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泵体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77977发布日期:2019-12-21 03:01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泵体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一种组合式泵体传输系统,属于组合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管液运输中,经常遇到需要间隔添加液体的情形,目前的加液通常时开放式的,而且设备巨大,构造复杂,不利于有密闭添加的液体工作,如何实现在连续输送液体过程中实现封闭间隔式添加液体,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泵体传输系统,将蠕动泵和隔膜泵组合起来,蠕动泵连续输送液体,隔膜泵封闭式间隔输送液体,完美的解决了目前存在的开放式加液问题,而且实现了设备小型化。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组合式泵体传输系统,包括蠕动泵和隔膜泵,所述蠕动泵的出液管道和隔膜泵的出液管道连通;

所述蠕动泵的结构为:包括蠕动泵泵管、蠕动泵泵轴、蠕动泵端盖、蠕动泵壳体和蠕动泵电机,所述蠕动泵壳体为前端开口的壳状结构,所述蠕动泵电机设置在蠕动泵壳体后端外侧,且所述蠕动泵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从蠕动泵壳体的后端伸入到蠕动泵壳体内,并与沿蠕动泵壳体纵向设置且位于蠕动泵壳体内的蠕动泵泵轴动力连接,蠕动泵泵轴的外侧设置有螺旋凸起,所述螺旋凸起连续螺旋盘绕在蠕动泵泵轴的外侧,所述蠕动泵泵轴和蠕动泵壳体之间至少设置有一个蠕动泵泵管,所述蠕动泵泵管的两端均伸到蠕动泵壳体的外侧,且位于所述蠕动泵壳体内的蠕动泵泵管沿蠕动泵泵轴的轴向分布,所述蠕动泵壳体的内侧壁和螺旋凸起配合将蠕动泵泵管夹持,所述蠕动泵端盖设置在蠕动泵壳体的前端;

所述隔膜泵的结构为:包括隔膜泵机体、隔膜泵电机、隔膜泵泵体、阀上板和阀下板,所述隔膜泵泵体设置在隔膜泵机体内,所述隔膜泵电机横向固定设置在隔膜泵机体上,且所述隔膜泵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伸入到隔膜泵泵体内,所述隔膜泵泵体套装在隔膜泵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所述隔膜泵电机动力输出轴端部的轴承通过轴承支架固定在隔膜泵机体上,所述轴承支架位于隔膜泵机体内;所述轴承支架呈x型,中部用于安装轴承,四个伸出爪分别对应固定在隔膜泵机体内横向设置的直杆上,且位于所述轴承两侧的上下伸出爪之间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轴承支架一体成型;所述隔膜泵泵体的上端为开口结构,所述阀下板固定设置在隔膜泵泵体的上端,所述阀下板的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隔膜泵泵体的工作端从该通孔伸出到阀下板的上侧,所述阀上板匹配的设置在阀下板上,所述阀下板、隔膜泵泵体的工作端和阀上板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工作腔;所述阀上板上设置有两个单向阀,两个所述单向阀反向设置,所述单向阀的一端与所述工作腔连通,所述单向阀的另一端分别与隔膜泵的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连通;

所述隔膜泵的进液管道或出液管道旁支出一个测压管道,所述测压管道上设置有测压传感器,所述测压传感器与主机电连接,所述主机与隔膜泵电机电连接,所述主机通过测压传感器采集的电信号控制隔膜泵电机启停及工作频率;

所述隔膜泵泵体包括隔膜、偏心轮、传动杆和压板,所述偏心轮安装在隔膜泵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所述隔膜匹配的设置在阀下板内,且能密封的沿阀下板的内侧上下移动,所述隔膜的下侧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的下侧设置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穿过阀下板的通孔后与偏心轮活动连接,通过偏心轮驱动传动杆运动,带动压板和隔膜沿阀下板的内侧上下周期性动作。

所述阀下板上设置有平衡孔,所述平衡孔与隔膜泵机体内腔连通,所述平衡孔位于隔膜泵电机上方或朝向隔膜泵电机设置,用于隔膜泵电机的散热。

所述蠕动泵泵轴的外侧套装有套管,所述螺旋凸起设置在套管上,且与套管一体成型。

所述套管包括外套管和内套管,所述内套管套装在蠕动泵电机输出轴上,所述外套管套装在内套管上,且所述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通过加强筋连接,所述加强筋沿套管轴向设置,且多个所述加强筋沿套管轴向圆周阵列分布,所述螺旋凸起设置在外套管的外壁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蠕动泵和隔膜泵并联在一起,利用隔膜泵间隔工作的特点,在蠕动泵连续工作时,对蠕动泵传送的液体中进行加液,加液过程封闭,加液量可控,完美的解决了目前存在的开放式加液问题,而且实现了设备小型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蠕动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蠕动泵的套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隔膜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隔膜泵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隔膜泵的压力控制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蠕动泵、11为蠕动泵泵管、12为蠕动泵泵轴、13为蠕动泵端盖、14为蠕动泵壳体、15为螺旋凸起、16为套管、161为外套管、162为内套管、163为加强筋、17为蠕动泵电机、2为隔膜泵、21为隔膜泵机体、22为隔膜泵电机、23为隔膜泵泵体、231为隔膜、232为偏心轮、233为传动杆、234为压板、24为阀上板、25为阀下板、26为单向阀、27为轴承支架、28为支撑杆、29为测压管道、210为测压传感器、211为主机、212为平衡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一种组合式泵体传输系统,包括蠕动泵1和隔膜泵2,所述蠕动泵1的出液管道和隔膜泵2的出液管道连通;

所述蠕动泵1的结构为:包括蠕动泵泵管11、蠕动泵泵轴12、蠕动泵端盖13、蠕动泵壳体14和蠕动泵电机17,所述蠕动泵壳体14为前端开口的壳状结构,所述蠕动泵电机17设置在蠕动泵壳体14后端外侧,且所述蠕动泵电机17的动力输出轴从蠕动泵壳体14的后端伸入到蠕动泵壳体14内,并与沿蠕动泵壳体14纵向设置且位于蠕动泵壳体14内的蠕动泵泵轴12动力连接,蠕动泵泵轴12的外侧设置有螺旋凸起15,所述螺旋凸起15连续螺旋盘绕在蠕动泵泵轴12的外侧,所述蠕动泵泵轴12和蠕动泵壳体14之间至少设置有一个蠕动泵泵管11,所述蠕动泵泵管11的两端均伸到蠕动泵壳体14的外侧,且位于所述蠕动泵壳体14内的蠕动泵泵管11沿蠕动泵泵轴12的轴向分布,所述蠕动泵壳体14的内侧壁和螺旋凸起15配合将蠕动泵泵管11夹持,所述蠕动泵端盖13设置在蠕动泵壳体14的前端;

所述隔膜泵2的结构为:包括隔膜泵机体21、隔膜泵电机22、隔膜泵泵体23、阀上板24和阀下板25,所述隔膜泵泵体23设置在隔膜泵机体21内,所述隔膜泵电机22横向固定设置在隔膜泵机体21上,且所述隔膜泵电机22的动力输出轴伸入到隔膜泵泵体23内,所述隔膜泵泵体23套装在隔膜泵电机22的动力输出轴上,所述隔膜泵电机22动力输出轴端部的轴承通过轴承支架27固定在隔膜泵机体21上,所述轴承支架27位于隔膜泵机体21内;所述轴承支架27呈x型,中部用于安装轴承,四个伸出爪分别对应固定在隔膜泵机体21内横向设置的直杆上,且位于所述轴承两侧的上下伸出爪之间设置有支撑杆28,所述支撑杆28与轴承支架27一体成型;所述隔膜泵泵体23的上端为开口结构,所述阀下板25固定设置在隔膜泵泵体23的上端,所述阀下板25的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隔膜泵泵体23的工作端从该通孔伸出到阀下板25的上侧,所述阀上板24匹配的设置在阀下板25上,所述阀下板25、隔膜泵泵体23的工作端和阀上板24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的工作腔;所述阀上板24上设置有两个单向阀26,两个所述单向阀26反向设置,所述单向阀26的一端与所述工作腔连通,所述单向阀26的另一端分别与隔膜泵2的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连通;

所述隔膜泵2的进液管道或出液管道旁支出一个测压管道29,所述测压管道29上设置有测压传感器210,所述测压传感器210与主机211电连接,所述主机211与隔膜泵电机22电连接,所述主机211通过测压传感器210采集的电信号控制隔膜泵电机22启停及工作频率;

所述隔膜泵泵体23包括隔膜231、偏心轮232、传动杆233和压板234,所述偏心轮232安装在隔膜泵电机22的动力输出轴上,所述隔膜231匹配的设置在阀下板25内,且能密封的沿阀下板25的内侧上下移动,所述隔膜231的下侧设置有压板234,所述压板234的下侧设置有传动杆233,所述传动杆233穿过阀下板25的通孔后与偏心轮232活动连接,通过偏心轮232驱动传动杆233运动,带动压板234和隔膜231沿阀下板25的内侧上下周期性动作。

所述阀下板25上设置有平衡孔212,所述平衡孔212与隔膜泵机体21内腔连通,所述平衡孔212位于隔膜泵电机22上方或朝向隔膜泵电机22设置,用于隔膜泵电机22的散热。

所述蠕动泵泵轴12的外侧套装有套管16,所述螺旋凸起15设置在套管16上,且与套管16一体成型。

所述套管16包括外套管161和内套管162,所述内套管162套装在蠕动泵电机17输出轴上,所述外套管161套装在内套管162上,且所述内套管162和外套管161之间通过加强筋163连接,所述加强筋163沿套管16轴向设置,且多个所述加强筋163沿套管16轴向圆周阵列分布,所述螺旋凸起15设置在外套管161的外壁上。

本发明将蠕动泵和隔膜泵并联在一起,利用隔膜泵间隔工作的特点,在蠕动泵连续工作时,对蠕动泵传送的液体中进行加液,加液过程封闭,加液量可控,完美的解决了目前存在的开放式加液问题,而且实现了设备小型化。

本发明中由于螺旋凸起螺旋向外运动,对蠕动泵壳体内的蠕动泵泵管连续挤压,不仅增大了泵管受挤压的面积,延长了泵管的使用面积,而且泵管能连续被挤压,使得泵管实现了连续传输,噪音小,结构紧凑,体积很小,还能同时容纳多根泵管。

本发明中轴承支架采用优质的工程塑料,具有非常好的韧性和耐疲劳能力。上下方向具有一定变形能力,可以缓冲径向隔膜冲击力,同时由于将轴承置于机体内,防尘效果大大提高。同时利用测压传感器采集进出液管道上的压力,通过主机控制电机频率或转速,达到控制工作压力的目的。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并且本发明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