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6594发布日期:2020-10-17 02:4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电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风扇。



背景技术:

以往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电风扇。作为与本发明关联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电风扇,具备隐蔽式360度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构成为:主外壳,在前端设置有贯通孔,在内部的每个形成对称的侧面端设置有两个定位部件,在内部的后端面设置有连结部件;连轴旋转部件,配置于主外壳内部,设置有中空状的连轴旋转框架,在两侧具备与定位部件组合并垂直进行轴旋转的连轴棒,此外,在上下两端的对应位置分别配置有连轴孔;第一驱动电机,配置于主外壳内部,具备沿外方向从贯通孔延伸至主外壳外部的第一旋转轴,具备与连轴旋转部件的上下两端对应的连结棒,连结棒定位于所述连轴孔内并进行水平的轴旋转;摆动机构,配置于主外壳内部,安装在第一驱动电机的背面以及主外壳的后端面之间,通过第一端使第二端偏心旋转,第二端安装于主外壳后壁的连结部件;旋转叶片,配置于主外壳外部,与第一驱动电机的第一旋转轴连结固定。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电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风扇头、支撑该风扇头的支撑杆以及与该支撑杆连接的支撑框架,在支撑杆设置有结合台,在结合台的中央具有轴孔,在相对的两侧面分别具有凹陷状的嵌入槽,在嵌入槽的槽壁分别以凹陷状设置有嵌入口以及至少1个控制口,在支撑框架顶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结合叶片,2个结合叶片经由嵌入口径向地嵌入至对应的嵌入槽内。结合叶片与轴孔位置对应,具有穿孔,与控制口位置对应,以突出状设置有控制板并进入控制口内,通过2个结合叶片从嵌入口向径向嵌入至嵌入槽内,由此控制板进入至控制口内,接下来,利用固定轴通过穿孔、轴孔之后进行固定,由此使风扇头的支撑柱与支撑框架结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641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用新型登录第321504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随着近年来的温室效应,电风扇经常与空调一起使用,被用于通过扩散空调的冷气从而消除房间的温度的不均匀。但由于以往的电风扇的可动区域较窄,存在风无法到达的地方,因此存在房间的温度仍留有不均匀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动区域广的电风扇。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电风扇的特征在于,具备:风扇部,通过旋转使风送出至正面侧;第1壳体部,设置于所述风扇部的背面侧,收纳有第1电机部,该第1电机部连结至所述风扇部的风扇用旋转轴部;第2壳体部,具有供所述第1壳体部的背面侧的凸部嵌合的凹部,收纳有第2电机部,该第2电机部连结至用于使所述第1壳体部旋转的壳体用旋转轴部;第1角度调整部,具有能够变更所述凸部相对于所述凹部的位置的机构,能够调整角度以使所述风扇用旋转轴部与所述壳体用旋转轴部形成的角度在180±α°的范围内可动。

此外,在本发明的电风扇中,优选具备:基座部;支柱轴部,从所述基座部朝向上方延伸,能够支承所述第2壳体部;第2角度调整部,能够调整角度以使所述壳体用旋转轴部与所述支柱轴部形成的角度在90±β°的范围内可动。

此外,在本发明的电风扇中,所述第1角度调整部优选具有:引导部,引导至设置在所述第1壳体部的背面侧的引导长孔部;滑动部,包含能够嵌合至多个嵌合孔的突起部,该多个嵌合孔在所述第1壳体部的背面侧沿所述引导长孔部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扩大电风扇的可动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风扇的图。

图2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风扇中,第1壳体部与第2壳体部的凹部的嵌合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风扇中,改变第1角度调整部的角度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风扇中,将第1角度调整部的角度θ1设为30°,将第2角度调整部的角度θ2设为30°的情况下的电风扇的侧视图,是示出使第1壳体部14旋转时的状态的图。

图5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风扇中,将第1角度调整部的角度θ1设为30°,将第2角度调整部的角度θ2设为50°的情况下的电风扇的侧视图,是示出使第1壳体部14旋转时的状态的图。

图6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风扇中,将第1角度调整部的角度θ1设为30°,将第2角度调整部的角度θ2设为70°的情况下的电风扇的侧视图,是示出使第1壳体部14旋转时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以下的所有附图中对相同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本文中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以前所述的附图标记。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风扇10的图。图1(a)是电风扇10的剖视图,图1(b)是电风扇10的风扇部12附近的放大图,图1(c)是电风扇10的第2壳体部22附近的立体图,图1(d)是电风扇10的第2壳体部22附近的侧视图。

图2是在电风扇10中,第1壳体部14的背面侧的凸部14a与第2壳体部22的凹部17的嵌合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电风扇10具备风扇部12、第1壳体部14、第2壳体部22、第1角度调整部34、第2角度调整部19、基座部26、支柱轴部24。

风扇部12包含通过旋转将风送出至正面侧的叶片部件,具有以第1电机部20的风扇用旋转轴部20a为轴进行回旋并使风直线流动的功能。以风扇部12的旋转方向为右旋转进行说明,当然,也可以设定为左旋转。

风扇部12设置为使多片叶片以风扇用旋转轴部20a为中心呈放射状地延伸。作为多片叶片的片数,例如,多为3片、5片、7片、9片等奇数片,当然,也可以构成为偶数片。

罩部18为保护部件,设置为对旋转的风扇部12覆盖其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罩部18能够在正面侧与背面侧分离,如图1所示使其一体化时构成大致圆柱形状的部件。

第1电机部20构成为被收纳至第1壳体部14,包含电动机,该电动机连结至位于风扇部12的中心部的风扇用旋转轴部20a。

第1壳体部14在风扇部12的背面侧收纳有第1电机部20,该第1电机部20连结至风扇部12的风扇用旋转轴部20a。第1壳体部14为半球状的壳体,在半球状的顶部形成有与第2壳体部22的凹部17嵌合的凸部14a。第1壳体部14连结至壳体用旋转轴部16a,通过从第2电机部16所传递的旋转力而进行旋转。

第1角度调整部34具有用于变更第1壳体部14的背面侧的凸部14a相对于凹部17的位置的机构,具有调整角度θ1的功能,以使风扇用旋转轴部20a与壳体用旋转轴部16a形成的角度在180±α°的范围内可动。

在此,由于风扇用旋转轴部20a与壳体用旋转轴部16a形成的角度为180°时作为基准的角度θ1=0°,因此,角度θ1在0°±α的范围内变化。

第1角度调整部34构成为具有引导部33与包含突起部35的滑动部37。如图2所示,滑动部37具有横向较长的板这样的形状,并具有沿着半球状的顶部的曲面。

如图2所示,引导部33为引导至分2列设置在第1壳体部14的背面侧的引导长孔部30的突出部件。引导长孔部30沿着滑动部37的两端部而形成。

如图2所示,突起部35为能够嵌合至多个嵌合孔32的凸部件,所述多个嵌合孔32沿引导长孔部30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于第1壳体部14的背面侧。如图2所示,2列引导长孔部30形成于滑动部37的中央部。

基座部26是用于将电风扇10配置于地面等的基座,具有大致圆柱形状。在基座部26的上表面配置有电风扇10的电源操作部、风量操作部、定时器操作部等的操作按钮等。

支柱轴部24是从基座部26朝向上方延伸,能够支承第2壳体部22的部件。如图1所示,支柱轴部24是以垂直于基座部26的上表面的方式延伸的棒状的部件。支柱轴部24的2个支柱部设置为套盒状,通过改变2个支柱部的插入量而能够调整高度。在支柱轴部24的上端部安装有沿斜向延伸的倾斜部23。

第2壳体部22具有供第1壳体部14的背面侧的凸部14a嵌合的凹部17,收纳有第2电机部16,所述第2电机部16连结至用于使第1壳体部14旋转的壳体用旋转轴部16a。

第2电机部16构成为包含每旋转180°(转半圈)就会反转(旋转方向变为反方向)的电动机即齿轮电机(gearedmotor)。通过第2电机部16的旋转轴即壳体用旋转轴部16a的旋转力以使第1壳体部14旋转的方式进行连结。由此,如以图2的例子示出,则第1壳体部14沿箭头a方向与箭头b方向以交替旋转的方式进行动作。

在第2壳体部22的正面侧设置有凹部17。凹部17具有与半球状的凸部14a的外形匹配的凹陷处。如图1、图2所示,凹部17设置在第1壳体部14的背面侧。

如图1(c)、图1(d)所示,第2壳体部22被设置为架设于配置在支柱轴部24的上部的倾斜部23的大致u字形部件,通过第2角度调整部19连结至u字形部件。

第2角度调整部19构成为包含具有调整角度θ2的功能的螺钉部件,以使壳体用旋转轴部16a与支柱轴部24形成的角度在90±β°的范围内可动。在此,由于壳体用旋转轴部16a与支柱轴部24形成的角度为90°时作为基准的角度θ2=0°,因此角度θ2在0°±β的范围内变化。

若第2角度调整部19紧固螺钉部件,则角度θ2被固定,反之,若拧松螺钉部件,则成为能够调整角度θ2的状态。

接下来,对上述构成的电风扇10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1(b)所示,电风扇10通过第1角度调整部34能够在0°±α的范围内对风扇用旋转轴部20a与壳体用旋转轴部16a形成的角度即角度θ1进行调整。

此外,如图1(a)所示,通过第2角度调整部19,能够在0°±β的范围内对壳体用旋转轴部16a与支柱轴部24形成的角度即角度θ2进行调整。

根据电风扇10,由于具备第1角度调整部34与第2角度调整部19的两级调整机构,因此能够进行多种角度调整,能够扩大可动区域。以下使用图3-图6的附图,对电风扇10的可动区域的广度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在电风扇10中,改变了第1角度调整部34的角度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a)是将第1角度调整部34的角度θ1设为0°,将第2角度调整部19的角度θ2设为0°的情况下的风扇部12周边的侧视图。图3(b)是将第1角度调整部34的角度θ1设为30°,将第2角度调整部19的角度θ2设为0°的情况下的风扇部12周边的侧视图。

在图3(a)的情况下,第1角度调整部34的角度θ1为0°,即风扇用旋转轴部20a与壳体用旋转轴部16a形成的角度为180°,因此即使在第2电机部16运转而第1壳体部14旋转的情况下,风扇部12的送风方向也没有变更。

与此相对,在图3(b)的情况下,第1角度调整部34的角度θ1被设为30°并保持为倾斜的状态,若保持第2电机部16运转而第1壳体部14旋转,则能够以30°倾斜的风扇部12的状态将风送至上下左右的360°。由此,能够扩大送风的区域。

图4是在电风扇10中,将第1角度调整部34的角度θ1设为30°,将第2角度调整部19的角度θ2设为30°的情况下的电风扇10的侧视图,在图4(a)、图4(b)、图4(c)示出旋转第1壳体部14后的状态。

在图4的例子中,通过将2角度调整部19的角度θ2从图3(b)的状态设为30°,从而使其朝向斜上方。由此,能够将风送至比图3更靠近上方侧的大范围的区域内。

图5是在电风扇10中,将第1角度调整部34的角度θ1设为30°,将第2角度调整部19的角度θ2设为50°的情况下的电风扇10的侧视图,在图5(a)、图5(b)、图5(c)示出旋转第1壳体部14时的状态。

在图5的例子中,通过将第2角度调整部19的角度θ2从图4的状态进一步增大20°即设为50°,从而能够将风送至比图4更靠近上方侧的大范围的区域内。

图6是在电风扇10中,将第1角度调整部34的角度θ1设为30°,将第2角度调整部19的角度θ2设为70°的情况下的电风扇10的侧视图,在图6(a)、图6(b)、图6(c)示出旋转第1壳体部14时的状态。

在图6的例子中,通过将第2角度调整部19的角度θ2从图5的状态进一步增大20°即设为70°,从而能够在比图5更靠近上方侧即朝向天花板的大范围内送风。

如上所述,由于在使风扇用旋转轴部20a相对于壳体用旋转轴部16a倾斜为各种各样的角度的状态下,能够使第1壳体部14进行360°旋转,因此能够扩大来自风扇部12的送风区域。此外,根据电风扇10,由于具有第1角度调整部34与第2角度调整部19的两级调整机构,因此能够设定为从天花板到地面的多种范围内进行送风。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风扇

12风扇部

14第1壳体部

14a凸部

16第2电机部

16a壳体用旋转轴部

17凹部

18罩部

19第2角度调整部

20第1电机部

20a风扇用旋转轴部

22第2壳体部

23倾斜部

24支柱轴部

26基座部

30引导长孔部

32嵌合孔

33引导部

34第1角度调整部

35突起部

37滑动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