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导线压接机的换向阀阀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55695发布日期:2019-11-06 01:15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导线压接机的换向阀阀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压导线压接机的换向阀阀杆。



背景技术:

在电力输配电线路施工或维修中,需要使用液压导线压接机进行接续或补强。换向阀是液压导线压接机的重要部件之一,换向阀能够准确换档是保证液压导线压接机正常、安全工作的前提。阀杆在液压换向阀中起到密封与改变液压油流向的作用,是保证液压换向阀正常工作的关键部件。

现有液压换向阀的阀杆在设计和使用中存在如下问题:1、阀杆为整体式设计,位于密封段的部分,一方面与密封件紧密连接,另一方面与定位件直接接触,在阀杆向阀体或远离阀体的方向扳动的过程中,该部分磨损严重,更换的频率相对阀杆的其他部分频率高,而由于阀杆是整体式设计,所以每次需要全部更换整根阀杆,成本较高;2、阀杆直接嵌置在阀体内,当需要更换阀杆时,需要将阀体拆开,操作不便;3、在扳动操作手柄进行换挡时,不容易找准档位,换挡阻力大,另外,阀杆出现稍微的旋转都将增大磨损及换挡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压导线压接机的换向阀阀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压导线压接机的换向阀阀杆,包括:外壳和阀杆本体;所述外壳水平式嵌入装配在阀体的中心位置处,所述阀杆本体可取出式插入配合到所述外壳内;所述阀杆本体为组合式结构,自左向右依次包括左端部、第一阀杆段、连接段、第二阀杆段和右端部;其中,所述左端部与所述第一阀杆段之间阶梯过渡;所述连接段的两端与所述第一阀杆段和第二阀杆段螺纹配合连接;所述第二阀杆段与右端部之间螺纹配合连接。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上开设有与阀体上的油道连通的油槽,所述第一阀杆段内开始有带回油孔;所述回油孔与所述油道连通。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杆段上自左向右依次设置有间隔分布的低压油定位槽和高压油定位槽,所述低压油定位槽和高压油定位槽的槽口均为半圆形凹槽。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低压油定位槽的半圆形凹槽朝向所述高压油定位槽一侧为弧形结构,其高度低于另一侧的高度;所述高压油定位槽的半圆形凹槽朝向所述低压油定位槽一侧为弧形结构,其高度低于另一侧的高度。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低压油定位槽的弧形结构至所述高压油定位槽的弧形结构之间设置有弹性耐磨层。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杆段和第二阀杆段与所述连接段连接的一端中部均带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内带有内螺纹,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带有装配小柱,所述装配小柱上带有外螺纹,所述连接段通过所述装配小柱与所述第一阀杆段和第二阀杆段螺纹配合连接。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杆段和第二阀杆段的直径相同,所述连接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阀杆段和第二阀杆段的直径,所述连接段的两端还带有与所述第一阀杆段和第二阀杆段配合的锥形结构。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右端部与所述第二阀杆段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二阀杆段与所述右端部连接的一端中部带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内带有内螺纹,所述右端部与所述第二阀杆段连接的一端带有装配小柱,所述装配小柱上带有外螺纹,所述右端部通过所述装配小柱与所述第二阀杆段螺纹配合连接;所述右端部的另一端带有连接孔。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带有凸出的滑轨,所述第一阀杆段的外表面带有与所述滑轨配合的滑槽。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滑槽沿所述第一阀杆段的表面对称分布,其数量为两个以上,所述滑轨的数量及位置与所述滑槽相匹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种液压导线压接机的换向阀阀杆,结构简单,构思新颖,其通过外壳及外壳与阀杆的配合设计使得阀杆能够整体取出,降低阀杆更换或维护的难度,操作方便快捷;通过阀杆组合式结构设计,使得各杆段能够单独拆卸,便于阀杆磨损段的快速更换,降低维护成本,实用性较强,市场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液压导线压接机的换向阀阀杆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示连接段与所述第一主杆段和第二主杆段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示外壳与所述第一主杆段的配合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阀体,2.外壳,21.油槽,3.阀杆,31.左端部,32.第一阀杆段,33.连接段,34.第二阀杆段,35.右端部,4.装配槽,5.装配小柱,6.锥形结构,7.低压油定位槽,8.高压油定位槽,9.连接孔,10.滑轨,11.滑槽,12.弹性耐磨层,321.回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3,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实施例1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液压导线压接机的换向阀阀杆,包括:外壳2和阀杆本体3;所述外壳2水平式嵌入装配在阀体1的中心位置处,所述阀杆本体3可取出式插入配合到所述外壳2内。

所述阀杆本体3为组合式结构,自左向右依次包括左端部31、第一阀杆段32、连接段33、第二阀杆段34和右端部35;其中,所述阀杆本体3的左端部一侧与阀体1上的阀盖配合,所述阀杆本体3的右端部与操作手柄铰接连接。

具体地,所述左端部31与所述第一阀杆段32之间阶梯过渡连接。

所述第一阀杆32段和第二阀杆段34与所述连接段33连接的一端中部带有装配槽4,所述装配槽4内均带有内螺纹,所述连接段33的两端带有装配小柱5,所述装配小柱5上带有外螺纹,所述连接段33通过所述装配小柱5与所述第一阀杆段32和第二阀杆段34螺纹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阀杆段32和第二阀杆段34的直径相同,所述连接段33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阀杆段32和第二阀杆段34的直径,所述连接段33的两端还带有与所述第一阀杆段32和第二阀杆段34配合的锥形结构6,即锥形结构6的大直径端与所述第一阀杆段32和第二阀杆段34相接,且其高度与所述第一阀杆段32和第二阀杆段34相同。通过锥形结构6的设计,可以降低换向阀换向过程中的内部冲击,提高阀杆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换向阀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二阀杆段34上自左向右依次设置有间隔分布的低压油定位槽7和高压油定位槽8,所述低压油定位槽7和高压油定位槽8的槽口均为半圆形凹槽,以与定位件(一般为滚珠)相配合,实现档位调控。具体地,所述低压油定位槽7的半圆形凹槽朝向所述高压油定位槽8的一侧为弧形结构,其高度低于另一侧的高度;所述高压油定位槽8的半圆形凹槽朝向所述低压油定位槽7的一侧为弧形结构,其高度低于另一侧的高度。所述低压油定位槽7的弧形结构至所述高压油定位槽8的弧形结构之间设置有弹性耐磨层12。通过将半圆形凹槽设计为倾斜式结构,且使高度低的一侧为弧形结构,使得阀杆3在低压油定位槽7与高压油定位槽8之间变换档位更加容易、可控;通过弹性耐磨层的设计,可以降低换档位时定位件对半圆形凹槽的磨损,从而降低对第二阀杆段34的磨损,有助于延长阀杆的使用寿命。

所述右端部35与所述第二阀杆段34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二阀杆段34与所述右端部35连接的一端中部带有装配槽4,所述装配槽4内带有内螺纹,所述右端部35与所述第二阀杆段34连接的一端带有装配小柱5,所述装配小柱5上带有外螺纹,所述右端部34通过所述装配小柱5与所述第二阀杆段34螺纹配合连接;所述右端部35的另一端带有连接孔9,用于将右端部与操作手柄铰接连接。

所述外壳2上开设有与阀体1上的油道连通的油槽21,所述第一阀杆段32内开始有带回油孔321;所述回油孔321与所述油槽21连通,从而实现换向阀内各油路的连通。

所述外壳2的内表面带有凸出的滑轨10,所述第一阀杆段32的外表面带有与所述滑轨10配合的滑槽11,且所述滑槽11沿所述第一阀杆段32的表面对称分布,其数量为两个以上,所述滑轨10的数量及位置与所述滑槽11相匹配。所述第一阀杆段32的长度占所述阀杆3长度的1/2以上。通过阀杆3的第一阀杆段32与所述外壳2以滑槽、滑轨的方式配合,一方面可以降低阀杆在换挡过程中左右移动的滑动阻力,降低换挡操作的难度;另一方面,起到导向阀杆运动方向的作用,防止阀杆在换挡的过程中出现轻微的转动,使得阀体与外壳、阀杆之间的油道、油槽和回油孔不能完全配合,从而造成漏油的情况。

本发明一种液压导线压接机的换向阀阀杆,结构简单,构思新颖,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外壳及外壳与阀杆的配合设计,使得阀杆能够整体取出,降低阀杆更换或维护的难度,操作方便快捷;

2、通过阀杆组合式结构设计,使得各杆段能够单独拆卸,便于阀杆磨损段的快速更换,也降低成本;

3、通过将外壳与阀杆之间设计成滑轨与滑槽的配合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阀杆在工作过程中的阻力,另一方面起到导向阀杆运动方向的作用,防止因阀杆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轻微转动而导致油道、油槽和回油孔配合不完全而造成漏油;

4、通过低压油定位槽和高压油定位槽槽口的结构设计以及弹性耐磨层的设计,一方面使换档位更加容易、可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换档位时定位件对半圆形凹槽的磨损,从而降低对第二阀杆段的磨损,有助于延长阀杆的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