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重块、配重结构及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70374发布日期:2020-04-03 18:56阅读:871来源:国知局
配重块、配重结构及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配重块、配重结构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具有各种功能的家用电器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改善。风扇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一种家用电器,可在炎热的夏季为人们带来清凉。但是在寒冷的冬季,风扇无法使用而处于闲置状态,占用了居住空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因此,一种能够兼顾输送热风和输送冷风两种功能的冷暖塔扇应运而生。塔扇又名对流扇,是一种根据气流学原理让室内与室外空气形成立体交换系统,由于具有供暖与供热两种功能的特点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目前,目前的塔扇的径向尺寸较小而高度较高,因此在移动塔扇的过程中,塔扇容易发生倾倒,而在塔扇的工作过程中,塔扇的上部容易发生摇晃,从而影响了整机的工作稳定性及用户体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些塔扇的底部设有用于降低塔扇的重心,从而有效防止塔扇因为上重下轻而摇晃。但是,为了满足塔扇的稳定性要求,目前的配重块的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且塔扇的体积越大高度越高,配重块的体积与重量也越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塔扇的生产与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问题塔扇的配重块的生产与装配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提高配重块的生产与装配效率的配重块、配重结构及电器设备。

一种配重块,包括两个形状相同的配重单元,每个所述配重单元均包括配重主体及凸设于所述配重主体一侧边缘的连接凸起,两个所述配重单元通过所述连接凸起相互拼接。

上述配重块,由两个相同的配重单元拼接而成,因此在缩小了包装体积的同时,拼接成一个配重块的两个配重单元可采用同一个模具成型,从而提高了配重块的生产与装配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配重单元包括第一连接凸起与第二连接凸起,任意一个所述配重单元的所述第一连接凸起与另一个所述配重单元的所述第二连接凸起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配重单元的所述第一连接凸起与所述第二连接凸起在所述配重块的中心轴线方向上错位设置,任意一个所述配重单元的所述第一连接凸起与另一个所述配重单元的所述第二连接凸起在所述配重块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搭接。

一种配重结构,包括上述配重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重结构还包括配重壳体,所述配重壳体形成有配重块容纳腔,所述配重块收容于所述配重块容纳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重壳体包括配重底盘与配重顶盖,所述配重底盘与所述配重顶盖相互扣合形成所述配重块容纳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重结构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配重底盘、所述配重块以及所述配重顶盖以连接所述配重顶盖、所述配重块以及所述配重底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重底盘包括两个形状相同的配重底盘单元,两个所述配重底盘单元可拆卸地相互拼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重顶盖包括两个配重顶盖单元,两个所述配重顶盖单元可拆卸地相互拼接。

一种电器设备,包括上述配重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器设备为冷暖塔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配重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配重结构的配重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配重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电器设备,包括用于降低整机重心、减少整机晃动的配重结构100。下面以电器设备为冷暖塔扇为例,对本申请的中配重结构100的构造进行说明。下列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不会限制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电器设备也可具体为安装有配重结构100的其它装置,在此不作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配重结构100安装于冷暖塔扇的底部,包括配重壳体40及配重块20。配重壳体40包括配重底盘41与配重顶盖43,配重底盘41与配重顶盖43相互扣合形成用于容纳配重块20的配重块容纳腔,配重块20收容于配重块容纳腔内。

具体地,配重底盘41包括两个形状相同的配重底盘单元412。每个配重底盘单元412大致呈半圆形,每个配重底盘单元412的直边设有连接卡扣,两个配重底盘单元412的连接卡扣可相互配接,每个配重底盘单元412弧形边缘形成朝同一方向弯折的翻边。

如此,两个配重底盘单元412可拆卸地相互拼接形成大致呈圆形的配重底盘41。由于配重壳体40由两个形状相同配重底盘单元412拼接而成,从而有效缩小了配重底盘41的包装体积,且仅需使用一个生产模具,从而有效简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配重顶盖43包括两个形状相同的配重顶盖单元432。每个配重顶盖单元432大致呈半圆形,每个配重顶盖单元432的弧形边沿形成朝同一方向弯折的翻边。如此,两个配重顶盖单元432可相互拼接形成圆盘状的配重顶盖43。由于配重顶盖43由两个形状相同的配重顶盖单元432拼接而成,从而有效缩小了配重顶盖43的包装体积,且仅需使用一个生产模具,从而有效简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配重块20包括两个形状相同的配重单元21。每个配重单元21包括配重主体212及凸设于配重主体212一侧边缘的连接凸起,两个配重单元21通过连接凸起相互拼接。如此,配重块20由两个相同的配重单元21拼接而成,因此缩小了配重块20的包装体积,而且拼接成一个配重块20的两个配重单元21可采用同一个模具成型,从而有效提高生产与装配效率。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每个配重单元21中,配重主体212大致呈半圆形,配重主体212的直边边缘间隔凸设有第一连接凸起214与第二连接凸起216,且第一连接凸起214与第二连接凸起216在配重块2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错位设置,第一连接凸起214与第二连接凸起216的厚度均小于配重主体212的厚度。

如此,任意一个配重单元21的第一连接凸起214可与另一个配重单元21的第二连接凸起216在配重块2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搭接形成一个大致呈圆形的配重块20,且两个配重单元21的配重主体212不会相互干涉。

具体地,当两个配重单元21相互拼接时,位于图2中左侧的配重单元21的第一连接凸起214搭接于右侧的配重单元21的第二连接凸起216上方,位于图2中右侧的配重单元21的第一连接凸起214搭接于位于左侧的配重单元21的第二连接凸起216上方。

进一步地,配重底盘41、配重块20以及配重顶盖43均开设有连接孔,配重结构100还包括两个紧固件60,每个紧固件60均包括螺钉61及螺母63。螺钉61依次穿过配重底盘41、配重块20以及配重顶盖43,螺母63套设于螺钉61伸出配重顶盖43的一端。如此,配重底盘41、配重块20以及配重顶盖43三者在紧固件60的连接下形成一个整体,防止配重块20在配重块容纳腔内来回摇晃,且使得整个配重结构100的整体结构强度大大增强。

具体地,两个配重底盘单元412分别开设有一个连接孔,两个配重单元21的第一连接凸起214与第二连接凸起216上均开设有一个连接孔,两个配重顶盖单元432分别开设有一个连接孔。如此,两个紧固件60分别依次穿过配重底盘单元412、一个配重单元21的第二连接凸起216、另一个配重单元21的第一连接凸起214以及配重顶盖单元432,从而牢固地将上述部件连接呈一个整体。

上述配重结构100的安装过程如下:

首先,拼装两个配重底盘单元412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配重底盘41。

然后,将两个配重单元21装入配重底盘41,两个配重单元21的第一连接凸起214与第二连接凸起216相互搭接,且其中一个配重单元21的第一连接凸起214的连接孔与另一个配重单元21的第二连接凸起216的连接孔对齐,并对齐配重单元21的连接孔与配重底盘41的连接孔。

之后,拼装两个配重顶盖单元432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配重顶盖43后扣合至配重底盘41上,并对齐配重顶盖43的连接孔与配重单元21的连接孔。

最后,从配重底盘41的底部旋入螺钉61并安装螺母63至螺钉61伸出配重顶盖43的一端,从而使整个配重结构100形成一个整体。

上述配重块20、配重结构100及电器设备,配重块20由两个形状相同的配重单元21拼接而成,因此缩小了包装体积,简化了生产工艺。而且,配重结构100由紧固件60连接各个零件形成一个结构强度较大的整体,从而增强了电器设备的结构稳定性,减弱了电器设备的摇晃程度,有效防止电器设备倾倒造成损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