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62770发布日期:2020-06-12 14:00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空气净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风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型汽车也开始大众化,进而人们开始追求汽车的舒适度,所以汽车空调对于汽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汽车空调来调节车内的温度和冷暖,满足了人们一定的舒适度需要。由于车内环境相对较为封闭,车内的空气质量和温度直接影响了乘坐人员的健康和舒适感。

车内空气质量会受到车外环境的污染,如pm2.5,亦会由汽车内饰产生,如车辆在新出厂或烈日暴晒之后,汽车内饰容易释放有毒空气如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从而影响乘坐人员的健康,特别是,夏日车辆处于暴晒状态下,当外界气温在35℃时,车内平均温度在55℃左右,当外界气温在39℃时,车内测出的最高温度可达62℃,车内高温非常影响乘坐人员的舒适感,同时也会加剧汽车内饰中有毒空气的挥发,而汽车空调并不能使车内温度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亦无法对车内环境进行净化。

现有技术中有一些产品厂家研发车载空气净化器,但车载空气净化器在车内放置或安装困难,且仅能对车内的空气进行过滤,也无法实现车内空气的快速降温。为了避免装在车内减少车内空间,或者是避免装在车顶外增加车辆的高度或增高了汽车抛物的风险,现有技术也有一部分装在车辆的天窗口处的净化装置,通过风机将车内的空气排出车外,但由于天窗口处的空间有限,净化装置太厚会影响驾驶人员的乘坐感受,而净化装置又受风机厚度的影响很难做薄,做薄后的风机的出风风量和出风效率又会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出风风量大的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风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新风净化装置的风机,包括蜗壳、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一个进风端面、两个出风侧面,所述蜗壳内设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包括与叶轮的外周相切的第一边以及平直设置的第二边,所述第一边与第二边配合构成的出风通道沿垂直于出风方向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蜗壳对应出风通道凹陷设有出风槽,所述出风槽垂直于出风方向的横截面积沿出风方向逐渐增大。

优选的,两个出风侧面及出风通道沿循环风机的中心中心对称设置。

所述叶轮包括与转轴链接的转动部、叶片,所述叶片为多个且环绕转动部构成环形,每个叶片均为梯形且具有弧度,所述梯形的上底与转动部连接,所述梯形的下底一侧相连构成圆环。

优选的,所述叶片包括靠近风机轴线的第一腰边以及与圆环连接的第二腰边,所述叶片由中线向第一腰边和第二腰边的厚度均逐渐减小,且在第二腰边处,叶片的厚度由上底向下底方向逐渐减小。

优选的,所述叶片的个数为6~12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叶轮旋转,空气从进风端面进入,从出风侧面压出,通过将第一边设置为与叶轮的外周相切第二边设置平直,出风通道垂直于出风方向的横截面积沿出风方向逐渐增大,从而实现大流量的出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辆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入天窗的框架体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净化出风口设置在下端面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另一方向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去掉上盖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在净化腔室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净化出风口设置在侧面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另一方向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7剖切循环腔室和净化腔室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滤网拆卸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滤网盖板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循环风机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13为循环风机去掉一部分蜗壳后的结构主视图。

图14为循环风机的叶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本体;1.1、上盖;1.2、下盖;1.3、挡边;1.3.1、胶条;1.4、铰接槽;1.4.1、卡槽;1.5、第二凹槽;1.6、托架;2、循环腔室;2.1、循环风机;2.2、循环出风导流面;2.3、线路腔;3、净化腔室;3.1、净化风机;3.1.1、蜗壳;3.1.1.1、进风端面;3.1.1.2、出风侧面;3.1.1.3、出风槽;3.1.1.4、第一边;3.1.1.5、第二边;3.1.2、叶轮;3.1.2.1、转动部;3.1.2.2、叶片;3.1.2.3、圆环;3.1.2.4、下底;3.1.2.5、上底;3.1.2.6、第一腰边;3.1.2.7、第二腰边;3.2、滤网;3.3、过滤腔;3.4、滤网盖板;3.4.1、铰接柱;3.4.2、连接块;3.4.3、第一凹槽;3.4.4、顶块;4、循环进风口;5、循环出风口;6、净化进风口;7、净化出风口;8、框架体;8.1、车顶内饰板;8.2、天窗框架;8.3、天窗盖板;8.4、增压风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本申请中的上、下、侧面如无特殊说明,一般指的是本体安装在天窗口之后所呈现的上、下位置的概念。

如图1~14所示,

一种新风净化装置,它包括一扁平状的本体1,本体1内设有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循环腔室2与净化腔室3隔断,循环腔室2内设有若干个循环风机2.1,净化腔室3内设有若干个净化风机3.1和若干个滤网3.2,

本体1位于循环腔室2的下端面设有循环进风口4,本体1位于循环腔室2的上端面设有循环出风口5,本体1位于净化腔室3的上端面设有净化进风口6,本体1位于净化腔室3的下端面或侧面设有净化出风口7,

循环风机2.1的进风端与循环进风口4连通,循环风机2.1的出风端与循环出风口5连通,

净化风机3.1的进风端与净化进风口6连通,净化风机3.1的出风端与净化出风口7连通,

滤网3.2设置在净化风机3.1的进风端与净化进风口6之间或净化风机3.1的端与净化出风口7之间。

本体1安装在车辆天窗口的框架体8处且将天窗口与车内空间隔断,天窗口的天窗盖板8.3关闭时,本体1与天窗盖板8.3之间构成增压风腔8.4,循环腔室2将车内的空气压入增压风腔8.4内,净化腔室3将增压风腔8.4的空气通过滤网3.2过滤后流动回车内。

滤网3.2可以如图2中所示设置在净化风机3.1的进风端处,亦可以如图5和图10所示设置在净化风机3.1的出风端处。

新风净化装置具有两个工作模式:

新风模式,天窗盖板8.3打开,循环腔室2能够通过天窗口连通车辆内部和外部,以将车辆内部的空气排出;

净化模式,天窗盖板8.3关闭,循环腔室2能够通过本体1上端面与关闭的天窗盖板8.3之间形成的增压风腔8.4与净化腔室3相连通,以将车辆内部空气从循环腔室2引流至增压风腔8.4进行增压后经净化腔室3净化后重新进入车辆内部。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车载净化器只在自身产品周围很小的范围内做净化,车内空气流动速度较慢,净化效率很低的现状。本实用新型在净化模式下,可利用设置在本体1内的循环腔室2、净化腔室3和设置在本体1外的增压腔室三者之间形成有机配合,即净化模式下,天窗盖板8.3关闭,循环风机2.1将车内空气从设置在本体1下端面的循环进风口4引入循环腔室2,并从设置在本体1上端面循环出风口5进入增压风腔8.4,通过增压风腔8.4增压后,从设置在本体1上端面的净化进风口6进入净化腔室3,并通过设置在净化腔室3内的滤网3.2进行净化后通过设置在净化腔室3的下端面或侧面的净化出风口7重新进入车内,形成一个大的循环,如图1中箭头标识的车内空气流动示意,大大加快了车内空气的流动速度,净化效率大幅提升。

其中,净化装置也可以只设置循环腔室2,新风净化装置即成为一个仅具有将车内空气向车外排出的循环机构,或者只设置净化腔室3,新风净化装置即成为一个仅具有将车内空气通过滤网3.2进行净化的净化机构。

循环风机2.1的数量可以为若干个,图示中为两个,净化风机3.1的数量可以为若干个,图示中为一个。

循环风机2.1可以为轴流风机(也叫直流风机),驱动空气从本体1的下端面朝本体1的上端面流动,净化风机3.1也可以为轴流风机(也叫直流风机),驱动空气从本体1的上端面朝本体1的下端面流动。

循环风机2.1为涡流风机,循环风机2.1为端面进风、侧面出风,循环风机2.1的进风端面与循环进风口4相抵,循环风机2.1的出风侧面与循环出风口5之间设有用于将空气导流至循环出风口5的循环出风导流面2.2,循环出风导流面2.2为弧形以将空气由循环风机2.1的径向转向至朝向本体1上端面方向。

两个相邻的循环风机2.1的出风侧面处的两个循环出风导流面2.2与本体1构成用于安装控制处理器的电路板的线路腔2.3。

两个循环风机2.1均为两侧出风,在本体1上布置为沿本体1轴线对称设置,循环出风口5为四个,两个在本体1的中心,两个在本体1的两侧。

净化风机3.1为涡流风机,净化风机3.1为端面进风、侧面出风,净化风机3.1的出风侧面与净化出风口7之间构成过滤腔3.3,滤网3.2设置在过滤腔3.3内。

通过将净化风机3.1设置为涡流风机可以使得滤网3.2设置在风机的侧面,保证风机的净化效率,且不会额外增加净化装置的整体厚度。

净化风机3.1的数量为一个,设置在本体1的轴线处,净化风机3.1的出风侧面为两个,两个出风侧面出均设有过滤腔3.3,过滤腔3.3内有滤网3.2,过滤腔3.3与净化出风口7连通。

循环风机2.1,包括蜗壳3.1.1、叶轮3.1.2,其特征在于:蜗壳3.1.1包括一个进风端面3.1.1.1、两个出风侧面3.1.1.2,蜗壳3.1.1内设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包括与叶轮3.1.2的外周相切的第一边3.1.1.4以及平直设置的第二边3.1.1.5,第一边3.1.1.4与第二边3.1.1.5配合构成的出风通道沿垂直于出风方向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如图13所示,x表示的箭头方向为出风方向,出风通道垂直于x方向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叶轮3.1.2旋转,空气从进风端面3.1.1.1进入,从出风侧面3.1.1.2压出,由于第一边3.1.1.4对应叶轮3.1.2的外周切线方向,第二边3.1.1.5平直设置,出风通道垂直于出风方向的横截面积沿出风方向逐渐增大,可以使得空气在出风通道风量增大,实现大流量出风。

蜗壳3.1.1对应出风通道凹陷设有出风槽3.1.1.3,出风槽3.1.1.3垂直于出风方向的横截面积沿出风方向逐渐增大。

出风槽3.1.1.3的形状与出风通道的形状一致,且凹陷设置在蜗壳3.1.1对应出风通道的面上,可以使得出风通道内的空气总量增大,且出风槽3.1.1.3可以同样辅助出风通道对其内的空气增量,进一步实现大流量出风。

两个出风侧面3.1.1.2及出风通道沿循环风机2.1的中心中心对称设置。

中心对称设计的出风侧面3.1.1.2可以使得叶轮3.1.2转出的空气间隔180°从两侧送出,减小空气在蜗壳3.1.1内的碰撞损耗。

叶轮3.1.2包括与转轴链接的转动部3.1.2.1、叶片3.1.2.2,叶片3.1.2.2为多个且环绕转动部3.1.2.1构成环形,每个叶片3.1.2.2均为梯形且具有弧度,梯形的上底3.1.2.5与转动部3.1.2.1连接,梯形的下底3.1.2.4一侧相连构成圆环3.1.2.3。

此处的上底3.1.2.5指的是梯形较短的底边,下底3.1.2.4指的是梯形较长的底边。

叶片3.1.2.2上底3.1.2.5与转动部3.1.2.1连接固定、叶片3.1.2.2的下底3.1.2.4通过圆环3.1.2.3连接,可以提高叶片3.1.2.2固定的稳定性。

叶片3.1.2.2包括靠近风机轴线的第一腰边3.1.2.6以及与圆环3.1.2.3连接的第二腰边3.1.2.7,叶片3.1.2.2由中线向第一腰边3.1.2.6和第二腰边3.1.2.7的厚度均逐渐减小,且在第二腰边3.1.2.7处,叶片3.1.2.2的厚度由上底3.1.2.5向下底3.1.2.4方向逐渐减小。

叶片3.1.2.2由中线向第一腰边3.1.2.6和第二腰边3.1.2.7的厚度均逐渐减小,相邻叶片3.1.2.2之间的横截面积中间小两端大,故使得流经的空气在叶片3.1.2.2的中间端实现压缩,从而提高送出的空气的风速,实现大流量的输出,且在第二腰边3.1.2.7处,叶片3.1.2.2的厚度由上底3.1.2.5向下底3.1.2.4方向逐渐减小,即在叶片3.1.2.2的外端,供空气经过的横截面积进一步增大,从而进一步提高出风的风速,实现大流量的空气输出。

循环出风导流面2.2用于将空气由循环风机2.1的出风侧面导流至循环出风口5处,减小风压损耗。

净化出风口7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下端面,如图3~图6所示,滤网3.2与净化出风口7相抵,净化风机3.1的出风侧面导流至滤网3.2的上端,过滤后从下端的净化出风口7吹出,净化后的风可以朝下向正副驾驶位置吹动,提高驾驶人的凉爽感受,

净化出风口7也可以设置在本体1的侧面,如图8~图10所示,净化出风口7斜向朝向车辆后部吹动,一方面,可以将净化后的空气远离循环风机2.1的进风口,避免重复净化,另一方面,净化后的空气朝后排吹动,如图10箭头标示的空气循环,增大了整个车内空气循环的范围,提高车内空气净化度,也同时考虑到一般的乘用车正副驾驶座的空调相较于后排乘坐人员更为凉爽,净化后的空气可以提升后排乘坐人员的凉爽感受。

其中,本体1的上端面设有用于供滤网3.2取出的开口,本体1位于开口处设有滤网盖板3.4,滤网盖板3.4与本体1可拆式连接。

滤网3.2在长期使用之后需要更换,为了拆装方便,又为了能让滤网3.2固定牢固,故采用由上至下安装的方式,通过螺钉拆卸本体1上端面的滤网盖板3.4,再将滤网3.2由上至下装入,相较于别的滤网3.2的安装方式,滤网3.2在安装之后亦可以自重作用下稳定固定在本体1内,并且由于本体1的下端面为车内乘客可见的视觉面,将开口设置在上端面可以避免视觉面过于杂乱,保证一定的整体性。

滤网盖板3.4与本体1可拆式连接指的是,滤网盖板3.4一侧设有铰接柱3.4.1,本体1设有与铰接柱3.4.1配合的铰接槽1.4,滤网盖板3.4另一侧设有连接块3.4.2,连接块3.4.2内设有沉孔,本体1对应沉孔位置设有螺纹孔,连接块3.4.2与本体1通过螺钉连接。

滤网盖板3.4通过一侧的铰接柱3.4.1与本体1的铰接槽1.4配合,在拆除滤网3.2时,滤网盖板3.4可以相对本体1转动并搭在本体1上而不与本体1分离,避免滤网盖板3.4掉落,通过另一侧的螺钉拆装即可完成滤网盖板3.4的打开或关闭,操作方便。

铰接槽1.4设有供铰接柱3.4.1卡入的卡槽1.4.1,卡槽1.4.1的设置方向与螺钉安装方向垂直。

铰接柱3.4.1卡入卡槽1.4.1即可完成滤网盖板3.4的铰接安装,且卡槽1.4.1设置方向与螺钉安装方向垂直,在滤网盖板3.4通过螺钉固定之后,滤网盖板3.4铰接侧的解除配合方向与滤网盖板3.4固定侧的解除配合方向垂直,可以使得滤网盖板3.4固定后不会意外从本体1内脱出。

滤网盖板3.4与本体1的贴合面处设有密封圈。

密封圈可以使得避免空气从滤网盖板3.4与本体1的空隙中逃出。

滤网盖板3.4在贴合面处内凹设有第一凹槽3.4.3,本体1在贴合面处内凹设有第二凹槽1.5,第一凹槽3.4.3和第二凹槽1.5配合构成用于容置密封圈的密封槽。

第一凹槽3.4.3和第二凹槽1.5配合构成密封槽,使得密封圈安装方便,且密封圈在长期使用老化之后也可供更换,更换仅需打开滤网盖板3.4即可,更换方便。

本体1内设有用于供滤网3.2置入的过滤腔,过滤腔的下部设有托架1.6,托架1.6与滤网3.2的下端面相抵,滤网盖板3.4朝向滤网3.2的上端面设有若干个顶块3.4.4,滤网盖板3.4装入本体1后顶块3.4.4将滤网3.2压合在托架1.6上。

滤网3.2安装方便,仅需要将滤网3.2置入托架1.6上,然后固定滤网盖板3.4即可,托架1.6与顶块3.4.4配合将滤网3.2限位在过滤腔内,安装过程简单,且可以使得滤网3.2安装稳固可靠,设置顶块3.4.4又保留了净化风机3.1的出风口与滤网3.2之间的间隙,使得空气可以从顶块3.4.4之间的间隙通过滤网3.2过滤后最终从净化出风口7流出。

其中,本体1包括上盖1.1、下盖1.2,上盖1.1与下盖1.2配合构成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

上盖1.1、下盖1.2构成本体1,从而使本体1内的部件安装更为方便。

其中,如图10所示,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均设置在上盖1.1内,下盖1.2覆盖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设置。

将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设置在上盖1.1,相关部件如循环风机2.1、净化风机3.1、滤网3.2均固定在上盖1.1内,成为一个标准件,而下盖1.2根据天窗口的尺寸进行调整,以适配不同车型的天窗口的装配需要。

其中,下盖1.2由软性材料制作。

下盖1.2由软性材料制作,可以使得下盖1.2与车顶内饰板8.1更为贴合,减小本体1装入天窗口后下盖1.2与车顶内饰板8.1之间的缝隙。

其中,如图5所示,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均设置在下盖1.2内,上盖1.1覆盖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设置。

将循环腔室2和净化腔室3设置在下盖1.2,相关部件如循环风机2.1、净化风机3.1、滤网3.2随之固定在下盖1.2内,本体1装入天窗口后,相关部件可以在自重作用下牢固地固定在下盖1.2处。

其中,挡边1.3与下盖1.2一体式成型设置。

挡边1.3与下盖1.2一体式成型设置,加工方便。

挡边1.3由弹性材料制作构成。

挡边1.3由弹性材料制作后,可以挤压变形后与车顶内饰板8.1的面配合以减小缝隙。

其中,挡边1.3外包覆由弹性材料制作的裙边。

挡边1.3可以为设置在本体1外的一圈凸起,再在挡边1.3上成型一圈弹性材料制作的裙边,弹性的裙边可以与车顶内饰板8.1配合,弹性变形后减小挡边1.3与框架配合的缝隙。

裙边与车顶内饰板8.1设置的控制台的形状一致,弹性的裙边可以遮挡本体1安装之后与控制台之间的缝隙。

其中,挡边1.3与车顶内饰板8.1之间设有胶条1.3.1。

设置胶条1.3.1,可以封堵挡边1.3与车顶内饰板8.1之间的缝隙,提高美观性。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