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快速热水器交流风机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8634发布日期:2018-08-24 17:21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快速热水器领域,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可控硅硅电路控制燃气快速热水器所有风机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国内现有的采用交流供电的全自动强制排气或智能恒温燃气快速热水器和壁挂炉,对于交流风机控制,一般采用继电器或可控硅控制。若用继电器控制,不能调节速度,若要调节速度,需要电机多抽头,分别用几个继电器控制速度,这样不仅成本高,而且不能随意调节速度,若用可控硅控制,一般可以控制且能调节速度,但不能控制所有电机,比如罩极电机或其它特殊电机,由于参数影响,同步信号错位,导致可控硅不能关断或开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燃气快速热水器交流风机控制系统,能够通过可控硅实现对所有风机的控制,并且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任意调节、控制风机速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燃气快速热水器交流风机控制系统,包括风机同步信号电路、单片机电路、可控硅控制电路、电源电路和燃气快速热水器风机,其中所述风机同步信号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可控硅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可控硅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风机的输入端,其中所述风机同步信号电路用于检测220V交流电上的过零点信号,所述单片机电路用于接收外部中断同步信号、对外部同步信号进行计算以及控制所述可控硅控制电路执行动作,所述可控硅控制电路用于控制风机的执行动作,所述电源电路向各电路提供工作电压。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电路为基于MP2307/SOP8芯片的电源电路,输出直流电压为+5V和+12V。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单片机电路为基于STM32F103C8T6芯片的单片机电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可控硅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风机同步信号电路的输出端,所述风机同步信号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晶体三极管V2的集电极,所述晶体三极管V2的集电极还通过电阻R12连接+5V电源、通过电阻R11接地,所述晶体三极管V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晶体三极管V2的基极通过电阻R13连接光电耦合器D1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3与所述晶体三极管V2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14,所述电阻R14并联有电容C6,所述光电耦合器D1的集电极接+5V电源,所述光电耦合器D1的阳极通过串联电阻R3、电阻R6、电阻R8、电阻R9、电阻R7和电阻R4连接220V交流电火线,所述光电耦合器D1的阴极通过二极管V1连接220V交流电零线,其中所述光电耦合器D1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V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V1的阴极连接220V交流电零线,所述二极管V1的阴极还通过电阻R17和与所述电阻R17串联的电容C11与所述风机的一端连接,所述风机的另一端与220V交流电火线连接,与所述电阻R17和电容C11并联连接有双向可控硅V3,所述双向可控硅V3的控制极连接有可控硅输出型光耦D3的第一输出回路第四引脚,所述可控硅输出型光耦D3的第二输出回路第六引脚通过电阻R16连接所述电容C11的负极,所述可控硅输出型光耦D3的第一引脚连接+5V电源,所述可控硅输出型光耦D3的第二引脚通过电阻R18连接电机接入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光电耦合器D1为PC817线性光藕,所述二极管V1为贴片二极管FR107W,所述双向晶闸管硅V3的型号为MAC4DCNT4,所述可控硅输出型光耦D3的型号为MOC3022。

积极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风机同步信号电路、单片机电路、电源电路、可控硅控制电路实现了对燃气快速热水器所有风机的控制,并且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任意调节、控制风机速度,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因继电器控制不能同时调节多个风机的速度的技术弊端,大大便利了用户对风机控制的需要,使得燃气快速热水器更好地服务人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源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微处理器电路;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可控硅控制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燃气快速热水器交流风机控制系统,包括风机同步信号电路、单片机电路、可控硅控制电路、电源电路和燃气快速热水器风机,其中所述风机同步信号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单片机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单片机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可控硅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可控硅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风机的输入端,其中所述风机同步信号电路用于检测220V交流电上的过零点信号,所述单片机电路用于接收外部中断同步信号、对外部同步信号进行计算以及控制所述可控硅控制电路执行动作,所述可控硅控制电路用于控制风机的执行动作,所述电源电路向各电路提供工作电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电路为基于MP2307/SOP8芯片的电源电路,输出直流电压为+5V和+12V。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单片机电路为基于STM32F103C8T6芯片的单片机电路。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可控硅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风机同步信号电路的输出端,所述风机同步信号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晶体三极管V2的集电极,所述晶体三极管V2的集电极还通过电阻R12连接+5V电源、通过电阻R11接地,所述晶体三极管V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晶体三极管V2的基极通过电阻R13连接光电耦合器D1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3与所述晶体三极管V2的发射极之间串联有电阻R14,所述电阻R14并联有电容C6,所述光电耦合器D1的集电极接+5V电源,所述光电耦合器D1的阳极通过串联电阻R3、电阻R6、电阻R8、电阻R9、电阻R7和电阻R4连接220V交流电火线,所述光电耦合器D1的阴极通过二极管V1连接220V交流电零线,其中所述光电耦合器D1的阴极连接所述二极管V1的阳极,所述二极管V1的阴极连接220V交流电零线,所述二极管V1的阴极还通过电阻R17和与所述电阻R17串联的电容C11与所述风机的一端连接,所述风机的另一端与220V交流电火线连接,与所述电阻R17和电容C11并联连接有双向可控硅V3,所述双向可控硅V3的控制极连接有可控硅输出型光耦D3的第一输出回路第四引脚,所述可控硅输出型光耦D3的第二输出回路第六引脚通过电阻R16连接所述电容C11的负极,所述可控硅输出型光耦D3的第一引脚连接+5V电源,所述可控硅输出型光耦D3的第二引脚通过电阻R18连接电机接入端。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光电耦合器D1为PC817线性光藕,所述二极管V1为贴片二极管FR107W,所述双向晶闸管硅V3的型号为MAC4DCNT4,所述可控硅输出型光耦D3的型号为MOC3022。通常,PC817光电耦合器不但可以起到反馈的作用,还起到隔离的作用。PC817是常用的线性光藕,广泛用在电脑终端机,可控硅系统设备,测量仪器,影印机,自动售票,家用电器,如风扇,加热器等电路之间的信号传输,常常在各种要求比较精密的功能电路中被当作耦合器件,具有上下级电路完全隔离的作用,相互不产生影响。使之前端与负载完全隔离,目的在于增加安全性,减小电路干扰,减化电路设计

型号为MOC3022的可控硅输出型光耦D3,当LED侧有足够激励时,其输出端被触发导通并自锁,即使此时去除LED侧的激励也仍然维持导通,直至电流过零时才截止,可控硅的T1,T2之间有电压,可控硅输出型光耦D3就维持在导通状态。所以型号为MOC3022的可控硅输出型光耦D3只能用于交流电的负载控制,在交流电的半周内一旦触发,电流会维持到交流电换向过零时才关断。

在上述实施例中,风机同步信号电路主要负责把220V交流电上的过零点检测出来,220V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一个周期有两个过零点,那么同步信号的频率是100Hz。那么220V交流电上的电路高电平为同步信号,如图1中的波形信号S3,在具体实施例中,脉冲宽度一般为0.5ms,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单片机电路通过风机同步信号电路控制双向可控硅V3,当单片机电路收到风机同步信号时,再根据风机转速要求计时延迟开启双向可控硅V3。双向可控硅V3在电路中能够实现交流电的无触点控制,以小电流控制大电流,具有无火花、动作快、寿命长、可靠性高以及简化电路结构等优点。在延时到后立即开启双向可控硅V3,即如1图所示的控制信号S1,开启后不能马上关闭双向可控硅V3,同时也不可过早关闭双向可控硅V3,双向可控硅V3关闭过早,双向可控硅V3可能还没触发,如果过晚,双向可控硅V3可能无法关断,因此延时到距下一个零点2ms左右时关断,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周期控制,下一个周期再用相同方法控制。如图1中的波形信号S2,便为可控硅控制电路控制风机的波形信号。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风机同步信号电路、单片机电路、电源电路、可控硅控制电路实现了对燃气快速热水器所有风机的控制,并且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任意调节、控制风机速度,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因继电器控制不能同时调节多个风机的速度的技术弊端,大大便利了用户对风机控制的需要,使得燃气快速热水器更好地服务人类。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举例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方法和系统的细节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改变。例如,合并上述方法步骤,从而按照实质相同的方法执行实质相同的功能以实现实质相同的结果则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