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压机油的供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5743发布日期:2019-01-16 00:27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压机油的供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压机油的供油系统。



背景技术:

压缩机(compressor),是一种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气体的从动的流体机械,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它从吸气管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管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从而实现压缩→冷凝(放热)→膨胀→蒸发(吸热)的制冷循环。压缩机分为活塞压缩机、螺杆压缩机、离心压缩机、直线压缩机等,而在所有类型的空压机在其工作的过程中,均需要添加空压机油来减少摩擦力。

目前,空压机油占全部润滑材料的85%,种类牌号繁多,现在世界年用量约3800万吨。空压机油主要是在两摩擦副之间形成一种保护膜,避免金属与金属之间直接接触,从而缓冲了摩擦力作用,起到润滑作用,减少磨损,使机械正常运转;同时,空压机油还可用在各种类型的机械上以此减少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润滑剂,主要起润滑、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等作用。但,当空压机油在一些类型的机械设备上使用时,机械设备对空压机油的温度要求较高,若不能及时对空压机油的温度进行控制,则容易引起局部油膜破坏,润滑失效,从而降低轴承的承载能力,甚至发生机油碳化而烧瓦。因此,空压机油的温度控制已成为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压机油的供油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空压机油的供油系统,包括油箱、热交换器、用油设备、两个油泵;所述油箱上并联设置有两个出油管,两个油泵分别安装在两个出油管上,且两个出油管的输出端共同连接在热交换器上;所述两个出油管上均设置有滤网,且滤网位于油箱与油泵之间;所述热交换器的出口端还连接设置有输送油管,且输送油管的输出端与用油设备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用油设备的输出端还连接设置有排油管,且排油管的输出端连接设置有油过滤器;所述油过滤器的输出端还连接设置有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的出油口连接设置有集油管,且集油管的输出端并联在出油管的输出端上。

进一步的,所述油气分离器的排污口连接设置有排污管,油气分离器的排气口连接设置有排气管。

进一步的,所述油过滤器与油气分离器之间和排污管、排气管上均设置有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排油管、集油管以及两个出油管上均设置有球阀,且热交换器的入口端还设置有调节阀。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阀为比例积分阀。

进一步的,所述热交换器上还设置有温度计。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出油管的并联处设置有三通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出油管、输送油管、排油管、集油管均为不锈钢管道,且弯转处均采用冷弯工艺。

进一步的,所述滤网为不锈钢滤网,且滤网的孔径为0.2~0.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用油设备与油泵之间设置热交换器,使操作人员可根据用于设备的需求对出油管排出的空压机油进行加热或制冷,使进入到用油设备的空压机油能严格符合要求,从而使进入到用油设备内的空压机油能达到最好的润滑效果,有效防止用油设备中的因空压机油而受到损坏;同时在油管上设置油泵与油箱之间设置滤网,使空压机油进入到油泵之前能通过滤网进行过滤,防止因空压机油内含有杂质而对用油设备造成损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压机油的供油系统的系统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油箱,2、热交换器, 3、用油设备,4、油泵,5、出油管,6、滤网, 7、输送油管,8、排油管,9、油过滤器,10、油气分离器,11、集油管,12、排污管,13、排气管,14、单向阀,15、球阀,16、调节阀,17、三通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所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压机油的供油系统,包括油箱1、热交换器2、用油设备3、两个油泵4;所述油箱1上并联设置有两个出油管5,两个油泵4分别安装在两个出油管5上,且两个出油管5的输出端共同连接在热交换器2上;所述两个出油管5上均设置有滤网6,且滤网6位于油箱1与油泵4之间;所述热交换器2的出口端还连接设置有输送油管7,且输送油管7的输出端与用油设备3连接。

所述两个油泵4均为螺杆式油泵4,且两个螺杆式油泵4均通过电机带动,且为了油泵4在对油箱1内的空压机油进行输送时对油箱1产生震动,可以将两个油泵4和油箱1均固定安装在地面上,且还可在油箱1和两个油泵4的底面上设置弹性减震垫,弹性减震垫可采用橡胶垫。所述用油设备3为压缩机,且用油设备3还可以为其他用油机械。所述出油管5与油泵4、热交换器2的连接均采用法兰密封连接,且滤网6密封固定在油泵4的进口处,不仅使滤网6的安装更加方便,同时使出油管5与油泵4之间的密封连接受到影响。所述热交换器2上还设置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且热交换器2内的介质可以为水、油等。

当需要对用油设备3提供空压机油时,可启动两个出油管5中的其中一个出油管5上的油泵4,通过油泵4的转动,油泵4将油箱1内的空压机油抽送至对应的出油管5内,而进入到出油管5内的空压机油通过滤网6的过滤后进入到热交换器2内进行换热,且换热后的空压机油通过输送油管7直接输送到用油设备3内。在出油管5内的空压机油进入到热交换器2内时,工作人员可根据用油设备3的要求,将热交换器2内的介质温度控制在固定的温度范围内,从而使通过热交换器2内的空压机油被加热至用油设备3需要的温度。若当两个出油管5中其中一个出油管5上的油泵4受到损坏时,或两个出油管5中的其中一个出油管5发生泄漏时,可采用另外一个油泵4对油箱1内的空压机油进行抽送,使空压机油通过另外一个未受损坏的出油管5将油箱1内的空压机油输送至热交换器2内,从而保证油箱1内的空压机油能始终对用油设备3进行供油,从而使用油设备3能持续工作,防止用油设备3的工作受到影响。

所述用油设备3的输出端还连接设置有排油管8,且排油管8的输出端连接设置有油过滤器9;所述油过滤器9的输出端还连接设置有油气分离器10,油气分离器10的出油口连接设置有集油管11,且集油管11的输出端并联在出油管5的输出端上。

当用油设备3对空压机油进行使用后,用油设备3剩余的空压机油通过排油管8道输送至油过滤器9内,油过滤器9对用油设备3使用后的空压机油进行过滤,从而将用油设备3使用后的空压机油中的杂质去除,使用油设备3使用后的空压机油更加纯净;当油过滤器9对使用后的空压机油进行过滤后则直接进入到油气分离器10内,通过油气分离器10的分离,不仅将使用后的空压机油中的空气分离出,同时能有使用后的空压机油中的杂质被排出,使通过油气分离器10分离后的空压机油更加纯净,而油气分离器10分离出的纯净的机油则通过集油管11输送至换热器内进行换热,最后换热后纯净的空压机油则通过输送油管7输送至用油设备3中继续使用,使空压机油得到循环利用,同时能有效降低空压机油的损耗。

同时,当两个出油管5上的油泵4均受到损坏或两个出油管5均泄露时;此时,则可直接启用油气分离器10进行分离,将油气分离器10分离后的空压机油直接用于用油设备3;此时,油气分离器10分离得到的纯净空压机油作为备用为用油设备3供油,避免用油设备3停机,为工作人员节约出维修出油管5和油泵4的时间。

所述油气分离器10的排污口连接设置有排污管12,油气分离器10的排气口连接设置有排气管13。排污管12用于将油气分离器10分离后产生的废液排出,而排气管13则用于将油气分离器10分离后产生的废气排出;为了方便对油气分离器10分离后产生的废液进行回收,可在排污管12的出口端连接设置一个污水池,从而防止油气分离器10分离出的废气随意排放,从而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为了防止排气管13排出的废气对空气造成影响,可在排气管13的输出端连接设置一个气体净化器,从而对排气管13排出的废气先通过气体净化器进化后直接排入到大气中。

所述油过滤器9与油气分离器10之间和排污管12、排气管13上均设置有单向阀14,有效避免进入到油气分离器10内的空压机油逆向进入到油过滤器9内;同时能有效防止通过排污管12排出的废液和通过排气管13排出的废气逆流到油气分离器10内,使油气分离器10的分离效果更好,且使进入到油气分离器10内的空压机油分离的更加彻底。

所述排油管8、集油管11以及两个出油管5上均设置有球阀15,且热交换器2的入口端还设置有调节阀16。所述排油管8上的球阀15用于控制用油设备3使用后的空压机油进入到过滤器内,而集油管11上的球阀15用于控制油气分离器10内分离后产生的纯净的空压机油进入到热交换器2内进入到用油设备3内,出油管5上的球阀15用于控制油箱1内空压机油的输送,同时用于控制油箱1内空压机油通过的出油管5路线。

所述调节阀16为比例积分阀。所述热交换器2上还设置有温度计,温度计方便工作人员对热交换器2内的温度进行实施监控,防止换热后的空压机油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所述两个出油管5的并联处设置有三通接头17,通过三通接头17使出油管5的安装更加方便,同时能防止排油管8因受到的应力问题而导致出油管5的弯折处破裂。所述出油管5、输送油管7、排油管8、集油管11均为不锈钢管道,且弯转处均采用冷弯工艺,且为了使出油管5、输送油管7、排油管8、集油管11在受到震动时破裂,出油管5、输送油管7、排油管8、集油管11还可采用波纹管结构的不锈钢管。所述滤网6为不锈钢滤网6,且滤网6的孔径为0.2~0.5mm,且滤网6的具体孔径,工作人员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