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用排污泵固定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85074发布日期:2020-04-14 19:44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煤矿用排污泵固定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煤矿用排污泵固定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排污泵是一种泵与电机连体,并同时潜入液下工作的泵类产品,与一般卧式泵或立式泵相比,排污泵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排污泵由于泵和电机同轴,轴短,转动部件重量轻,因此轴承上承受的载荷相对较小,寿命比一般泵要长得多,不存在汽蚀破坏及灌引水等问题,而排污泵需要使用支架固定在液下上端的地面上,然后将排污泵潜入液下,进行工作,然而现有的只是将排污泵侧壁上安装有滑片,通过滑片滑动在连接管上,而排污泵则通过链条人工拉上或放下,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力,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的煤矿用排污泵固定安装支架,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在液下上端的地面上,排污泵固定在固定板的侧面上,通过螺杆、外螺纹管和u型连接管的配合,将其移动至污水内,从而可在液下进行工作,电机是固定板上下移动时的动力源,从而可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它包含底座、转盘、支撑柱、支撑板、电机、螺杆、外螺纹管和u型连接管,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上固定有圆形滑轨,该圆形滑轨上等距滑动有数个弧形滑块,该滑块的上表面分别与转盘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转盘左侧壁上表面的前后两端上均固定有支撑柱,该支撑柱的上端的左侧设有支撑板,该支撑板右侧壁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两侧的支撑柱固定连接,支撑板上表面的前端设有电机,该电机与外部电源连接,且其输出轴穿过支撑板后,与螺杆的上端固定连接,螺杆的下端穿过一号螺母后,插设在外螺纹管内,螺杆通过螺纹与一号螺母旋接,一号螺母的下侧设有一号限位圈,该一号限位圈套设在螺杆的底端上,且固定连接,一号螺母的外周壁与外螺纹管上端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外螺纹管的下端穿过二号螺母后,插设在u型连接管的前端内,外螺纹管通过螺纹与二号螺母旋接,二号螺母的下侧设有二号限位圈,该二号限位圈套设在外螺纹管的底端上,且固定连接,u型连接管的后端套设在伸缩杆上,且固定连接,伸缩杆的上端固定在支撑板后端的下表面上,u型连接管中端的左侧壁上固定有固定板。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柱由一号杆和二号杆构成,一号杆上端的左侧壁与支撑板固定连接,其下端插设在二号杆内,且通过螺栓固定,二号杆的下端固定在转盘上。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左侧壁的上下两端上均固定有固定圈,该固定圈均由一号箍和二号箍构成,一号箍和二号箍的后端固定在固定板上,一号箍的前端通过螺栓与二号箍的前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一号箍和二号箍的内侧壁上均固定有防滑垫。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下表面左侧的中心上通过连接件旋接有一号支撑杆,该一号支撑杆的另一端插设在二号支撑杆内,且通过螺栓连接,二号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旋接在转盘上表面右侧的中心上。

进一步地,所述二号支撑杆下侧壁的凹槽内插设有一号加强杆,该一号加强杆上端两侧的凸起滑动设置在凹槽两侧壁的滑槽内,一号加强杆的下端插设在二号加强杆内,且通过螺栓固定,二号加强杆的下端固定在转盘上表面左侧的中心上。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煤矿用排污泵固定安装支架,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在液下上端的地面上,排污泵固定在固定板的侧面上,通过螺杆、外螺纹管和u型连接管的配合,将其移动至污水内,从而可在液下进行工作,电机是固定板上下移动时的动力源,从而可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力,本实用新型具有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螺杆、外螺纹管和u型连接管的连接剖视图。

图4为图2中a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b部放大图。

图6为图3中c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底座1、转盘2、支撑柱3、一号杆3-1、二号杆3-2、支撑板4、电机5、螺杆6、外螺纹管7、u型连接管8、圆形滑轨9、弧形滑块10、一号螺母11、一号限位圈12、二号螺母13、二号限位圈14、伸缩杆15、固定板16、固定圈17、一号箍17-1、二号箍17-2、防滑垫18、一号支撑杆19、二号支撑杆20、凹槽20-1、一号加强杆21、二号加强杆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7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底座1、转盘2、支撑柱3、支撑板4、电机5、螺杆6、外螺纹管7和u型连接管8,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上焊接固定有圆形滑轨9,该圆形滑轨9上等距滑动有数个弧形滑块10,该滑块的上表面分别与转盘2的下表面焊接固定,转盘2左侧壁上表面的前后两端上均焊接固定有支撑柱3,该支撑柱3的上端的左侧设有支撑板4,该支撑板4右侧壁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两侧的支撑柱3焊接固定,支撑板4上表面的前端通过螺栓固定有电机5,该电机5与外部电源连接,且其输出轴穿过支撑板4后,与螺杆6的上端焊接固定,电机5的型号为ys-70ktyz,螺杆6的下端穿过一号螺母11后,插设在外螺纹管7内,螺杆6通过螺纹与一号螺母11旋接,一号螺母11的下侧设有一号限位圈12,该一号限位圈12套设在螺杆6的底端上,且焊接固定,一号螺母11的外周壁与外螺纹管7上端的内侧壁焊接固定,外螺纹管7的下端穿过二号螺母13后,插设在u型连接管8的前端内,外螺纹管7通过螺纹与二号螺母13旋接,二号螺母13的下侧设有二号限位圈14,该二号限位圈14套设在外螺纹管7的底端上,且焊接固定,u型连接管8的后端套设在伸缩杆15上(该伸缩杆与折叠伞的伞杆原理相同),且焊接固定,伸缩杆15的上端固定在支撑板4后端的下表面上,u型连接管8中端的左侧壁上焊接固定有固定板16。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柱3由一号杆3-1和二号杆3-2构成,一号杆3-1上端的左侧壁与支撑板4焊接固定,其下端插设在二号杆3-2内,且通过螺栓固定,二号杆3-2的下端焊接固定在转盘2上,可根据排污泵的高度调节支撑柱3的高度,从而方便安装排污泵。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16左侧壁的上下两端上均焊接固定有固定圈17,该固定圈17均由一号箍17-1和二号箍17-2构成,一号箍17-1和二号箍17-2的后端焊接固定在固定板16上,一号箍17-1的前端通过螺栓与二号箍17-2的前端固定连接,可通过固定圈17进一步地对排污泵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一号箍17-1和二号箍17-2的内侧壁上均粘设固定有防滑垫18,可增加排污泵与一号箍17-1和二号箍17-2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地防滑。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4下表面左侧的中心上通过连接件旋接有一号支撑杆19,该连接件焊接固定在支撑板4的下表面上,其下侧通过螺栓与一号支撑杆19旋接,该一号支撑杆19的另一端插设在二号支撑杆20内,且通过螺栓连接,二号支撑杆20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旋接在转盘2上表面右侧的中心上,该连接件与转盘2的上表面焊接固定,其上侧通过螺栓与二号支撑杆20旋接,可进一步地对支撑板4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二号支撑杆20下侧壁的凹槽20-1内插设有一号加强杆21,该一号加强杆21上端两侧的凸起滑动设置在凹槽20-1两侧壁的滑槽内,该凸起与一号加强杆21的上端为一体式结构,一号加强杆21的下端插设在二号加强杆22内,且通过螺栓固定,二号加强杆22的下端焊接固定在转盘2上表面左侧的中心上,可一号加强杆21和二号加强杆22对二号支撑杆20进行支撑。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先将转盘2通过螺栓固定在液上旁边的地面上,根据排污泵的高度调节好支撑柱3的高度,支撑柱3通过支撑板4带动固定板16到需要的位置,然后将排污泵搬至固定板16左侧的固定圈17位置,将一号箍17-1与二号箍17-2分开,使排污泵位于一号箍17-1和二号箍17-2之间,再将一号箍17-1与二号箍17-2远离固定板16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好,固定好后,手握二号支撑杆20,然后转动转盘2,转盘2带动其上的整体转动,则可带动排污泵转动,移动至液体的上侧,然后启动电机5,电机5带动螺杆6转动,螺杆6带动外螺纹管7转动,外螺纹管7带动u型连接管8向下移动,当u型连接管8内部上端的二号螺母13与二号限位圈14相抵触时,则u型连接管8停止向下移动,外螺纹管7则向下移动,直至排污泵触碰到底部,则停止下移,当外螺纹管7上端的一号螺母11与一号限位圈12相抵触时,则将支撑柱3上的螺栓、一号支撑杆19和二号支撑杆20上的螺栓以及一号加强杆21和二号加强杆22上的螺栓松开,一号杆3-1插入二号杆3-2内,然后再将螺栓一一拧紧,从而可无需人工将其放下,省时省力,当需要将其拉出时,则反向启动电机5即可。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如下:

1、底座1通过螺栓固定在液下上端的地面上,排污泵固定在固定板16的侧面上,通过螺杆6、外螺纹管7和u型连接管8的配合,将其移动至污水内,从而可在液下进行工作;

2、电机5是固定板16上下移动时的动力源,从而可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力;

3、固定板16的左侧壁上固定有固定圈17,可通过固定圈17加强对排污泵的固定,防止其滑落。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