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便携式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5954发布日期:2018-12-05 18:57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便携式风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夏天的时候人们用电风扇来降温避暑,黑夜的时候用电灯来照明,其中,风扇是通过电流驱动旋转叶片高速转动,从而生成气流供人们生风取凉的电器。现有技术中的风扇仅具有吹风功能,功能单一,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便携式风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便携式风扇,它包括手持外壳、装设于手持外壳的上方侧上的吹风电机、与吹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风叶、封装于手持外壳内并与吹风电机电性连接的驱动板、封装于手持外壳内并与驱动板电性连接的照明灯以及开设于手持外壳上并与照明灯相连通的出光口。

优选地,所述照明灯包括封装于手持外壳的下端部内并与驱动板电性连接的灯板、封装于手持外壳的下端部内并装设于灯板上的灯罩以及盖合于出光口上的透光镜。

优选地,它还包括封装于手持外壳内并与驱动板电性连接的电池。

优选地,所述手持外壳的外壁面上开设有挂置槽,所述挂置槽的槽壁上形成有一位于挂置槽中的挂置环。

优选地,它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顶面上开设有一供手持外壳的下端对位插接的固定凹槽,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和/或侧部和/或底部由半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固定凹槽的槽壁上形成有至少三个相互均匀分布的支撑凸起,所述手持外壳的下端抵接于支撑凸起上,所述出光口开设于手持外壳的底面上,形成夜灯功能。

优选地,它还包括形成于手持外壳的顶面上的风扇外壳以及开设于风扇外壳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的风孔,所述吹风电机和风叶均封装于风扇外壳内。

优选地,所述手持外壳整体呈杆状,所述手持外壳包括第一壳体以及与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共同构成第一容置腔室,所述驱动板和照明灯均封装于第一容置腔室内,所述出光口开设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所述风扇外壳包括形成于第一壳体的顶面上的前盖以及形成于第二壳体的顶面上并与前盖可拆卸连接的后盖,所述风孔同时开设于前盖和后盖上,所述前盖和后盖共同构成第二容置腔室,所述吹风电机和风叶均封装于第二容置腔室内,所述后盖的中心处形成有一安装杆,所述吹风电机装设于安装杆上。

优选地,它还包括遮线盖和活动口,所述后盖的底板的顶面的前端部上开设有一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左槽壁和/或右槽壁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上开设有过线孔,所述遮线盖包括固定部以及形成于固定部上的支撑部,所述固定部上形成有对位嵌合于固定槽中的固定凸起,所述过线孔位于固定部和支撑部的后方,所述活动口同时开设于安装槽和固定槽的前壁板上并同时与安装槽和固定槽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平行于后盖的底板分布,所述支撑部由固定部的后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所述支撑部抵接于吹风电机的底面上。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上形成有支撑凸起,所述吹风电机的底面上开设有供支撑凸起对位嵌合的支撑槽。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驱动板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其中外部电源可以采用装设于手持外壳内的电池,也可采用通过插头电线的方式与插座或者充电宝等设备电性连接;用户可通过驱动板控制吹风电机,从而利用风叶转动来达到吹风降暑的效果,同时,也可通过驱动板控制照明灯,照明灯产生的光线穿过出光口向外传播,达到照明的效果,及手柄插在支撑座内开启手电功能后形成夜灯效果,大大丰富了便携式风扇的功能;风扇和照明灯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便携式风扇的整体结构紧凑,并且手持外壳体积小,大大节约了空间,便于用户携带;当用户发生受伤或者其他突发意外情况,需要获得他人帮助时,可通过驱动板驱使照明灯发出SOS闪烁灯光,利于附近的人接收到求救信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便携式风扇,它包括手持外壳1、装设于手持外壳1的上方侧上的吹风电机2、与吹风电机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风叶3、封装于手持外壳1内并与吹风电机2电性连接的驱动板4、封装于手持外壳1内并与驱动板4电性连接的照明灯5以及开设于手持外壳1上并与照明灯5相连通的出光口11。本实施例中,驱动板4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其中外部电源可以采用装设于手持外壳1内的电池6,也可采用通过插头电线的方式与插座或者充电宝等设备电性连接;用户可通过驱动板4控制吹风电机2,从而利用风叶3转动来达到吹风降暑的效果,同时,也可通过驱动板4控制照明灯5,照明灯5产生的光线穿过出光口11向外传播,达到照明的效果,大大丰富了便携式风扇的功能;风扇和照明灯5有机结合起来,使得便携式风扇的整体结构紧凑,并且手持外壳1体积小,大大节约了空间,便于用户携带;手柄插在支撑座内开启手电功能后形成夜灯效果。当用户发生受伤或者其他突发意外情况,需要获得他人帮助时,可通过驱动板4驱使照明灯发出SOS闪烁灯光,利于附近的人接收到求救信息。

为了使得便携式风扇具有人性化,照明灯5包括封装于手持外壳1的下端部内并与驱动板4电性连接的灯板51、封装于手持外壳1的下端部内并装设于灯板51上的灯罩52以及盖合于出光口11上的透光镜53。出光口11开设于手持外壳1的底面上,将照明灯5布置于手持外壳1的下端部,使得吹风电机2和灯板51呈上下分布,相当于吹风电机2和灯板51位于手持外壳1的上下两端,更利于用户使用便携式风扇的吹风和照明功能。

为了利于用户随时随地使用便携式风扇,它还包括封装于手持外壳1内并与驱动板4电性连接的电池6。

为了利于用户整理收纳便携式风扇,手持外壳1的外壁面上开设有挂置槽12,挂置槽12的槽壁上形成有一位于挂置槽12中的挂置环13。位于挂置槽12中的挂置环13不占用多余的空间,优化了手持外壳1的结构,用户可利用外部的挂绳系在挂置环13上,进而将便携式风扇挂置于合适的地方。

为了丰富便携式风扇的结构,它还包括支撑座7,支撑座7的顶面上开设有一供手持外壳1的下端对位插接的固定凹槽71或固定凹槽(图中未示出),支撑座7的顶部和/或侧部和/或底部由半透明材料制成,出光口11位于固定凹槽71中,所述固定凹槽71的槽壁上形成有至少三个相互均匀分布的支撑凸起72,所述手持外壳71的下端抵接于支撑凸起上。本实施例中,支撑座7的顶面上开设有固定凹槽71,用户可将手持外壳1直接插入固定凹槽71中,从而手持外壳1可通过支撑座7平稳地直立于桌面上,便于用户整理;至少支撑座7的侧部采用半透明材料,当然支撑座7的整体都可以采用半透明材料,半透明材料包括玻璃以及PMMA、PS、PC、ABS、PH-60等透明塑料,用户可通过驱动板4打开照明灯5,照明灯5所产生的光线通过半透明材料向周围扩散,起到了夜灯的功能,无需用户持握手持外壳1,即可达到良好的照明效果;具体的,出光口11开设于手持外壳1的底面上,且手持外壳1架设于四个支撑凸起72上,由此在固定凹槽71中构成一个照明扩散空间;照明灯5所产生的光线经过出光口呈圆台状传播后,照射到固定凹槽71的槽底和槽壁上,由此达到向四周照明的效果;支撑座7、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的底面上均装设有脚垫16。

为了增加便携式风扇的安全性,它还包括形成于手持外壳1的顶面上的风扇外壳8以及开设于风扇外壳8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的风孔81,吹风电机2和风叶3均封装于风扇外壳8内。风扇外壳8将风叶3和吹风电机2完全包裹保护起来,有效防止用户在使用吹风功能时意外伤害自身或他人。

为了优化便携式风扇的结构,手持外壳1整体呈杆状,手持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4以及与第一壳体14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壳体15,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共同构成第一容置腔室(图中未示出),驱动板4和照明灯5均封装于第一容置腔室内,出光口11开设于第一壳体14和/或第二壳体15上,风扇外壳8包括形成于第一壳体14的顶面上的前盖82以及形成于第二壳体15的顶面上并与前盖82可拆卸连接的后盖83,风孔81同时开设于前盖82和后盖83上,前盖82和后盖83共同构成第二容置腔室(图中未示出),吹风电机2和风叶3均封装于第二容置腔室内,后盖83的中心处形成有一安装杆84,吹风电机2装设于安装杆84上。本实施中,安装杆84作为轴杆将吹风电机2固定并使得吹风电机2工作稳定;出光口11同时开设于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的底面上,如此,用户如同正常使用手电筒一般使用照明功能,十分顺手;当然,出光口11也可开设于第一壳体14或第二壳体15的侧壁上,从而照明灯5的光线从侧面射出;手持外壳1采用圆形管状,即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利于用户持握;当然,手持外壳1也可采用方形管状,即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的横截面为类U字形,或者第一壳体14的截面为半圆形,第二壳体15的截面为类U字形;风扇外壳8和手持外壳1采用分体式,利于用户进行拆装;第二壳体15位于第一壳体14的后方。

为了防止驱动板4和吹风电机2之间的电线排布过于杂乱,它还包括遮线盖9和活动口88,后盖83的底板的顶面的前端部上开设有一安装槽85,安装槽85的左槽壁和/或右槽壁上开设有固定槽86,安装槽85的槽底上开设有过线孔87,遮线盖9包括固定部91以及形成于固定部91上的支撑部92,固定部91上形成有对位嵌合于固定槽86中的固定凸起93,过线孔87位于固定部91和支撑部92的后方,活动口88同时开设于安装槽85和固定槽86的前壁板上并同时与安装槽85和固定槽86相连通。本实施例中,安装槽85的左槽壁和右槽壁均开设有固定槽86,固定部91的前端的左右侧壁上均形成有对位插接于固定槽86中的固定凸起93,用户右前向后将固定凸起93穿过活动口88插入固定槽86中,使得固定部91与后盖83稳定地连接起来,驱动板4的电线穿过过线孔87经过固定部91和支撑部92的后方与吹风电机2固定连接。

为了优化遮线盖9的结构,固定部91平行于后盖83的底板分布,支撑部92由固定部91的后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支撑部92抵接于吹风电机2的底面上;支撑部92上形成有支撑凸起94,吹风电机2的底面上开设有供支撑凸起94对位嵌合的支撑槽95。遮线盖9整体呈L形,支撑部92托起吹风电机2,使得吹风电机2的运行更为稳定,并且利于用户拆装遮线盖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