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放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0974发布日期:2020-06-05 19:03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充放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气产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充气产品的充放气装置。



背景技术:

充气床垫等充气产品,由于体积较大,难以通过人力进行充放气,故一般都配置有带电动泵的充放气装置来进行充放气。为了使用更加方便,一些充气床垫以内置的方式将充放气装置安装在充气本体上。

这种内置式的充放气装置主要通过电动泵的气道转换来实现充气与放气的切换。然而,由于电动泵不能被取出而为其它充气产品进行充放气,这种充放气装置使用不够灵活。

目前,已经开发出带有可拆卸电动泵的充放气装置,这种充放气装置的电动泵可以取出并可以通过调转电动泵的方向来实现充气和放气的切换。但这种充放气装置仍存在易造成误操作等问题。

因此,有需求开发新型的充放气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充放气装置,这种充放气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充放气与停止状态对应电动泵处于两个位置,不易造成误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充放气装置,所述充放气装置适于安装到充气产品,所述充放气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于所述充气产品上且包括用于与充气产品内部流体连通的开口;阀门,所述阀门设置于所述外壳上以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以及电动泵,所述电动泵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电动泵包括分别位于其轴向两端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其中,所述电动泵适于沿其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电动泵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阀门被关闭,所述电动泵适于被调转而使得所述进气口或者所述出气口面对所述阀门;当所述电动泵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阀门被打开,基于所述进气口或者所述出气口面对所述阀门,所述电动泵适于对所述充气产品进行放气或者充气。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泵适于被旋转而沿其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泵包括凸点,所述外壳包括导轨,所述凸点适于在所述导轨内移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泵包括对置的凸点,所述外壳包括对置的导轨,所述对置的凸点适于在所述对置的导轨内移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置的凸点位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处。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泵包括位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处的中空的电动泵对接部,所述外壳包括中空的外壳对接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置的凸点设置于所述电动泵对接部的外周壁的边缘处,所述对置的导轨设置于所述外壳对接部的内周壁。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阀门包括具有偏置部件的阀塞,当所述电动泵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阀门在所述偏置部件的偏置力作用下关闭;当所述电动泵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阀门在克服所述偏置部件的偏置力作用下打开。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偏置部件是弹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包括用于遮盖所述电动泵的盖体。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的顶部的尺寸大于所述外壳的底部的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充放气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不仅可以将电动泵拆卸下来以为其它充气产品进行充放气,而且电动泵在充放气状态和停止状态分别处于两个位置,方便使用者判断,也不易造成误操作。

从以下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上述优点和其它优点和特征将变得明白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现在应该参考在附图中更详细示出并且下面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描述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气床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气床垫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盖体封闭外壳顶部的开口。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盖体被移除,电动泵的出气口朝向外壳顶部的开口。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盖体被移除,电动泵的进气口朝向外壳顶部的开口。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从进气口角度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的电动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从出气口角度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的电动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的电动泵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处于充气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处于停止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处于放气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的外壳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处于充气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显示了气流走向。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处于放气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显示了气流走向。

具体实施方式

如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参照任何一个附图示出和描述的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其它附图中示出的特征组合以产生没有明确示出或描述的其它实施例。所示特征的组合为典型应用提供了代表性实施例。然而,对于特定的应用或实现,可以期望与本公开内容的教导一致的对特征进行各种组合和修改。

在本说明书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向的用词仅为表述方便,而非是限制性的。

本文中,“充气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充气床、充气床垫、充气水池、充气船、充气玩具等。以下实施例以充气床垫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气床垫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分解结构示意图。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充放气装置3以内置的方式安装在充气床垫1上,即充放气装置3以嵌入充气产品内部的方式安装在充气床垫1上。应理解,充放气装置也可以是外置式的,即可以独立于充气床垫设置。

如图3-图6所示,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分解结构示意图。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充放气装置3主要包括外壳5、电动泵7和阀门9。外壳5包括空腔11,以容纳电动泵7,使得电动泵7设置于外壳5内。外壳5包括位于顶部的开口13,电动泵7通过该开口13放置到外壳5的空腔11内。外壳5的顶部的尺寸大于外壳5的底部的尺寸。也就是说,外壳5的顶部处的空腔的尺寸大于外壳5的底部处的空腔的尺寸。由此,可以方便使用者将电动泵7放置到外壳5的空腔11内,也方便使用者将电动泵7从外壳5的空腔11中取出。外壳5还包括位于底部的开口15(参见图10),该开口15用于与充气床垫1内部流体连通。结合图1和图2可知,外壳5设置于充气床垫1上,具体的,外壳5嵌设于充气床垫1内部。外壳5的顶部基本与充气床垫1的侧面片17齐平,而外壳5的底部伸入充气床垫1内部。外壳5还包括用于遮盖电动泵7的盖体19。该盖体19可以封闭外壳5顶部的开口13,在该开口13被该盖体19封闭的情况下,外壳5的顶部整体与充气床垫1的侧面片17齐平。盖体19例如可以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于外壳5的顶部。在需要对充气床垫1进行充放气操作时打开盖体19,而在不需要对充气床垫1进行充放气操作时将盖体19关闭。

如图4和图5所示并结合图10和图1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电动泵7包括分别位于其轴向两端的进气口21和出气口23。当电动泵7的出气口23对准外壳5底部的开口15且电动泵7的进气口21朝向外壳5顶部的开口13时,充放气装置3可以对充气床垫1进行充气。当电动泵7的进气口21对准外壳5底部的开口15且电动泵7的出气口23朝向外壳5顶部的开口13时,充放气装置3可以对充气床垫1进行放气。具体操作方法将在下文做进一步描述。

由此,充放气装置3的电动泵7可以从外壳5取出而为其它充气产品充气。而且,取出电动泵7后,通过将电动泵7的取向进行调转,即,将电动泵7的进气口21和出气口23对调,并再次安装到外壳5内,即可以实现充放气的切换。

如图7-图9所示,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3的电动泵7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和分解结构示意图。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电动泵7主要包括驱动马达25、叶轮27、泵罩29和导流件30。驱动马达25通过其输出轴驱动叶轮27转动以产生风压,从而驱动气流从进气口21流动至出气口23。泵罩29可以将叶轮27和驱动马达25固定并彼此分隔。导流件30可以起到引导气流的作用。

如图10-12所示,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3处于充气状态、停止状态和放气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阀门9设置于外壳5内。具体的,阀门9设置于外壳5底部的开口15处。阀门9可以用于打开和关闭该开口15。

如图10-12所示,电动泵7可以沿其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图11中,电动泵7处于第一位置。此时,阀门9被关闭,充放气装置3处于停止状态,停止对充气床垫1进行充放气。在此状态下,电动泵7可以从外壳5中取出并可以被调转方向,使得电动泵7的进气口21或者出气口23面对阀门9。

在图10和图12中,电动泵7处于第二位置。此时,阀门9被打开,可以对充气床垫1进行充放气。具体的,在图10中,电动泵7的出气口23面对阀门9,而电动泵7的进气口21则朝向外壳5顶部的开口13,在启动电动泵7后,充放气装置3可以对充气床垫1进行充气。在图12中,电动泵7的进气口21面对阀门9,而电动泵7的出气口23则朝向外壳5顶部的开口13,在启动电动泵7后,充放气装置3可以对充气床垫1进行放气。也就是说,当电动泵7处于第二位置时,阀门9被打开,基于进气口21或者出气口23面对阀门9,电动泵7可以对充气产品进行放气或者充气。

进一步的,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电动泵7可以被旋转而沿其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具体的,如图7和图8所示,电动泵7包括位于进气口21和出气口23处的中空的电动泵对接部31。电动泵对接部31的外周壁的边缘处设置有对置的凸点33。相应的,如图13所示,外壳5包括中空的外壳对接部35。外壳对接部35的内周壁上设置有对置的导轨37。结合图10-图12,对置的凸点33可以在对置的导轨37内移动。也就是说,随着电动泵7的旋转,对置的凸点33在对置的导轨37内移动,实现电动泵7沿其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通过在中空的电动泵对接部31和中空的外壳对接部35上分别设置对置的凸点33和对置的导轨37,可以方便得实现将电动泵7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沿其轴向的直线运动,这种配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者可以通过判断电动泵7的位置来判断充放气装置3是处于充放气状态还是停止状态。而且这种配置可以有效地将电动泵7定位在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使用者不容易随意地将电动泵7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避免了使用者的误操作。应理解,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现将电动泵7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沿其轴向的直线运动。并且,电动泵7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沿其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而无需局限于旋转电动泵这种方式。

此外,通过设置中空的电动泵对接部31和中空的外壳对接部35,使得电动泵7与外壳5的对接更加方便。而且电动泵对接部31的外周壁与外壳对接部35的内周壁彼此贴合,再结合凸点33与导轨37的配合,也有效地保证了气流通道的气密性。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对置的凸点33位于电动泵7的进气口21和出气口23处。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置的凸点33也可以位于电动泵7的其它位置,例如位于电动泵7的本体上。在此情况下,与对置的凸点33相配合的对置的导轨37可以位于外壳5上相应的位置处。只要能实现将电动泵7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沿其轴向的直线运动即可。

虽然,以上描述了对置的凸点33与对置的导轨37进行配合,应该理解的是,电动泵7也可以包括单个凸点或者多于两个凸点,相应的,外壳5也可以包括单个导轨或者多于两个导轨。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同样通过凸点在导轨内的移动实现电动泵被旋转而沿其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10-图12所示,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阀门9包括具有偏置部件39的阀塞41。在图11中,电动泵7处于第一位置,阀门9在偏置部件39的偏置力作用下关闭。在图10和图12中,电动泵7处于第二位置,阀门9在克服偏置部件39的偏置力作用下打开。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偏置部件39是弹簧。偏置部件39也可以是其它能够提供偏置力的部件。

为了保护阀塞41,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阀门9还包括罩设在阀塞41上的阀帽43。阀帽43上设有孔洞以让气流通过。

如图14和图15所示,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放气装置3处于充气状态和放气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显示了气流走向。在图14中,气流从充放气装置3外部依次通过外壳5顶部的开口13、电动泵7的进气口21、叶轮27、电动泵7的出气口23和阀门9进入充气床垫1内部,实现对充气床垫1的充气。在图15中,气流从充气床垫1内部依次通过阀门9、电动泵7的进气口21、叶轮27、电动泵7的出气口23和外壳5顶部的开口13排放到充放气装置3外部,实现对充气床垫1的放气。

以下描述充放气装置3的使用过程。一般情况下,充放气装置3处于停止状态,此时电动泵7处于第一位置,阀门9关闭,盖体19遮盖电动泵7。当需要对充气床垫1进行充气时,打开盖体19,确认电动泵7的出气口23对准外壳5底部的开口15且电动泵7的进气口21朝向外壳5顶部的开口13(如果不是,将电动泵7取出并调转电动泵7),旋转电动泵7直到电动泵7处于第二位置,此时阀门9打开,启动电动泵7即可对充气床垫1进行充气。充气完毕后,反向旋转电动泵7直到电动泵7回复到第一位置,阀门9关闭,充放气装置3回复到停止状态。当需要对充气床垫1进行放气时,打开盖体19,确认电动泵7的进气口21对准外壳5底部的开口15且电动泵7的出气口23朝向外壳5顶部的开口13(如果不是,将电动泵7取出并调转电动泵7),旋转电动泵7直到电动泵7处于第二位置,此时阀门9打开,启动电动泵7即可对充气床垫1进行放气。放气完毕后,反向旋转电动泵7直到电动泵7回复到第一位置,阀门9关闭,充放气装置3回复到停止状态。

通过以上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充放气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明显的,其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不仅可以将电动泵拆卸下来以为其它充气产品进行充放气,而且电动泵在充放气状态和停止状态分别处于两个位置,方便使用者判断,也不易造成误操作。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从这样的讨论中以及从附图和权利要求中容易认识到,在不脱离由以下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真实精神和合理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改变、修改和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