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缓冲的多倍出力气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5286发布日期:2019-05-15 22:40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缓冲的多倍出力气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倍出力气缸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带缓冲的多倍出力气缸。



背景技术:

多倍出力气缸--使用相同和的压力源,出力为同气缸的数倍,出力大,多层活塞结合,出力为倍数增加,适合短行程高出力的无油操作场合。拥有最紧凑的长度尺寸,多层叠加,多活塞同时受力,成倍增加气缸的输出力。

但是现有的多倍出力气缸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功能较为单一,多倍出力气缸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缓冲功能,使得气缸内部的活塞在反复运动的过程中容易与气缸的端盖发生碰撞,因而造成气缸活塞的正常使用寿命普遍较低,而且气缸的属于精密装置,当活塞发生损坏,更换较为困难。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带缓冲的多倍出力气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缓冲的多倍出力气缸,主要解决如何减少多倍力出力气缸运动时活塞对端盖的冲击力的问题,气缸动作时快到伸出完或回到底的时候会迅速慢下来,对气缸快到达行程终点提供一种保护,降低噪音对环境的影响,延长气缸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缓冲的多倍出力气缸,包括第一缓冲套和第二缓冲套,所述第一缓冲套与第二缓冲套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一缓冲套和第一活塞以及第二缓冲套和第二活塞均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缓冲套与第二缓冲套的另一侧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第二端盖的中部一侧位置处分别对称设置有第一缓冲密封圈和第二缓冲密封圈,所述第一缓冲套跟随气缸导杆向左移动时,第一缓冲密封圈与第一缓冲套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缓冲腔,所述第一缓冲密封圈与第二缓冲密封圈顶部的进排气通道处均固定设置有缓冲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缓冲阀的开度可调节,顺时针回转角度越大,开度越小,所述缓冲腔内部气体缓冲能力越强,逆时针回转角度越大,开度越大,所述缓冲腔内部气体的缓冲能力越弱。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缓冲密封圈与第二缓冲密封圈均为一种橡胶材质的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带缓冲的多倍出力气缸,在实际使用时,设置有气缓冲结构,能有效的吸收活塞对端盖的冲击力,气缸的运行更平稳,消除了活塞撞击端盖的噪音,延长气缸的使用寿命,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缓冲阀的外部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缓冲套;101、第一活塞;102、第二活塞;103、第一端盖;104、第二端盖;2、第二缓冲套;201、缓冲腔;3、第一缓冲密封圈;4、第二缓冲密封圈;5、缓冲阀。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带缓冲的多倍出力气缸,包括第一缓冲套1和第二缓冲套2,第一缓冲套1与第二缓冲套2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活塞101和第二活塞102,第一缓冲套1和第一活塞101以及第二缓冲套2和第二活塞102均为一体式结构,第一缓冲套1与第二缓冲套2的另一侧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端盖103和第二端盖104,第一端盖103与第二端盖104的中部一侧位置处分别对称设置有第一缓冲密封圈3和第二缓冲密封圈4,第一缓冲套1跟随气缸导杆向左移动时,第一缓冲密封圈3与第一缓冲套1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缓冲腔201,第一缓冲密封圈3与第二缓冲密封圈4顶部的进排气通道处均固定设置有缓冲阀5。

为了便于对缓冲性能进行调节,优选的,缓冲阀5的开度可调节,顺时针回转角度越大,开度越小,缓冲腔201内部气体缓冲能力越强,逆时针回转角度越大,开度越大,缓冲腔201内部气体的缓冲能力越弱。

为了便于提高缓冲的效果,优选的,第一缓冲密封圈3与第二缓冲密封圈4均为一种橡胶材质的构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第一缓冲套1和第二缓冲套2分别与第一活塞101和第二活塞102均为一体结构,第一活塞101和第二活塞102向左运动时,左边第一缓冲套1接触第一缓冲密封圈3时,第一活塞101左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气室,称为缓冲腔201,缓冲腔201内的气体只能通过缓冲阀5排出,当缓冲阀5开度很小时,缓冲腔201向外排气很少,第一活塞101继续左行,则缓冲腔201内气体处于绝热压缩,使腔内压力较快上升,此压力对第一活塞101产生反作用力,从而使第一活塞101减速,直至停止,避免或减轻了第一活塞101对第一端盖103的撞击,达到了缓冲的目的,调节缓冲阀5的开度,可改变缓冲能力,缓冲阀5顺时针回转,缓冲能力增强,逆时针回转,缓冲能力减弱,当第一活塞101和第二活塞102反向运动时,第一缓冲密封圈3的作用如同单向阀一样,气压力压开第一缓冲密封圈3的唇部,允许压缩空气流向第一活塞101,推动第一活塞101和第二活塞102返回。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