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及太阳能集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8641发布日期:2020-02-08 00:00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及太阳能集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太阳能集热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及太阳能集热器。



背景技术:

常规的平板集热器与横插式真空管集热器排回系统的上水和排回是通过集热循环泵的启停控制,而集热循环泵的启停又通过集热器出口温度与水箱温度之间的温差控制。如果集热循环泵温差循环设定值较小,由于横插式真空管集热器联箱容积较大,上水过程较久,上水过程中集热器出口温度会下降,导致温差控制集热循环泵停泵,那么在集热器上水时会出现反复启停泵的现象;反之如果集热循环泵温差循环设定值较大,不仅影响太阳能集热效率,还有可能出现上水过程中真空管炸裂的现象。

因鉴于此,特提出此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集热循环泵不会频繁启停的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以及包含该装置的太阳能集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所述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设于集热泵控制器的集热循环泵出口与集热循环泵之间的电路上,用于使集热循环泵在每次启动后延时停泵。

优选地,所述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包括一带有常开节点的时间继电器,所述常开节点串联安装于用于向集热循环泵运行供电的集热循环泵电源接口的火线上,所述时间继电器连设于集热循环泵出口的火线与零线之间。

优选地,所述时间继电器为延时断开时间继电器。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太阳能集热器,所述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泵控制器的集热循环泵出口与集热循环泵之间的电路上设有上述的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及太阳能集热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可以提高集热效率,同时避免炸管现象的发生;

可以加装于未设有该装置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实用性强,安装方便并且经济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架构示意图。

图中:

1.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11.时间继电器12.常开节点2.集热循环泵出口3.集热循环泵电源接口4.集热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1。

所述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1设置于集热泵控制器的集热循环泵出口2与集热循环泵4之间的电路上,用于使集热循环泵4在每次启动后延时停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1包括一带有常开节点12的时间继电器11。其常开节点11串联安装于用于向集热循环泵运行供电的集热循环泵电源接口3的火线上,所述时间继电器连设于集热循环泵出口2的火线与零线之间(如图1所示)。

所述常开节点12在常态(不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在时间继电器11通电后才会闭合。

因此,该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的原理如下:

当光照充足,集热器出口温度满足上水条件,控制器的集热循环泵出口2通电,此时时间继电器11通电,常开节点12闭合,集热循环泵4通电工作;

时间继电器11在提前预设的时间内会持续带电,该预设的时间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对时间继电器11进行调节而进行设定。在该预设的时间内,即使集热器出口温度下降至停泵条件,集热循环泵4也仍然会继续运行;

在时间继电器11持续带电至预设的时间后,常开节点12断开,若此时集热器出口温度满足上水条件,集热循环泵出口2通电,时间继电器11则不再动作,所述集热循环泵4无需经过时间继电器节点就可带电运行,当集热器出口温度下降至停泵条件,集热循环泵出口2不通电,时间继电器11重置,集热循环泵4停止运行;

若时间继电器持续带电至预设的时间后,此时集热器出口温度已下降至停泵条件,集热循环泵出口2不通电,时间继电器11重置,集热循环泵4不通电工作,等待下一次集热循环泵出口2通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时间继电器优选地采用延时断开时间继电器。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集热泵。

所述太阳能集热泵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太阳能集热泵的区别在于,其集热循环泵出口与集热循环泵之间的电路上设有实施例一种所述的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其余部分则与现有技术中相同,在此就不再做具体赘述。

安装有该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的太阳能集热器在每次集热器出口温度达到要求时可使集热循环泵持续的工作一段时间,避免了反复启停对循环泵带来的损害,防止了炸管现象的发生,并且提高了集热效率。

同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集热泵防频繁启停装置也可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加装,改造过程方便快捷,适用性强,在不过多的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显著提高原系统的性能。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实用新型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