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9791发布日期:2019-01-13 16:51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压缩机。



背景技术:

通常而言,封闭式压缩机包括用于在壳体的内部空间产生驱动力的电机,以及联接到所述电机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部件。

目前,部分压缩机在测试管路应力应变时,在压缩机开机后的4秒到6秒之间会产生二次应力波动。具体来说,当压缩机开机后的4秒到6秒之间正好是压缩机稳定运行、工况开始建立的时候,现有的压缩机在该阶段由于吸气通路设计的问题会导致储液器中的冷媒快速地流入压缩空间中,直接冲入泵体,进而,导致压缩机振动、并形成二次应力波动,二次应力的波动会对压缩机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该压缩机可以减缓冷媒流入压缩空间的速度,减少或避免压缩机出现振动,形成二次应力波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压缩机,壳体;

电机组件,容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机组件包括一曲轴;

压缩部件,所述压缩部件包括:

气缸,包括一吸气孔;

上缸盖,设置于所述气缸的一端;

下缸盖,设置于所述气缸的另一端,与所述气缸和所述上缸盖形成一压缩空间,所述吸气孔与所述压缩空间相通连;

所述气缸、所述上缸盖和所述下缸盖均设有一通孔,所述曲轴穿过所述通孔插置于所述压缩空间中,将所述电机组件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气缸,以压缩制冷剂;

进气连接管,所述进气连接管包括一进气端和一出气端,所述进气连接管的所述出气端穿过所述壳体的侧壁伸入所述气缸的所述吸气孔内,与所述压缩空间相通连;

吸气管,所述吸气管的一端伸入所述进气连接管的所述进气端,所述吸气管的另一端穿设于一储液器内;以及

衬套,设置于所述进气连接管内,并且位于所述进气连接管的所述出气端。

优选地,所述衬套的外壁与所述进气连接管的内壁之间为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吸气管的外壁与所述进气连接管的内壁之间为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衬套的与所述进气连接管的所述出气端同侧的端面和所述进气连接管的所述出气端的端面相齐平。

优选地,所述吸气管包括一穿设于所述储液器内的延伸部。

优选地,所述衬套和所述吸气孔组成一吸气通道,所述延伸部的容积与所述吸气通道的容积的比值为X,其中:X≥16或X≤10。

优选地,所述延伸部的容积与所述吸气通道的容积的比值X为9.07。

优选地,所述延伸部的容积与所述吸气通道的容积的比值X为16.38。

优选地,所述衬套的轴向长度与所述吸气通道的轴向长度的比值为0.5~1。

优选地,所述衬套的壁厚为0.5~1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由于在进气连接管内增加了衬套,该衬套可以有效地减缓冷媒流入压缩空间的速度,避免大量的冷媒直接冲入压缩空间,导致压缩机出现振动,形成二次应力波动。此外,当吸气管的延伸部的容积与吸气通道的容积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16或者小于等于10时,可以配合衬套来进一步减缓冷媒流入压缩空间的速度,降低出现二次应力波动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压缩机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压缩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压缩机的吸气通道处的局部放大图;以及

图3为图2中的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衬套

2 壳体

3 电机组件

31 曲轴

311 转动活塞

32 内转子

33 外定子

4 上缸盖

5 气缸

6 下缸盖

8 吸气管

81 延伸部

9 储液器

10 进气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给出详细的说明。尽管本实用新型将结合一些具体实施方式进行阐述和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相反,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没有这些具体细节,本实用新型同样可以实施。在另外一些实例中,对于大家熟知的结构和部件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请一并参见图1和图2,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压缩机的进气连接管10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压缩机包括壳体2、电机组件3、压缩部件、吸气管8、储液器9和衬套1。

具体地,电机组件3容置于壳体2内。电机组件3包括曲轴31、套设于曲轴31上的内转子32和外定子33。外定子33与壳体固定。内转子32插置于外定子33中,在内转子32与外定子33之间具有预定间隙,进而通过与外定子33的相互作用而旋转该内转子32。

参考图1,曲轴31联接到内转子32、将内转子32的旋转力传递至压缩部件内,以压缩制冷剂。曲轴31的上部依靠上支撑组件定位于壳体的中轴线。曲轴31的下部依靠压缩部件的上缸盖4和下缸盖6定位于壳体的中轴线(可参见下文)。

参考图1。压缩部件容置于壳体内。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压缩部件设置于电机组件的下侧。具体来说,压缩部件包括:气缸5、用于在气缸5中隔绝高低压腔的叶片(图中未示出)以及设置于气缸5的两端、与气缸5共同限定一压缩空间并支撑曲轴31的上缸盖4和下缸盖6。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上缸盖4位于气缸5的上端,下缸盖6位于气缸5的下端。其中,上缸盖4和下缸盖6均具有一个供曲轴31穿过的通孔,优选地,上述通孔均设置于壳体的中轴线,以此将曲轴31定位于壳体的中轴线。

参考图1。曲轴31具有一随曲轴31同步转动的转动活塞311。转动活塞311设置于压缩空间内、位于上缸盖4和下缸盖6之间。叶片位于叶片槽(图中未示出)中,且抵顶转动活塞311。

参考图2和图3。壳体2的侧壁穿设有一进气连接管10,进气连接管10包括一进气端和一出气端,进气连接管10的出气端通过一设置于气缸2的吸气孔与压缩空间相通连,进气连接管10的出气端伸入气缸2的吸气孔内。该吸气孔设置于气缸2的侧壁且为一通孔,吸气孔与压缩空间相通连。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进气连接管10设置于壳体2的右侧。吸气管8的一端与进气连接管10相连,吸气管8的另一端连接储液器9,吸气管8将储液器9中的低温低压气体吸入进气连接管10,进而,使气体进入压缩空间。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吸气管8为一圆管。如图1所示,吸气管8包括一穿设于储液器9内的延伸部81,延伸部81可以是但不限于直管。

由于现有的一些压缩机中会出现二次应力的波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中针对对空调系统运行进行了试验,对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压缩机开机后进行电流监控并使用压缩机测速仪对转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二次应力波动和电机、风机无关,而和压缩机泵体和吸气有关。主要由于吸气通路设计的问题导致了储液器中的冷媒快速地流入压缩空间中,直接冲入泵体,进而,导致压缩机振动、并形成二次应力波动,二次应力的波动会对压缩机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缩机包括衬套1。衬套1设置于进气连接管10内,且位于进气连接管10的出气端(图2中的左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衬套1的外壁与进气连接管10的内壁之间为过盈配合;吸气管8的外壁与进气连接管10的内壁之间为过盈配合。衬套1的厚度优选地为0.5~1毫米。设置于进气连接管10的出气端的衬套1相当于减小了吸气管8的截面积,可减缓冷媒流入压缩空间的流量,避免大量的冷媒直接冲入压缩空间,导致压缩机出现振动,形成二次应力波动。

进一步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衬套的1的左侧端面为第一端面,右侧端面为第二端面,第二端面朝向进气连接管10的进气端的端面。吸气管8连接进气连接管10的进气端,衬套1的与进气连接管10的出气端的端面同侧的端面(即第一端面)与进气连接管10的出气端的端面相齐平。衬套1和吸气孔组成一吸气通道(图1中标记H2和S2所形成的区域即为吸气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延伸部81的容积与吸气通道的容积的比值为X,其中:X≥16或X≤10。延伸部81的容积与上述吸气通道的容积之间的比值X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在现有压缩机有限的空间内进一步减缓冷媒流入压缩空间内的速度,进而,更进一步降低出现二次应力波动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压缩机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延伸部81的容积与吸气通道的容积之间的比值X也可以等于9.07,其中,延伸部81的长度H1可以为124毫米,延伸部81的横截面面积S1可以为10平方毫米;吸气通道的长度H2可以为26毫米,吸气通道的横截面面积S2可以为7.25平方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延伸部81的容积与吸气通道的容积之间的比值可以等于16.38,其中,延伸部81的长度H1可以为155毫米,延伸部81的横截面面积S1可以为10平方毫米;吸气通道的长度H2可以为18毫米,吸气通道的横截面面积S2可以为7.25平方毫米。该比值和尺寸可以实现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效果,在此不予赘述。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衬套1的轴向长度(衬套1的长度是指与吸气通道的长度同一方向上的长度)与吸气通道的轴向长度H2的比值可以为0.5~1。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中的压缩机由于在进气连接管内增加了衬套,该衬套可以有效地减缓冷媒流入压缩空间的速度,避免大量的冷媒直接冲入压缩空间,导致压缩机出现振动,形成二次应力波动。此外,当吸气管的延伸部的容积与吸气通道的容积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16或者小于等于10时,可以配合衬套来进一步减缓冷媒流入压缩空间的速度,降低出现二次应力波动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压缩机的可靠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