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送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56127发布日期:2021-03-05 11:47阅读:85来源:国知局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送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送风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0003]
现有送风设备的风道组件由导风板、阻风板、风轮和侧板等部件组成,这种风道吹出的风都是偏向某个位置的,例如沿着导风板的方向。这种送风设备一般在出风口的格栅上设置有阻风条,通过调整阻风条来改变风向。然而这种结构的缺陷在于格栅结构比较复杂,且格栅上需要同步电机带动调整风向,结构复杂,成本高,可装配性差。另外,当该送风设备具有暖风功能时,设置于风轮出风方向上的发热部件会进一步地增加风阻,从而影响送风设备的送风距离。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具有暖风功能的送风设备出风口的格栅结构复杂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风道组件,该风道组件包括:
[0006]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
[0007]
风轮,所述风轮设于所述导风通道的内部;
[0008]
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于所述风轮的内部;
[0009]
至少一个导风条,所述至少一个导风条设于所述出风口。
[0010]
根据本发明的风道组件,通过在壳体的出风口处设置至少一个导风条,能够根据出风方向的需要设置导风条的导风方向,从而无需通过调整出风格栅改变出风方向,简化了出风格栅的结构,由于将导风条设于壳体的内部能够减少出风时的风阻,同时,将发热体置于风轮的内部,并将风轮置于导风通道内,能够降低发热体对出风的阻力,进一步地减少风量损失,提升风道组件的出风效率。
[0011]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风道组件,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12]
所述壳体包括:
[0013]
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设置;
[0014]
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
[0015]
阻风板,所述阻风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并与所述导风板相对设置;
[0016]
所述导风板和所述阻风板之间限定出所述导风通道。
[0017]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导风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固定相连,所述至少一个导风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相连。
[001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导风条的一端角度可调的连接于所述第
一安装板,所述至少一个导风条的另一端角度可调的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板。
[0019]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设有导风部,所述导风部朝向所述风轮的表面为内弧形面。
[002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风板设有阻风部,所述阻风部朝向所述风轮的表面为内弧形面。
[002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轮可转动的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发热体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中的其中一个并插接至所述风轮的内部。
[002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导风条包括导风方向一致的多个导风条,所述多个导风条等间距地设于所述出风口。
[002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轮为贯流风轮或离心风轮。
[0024]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送风设备,该送风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风道组件,所述送风设备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出风格栅,所述至少一个导风条与所述出风格栅相对设置。
附图说明
[0025]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26]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风道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图1中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为图2中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
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0030]
10:壳体、11:第一安装板、12:第二安装板、13:导风板、131:导风部、14:阻风板、141:阻风部、15:导风通道、16:进风口、17:出风口;
[0031]
20:贯流风轮;
[0032]
30:发热体;
[0033]
40:导风条;
[0034]
50:支撑板;
[0035]
60: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37]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
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0038]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0039]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
……
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0040]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风道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风道组件,该风道组件可用于送风设备,例如塔扇或暖风机。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组件包括壳体10、风轮20、发热体30和至少一个导风条40。壳体10内限定出导风通道15,导风通道15包括进风口16和出风口17,风轮20设于导风通道15的内部,发热体30设于风轮20的内部,至少一个导风条40设于出风口17。可选的,该壳体10为蜗壳结构。
[0041]
根据本发明的风道组件,通过在壳体10的出风口17处设置至少一个导风条40,能够根据出风方向的需要设置导风条40的导风方向,从而无需通过调整出风格栅改变出风方向,简化了出风格栅的结构,由于将导风条40设于壳体10的内部能够减少出风时的风阻,同时,将发热体30置于风轮20的内部,并将风轮20置于导风通道15内,能够降低发热体30对出风的阻力,进一步地减少风量的损失,提升风道组件的出风效率。
[0042]
其中,风轮20可以为贯流风轮或离心风轮,本实施例中的风轮20采用贯流风轮,以下仅以贯流风轮为例进行介绍。
[0043]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0包括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其中,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相对设置。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之间设有导风板13和阻风板14。导风板1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阻风板14的两端同样分别连接于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且阻风板14和导风板13相对设置,从而使导风板13和阻风板14之间限定出导风通道15。贯流风轮20设于导风通道15内,从而当贯流风轮20转动时,能够将空气从进风口吸入至导风通道15的内部,并经过贯流风轮20的增压后从出风口17排出,从而形成出风气流。
[0044]
在实施例中,风道组件包括导风方向一致的多个导风条40,多个导风条40等间距
地设于出风口17,从而保证出风方向的一致且各出风方向的风压一致。为了确保导风条40对风道组件的出风方向进行定向的调整,且不会在导风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并造成导风方向发生改变,导风条40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板11固定相连,导风条40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板12固定相连,从而使风道组件按照需要的方向进行出风的同时增加了导风条40与壳体10间的连接强度。由于出风气流已经在离开风道组件的同时进行了出风方向的限定,从而减少了通过出风格栅调整出风方向的步骤,简化了出风格栅的结构。
[0045]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地提高风道组件的适用范围,便于对导风条40的导风方向进行调整,使风道组件能够提供不同的出风方向,导风条40的一端角度可调的连接于第一安装板11,导风条40的另一端角度可调的连接于第二安装板12。在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与导风条40的两端的连接处分别设置轴承,轴承固定于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上分别设有轴承,导风条的两端分别插入至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的轴承内空中,通过手动转动导风条40即可改变导风条40的朝向,从而可以按照不同的出风方向调整导风条40的朝向,形成不同方向的出风气流,提高导风条40的导风方向的选择性。
[0046]
在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地减少出风气流的能量损失,导风条40的为能够可恢复形变的柔性件,当出风的方向与导风条40的朝向不一致时,导风条40能够在出风气流的作用下发生微小形变,从而减少导风气流的损失。
[0047]
进一步地,导风条40上还设有沿出风方向延伸的导向面,且导向面的厚度沿出风气流的方向逐渐减小,从而便于导风条40沿出风方向的末端易发生形变。
[0048]
在本发明的一些其它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对多个导风条40共同进行调整,简化调整时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将多个导风条40处于同一个安装板处的端部通过连接件相连,从而通过调整连接件即可带动多个导风条40共同转动,从而改变气流的出风方向。
[0049]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产品的自动化程度,还可将与多个导风条40的端部相连的连接件与驱动单元(图中未示出)的输出端相连,并将驱动单元固定于壳体10或安装板上,从而通过控制驱动单元带动连接件运动,并通过连接件驱动过个导风条40转动形成不同方向的出风气流。其中,驱动单元可以为微型电机,连接件和导风条40的质量小且壳体10内的安装空间有限,微型电机能够占用较小的安装空间且足够驱动连接件和导风条40进行转动。
[0050]
图3为图2中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风板13设有导风部131,导风部131朝向贯流风轮20的表面为内弧形面。如图3所示,当贯流风轮20按照逆时针方向转动时,贯流风轮20的出风首先撞击在导风部131的内弧形面上,出风气流沿着内弧形面运动并最终通过出风口17进行出风。由于内弧形面的设置,可以减少出风气流在运动过程中的风阻,降低风量损失,从而提高出风效率。
[0051]
具体地,导风部131可以与出风口17的一侧的导风条40一体设置,即由出风口17最右侧的导风条40向贯流风轮20方向延伸形成导风部131,从而使增压后的气流经过导风部131和导风条40的导向作用后直接从出风口17排出,防止气流在流出过程中撞击壳体内壁造成能量损失,提高导风板13的出风效率。
[0052]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阻风板14设有阻风部141,阻风部141朝向贯流风轮20的表面同样为内弧形面,从而保证吸入的空气气流不会从阻风部141与贯流风轮20间的间隙流出,降低风量损失。同时,当贯流风轮20按照逆时针转动时,贯流风轮20未能及时排出的
气流撞击到阻风板14后并再次回流至贯流风轮20的内部。通过内弧形面的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阻,降低风量损失,从而提高出风效率。
[0053]
具体地,阻风部141可以与出风口17的另一侧的导风条40一体设置,即由出风口17最左侧的导风条40向贯流风轮20方向延伸并折弯形成导风部131,从而防止气流在流出过程中撞击壳体内壁造成能量损失,提高导风板13的出风效率。
[0054]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贯流风轮20可转动的设于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之间。第一安装板11上设有支撑板50,发热体30设于第一安装板11的支撑板50上,支撑板50与第一安装板11通过螺栓连接并将发热体插接至贯流风轮20的内部,从而对贯流风轮20及其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使送风设备具有暖风功能。通过支撑板50的设置,可以便于将发热体30插接至贯流风轮20的内部并便于对发热体30进行拆卸和安装,同时,提高发热体30与第一安装板11间的连接强度。
[0055]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组件的将发热体30置于贯流风轮20的内部,从而减少了发热体30对出风气流的阻力。当发热体30不发热时,风道组件无法对导风通道15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且风道组件整体的风阻较小,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组件此时可以用于塔扇中使用,从而提高风道组件的利用率,满足客户的多方面的功能需求。
[0056]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的第二安装板12上设有驱动电机60,通过驱动电机60驱动贯流风轮20转动。贯流风轮20在驱动电机60的驱动下转动,以使贯流风轮20的周围形成负压,进而能够将导风通道15外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6吸入,以形成进风。同时,发热体30设于贯流风轮20的内部,吸入至贯流风轮20内部的空气与发热体30以及受热后的贯流风轮20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出风气流的温度。空气经过贯流风轮20的增压及发热体30的加热后,最终从出风口17排出形成暖风。
[0057]
将驱动电机60与发热体30分别设于贯流风轮20的两端,便于对发热体30进行拆卸,从而对贯流风轮20的内部进行清洗,防止灰尘在贯流风轮20的内部堆积并导致空气的二次污染。
[0058]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送风设备,该送风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风道组件。该送风设备还包括外壳,外壳上设有出风格栅,导风条40与出风格栅相对设置。
[0059]
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设备,通过在风道组件的壳体10的出风口处17设置至少一个导风条40,能够根据出风方向的需要设置导风条40的导风方向,从而无需通过调整出风格栅改变出风方向,简化了出风格栅的结构,由于将导风条40设于壳体10的内部能够减少风阻,同时,将发热体30置于贯流风轮20的内部,并将贯流风轮20置于导风通道15内,能够降低发热体30对出风的阻力,进一步地减少风量损失,提升风道组件的出风效率。
[0060]
同时,为了进一步地对出风方向进行调整,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还可以进一步的设置出风格栅的结构。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导风条40设于壳体10内,不会占用壳体内的额外空间,便于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组件匹配不同结构的出风格栅。比如具有由电机驱动的活动式阻风条的出风格栅,也可以是具有固定式的阻风条的出风格栅。当采用具有固定式的阻风条的出风格栅时,由于减少了电机的设置,从而简化了出风格栅的机构并降低了制造成本。
[006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