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13030发布日期:2019-11-12 23:40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各种泵。这种泵中,有具备除供水口和排出口之外还设有排水塞部的壳体的泵。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备除供水口和排出口之外还设有作为排水塞部的放水塞部的壳体的泵。

另外,目前,为了提高泵的强度,采用各种技术。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泵,该泵在壳体的上侧配置有加强板,并且,在该壳体的上表面形成有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398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7788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例如在不具备减压器的情况下,因龙头的急速的开闭而产生所谓的水锤现象,在泵的泵室内会产生高的压力,有时泵、特别是壳体会变形或损坏。另外,在壳体上设有排水塞部的情况下,因为设置与泵室贯通的孔部,所以有时排水塞部的厚度比其它壳体的厚度薄,在泵的泵室内产生高的压力时,有可能从排水塞部起会发生变形或损坏。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具备除供水口和排出口之外,还设有排水塞部的壳体,能够提高排水塞部的强度。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泵,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供水口、排出口以及排水塞部;电动机部,所述电动机部具备具有叶片部的旋转体,通过使所述旋转体旋转而在所述壳体内形成从所述供水口朝向所述排出口的流动,至少在所述排水塞部的外周部分形成有肋。

根据本方面,因为在排水塞部的外周部分形成有肋,所以能够提高排水塞部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泵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结构为:具有设有所述供水口的供水口形成面,在相对于所述供水口形成面的侧面具有所述排出口和所述排水塞部,从与所述供水口形成面相反侧的电动机部安装方向侧安装有所述电动机部,所述肋以向与所述电动机部安装方向侧相反侧的肋形成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供水口形成面。

根据本方面,在供水口形成面上设置有供水口,在侧面设置有排出口和排水塞部,在与供水口形成面相反侧设置有电动机部,在这种壳体结构的泵中,能够提高排水塞部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泵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排水塞部的排水路径从所述供水口形成面向与安装所述电动机部的一侧相反侧突出而形成。

根据本方面,因为排水路径从供水口形成面突出而形成,所以容易在担保充分的排水能力的同时,将排水路径的壁厚设为与壳体(供水口形成面)上的其它部分的壁厚相同。通过使壳体上的壁厚整体上趋于一致,能够整体上提高壳体内的耐压特性。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泵在所述第二或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供水口形成面的肋形成方向侧配置有加强板。

根据本方面,因为加强板配置在供水口形成面的肋形成方向侧,所以能够利用该加强板提高壳体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泵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具有与所述壳体的侧面对置的侧面对置部。

根据本方面,加强板具有与壳体的侧面对置的侧面对置部,因此,能够提高加强板的强度本身,能够利用强度高的加强板抑制壳体的变形。

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泵在所述第四或第五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肋与所述加强板接触。

根据本方面,因为肋与加强板接触,所以能够利用该加强板特别地提高排水塞部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泵在所述第一~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侧面形成有壁厚部。

根据本方面,因为在壳体的侧面形成有壁厚部,所以能够利用该壁厚部提高壳体的强度。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泵具备除供水口和排出口之外还设有排水塞部的壳体,在该结构中,能够提高排水塞部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泵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泵拆下了加强板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泵拆下了壳体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泵拆下了隔壁部件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泵拆下了旋转体及电动机部壳体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泵的概略侧面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泵的壳体的概略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泵的壳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泵的壳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泵的壳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泵的壳体的概略立体图。

标号说明

1…泵、2…加强板、2a…侧面对置部、3…壳体、4…隔壁部件、4a…上表面部、4b…凹部、5…旋转体、5a…叶片部、5b…圆筒形状部、6…电动机部壳体、7…电动机部、8…供水口、8a…孔部、9…排出口、9a…孔部、10…排水塞部、10a…孔部、10b…排水路径、11…塞、12…密封部件、13…转子、14…定子、15…电路基板、16…螺丝、17…螺母、18…驱动用磁铁、19…套筒、20…旋转轴、21…驱动用线圈、22…定子芯材、23…绝缘体、24…端子销、25…肋、25a…肋、26…壳体3的壁厚部、27…隔壁部件4的壁厚部、28…壳体3的侧面、28a…侧面28上的上侧部分、30…供水口形成面、31…安装孔、32…孔部、33…泵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泵1进行说明。

在此,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泵1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图2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泵1拆下了加强板2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图3是从图2所示的泵1拆下了壳体3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图4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泵1拆下了隔壁部件4及电动机部壳体6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图5是表示从图4所示的泵1拆下了旋转体5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而且,图6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泵1的概略侧面剖视图。

在此,图中的X方向是水平方向,Y方向是水平方向,并且是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是铅垂方向。另外,以下,将箭头方向设为+方向,将与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方向。例如,铅垂上方为+Z方向,铅垂下方为-Z方向。

(泵1的概要)

首先,说明本实施例的泵1的概要。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泵1具备金属制的加强板2、树脂制的壳体3、树脂制的隔壁部件4、使树脂制的旋转体5(参照图4)旋转的电动机部7。在壳体3上设有供水口8、排出口9、排水塞部10。而且,流通水等流体的管等与供水口8及排出口9相连,通过在将塞11插入排水塞部10的状态下使电动机部7进行驱动(使旋转体5旋转),能够将流体从供水口8供给到由壳体3和隔壁部件4包围的泵室33(参照图6),并且从该泵室33经由排出口9排出。在此,如图6所示,泵室33是由图9~图11所示的壳体3的内部和隔壁部件4上的圆柱状的凹部4b(参照图6)的内侧部分构成的区域。此外,本实施例的泵1的具体的配置没有特别限定,通常,相对于上位装置(本实施例的泵1的安装位置)以排出口9成为上侧、排水塞部10成为下侧的方式配置。

此外,如图4及图6所示,旋转体5具有叶片部5a和形成于该叶片部5a的下侧(-Z方向侧)的圆筒形状部5b,被配置为将圆筒形状部5b纳入隔壁部件4的内部(隔壁部件4上的圆柱状的凹部4b)。而且,如图3所示,在壳体3和隔壁部件4的上表面部4a之间配置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2,用于抑制流体从其间漏出或异物从外部侵入。

另外,本实施例的泵1在不使用该泵1时等,通过从排水塞部10拆下塞11,能够将处于泵室33的流体经由该排水塞部10排出。

在此,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泵1中,加强板2为金属制,壳体3和隔壁部件4等为树脂制。通过将加强板2设为金属制,能够提高加强效果,通过将壳体3及隔壁部件4设为树脂制,能够容易地制造壳体3及隔壁部件4,但加强板2、壳体3及隔壁部件4等的原料没有特别限定。

(电动机部7)

接着,对电动机部7进行说明。

如图4~图6所示,电动机部7具备转子13、定子14、用于控制电动机部7的电路基板15。在此,旋转体5、转子13、定子14及电路基板15配置于构成电动机部7的一部分的电动机部壳体6的内部。如图1所示,加强板2、壳体3、隔壁部件4及电动机部壳体6通过螺丝16及螺母17相互固定。

如图5及图6所示,转子13具备驱动用磁铁18和圆筒状的套筒19,另外,如图4及图6所示,具备保持驱动用磁铁18及套筒19的圆筒形状部5b(旋转体5)。圆筒形状部5b形成为带突缘的大致圆筒状。如图6所示,驱动用磁铁18固定于圆筒形状部5b的外周侧,套筒19固定于圆筒形状部5b的内周侧。此外,在圆筒形状部5b的上侧(+Z方向侧)形成有叶片部5a。即,旋转体5安装于转子13上。旋转体5及转子13配置于泵室33(确切地说,配置于隔壁部件4的圆柱状的凹部4b的内侧)。

如图6所示,转子13可旋转地支承于沿着Z方向的旋转轴20。即,转子13的轴向为上下方向。此外,旋转轴20插通于套筒19的内周侧。

定子14具备驱动用线圈21、定子芯材22、作为绝缘部件的绝缘体23,作为整体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定子14隔着隔壁部件4的圆柱状的凹部4b配置于转子13的外周侧。即,在转子13和定子14之间配置有隔壁部件4的圆柱状的凹部4b。另外,定子14配置为定子14的轴方向和上下方向(Z方向)一致。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定子14具备缠绕并电连接有驱动用线圈21的端部的多个端子销24。端子销24配置为端子销24的长边方向和上下方向一致。即,端子销24被配置为与上下方向(转子13的轴方向)平行。

(壳体3)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泵1的主要部分即壳体3进行说明。

在此,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泵1的壳体3的概略侧视图。另外,图8~图11均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泵1的壳体3的概略立体图,分别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的壳体3上,如图8所示,在设有供水口8的供水口形成面30上形成有向上侧(+Z方向)突出的多个肋25。而且,多个肋25中的肋25a形成于排水塞部10的排水路径10b的上部(外周部分)。

即,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泵1具备壳体3和电动机部7,该壳体3上设有供水口8、排出口9以及排水塞部10,该电动机部7具备具有叶片部5a的旋转体5,通过使旋转体5旋转而在壳体内(泵室33)形成从供水口8朝向排出口9的流动,但如图8所示,在排水塞部10的外周部分等形成有肋25。因此,本实施例的泵1的排水塞部10的强度提高。

如本实施例的泵1,通过至少在排水塞部10的外周部分形成肋25,能够提高排水塞部10的强度。

此外,“排水塞部10的外周部分”是指除严格意义上的排水塞部10的外周部分之外,只要可以很高地确保排水塞部10的强度,则也包含稍微偏离该排水塞部10的外周部分的位置的部分。因此,除如本实施例的泵1这样在严格意义上的排水塞部10的外周部分形成有肋25(具体而言为肋25a)的结构之外,尽管在严格意义上的排水塞部10的外周部分未形成肋25,但在略微偏离该严格意义上的排水塞部10的外周部分的位置形成有肋25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内。

另外,由于在排水塞部10的外周部分的肋25a以外还具有肋25,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壳体3的强度。因此,优选在排水塞部10的外周部分的肋25a以外还具有肋25,但这种肋25的数量和配置等没有特别限定。但是,特别优选采用在成型壳体3时的材料投入口(浇口)或与从材料投入口导入的材料彼此相交的部分(焊接线)对应的部分的附近设置肋25的结构。

另外,如图2及图8等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3具有设有供水口8的供水口形成面30。另外,如图1、图2、图7~图11所示,在相对于供水口形成面30的侧面28具有排出口9和排水塞部10。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是从与供水口形成面30相反侧的电动机部安装方向侧(-Z方向侧)安装电动机部7的结构。而且,如图2及图8所示,肋25以向与电动机部安装方向侧相反侧的肋形成方向侧(+Z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供水口形成面30。

即,本实施例的泵1是在供水口形成面30设置供水口8,在侧面28设置排出口9和排水塞部10,在与供水口形成面30相反侧设置电动机部7的壳体结构的泵,在这种壳体结构的泵中,提高了排水塞部10的强度。

在此,如图8~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3在壳体内(泵室33)具备与供水口8相连的孔部8a、与排出口9相连的孔部9a、与排水塞部10相连的孔部10a。而且,由供水口8至孔部8a构成流体的供水路径,由孔部9a到排出口9构成流体的排出路径,由孔部10a到排水塞部10构成流体的排水路径10b(参照图2及图8)。

在此,如图2及图8所示,壳体内的排水塞部10的排水路径10b从供水口形成面30向与安装电动机部7的一侧相反侧(+Z方向侧)突出而形成。通过将排水路径10b设为这种结构,在确保充分的排水路径直径以担保充分的排水能力的同时,使排水路径10b的壁厚与壳体3(供水口形成面30)上的其它部分的壁厚相同。而且,通过这样使壳体3上的壁厚整体上一致,整体上提高壳体内的耐压特性。

另外,如图1、图2、图7~图11所示,在壳体3的侧面28形成有壁厚部26。通过这样在壳体3的侧面28形成有壁厚部26,利用该壁厚部26提高壳体3的强度。

在此,本实施例的壳体3是在壳体3的外侧的侧面28形成有壁厚部26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壳体3的内侧的侧面形成有壁厚部的结构。进而,也可以是在壳体3的外侧的侧面28和壳体3的内侧的侧面双方形成有壁厚部的结构。

此外,排水路径10b构成为未到达壳体3的侧面28的上侧部分28a,同样,壁厚部26也以未到达壳体3的侧面28的上侧部分28a的方式构成。这是因为,详情后述的加强板2的折弯部(侧面对置部2a)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并以宽的接触面与侧面28(具体而言,上侧部分28a)接触(即,能够有效地加强壳体3)。

另外,如图7~图11所示,在壳体3上,在供水口形成面30的端部附近具备供上述螺丝16穿过的孔部32和以能够在期望的部位安装本实施例的泵1的方式设置的安装孔31(可以穿过螺丝等的孔)。

(隔壁部件4)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泵1的隔壁部件4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隔壁部件4具有上表面部4a和未图示的圆柱状的凹部4b。如图1~图3所示,在上表面部4a的水平方向(X方向及Y方向)的端部,与壳体3的壁厚部26相对应地形成有在水平方向(X方向及Y方向)上为厚壁的壁厚部27。本实施例的泵1因为由在水平方向(X方向及Y方向)上为厚壁的壳体3的壁厚部26和隔壁部件4的壁厚部27夹持密封部件12,所以能够可靠地夹持环状的密封部件12。因此,本实施例的泵1不仅能够抑制泵1的变形,而且还能够抑制密封部件12错位而导致流体漏出。

(加强板2)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泵1的加强板2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泵1上设有金属制的加强板2。

详细而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泵1在上侧(+Z方向侧:供水口形成面30的肋形成方向侧)配置有金属制的加强板2。因此,本实施例的泵1通过该加强板2提高壳体3的强度。

另外,就本实施例的加强板2而言,将水平方向(X方向及Y方向)的端部折弯,形成侧面对置部2a(折弯部)。因此,本实施例的泵1通过该侧面对置部2a提高加强板2本身的强度。即,例如,与加强板2为平板的情况相比,具备侧面对置部2a的加强板2能够确保Z方向(厚度方向)上的强度,因此,特别是能够抑制壳体3及加强板2本身在Z方向上的变形。另外,侧面对置部2a也可以与壳体3的侧面28抵接。该情况下,本实施例的泵1能够利用这种结构的具有侧面对置部2a的加强板2从侧面28侧加强壳体3,能够增加加强板2和壳体3的接触面积,通过在宽范围加强壳体3,特别地提高了壳体3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泵1中,在壳体3的供水口形成面30上形成的肋25构成为与加强板2接触。即,通过使肋25与加强板2接触,由该加强板2特别地提高了排水塞部10的强度(壳体3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结构实现。例如,就与实用新型内容栏记载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而言,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实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适当进行更换、组合。

另外,如果其技术特征没有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必须的特征进行说明,则可以适当删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