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离心泵。
背景技术:
智能离心泵主要包括泵体和电机,泵体内设有叶轮,泵体的外壳上开设出水口和进水口,电机的输出轴与叶轮相连并带动叶轮转动,使得液体在泵体内得到加速。泵体具有几个腔体,进水口所处的腔体为进水腔,叶轮所处的腔体为加压腔,加压腔的外壁和泵体的外壳之间的腔体为导流腔,其中进水腔与加压腔连通,加压腔与导流腔相通,流体自进水口进入到进水腔和加压腔后,在叶轮的离心作用被甩到导流腔中,最后从出水口流出,实现流体的加速。在使用过程前,需要在泵体中填充流体作为预留流体,使得泵体处于真空状态,泵体内外压强不同时流体才能在负压作用下被甩到出水口处实现加速的目的,但首次启动时,与进水口相连的水管内会截留一段气体,当叶轮运作时,泵体内预留的水首先向上排出,水管内的水在负压作用下从进水口被挤到泵体内,水管内截留的这段气体会在水的推动下经由进水腔和加速腔最终进入导流腔中,并在此移动过程中被叶轮打散,此时气体被高速流动的水包围,并在导流腔内跟随水上下浮动,不易从出口处排出,并使得泵体在使用过程中发出“噗噗噗”的声音,当截留的气体量较大时会导致泵体不再处于真空状态,除非向泵体内添水,否则不再能完成加速流体的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泵体中的气体无法被及时带出而影响泵体工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离心泵,其能够将进入泵体内的气体及时排出,泵体始终保持真空状态,保证泵体工作不受气体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智能离心泵,包括电机以及内置有叶轮的泵体,所述泵体包括具有多个腔体的外壳,外壳上开设出水口和进水口,电机的输出轴与叶轮相连并带动叶轮转动,所述泵体内还设有容纳壳,进水口与容纳壳的外壁之间的腔体为进水腔,容纳壳内的腔体为容纳腔,叶轮所处的腔体为加速腔,加速腔的外壁以及容纳壳的外壁与外壳之间的腔体为导流腔,其中进水腔和容纳腔连通,容纳腔与加速腔相通,所述容纳壳的底部开有一回流口,使得容纳腔与导流腔相通,水从进水口依次进入进水腔、容纳腔、加速腔、导流腔,一部分水从出水口流出,另一部分水从回流口回到容纳腔中;气体从进水口依次进入进水腔、容纳腔、加速腔和导流腔,在出水口被一部分水带出。
工作原理:首次启动时,叶轮转动,将预留在泵体内的水排出一点,与进水口相连的水管中截留的气体和水在负压作用下依次进入进水腔、容纳腔、加速腔和导流腔中,加速腔与导流腔相通,为非密封的腔体,加速腔内的压力大于容纳腔内的压力,且与气体相比,水具有的质量密度大,水更容易在重力作用下经由回流口从导流腔回到容纳腔中,并为后面进来的气体让位,被打散的、质量密度相对小的气体就会上浮,并及时向上排出,水也会不断地补充进来,泵体始终处于被水填满的状态,这样泵体内会始终保持真空状态,泵体的工作状态就不会受到气体的影响了。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壳与叶轮的连接处形成一连通腔,一回流管的入口端与回流口连接,出口端与连通腔相通,形成回流腔。这一设置使得导流腔中的水回流至容纳腔时水流速更快,有效缩短了回水时间,同时,也能避免导流腔的水回流至容纳腔时产生紊流。
进一步地,所述回流管的出口端位于连通腔的下部,以保证从容纳腔流向加速腔的水具有较大过流面积;若回流管的出口端处于连通腔的中间位置,回流管的管体会阻挡一部分从容纳腔流向加速腔的水,使得从容纳腔流向加速腔的水的过流面积减少,减缓了水的流速,减少了水的流量,水及时补充的效果的变差。
进一步地,所述回流管为直角管,以保证水竖直向进入回流管,水平向流出回流管,避免由于水流方向不同在连通腔处产生紊流,所述回流管的入口端与回流口处的容纳壳焊接,出口端的下部与连通腔通过点焊相连,以保证回流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回流管为金属管或塑料管。金属管可以是不锈钢钢管,不锈钢管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可使得回流管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塑料管具有较为优异的抗压性能,能够在具有压力的使用条件下保持一定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腔和容纳腔通过开设在容纳壳上的异形孔连通,所述异形孔具有圆滑的轮廓。圆滑的轮廓不会对水产生强烈的阻碍作用,保证水能够从进水腔顺畅地流到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异形孔位于容纳壳的上部。异形孔的位置较高时,空气能够更快、更多地被排出;另外,水管中的杂质可在第一腔体内下沉,不会阻塞异形孔,减少发生事故的概率。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与所述容纳壳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使得进水腔与导流腔被隔开,避免产生紊流。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在容纳腔的底部开有回流口,质量密度相对大的水在重力作用下经由回流口从导流腔回到容纳腔中,并为后面进来的气体让位,质量密度相对小的气体上浮,并及时向上排出,水在负压作用下不断地补充进来,泵体始终处于被水填满的状态,这样泵体内会始终保持真空状态,泵体的工作状态不会受到气体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智能离心泵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智能离心泵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智能离心泵的侧向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1的泵体的部分剖视图;
图5为容纳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的剖视图;
图中:1-泵体;11-出水口;12-进水口;121-逆止阀;122-法兰;13-容纳壳;131-回流口;132-回流管;1321-出口端;133-异形孔;14-叶轮;15-进水腔;16-容纳腔;17-加速腔;171-蜗壳;172-导叶;18-导流腔;19-连通腔;2-电机;21-输出轴;3-压力罐;4-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智能离心泵,为单级离心泵,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电机2、内置有叶轮14的泵体1和压力罐3,所述泵体1包括具有多个腔体的外壳,外壳上开设出水口11和进水口12,进水口12处设有逆止阀121和法兰122,电机2的输出轴21与叶轮14相连并带动叶轮14转动,所述泵体1内还设有容纳壳13,进水口12与容纳壳13的外壁之间的腔体为进水腔15,容纳壳13内的腔体为容纳腔16,叶轮14所处的腔体为加速腔17,加速腔17的外壁以及容纳壳13的外壁与外壳之间的腔体为导流腔18,其中进水腔15和容纳腔16连通,容纳腔16与导流腔18相通,叶轮14被导叶172围住,导叶172的腔体为加速腔17,所述容纳壳13的底部开有一回流口131,使得容纳腔16与导流腔18相通,水从进水口12依次进入进水腔15、容纳腔16、加速腔17、导流腔18,一部分水从出水口11流出,另一部分水从回流口131回到容纳腔16中;气体从进水口12依次进入进水腔15、容纳腔16、加速腔17和导流腔18,在出水口11被一部分水带出。
工作原理:首次启动时,叶轮14转动,将预留在泵体1内的水排出一点,与进水口12相连的水管中截留的气体和水在负压作用下依次进入进水腔15、容纳腔16、加速腔17和导流腔18中,加速腔17与导流腔18相通,为非密封的腔体,加速腔17内的压力大于容纳腔16内的压力,且与气体相比,水具有的质量密度大,水更容易在重力作用下经由回流口131从导流腔18回到容纳腔16中,并为后面进来的气体让位,被打散的、质量密度相对小的气体就会上浮,并及时向上排出,水也会不断地补充进来,泵体1始终处于被水填满的状态,这样泵体1内会始终保持真空状态,泵体1的工作状态就不会受到气体的影响了。
所述容纳壳13与叶轮14的连接处形成连通腔19,一回流管132的入口端与回流口131连接,出口端1321与连通腔19相通,形成回流腔。这一设置使得导流腔18中的水回流至容纳腔16时水流速更快,有效缩短了回水时间,同时,也能避免导流腔18的水回流至容纳腔16时产生紊流。
所述回流管132的出口端1321位于连通腔19的下部,以保证从容纳腔16流向加速腔17的水具有较大过流面积;若回流管132的出口端1321处于连通腔19的中间位置,回流管132的管体会阻挡一部分从容纳腔16流向加速腔17的水,使得从容纳腔16流向加速腔17的水的过流面积减少,减缓了水的流速,减少了水的流量,水及时补充的效果的变差。
所述回流管132为直角管,以保证水竖直向进入回流管132,水平向流出回流管132,避免由于水流方向不同在连通腔19处产生紊流,所述回流管132的入口端与回流口131处的容纳壳13焊接,出口端1321的下部与连通腔19通过点焊相连,以保证回流管132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所述回流管132为金属管或塑料管。金属管可以是不锈钢钢管,不锈钢管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可使得回流管132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塑料管具有较为优异的抗压性能,能够在具有压力的使用条件下保持一定的使用寿命。
所述进水腔15和容纳腔16通过开设在容纳壳13上的异形孔133连通,所述异形孔133具有圆滑的轮廓。圆滑的轮廓不会对水产生强烈的阻碍作用,保证水能够从进水腔15顺畅地流到容纳腔16内。
所述异形孔133位于容纳壳13的上部。异形孔133的位置较高时,空气能够更快、更多地被排出;另外,水管中的杂质可在第一腔体内下沉,不会阻塞异形孔133,减少发生事故的概率。
所述外壳与所述容纳壳13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4,使得进水腔15与导流腔18被隔开,避免产生紊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智能离心泵,为多级离心泵,如图6所示,包括内置有叶轮14的泵体1、电机2和压力罐3,所述泵体1包括具有多个腔体的外壳,外壳上开设出水口11和进水口12,进水口12处设有逆止阀121和法兰122,电机2的输出轴21与叶轮14相连并带动叶轮14转动,所述泵体1内还设有容纳壳13,进水口12与容纳壳13的外壁之间的腔体为进水腔15,容纳壳13内的腔体为容纳腔16,叶轮14所处的腔体为加速腔17,加速腔17的外壁以及容纳壳13的外壁与外壳之间的腔体为导流腔18,其中进水腔15和容纳腔16连通,容纳腔16与加速腔17相通,所述叶轮14有两个,靠近容纳壳13一侧的叶轮14被蜗壳171包裹,另一个叶轮14被导叶172围住,蜗壳171和导叶172的腔体形成所述加速腔17,导叶172上设有间隔布置的通孔,以实现与导流腔18相通,所述容纳壳13的底部开有回流口131,使得容纳腔16与导流腔18相通,水从进水口12依次进入进水腔15、容纳腔16、加速腔17、导流腔18,一部分水从出水口11流出,另一部分水从回流口131回到容纳腔16中;气体从进水口12依次进入进水腔15、容纳腔16、加速腔17和导流腔18,在出水口11被一部分水带出。
工作原理:首次启动时,叶轮14转动,将预留在泵体1内的水排出一点,与进水口12相连的水管中截留的气体和水在负压作用下依次进入进水腔15、容纳腔16、加速腔17和导流腔18中,水在蜗壳171和导叶172中被逐级加速,加速腔17与导流腔18相通,为非密封的腔体,加速腔17内的压力大于容纳腔16内的压力,且与气体相比,水具有的质量密度大,水更容易在重力作用下经由回流口131从导流腔18回到容纳腔16中,并为后面进来的气体让位,被打散的、质量密度相对小的气体就会上浮,并及时向上排出,水也会不断地补充进来,泵体1始终处于被水填满的状态,这样泵体1内会始终保持真空状态,泵体1的工作状态就不会受到气体的影响了。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发明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