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平面配流组件的摆缸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37626发布日期:2018-12-19 06:4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磨平面配流组件的摆缸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摆缸马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磨平面配流组件的摆缸马达。

背景技术

摆缸马达是一种端面配油无连杆式曲轴低速大扭矩的液压马达,而平面配流组件在液压马达上属于常用技术,其作用是将进油腔与回油腔的液压油分隔开,以便压力势能更有效地转化为旋转动作,因此要使得平面配流组件的密封性良好,不能串通,这样才能保证摆缸马达周期性地稳定进出油液,通过配流盘将通油盘进入的液压油分配进入马达。

现在人们所使用的摆缸马达中多数均是采用一个内侧板与配流盘紧贴,但由于内侧板是一个平面板,在摆缸马达运作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摩擦,至使配流盘和内侧板因摩擦而损坏,减少了摆缸马达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磨平面配流组件的摆缸马达,旨在解决现在人们所使用的摆缸马达中多数均是采用一个内侧板与配流盘紧贴,但由于内侧板是一个平面板,在摆缸马达运作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摩擦,至使配流盘和内侧板因摩擦而损坏,减少了摆缸马达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耐磨平面配流组件的摆缸马达,包括马达组件和通油槽组件,所述马达组件包括马达本体、通油盘、配流盘、凸纽、曲轴、轴承和螺栓,所述通油盘设置在所述马达本体的左侧壁,所述通油盘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马达本体,所述配流盘设置在所述通油盘的内部,所述配流盘卡合连接于所述通油盘,所述凸纽设置在所述配流盘的右侧壁,所述凸纽固定连接于所述配流盘,所述曲轴穿透所述马达本体并延伸至所述马达本体的右侧,所述曲轴转动连接于所述马达本体,所述轴承套设在所述曲轴的外表壁,所述螺栓设置在所述马达本体的内部,所述螺栓螺接于所述马达本体,所述通油槽组件包括通油槽本体、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通油槽本体的左侧内部,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在所述配流盘的外表壁,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设在所述通油槽本体靠近所述马达本体的外表壁。

优选的,所述配流盘的形状是一个中间相通的圆盘型,且所述配流盘的右侧边缘为向外凸起倒角设置。

优选的,所述配流盘左侧壁设有一个总进油口,且所述配流盘的右侧壁环形分布有九个通油孔。

优选的,所述马达组件还包括轴封,所述轴封套设在所述曲轴的外表壁。

优选的,所述轴封的形状是圆环型,且所述轴封的左侧壁紧贴于所述马达本体的外表壁。

优选的,所述螺栓的数量是两个,且两个所述螺栓的长度均超出马达本体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通油槽组件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套设在所述螺栓靠近所述马达本体的左侧表壁。

优选的,所述通油槽本体为一个硬质耐磨金属设置,且所述通油槽本体的表面进行过化学镀。

优选的,所述通油槽本体的左侧壁向内凹陷,且凹陷的底部为倒角设置,所述通油槽本体的凹陷表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配流盘相适配的通油孔。

优选的,所述通油槽本体的左侧壁内部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小凹槽,每个所述小凹槽分别与各个所述凸纽相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耐磨平面配流组件的摆缸马达,通过设置所述通油槽本体、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方便液压油进出所述马达本体的内部,液压油进入所述通油盘后,通过所述配流盘使液压油进入所述通油槽本体中,方便对液压油的分配,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防止了液压油的泄露,减少了液压油的浪费,通过所述配流盘和所述通油槽本体对应设置的倒角,减少了所述配流盘和所述通油槽本体之间的摩擦,从而增加了摆缸马达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配流盘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通油槽本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马达组件、11-马达本体、12-通油盘、13-配流盘、14-凸纽、15-曲轴、16-轴承、17-轴封、18-螺栓、19-垫片、2-通油槽组件、21-通油槽本体、22-第一密封圈、23-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耐磨平面配流组件的摆缸马达,包括马达组件1和通油槽组件2,马达组件1包括马达本体11、通油盘12、配流盘13、凸纽14、曲轴15、轴承16和螺栓18,通油盘12设置在马达本体11的左侧壁,通油盘12可拆卸连接于马达本体11,配流盘13设置在通油盘12的内部,配流盘13卡合连接于通油盘12,凸纽14设置在配流盘13的右侧壁,凸纽14固定连接于配流盘13,曲轴15穿透马达本体11并延伸至马达本体11的右侧,曲轴15转动连接于马达本体11,轴承16套设在曲轴15的外表壁,螺栓18设置在马达本体11的内部,螺栓18螺接于马达本体11,通油槽组件2包括通油槽本体21、第一密封圈22和第二密封圈23,第一密封圈22设置在通油槽本体21的左侧内部,第一密封圈22套设在配流盘13的外表壁,第二密封圈23套设在通油槽本体21靠近马达本体11的外表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凸纽14,方便使配流盘13和通油槽本体21之间更加稳定,使用者将配流盘13与通油槽本体21相对卡合后,凸纽14与通油槽本体左侧壁的小凹槽自动卡合,在本摆缸马达运作的过程中,减少了配流盘13与通油槽本体21的错位,从而方便液压油的进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通油盘12,方便液压油的进出,当液压油进入通油盘12中后,会直接流入配流盘13中,通过配流盘13将液压油分流入通油槽本体21中,通过设置第一密封圈22和第二密封圈23,防止了液压油的泄露,从而减少了液压油的流失,通过设置凸纽14,方便使配流盘13和通油槽本体21之间更加稳定,使用者将配流盘13与通油槽本体21相对卡合后,凸纽14与通油槽本体21左侧壁的小凹槽自动卡合,在本摆缸马达运作的过程中,减少了配流盘13与通油槽本体21的错位,从而方便液压油的进出,通过配流盘13和通油槽本体21之间对应设置的倒角,减少了配流盘13和通油槽本体21之间的摩擦,增加了本摆缸马达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轴封17,在液压油进入到马达容腔之后,有效的防止了液压油的泄露,减少了液压油的浪费,通过设置垫片19,增加了螺栓18与马达本体11之间的接触面,使螺栓18连接的更加紧凑。

进一步的,配流盘13的形状是一个中间相通的圆盘型,且配流盘13的右侧边缘为向外凸起倒角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者将配流盘13套设在用来固定的固定轴上之后,可以使配流盘13得到相对的稳定,通过凸起倒角设置,除去了之前边缘处的棱角,减少了棱角磨损的可能。

进一步的,配流盘13左侧壁设有一个总进油口,且配流盘13的右侧壁环形分布有九个通油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压油进入通油盘12后,直接从配流盘13左侧总进油口进入,以便同时向九个通油孔分布。

进一步的,马达组件1还包括轴封17,轴封17套设在曲轴15的外表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轴封17,使曲轴15与马达本体11连接的更加紧凑,在摆缸马达正在运作时减少曲轴15大幅度的晃动。

进一步的,轴封17的形状是圆环型,且轴封17的左侧壁紧贴于马达本体11的左侧表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轴封17,减少了液压油的流失,当液压油进入到马达本体11中后,利用轴封17将曲轴15与马达本体11之间的缝隙减小,从而减少了液压油的浪费。

进一步的,螺栓18的数量是两个,且两个螺栓18的长度均超出马达本体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两个螺栓18,增加了整个马达组件1与其它设置连接的稳定性,使用者分别将两个螺栓18螺旋入马达本体11后直接在螺接于其它设置,防止了整个马达组件1的掉落。

进一步的,通油槽组件1还包括垫片19,垫片19套设在螺栓18靠近马达本体11的外表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垫片19,增加了螺栓18头部与马达本体11的接触面,防止了螺栓18头部与马达本体11因摩擦而使马达本体11损坏。

进一步的,通油槽本体21为一个硬质耐磨金属设置,且通油槽本体21的表面进行过化学镀。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通油槽本体21的材料是硬质耐磨金属且表面进行了化学镀,增加了通油槽本体21的耐磨度和平整度,使通油槽本体21与配流盘13的接触面不会留有缝隙,增加了本摆缸马达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通油槽本体21的左侧壁向内凹陷,且凹陷的底部为倒角设置,通油槽本体21的凹陷表壁上开设有与配流盘13相适配的通油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向内凹陷倒角,方便通油槽本体21与配流盘13的连接,同时也减少了通油槽本体21与配流盘13之间的摩擦,通过设置通油孔,方便通油槽本体21接收到配流盘13中的液压油,减少液压油的浪费。

进一步的,通油槽本体21的左侧壁内部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小凹槽,每个小凹槽分别与各个凸纽14相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向内凹陷的小凹槽,方便通油槽本体21与配流盘13之间的连接,当各个凸纽14相对卡合入对应的小凹槽中后,有效的增加了通油槽本体21与配流盘13之间的稳定性。

本发明安装好过后,液压油通过通油盘12流入配流盘13中,再通过配流盘13右表壁的通油孔流入通油槽本体21表面的通油孔中,方便液压油进入马达本体11中,利用第一密封圈22和第二密封圈23,防止了液压油在进出过程中的泄露,通过配流盘13右侧壁设置的凸纽14,减少了配流盘13与通油槽本体21之间的错位,方便液压油的通过,利用轴封17封住了曲轴15与马达本体11连接处的缝隙,减少了液压油的浪费,使用者将将垫片19套在螺栓18外表壁后,再将螺栓18螺旋入马达本体11,增加了螺栓18与马达本体11之间的接触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