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4318发布日期:2020-03-24 13:30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空压机产生的余热回收不完全,不能自动切换,市场上大多数只回收油的热量,而且回收的转化率不高。而空压机产生的热气基本直接排除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温度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水路装置100;第一水路装置100包括,换热器110、循环水箱120、保温箱130、第一进水管140和第一自动补水阀e1;循环水箱120具有循环出水口121、循环进水口122和再利用出水口123;保温箱130具有保温进水口131和保温出水口132;换热器110包括换热管111和冷却管112;换热管111的两端接入空压机热油管路11;冷却管112的两端通过管路分别与循环出水口121、循环进水口122连通;保温进水口131通过管路与再利用出水口123连通;保温进水口131和再利用出水口123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控制阀160;第一自动补水阀e1设置在第一进水管140的一端,第一进水管140的另一端接入,冷却管112与循环进水口122连接的管路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具有这样的特征:循环水箱120内具有最高水位开关和最低水位开关;当最高水位开关被触发,第一自动补水阀e1关闭;当最低水位开关被触发,第一自动补水阀e1关闭开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循环水箱120内具有温度开关;当循环水箱120内的温度高于温度开关的额定值,控制阀160开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进水管140的一端通过三通接头150接入,冷却管112与循环进水口122连接的管路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水路装置100还包括泵b3、第一进水支管140a和泵b3a;泵b3设置在第一进水管140上,且处于第一自动补水阀e1与三通接头150之间;第一进水支管140a的两端与第一进水管140连通,且并联在泵b3的两端;泵b3a设置在第一进水支管140a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第二水路装置200;第二水路装置200包括,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压缩气体管路220、热风导出气体管路230、第二进水管240、第二自动补水阀e2和第二出水管250;压缩气体管路220的一端与空压机的压缩气体出口连接,另一端通入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进行热交换;热风导出气体管路230的一端与空压机的导风罩热风排出口连接,另一端通入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进行热交换;第二进水管240的一端与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冷却管路进口连通;第二自动补水阀e2设置在第二进水管240的一端;第二出水管250的另一端与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冷却管路出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二水路装置200还包括连接阀e3;第二出水管250的另一端接入冷却管112;连接阀e3设置在第二出水管250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二水路装置200还包括压缩气体回收进口阀e4、压缩气体回收出口阀e5、热风导出气体回收进口阀e6和热风导出气体回收出口阀e7;压缩气体回收进口阀e4设置在压缩气体管路220上,且处于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一个进口处;压缩气体回收出口阀e5设置在压缩气体管路220上,且处于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一个出口处;热风导出气体回收进口阀e6设置在热风导出气体管路230上,且处于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另一个进口处;热风导出气体回收出口阀e7设置在热风导出气体管路230上,且处于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另一个出口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二水路装置200还包括压缩气体旁路260、压缩气体旁路阀门e9、热风导出气体旁路270和热风导出气体旁路阀门e8;压缩气体旁路260的两端与压缩气体管路220连通,且并联在压缩气体回收进口阀e4、压缩气体回收出口阀e5的外侧;压缩气体旁路阀门e9设置在压缩气体旁路260上;热风导出气体旁路270的两端与热风导出气体管路230连通,且并联在热风导出气体回收进口阀e6、热风导出气体回收出口阀e7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二水路装置200还包括泵b4、第二进水支管240a和泵b4a;泵b4设置在第二进水管240上;第二进水支管240a的两端与第二进水管240连通,且并联在泵b4的两端;泵b4a设置在第二进水支管240a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零加热成本:利用空压机的排到环境中的热量来产生热水,回收效率可达机组输入功率的65%左右;利于空压机的散热:减少散热所需要的功耗,利于空压机的平稳运行,延长空压机的使用寿命;三路自动热能回收系统,可回收排出气体和热风导出的余热回收,可回收油路的余热回收,保证余热回收率达到90%,实现能源再利用,达到节能环保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的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的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水路装置100。第一水路装置100包括:换热器110、循环水箱120、保温箱130、第一进水管140、第一自动补水阀e1、泵b3、第一进水支管140a和泵b3a。

循环水箱120具有循环出水口121、循环进水口122和再利用出水口123。保温箱130具有保温进水口131和保温出水口132。

换热器110包括换热管111和冷却管112;换热管111的两端接入空压机热油管路11,即空压机的热油管路中的油进入板式换热器100进行热交换后,再回流进入空压机中。空压机热油管路11可以设置阀门f,正常工作状态下,阀门f处于常开状态;当空压机热油管路11与板式换热器110需要断开时,阀门f可以关闭,适用于维修或长时间停机不使用状态。冷却管112的两端通过管路分别与循环出水口121、循环进水口连通122,实现循环水箱120内的水循环进入板式热交换器110内进行热交换,对空压机的油进行降温。

保温进水口131通过管路与再利用出水口123连通。保温进水口131和再利用出水口123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电动控制阀160和泵b2。泵b2工作,驱动循环水箱120流入保温箱130内。

第一自动补水阀e1设置在第一进水管140的一端,第一进水管140的另一端通过三通接头150接入,冷却管112与循环进水口122连接的管路上,提供循环水的供给。泵b3设置在第一进水管140上,且处于第一自动补水阀e1与三通接头150之间;驱动自来水进入循环水箱120内。第一进水支管140a的两端与第一进水管140连通,且并联在泵b3的两端;泵b3a设置在第一进水支管140a上,起到备用作用,可以与泵b3轮流使用或者b3需要检测或维修的时候进行使用。冷却管112的出水口与三通接头150之间的管路可以设置泵b1,驱动冷却管112里的水循环流动。

循环水箱120内具有最高水位开关和最低水位开关;当最高水位开关被触发,第一自动补水阀e1关闭;当最低水位开关被触发,第一自动补水阀e1关闭开启。循环水箱120内具有温度开关。当循环水箱120内的温度高于温度开关的额定值,控制阀160开启。

本实施例中,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二水路装置200。第二水路装置200包括,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压缩气体管路220、热风导出气体管路230、第二进水管240、第二自动补水阀e2、第二出水管250、压缩气体回收进口阀e4、压缩气体回收出口阀e5、热风导出气体回收进口阀e6和热风导出气体回收出口阀e7、压缩气体旁路260、压缩气体旁路阀门e9、热风导出气体旁路270、热风导出气体旁路阀门e8、泵b4、第二进水支管240a和泵b4a。

压缩气体管路220的一端与空压机10的压缩气体出口连接,另一端通入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进行热交换;完成热交换后排入大气。热风导出气体管路230的一端与空压机10的导风罩热风排出口连接,另一端通入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进行热交换;完成热交换后排入大气。压缩气体回收进口阀e4设置在压缩气体管路220上,且处于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一个进口处。压缩气体管路220、热风导出气体管路230上可以设置阀门f,正常工作状态下,阀门f处于常开状态;当压缩气体管路220、热风导出气体管路230需要断开时,阀门f可以关闭,适用于维修或长时间停机不使用状态。

压缩气体回收进口阀e4设置在压缩气体管路220上,且处于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一个进口处。压缩气体回收出口阀e5设置在压缩气体管路220上,且处于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一个出口处。热风导出气体回收进口阀e6设置在热风导出气体管路230上,且处于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另一个进口处。热风导出气体回收出口阀e7设置在热风导出气体管路230上,且处于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另一个出口处。压缩气体旁路260的两端与压缩气体管路220连通,且并联在压缩气体回收进口阀e4、压缩气体回收出口阀e5的外侧。压缩气体旁路阀门e9设置在压缩气体旁路260上。热风导出气体旁路270的两端与热风导出气体管路230连通,且并联在热风导出气体回收进口阀e6、热风导出气体回收出口阀e7的外侧。

空压机10排除的压缩气体需要进行气体余热回收时,关闭压缩气体旁路阀门e9,开启压缩气体回收进口阀e4、压缩气体回收出口阀e5,此时,空压机10排除的压缩气体经过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进行热交换之后排入大气。当空压机排除的压缩气体需要快速排除时,开启压缩气体旁路阀门e9,关闭压缩气体回收进口阀e4、压缩气体回收出口阀e5,此时,空压机10排除的压缩气体,不经过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通过压缩气体旁路260直通大气。

同样的,空压机10排除的热风导出气体需要进行气体余热回收时,关闭热风导出气体旁路阀门e8,开启热风导出气体回收进口阀e6、热风导出气体回收出口阀e7,此时,空压机10排除的热风导出气体经过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进行热交换之后排入大气。当空压机排除的热风导出气体需要快速排除时,开启热风导出气体旁路阀门e8,关闭热风导出气体回收进口阀e6、热风导出气体回收出口阀e7,此时,空压机10排除的热风导出气体,不经过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通过热风导出气体旁路270直通大气。

第二进水管240的一端与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冷却管路进口连通。第二自动补水阀e2设置在第二进水管240的一端;第二出水管250的另一端与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冷却管路出口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二水路装置200还包括连接阀e3;第二出水管250的另一端接入冷却管112;连接阀e3设置在第二出水管250上。一般来说气体的热交换率低于液体的热交换率,也就是说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出水口的水温必然低于板式换热器110的冷水管112的出水温度,那么可以将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的冷却水通入板式换热器110的冷水管112内,进行再利用。

泵b4设置在第二进水管240上;第二进水支管240a的两端与第二进水管240连通,且并联在泵b4的两端。泵b4a设置在第二进水支管240a上,起到备用作用,可以与泵b4轮流使用或者b4需要检测或维修的时候进行使用。

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1、空压机的气路有二路:

一路:空压机10的压缩气体通过压缩气体管路220后,进入气体余热回收装置210进行换热后,排入大气;此时压缩气体旁路阀门e9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气体回收进口阀e4、压缩气体回收出口阀e5处于开启状态。

当空压机10的压缩气体需要直排入大气时,压缩气体旁路阀门e9开启,压缩气体回收进口阀e4、压缩气体回收出口阀e5关闭,空压机10的压缩气体通过压缩气体管路220、压缩气体旁路260直排大气。

另一路:空压机10的导风罩排出的热风通过热风导出气体管路230,进入经过气体换热装置210进行换热后,排入大气;此时,热风导出气体旁路阀门e8处于关闭状态,热风导出气体回收进口阀e6和热风导出气体回收出口阀e7处于开启状态。

同样的当空压机10的导风罩排出的热风需要直排入大气时,热风导出气体旁路阀门e8开启,热风导出气体回收进口阀e6和热风导出气体回收出口阀e7关闭;空压机10的导风罩排出的热风通过气体管路230、热风导出气体旁路270直排大气。

2、空压机的油路:

空压机10的油经过空压机热油管路11进入板式换热器110的换热管111与冷却管112的循环水进行换热,再通过空压机热油管路11进入空压机10内不断循环。

3、第一水路装置的水路

自来水一经过第一自动排水阀e1到泵b3或泵b3a,再通过三通接头150后从循环进水口122进入循环水箱120中,即进入第一水路循环中。当循环水箱120液位到最高水位开关的位置,第一自动补水阀e1关闭(此时第二自动补水阀e2是关闭状态),泵b3或泵b3a停止,泵b1处于开启状态。

循环水箱120的水经过不停地循环,进入板式换热器110的冷却管112内进行热交换。当循环水箱120的温度达到温度开关的额定值,泵b1停止,电动控制阀m打开,泵b2开始启动,循环水箱120水慢慢流向保温箱120中,供其他需要热水的设备或装置使用。

当循环水箱120的液位到达最低水位开关的位置,电动控制阀m关闭,泵b2停止,第一自动补水阀e1打开,开始恒压补水,如此循环。4、第二水路装置的水路

自来水二接通,第二自动补水阀e2打开,泵b4或泵b4启动,连接阀e3、压缩气体回收进口阀e4、压缩气体回收出口阀e5、热风导出气体回收进口阀e6、热风导出气体回收出口阀e7打开,压缩气体旁路阀门e9、热风导出气体旁路阀门e8关闭。此时,自来水二经过泵b4或泵b4进入气体余热回收装置进行热交换后,通过连接阀e3进入第一水路装置的冷却管中,再进行热交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设置在管路上的阀可以通过人工操作进行开启关闭,或者可以通过联动开关设置实现联动,或者采用智能系统控制,均可实现本实施例中空压机热能再利用循环系统的功能。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