路控制板9,上盖32和/或底壳31上设置有与该电路控制板9电性连接的电源开关101以及风量调节和/或时间设定触摸按键102。此外,还可以在上盖32和/或底壳31上设置与电路控制板9电性连接的无线接收器,并设置与该无线接收器匹配的的遥控器来实现送风装置的遥控控制。本发明的装置主体转动时,底座部分不发生转动,因此能避免安装在其上的电源开关、触摸按键和无线接收器等的位置发生改变,进而使用户的按键操作及遥控操作变得更加的方便与可靠。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