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铲板升降液压控制集成阀块及连续采煤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43741发布日期:2019-11-27 19:25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铲板升降液压控制集成阀块及连续采煤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续采煤机,具体涉及一种连续采煤机的铲板液压控制集成阀块。



背景技术:

当前,在液压驱动与控制技术领域,人们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到:以集成化、高效率、高性价比为目标,创造和拥有竞争力的产品作为新的发展策略。

通常在连采机的在控制铲板升降高度时,使用单杆双作用油缸这种典型的和常见的液压油缸进行控制,但是在使用双作用油缸控制铲板升降工作时,需要连采机铲板可以安全锁定高度收货,机车工需要时刻注意铲板的高度,不断的根据需要去进行调节,造成了机车工的精神在工作时始终处于紧绷的状态,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单作用单杆油缸在使用时,在供油时油杆伸出,停止供油关闭进油管路即可保证连采机的铲板高度锁定,大大降低了机车工的劳动强度,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单作用单杆油缸在开启回油油路时容易发生铲板快速落下,在下降的过程中如果速度过快会产生冲击,对铲板产生损坏,因此对连采机使用单作用单杆油缸控制的铲板的动作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需要通过在铲板液压控制系统中安装一个可以实现铲板的安全自锁及回油备压缓冲功能的液压集成阀块,满足铲板控制系统中动作需求,又使得整体安装简洁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铲板升降液压控制集成阀块,体积较小、集成化安装方便,运用于使用单作用单杆油缸控制连续采煤机的铲板液压控制系统后,可以实现铲板的提升前油路的备压、铲板提升到位后提升高度的锁定、铲板回落时液压回路的备压缓冲防止铲板回落速度过快造成铲板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铲板升降液压控制集成阀块,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油道、第二油道,所述第一油道两端分别于阀体上形成a口、c1口,所述第二油道两端分别于阀体上形成p口、t口,所述第一油道上连通有顺序阀,所述顺序阀进油口连通a口、出油口连通c1口,所述第一油道、第二油道连通处位于顺序阀与c1口之间,所述第二油道上由p口至t口依次连通有减压阀、单向阀、可调节流阀,所述减压阀进油口连通p口、出油口连通单向阀进油口,所述单向阀出油口连通可调节流阀,所述第一油道、第二油道连通处位于单向阀与可调节流阀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的轮廓呈为正方体。

进一步地,所述可调节流阀、顺序阀、减压阀分别插装于阀体右侧面上设置的可调节流阀插装孔、顺序阀插装孔、减压阀插装孔中;

所述单向阀插装于阀体左侧面设置的单向阀插装孔中,所述c1口设于阀体左侧面;

所述t1口设于阀体的正面;

所述a口、p口设于阀体的顶面;

所述阀体的底面设有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内还设有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一端于阀体正面形成y1口,另外一端分别连通所述顺序阀插装孔及所述减压阀插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阀体内还设有第四油道,所述第四油道一端于阀体顶面形成m口,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单向阀与可调节流阀之间的第一油道上,所述m口上固定连接有测压压力表测压端。

一种连续采煤机,包括液压油箱、液压泵、换向阀及单作用油缸,以及如权1~5任一项所述的液压集成阀块;所述y1口通过油管连通液压油箱;所述p口通过油管连通液压泵出油端;

所述a口通过油管连通换向阀出油端,所述换向阀进油端通过油管连通液压泵出油端;

所述t口、y1口分别通过油管连通液压油箱;

所述c1口通过油管连通单作用油缸无杆腔;

所述液压油箱通过油管连通液压泵进油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本实用新型在控制单作用油缸伸出前,关闭可调节流阀,p口进油后通过减压阀的减压后从c1口输出对单作用油缸进行备压,使得单作用油缸启动时更为平稳;单作用油缸伸出时,a口进油后通过顺序阀后从c1口输出为油缸无杆腔加入压力油,使得单作用油缸的活塞杆稳定伸出,从而使铲板升起;单作用油缸的活塞杆伸出到稳定高度时停止不动时,通过关闭可调节流阀、顺序阀自锁保压、单向阀的单向流通,防止油缸内的液压油回流下落,起到安全自锁的作用;铲板需要下降时,打开可调节流阀,使油缸无缸杆腔内的液压油从可调节流阀回油,经过t口流出,同时p口进油后通过减压阀减压,为回油管路提供一个缓缓冲备压压力,从而可以使油缸匀速下降,防止铲板发生快速下落,阀体内的泄漏油从y1口泄出。

附图说明

图1为集成阀块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集成阀块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集成阀块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集成阀块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集成阀块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阀体b-b结构示意图;

图7为阀体c-c结构示意图;

图8为集成阀块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集成阀块内部液压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集成阀块使用于滚筒液压升降系统中液压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标:1-单向阀、2-阀体、3-压力表、4-顺序阀、5-减压阀、6-可调节流阀、7-液压油箱、8-液压泵、9-换向阀、10-集成阀块、11-单作用油缸、12-工艺孔a、13-可调节流阀插装孔、14-顺序阀插装孔、15-减压阀插装孔、16-单向阀插装孔、17-工艺孔b。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提供一种铲板升降液压控制集成阀块,体积较小、集成化安装方便,运用于使用单作用单杆油缸控制连续采煤机的铲板液压控制系统后,可以实现铲板的提升前油路的备压、铲板提升到位后提升高度的锁定、铲板回落时液压回路的备压缓冲防止铲板回落速度过快造成铲板损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9所示,一种铲板升降液压控制集成阀块,包括:阀体2,所述阀体2内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油道、第二油道,所述第一油道两端分别于阀体2上形成a口、c1口,所述第二油道两端分别于阀体2上形成p口、t口,所述第一油道上连通有顺序阀4,所述顺序阀4进油口连通a口、出油口连通c1口,所述第一油道、第二油道连通处位于顺序阀4与c1口之间,所述第二油道上由p口至t口依次连通有减压阀5、单向阀1、可调节流阀6,所述减压阀5进油口连通p口、出油口连通单向阀1进油口,所述单向阀1出油口连通可调节流阀6,所述第一油道、第二油道连通处位于单向阀1与可调节流阀6之间,通过在阀体2内设置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从而在阀体2的表面形成多个连接口,并将顺序阀4、可调节流阀6、单向阀1、减压阀5连通于阀体1内的油道,从而实现了顺序阀4、可调节流阀6、单向阀1、减压阀5的整合,实现了液压阀体的集成化。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2的轮廓呈为正方体。

进一步的,所述可调节流阀6、顺序阀4、减压阀5分别插装于阀体2右侧面上设置可调节流阀插装孔13、顺序阀插装孔14、减压阀插装孔15中;

所述单向阀1插装于阀体2左侧面设置单向阀插装孔16中,所述c1口设于阀体2左侧面;

所述t1口设于阀体2的正面;

所述a口、p口设于阀体2的顶面;

所述阀体2的底面设有安装孔。

通过使用插装式可调节流阀6、顺序阀4、减压阀5以及单向阀1,将其插入阀体2上所设置的插装孔中再通过螺纹选紧,通过设置于阀体2内的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实现各个阀体之间的连通,使得通油效率更高,集成化效果更强。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内还设有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一端于阀体2正面形成y1口,另外一端分别连通所述顺序阀插装孔14及所述减压阀插装孔15,可以通过y1口将顺序阀4、减压阀5工作时的泄漏油快速导出。

进一步的,所述阀体2内还设有第四油道,所述第四油道一端于阀体2顶面形成m口,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单向阀1与可调节流阀6之间的第一油道上,所述m口上固定连接有测压压力表3测压端。

通过设置m口从而安装测压压力表4可以对油路的输出压力进行有效监测。

如图10所示,一种连续采煤机铲板升降液压控制油路中,包括:压油箱7、液压泵8、换向阀9、单作用油缸11以及集成阀块10;所述y1口通过油管连通液压油箱7;所述p口通过油管连通液压泵8出油端;

所述a口通过油管连通换向阀9出油端,所述换向阀9进油端通过油管连通液压泵8出油端;

所述t口、y1口分别通过油管连通液压油箱7;

所述c1口通过油管连通单作用油缸11无杆腔;

所述液压油箱7通过油管连通液泵8进油端。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换向阀9采用三位四通阀(其它换向阀也可以使用),

在控制单作用油缸11伸出前,关闭可调节流阀,液压泵8启动,从液压油箱7中吸油,液压油首先通过油管从p口进油后通过减压阀5的减压后从c1口输出对单作用油缸11进行备压,使得单作用油缸启动时更为平稳;

单作用油缸伸出时,启动换向阀9至左工位,液压油从液压泵8流入换向阀9后,再流出换向阀9至a口,a口进油后通过顺序阀4后从c1口输出为油缸11无杆腔加入压力油,使得单作用油缸11的活塞杆稳定伸出,从而使铲板升起;

单作用油缸11的活塞杆伸出到稳定高度时停止不动时,换向阀9切换至中位,顺序阀4自锁保压、单向阀1的单向流通,防止油缸11内的液压油回流下落,起到安全自锁的作用;

铲板需要下降时,打开可调节流阀6,使油缸无缸杆腔内的液压油从可调节流阀6回油,经过t口流出,此时液压泵8仍从p口进油后通过减压阀5减压,为回油管路提供一个缓缓冲备压压力,从而可以使油缸匀速下降,防止铲板发生快速下落,顺序阀插接装孔14、减压阀插装孔15内的泄漏油从y1口泄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