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降温冷却水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33790发布日期:2020-06-02 19:13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降温冷却水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水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向降温冷却水泵。



背景技术:

冷却水泵适用于高压运行系统中输送清水或物理化学性质的液体,如高层建筑给水、锅炉给水、暖通制冷循环、浴室等冷暖水循环增压及设备配套,消防系统等输送或管道增压之用,现有的冷却水泵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水泵自身散热较慢在长时间高速运转后,自身累积较多的热量,影响使用性能,没有配套的过滤装置,容易造成泵壳内部阻塞造成异响,影响叶轮旋转,冷却液降温速率慢,降温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双向降温冷却水泵,可以对水泵进行散热,延长使用寿命,设置有配套的过滤装置,避免造成泵壳内部阻塞,冷却液降温速率块,降温效率高,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向降温冷却水泵,包括水箱和冷却单元;

水箱:所述水箱的内部设置有主体,水箱的上表面右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水箱的上表面中部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上表面设置有水泵主体,水泵主体的输出轴设置有叶轮,水泵主体的输出轴外表面通过密封件设置有泵壳,泵壳与叶轮配合设置,泵壳的左端进水口处设置有第二进水管,泵壳的下端出水口处设置有出水管,水箱的上表面远离支撑座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板;

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包括第二风扇、散热孔、水槽、蜂窝散热板和漏水孔,所述蜂窝散热板设置于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散热孔均匀分布于蜂窝散热板内部,水槽设置于蜂窝散热板的上表面,漏水孔均匀分布于水槽内部,漏水孔与水槽中部设置的通风孔配合设置,所述第二风扇的上表面设置有转轴,转轴的中部通过轴承连接有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远离水泵主体的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水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风扇与水槽中部设置的通风孔配合设置。

其中:还包括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设置于水箱的前侧外表面,控制开关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控制开关的输出端电连接水泵主体的输入端,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配合设置于水槽的侧面,冷却液通过水槽底部的漏水孔向下渗漏至蜂窝散热板,在蜂窝散热板表面与空气进行散热,同时,水泵主体的输出轴的带动第一锥齿轮旋转,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旋转,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二风扇旋转进行吹风,加快了蜂窝散热板表面的冷却液与空气的热交换速率,冷却液先通过滤芯的过滤然后被输送至泵壳,避免泵壳内部堆积杂质影响叶轮转动,另外,水泵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散热翅片进行散热,第一散热扇在水泵主体的输出轴的带动作用下向水泵主体吹风进行散热,能有效防止水泵主体温度过高而影响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散热扇和散热翅片,所述第一散热扇与水泵主体的输出轴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散热扇设置于泵壳远离水泵主体的一侧,散热翅片均匀设置于水泵主体的外表面,第一散热扇与散热翅片配合设置第一散热扇和散热翅片配合设置对水泵主体进行散热,避免由于水泵主体温度过高而影响使用是寿命。

进一步的,还包括滤筒、滤芯和第一进水管,所述滤筒设置于第二进水管的进水口下端,第二进水管的进水口与滤筒的内部连通,所述滤芯设置于滤筒的内部,滤芯为下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滤芯的下表面与滤筒的进水口配合设置,第一进水管的出水口与滤筒的进水口固定连接,第一进水管的进水口设置于水箱的下端,滤筒和滤芯配合设置对进入泵壳的冷却液进行过滤,防止由于冷却液中混入杂质或机械磨损碎屑阻塞泵壳,导致叶轮停转。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设置于水泵主体的输出轴末端,第二锥齿轮设置于转轴的上表面中心处,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啮合连接,水泵主体的输出轴带动第一锥齿轮旋转,第一锥齿轮通过转轴带动第二风扇旋转,进而对冷却液进行吹风散热,加快了冷却效率,提高了冷却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水泵主体的输出轴为两个且对称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双向降温冷却水泵,具有以下好处:

1、冷却液通过水槽底部的漏水孔向下渗漏至蜂窝散热板,在蜂窝散热板表面与空气进行散热,同时,水泵主体的输出轴的带动第一锥齿轮旋转,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旋转,进而通过转轴带动第二风扇旋转进行吹风,加快了蜂窝散热板表面的冷却液与空气的热交换速率。

2、冷却液先通过滤芯的过滤然后被输送至泵壳,避免泵壳内部堆积杂质影响叶轮转动。

3、水泵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散热翅片进行散热,第一散热扇在水泵主体的输出轴的带动作用下向水泵主体吹风进行散热,能有效防止水泵主体温度过高而影响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剖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2水箱、3控制开关、4支撑座、5滤筒、6冷却单元、601第二风扇、602散热孔、603水槽、604蜂窝散热板、605漏水孔、7转轴、8第一锥齿轮、9第二锥齿轮、10出水管、11泵壳、12水泵主体、13散热翅片、14第二支撑板、15第一进水管、16第一支撑板、17第一散热扇、18叶轮、19滤芯、20第二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双向降温冷却水泵,包括水箱2和冷却单元6;

水箱2:水箱2的内部设置有主体1,水箱2的上表面右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板16,水箱2的上表面中部设置有支撑座4,支撑座4的上表面设置有水泵主体12,水泵主体12的输出轴为两个且对称分布,水泵主体12的输出轴设置有叶轮18,水泵主体12的输出轴外表面通过密封件设置有泵壳11,泵壳11与叶轮18配合设置,泵壳11的左端进水口处设置有第二进水管20,泵壳11的下端出水口处设置有出水管10,水箱2的上表面远离支撑座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板16。

冷却单元6:冷却单元6包括第二风扇601、散热孔602、水槽603、蜂窝散热板604和漏水孔605,蜂窝散热板604设置于第一支撑板16的上表面,散热孔602均匀分布于蜂窝散热板604内部,水槽603设置于蜂窝散热板604的上表面,漏水孔605均匀分布于水槽603内部,漏水孔605与水槽603中部设置的通风孔配合设置,第二风扇601的上表面设置有转轴7,转轴7的中部通过轴承连接有第二支撑板14,第二支撑板14远离水泵主体12的一端通过连接板与水箱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二风扇601与水槽603中部设置的通风孔配合设置,冷却液被输送至水槽603内,通过水槽603底部的漏水孔605向下渗漏至蜂窝散热板604,在蜂窝散热板604表面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同时,第二风扇601加快了蜂窝散热板604表面的冷却液与空气的热交换速率,使冷却液降温更快,效率更高。

其中:还包括第一散热扇17、散热翅片13、滤筒5、滤芯19、第一进水管15、第一锥齿轮8和第二锥齿轮9,第一散热扇17与水泵主体12的输出轴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散热扇17设置于泵壳11远离水泵主体12的一侧,散热翅片13均匀设置于水泵主体12的外表面,第一散热扇17与散热翅片13配合设置第一散热扇17和散热翅片13配合设置对水泵主体12进行散热,避免由于水泵主体12温度过高而影响使用是寿命。滤筒5设置于第二进水管20的进水口下端,第二进水管20的进水口与滤筒5的内部连通,滤芯19设置于滤筒5的内部,滤芯19为下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滤芯19的下表面与滤筒5的进水口配合设置,第一进水管15的出水口与滤筒5的进水口固定连接,第一进水管15的进水口设置于水箱2的下端,滤筒5和滤芯19配合设置对进入泵壳11的冷却液进行过滤,防止由于冷却液中混入杂质或机械磨损碎屑阻塞泵壳11,导致叶轮18停转。第一锥齿轮8设置于水泵主体12的输出轴末端,第二锥齿轮9设置于转轴7的上表面中心处,第一锥齿轮8和第二锥齿轮9啮合连接,水泵主体12的输出轴带动第一锥齿轮8旋转,第一锥齿轮8通过转轴7带动第二风扇601旋转,进而对冷却液进行吹风散热,加快了冷却效率,提高了冷却效果。

其中:还包括控制开关3,控制开关3设置于水箱2的前侧外表面,控制开关3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控制开关3的输出端电连接水泵主体12的输入端,出水管10的出水口配合设置于水槽603的侧面。

在使用时:控制开关3打开水泵主体12带动旋转轴旋转,水泵主体12的旋转轴同时带动叶轮18、第一散热扇17和第一锥齿轮8工作,叶轮18通过泵壳11将与主体1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抽至滤筒5的内部,经过滤芯19的过滤后沿第二进水管20输送至泵壳11,然后通过出水管10输送至水槽603的内部,进而通过水槽603底部的漏水孔605向下渗漏至蜂窝散热板604,在蜂窝散热板604表面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同时,第一锥齿轮8带动第二锥齿轮9旋转,进而通过转轴7带动第二风扇601旋转,加快了蜂窝散热板604表面的冷却液与空气的热交换速率,另外,第一散热扇17在水泵主体12的输出轴的带动作用下向水泵主体12吹风进行散热,防止水泵主体12温度过高。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水泵主体12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自由配置,建议选用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y2系列双轴伸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开关3控制水泵主体12工作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方法。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