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4120发布日期:2020-12-04 14:13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离心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离心压缩机。本申请主张基于在2018年5月1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092831号的优先权的权益,并在本申请中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离心压缩机具备压缩机叶轮和压缩机壳体。专利文献1的压缩机壳体具备将比压缩机叶轮靠上游侧的流路划分成主流路和副流路的壁部。专利文献1的压缩机壳体具备开闭副流路的开闭机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2482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的开闭机构的构造复杂。因此,期望能够用简易的结构来开闭副流路的离心压缩机。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用简易的结构来开闭副流路的离心压缩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离心压缩机具备:叶轮;主流路,其形成于叶轮的正面侧;可动部件,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一位置是配置在比主流路靠外径侧的副流路的开度成为第一开度的位置,该第二位置是副流路的开度成为比第一开度小的第二开度的位置;以及直动式促动器,其沿叶轮的旋转轴方向驱动可动部件。

优选直动式促动器是具备永久磁铁的直动螺线管。

优选具备:连杆部件,其在比旋转轴靠一端侧设有由直动式促动器驱动的被驱动部,在比旋转轴靠另一端侧设有嵌合部;卡合部件,其设于嵌合部;以及卡合部,其设于可动部件,且与卡合部件卡合。

优选具备划分主流路和副流路的壁部,可动部件是遮挡板,该遮挡板设于副流路内,且能够沿壁部在叶轮的旋转轴方向上滑动。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公开,能够用简易的结构来开闭副流路。

附图说明

图1是增压器的简要剖视图。

图2a是示出可变机构扩大吸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的状态的图。

图2b是示出可变机构缩小吸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它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用于容易理解的示例,在不特别限定的情况下不限定本公开。此外,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实际上具有同一功能、结构的要素标注同一符号,由此省略重复说明。并且,省略与本公开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的图示。

图1是增压器c的简要剖视图。以下,将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作为增压器c的左侧来进行说明。将图1所示的箭头r方向作为增压器c的右侧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增压器c构成为具备增压器主体1。增压器主体1构成为包括轴承壳体2、涡轮壳体4、以及压缩机壳体100。涡轮壳体4通过紧固螺栓6而与轴承壳体2的左侧连结。压缩机壳体100通过紧固螺栓8而与轴承壳体2的右侧连结。

在轴承壳体2形成有轴承孔2a。轴承孔2a沿增压器c的左右方向贯通。轴承孔2a收纳轴10的一部分。在轴承孔2a内收纳轴承12。图1中,示出全浮动轴承作为轴承12的一例。但是,轴承12也可以是半浮动轴承、滚动轴承等其它径向轴承。轴10由轴承12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轴10的左端部设有涡轮叶轮14。涡轮叶轮14旋转自如地收纳在涡轮壳体4内。在轴10的右端部设有压缩机叶轮(叶轮)16。压缩机叶轮16旋转自如地收纳在压缩机壳体100内。离心压缩机cc构成为包括压缩机叶轮16和压缩机壳体100。

在压缩机壳体100形成吸气流路101。吸气流路101在增压器c的右侧开口。吸气流路101沿压缩机叶轮16的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以下简单地称作轴向)延伸。吸气流路101与未图示的空气净化器连接。压缩机叶轮16配设于吸气流路101。

由轴承壳体2和压缩机壳体100的对置面形成扩压流路110。扩压流路110使空气升压。扩压流路110形成为环状。扩压流路110在径向内侧经由压缩机叶轮16而与吸气流路101连通。

在压缩机壳体100形成压缩机涡旋流路120。压缩机涡旋流路120形成为环状。压缩机涡旋流路120例如位于比扩压流路110靠轴10的径向外侧。压缩机涡旋流路120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吸气口及扩压流路110连通。若压缩机叶轮16旋转,则向吸气流路101(压缩机壳体100)内吸入空气。被吸入的空气在流通于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间的过程中被加压加速。被加压加速后的空气在扩压流路110及压缩机涡旋流路120中升压。升压后的空气被引导至发动机的吸气口。

在涡轮壳体4形成有喷出口18。喷出口18在增压器c的左侧开口。喷出口18与未图示的废气净化装置连接。并且,在涡轮壳体4形成有连通路20和涡轮涡旋流路22。涡轮涡旋流路22形成为环状。涡轮涡旋流路22例如位于比连通路20靠涡轮叶轮14的径向外侧。涡轮涡旋流路22与未图示的气体流入口连通。向气体流入口引导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排出的废气。连通路20使涡轮涡旋流路22与喷出口18连通。因此,从气体流入口被引导至涡轮涡旋流路22的废气经由连通路20及涡轮叶轮14向喷出口18引导。被引导至喷出口18的废气在流通过程中使涡轮叶轮14旋转。

而且,涡轮叶轮14的旋转力经由轴10传递至压缩机叶轮16。若压缩机叶轮16旋转,则如上所述,空气升压。这样,向发动机的吸气口引导空气。

压缩机壳体100具有圆筒部100a。在圆筒部100a的内部配设有圆筒状的节流部100a。节流部100a经由未图示的肋安装于圆筒部100a。节流部100a的外周面从圆筒部100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节流部100a与压缩机壳体100相独立地形成。节流部100a安装于压缩机壳体100。但是,节流部100a也可以与压缩机壳体100一体地形成。

在圆筒部100a的内部形成有吸气流路101。节流部100a使吸气流路101分支成主流路102和副流路(旁通流路)104。节流部100a构成为划分主流路102和副流路104的壁部。主流路102形成于节流部100a的内周面侧。副流路104形成于圆筒部100a的内周面与节流部100a的外周面之间。

压缩机叶轮16具有叶片16a。节流部100a配置在比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靠上游侧(正面侧)。在压缩机壳体100形成收纳部100b。收纳部100b收纳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收纳部100b配置在比节流部100a靠下游侧。

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具有在轴向上变化的外径。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具有从接近涡轮叶轮14的一侧(以下简单地称作下游侧)朝向远离涡轮叶轮14的一侧(以下简单地称作上游侧)变小的外径。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在上游侧的端部(前缘端)处具有最小的外径(最小外径)。

收纳部100b具有与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的外形形状近似的形状。收纳部100b的内径在轴向上变化。收纳部100b的内径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变小。收纳部100b在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的前缘端处具有最小的内径(最小内径)。

节流部100a具有比收纳部100b的最小内径小的内径。节流部100a具有比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的最小外径小的内径。由此,在增压器c(离心压缩机cc)的小流量侧的工作条件下,节流部100a抑制比压缩机叶轮16靠下游侧的空气向压缩机叶轮16的上游侧逆流。其结果,节流部100a能够扩大增压器c(离心压缩机cc)的小流量侧的工作区域。

但是,若设置节流部100a,则主流路102的流路截面积因节流部100a而缩小。若主流路102的流路截面积缩小,则增压器c的大流量侧的工作区域缩小。在增压器c的大流量侧的工作条件下,若能够减少由节流部100a引起的主流路102的流路截面积的缩小量,则能够减少增压器c的大流量侧的工作区域的缩小量。因此,在增压器c的大流量侧的工作条件下,主流路102的流路截面积优选比增压器c的小流量侧的工作条件下的流路截面积大。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壳体100具备副流路104和可变机构200。可变机构200使副流路104(吸气流路101)的流路截面积可变。图2a是示出可变机构200扩大吸气流路101的流路截面积的状态的图。图2b是示出可变机构200缩小吸气流路101的流路截面积的状态的图。图2a及图2b是图1的虚线部分的提取图。

以下,首先说明节流部100a的详细构造,之后说明可变机构200的详细构造。在节流部100a的内周面形成有缩径部100aa、主流路平行部100ab、以及扩径部100ac。

缩径部100aa的内径朝向压缩机叶轮16侧变小。缩径部100aa形成副流路104的内周侧的开口端。主流路平行部100ab平行于轴向。主流路平行部100ab从缩径部100aa向压缩机叶轮16侧连续。扩径部100ac的内径朝向压缩机叶轮16侧变大。扩径部100ac从主流路平行部100ab向压缩机叶轮16侧连续。

在节流部100a的外周面形成有滑动部100ad和副流路曲面部100ae。滑动部100ad平行于轴向。副流路曲面部100ae的外径朝向压缩机叶轮16侧变小。副流路曲面部100ae从滑动部100ad向压缩机叶轮16侧连续。

在本实施方式中,节流部100a在滑动部100ad与缩径部100aa之间具有台阶部100af。台阶部100af具有平行于轴向的上表面和垂直于轴向的侧面。台阶部100af的上表面与缩径部100aa连续。台阶部100af的侧面与台阶部100af的上表面及滑动部100ad连续。但并不限定于此,台阶部100af也可以并非形成于节流部100a。在该情况下,滑动部100ad与缩径部100aa连续。

在圆筒部100a的内周面形成有副流路平行部100b和副流路曲面部100c。副流路平行部100b平行于轴向。副流路平行部100b在压缩机壳体100的圆筒部100a的端面开口。副流路平行部100b形成副流路104的外周侧的开口端。副流路曲面部100c的内径朝向压缩机叶轮16侧变小。副流路曲面部100c从副流路平行部100b向压缩机叶轮16侧连续。收纳部100b的内周面从副流路曲面部100c向压缩机叶轮16侧连续。

副流路平行部100b及副流路曲面部100c位于比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靠上游侧。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的前缘端16b的外径比收纳部100b的内周面中在压缩机叶轮16的径向(以下简单地称作径向)上与前缘端16b对置的对置部100ba的内径小。主流路平行部100ab的内径比对置部100ba的内径小。主流路平行部100ab的内径比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的前缘端16b的外径小。

即,从压缩机叶轮16的旋转中心轴至主流路平行部100ab为止的距离比从压缩机叶轮16的旋转中心轴至对置部100ba为止的距离小。并且,从压缩机叶轮16的旋转中心轴至主流路平行部100ab为止的距离比从压缩机叶轮16的旋转中心轴至前缘端16b为止的距离小。

此外,也可以在节流部100a未形成主流路平行部100ab。例如,也可以在节流部100a连续地形成缩径部100aa和扩径部100ac。在该情况下,节流部100a的缩径部100aa与扩径部100ac连续的部位的内径比对置部100ba的内径小。节流部100a的缩径部100aa与扩径部100ac连续的部位的内径比前缘端16b的外径小。

主流路102由缩径部100aa、主流路平行部100ab、以及扩径部100ac形成。主流路102的流路截面积随着从缩径部100aa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缩小。主流路102在主流路平行部100ab处流路截面积最小。主流路102具有节流流路102a,该节流流路102a与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的前缘端16b相比直径较小。换言之,主流路102具有比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的前缘端16b的外径小的最小内径。

但是,也可以在节流部100a未形成缩径部100aa及扩径部100ac。例如,节流部100a的内周面也可以仅形成有主流路平行部100ab。并且,主流路平行部100ab的内径也可以为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的前缘端16b的外径以上。换言之,主流路102的最小内径也可以为压缩机叶轮16的叶片16a的前缘端16b的外径以上。

副流路104由滑动部100ad、副流路曲面部100ae、副流路平行部100b、以及副流路曲面部100c形成。副流路104形成为比主流路102靠径向外侧(外径侧)。副流路104的一端与主流路102连通,另一端在比一端更远离压缩机叶轮16的位置处与主流路102连通。具体而言,副流路104的一端在比节流流路102a更靠压缩机叶轮16侧(下游侧)的位置处与主流路102连通。副流路104的另一端在比节流流路102a更远离压缩机叶轮16的一侧(上游侧)处与主流路102连通。

副流路104具有平行流路部104a和倾斜流路部104b。平行流路部104a形成于滑动部100ad与副流路平行部100b之间。倾斜流路部104b形成于副流路曲面部100ae与副流路曲面部100c之间。

倾斜流路部104b随着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流路部104b在包括压缩机叶轮16的旋转中心轴在内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弯曲。也就是说,副流路曲面部100ae及副流路曲面部100c由曲面形状形成。具体而言,副流路曲面部100ae及副流路曲面部100c形成为球面形状。

副流路曲面部100ae的曲率中心位于比副流路曲面部100ae靠径向内侧。副流路曲面部100c的曲率中心位于比副流路曲面部100c靠径向内侧。

但是,副流路曲面部100ae的曲率中心也可以位于比副流路曲面部100ae靠径向外侧。副流路曲面部100c的曲率中心也可以位于比副流路曲面部100c靠径向外侧。

并且,副流路曲面部100ae在包括压缩机叶轮16的旋转中心轴在内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直线形状等。副流路曲面部100c在包括压缩机叶轮16的旋转中心轴在内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直线形状等。

接着,说明可变机构200的详细构造。可变机构200具备遮挡板(可动部件)202、连杆机构204、以及直动式促动器206。连杆机构204及直动式促动器206配设于圆筒部100a的外周面。连杆机构204及直动式促动器206设于圆筒部100a的周向的一处。但是,连杆机构204及直动式促动器206也可以在圆筒部100a的周向上设置多个。

遮挡板202设于副流路104内。遮挡板202载置在节流部100a的滑动部100ad上。遮挡板202构成为能够在滑动部100ad上沿压缩机叶轮16的旋转轴方向滑动。遮挡板202构成为能够在副流路104的开度成为第一开度的第一位置与开度成为比第一开度小的第二开度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具体而言,遮挡板202构成为能够向副流路104的开度成为全开的图2a所示的位置(第一位置)移动。并且,遮挡板202构成为能够向副流路104的开度成为全闭的图2b所示的位置(第二位置)移动。但是,当遮挡板202移动到图2b所示的位置时,也可以不使副流路104的开度处于全闭。当遮挡板202移动到图2b所示的位置时,副流路104的开度成为比全开时小的开度即可。

遮挡板202具有卡合部202a和开闭部202b。卡合部202a与下述的连杆机构204的突起部204e卡合。卡合部202a形成于开闭部202b的外周面。卡合部202a从开闭部202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卡合部202a呈有底圆筒形状。卡合部202a具有在径向外侧开口的凹陷部202c。

开闭部202b呈在轴向上具有开口的圆筒形状。开闭部202b的内周面与滑动部100ad抵接。开闭部202b能够在滑动部100ad上沿轴向滑动。滑动部100ad沿轴向对开闭部202b进行导向。开闭部202b的外周面与台阶部100af的上表面共面。但是,开闭部202b的外周面也可以并非与台阶部100af的上表面共面。

开闭部202b的轴向长度与滑动部100ad的轴向长度大致相等。开闭部202b在图2a所示的位置处,开闭部202b的靠压缩机叶轮16侧的端部并非从滑动部100ad向副流路曲面部100ae侧突出。开闭部202b在图2b所示的位置处,开闭部202b的靠压缩机叶轮16侧的端部从滑动部100ad向副流路曲面部100ae侧突出。

连杆机构204具有外壳部件204a、销(旋转轴)204b、连杆(连杆部件)204c、以及肘接头204d。外壳部件204a收纳销204b、连杆204c、以及肘接头204d。

外壳部件204a安装于圆筒部100a的外周面。外壳部件204a在内部形成中空部。外壳部件204a具有与圆筒部100a的外周面连接的底面。外壳部件204a在底面具有与中空部连通的底面开口。外壳部件204a具有与直动式促动器206连接的侧面。外壳部件204a在侧面具有与中空部连通的侧面开口。

在圆筒部100a形成有沿径向贯通的贯通孔100e。贯通孔100e设于圆筒部100a的周向的一处。但是,贯通孔100e也可以在圆筒部100a的周向上设置多个。外壳部件204a的底面与贯通孔100e的外周缘连接。贯通孔100e的外周缘由外壳部件204a覆盖。贯通孔100e经由外壳部件204a的底面开口而与中空部连通。

此处,直动式促动器206与外壳部件204a的侧面开口连接。外壳部件204a的侧面开口由直动式促动器206覆盖。因此,外壳部件204a的中空部由直动式促动器206封闭。

销204b呈圆柱形状。销204b沿与遮挡板202的移动方向(即轴向)及径向正交的方向延伸。销204b的两端安装于外壳部件204a。

连杆204c呈平板形状。在连杆204c形成有贯通孔和长孔。连杆204c的贯通孔与销204b卡合。连杆204c构成为能够绕销204b的中心轴(绕预定的旋转轴)旋转。连杆204c在前端具有突起部(卡合部件)204e。突起部204e插入在卡合部202a的凹陷部202c内。突起部204e与凹陷部202c的内周面卡合(接触)。

突起部204e是前端呈半球形状的圆柱部件。突起部204e与连杆204c相独立地构成。突起部204e插入在连杆204c的嵌合部内,来与连杆204c嵌合。但是,突起部204e也可以与连杆204c一体地构成。

突起部204e在中心轴方向上的长度(全长)比凹陷部202c的深度小。突起部204e的外径比凹陷部202c的内径小。如图2a所示,突起部204e在轴向上与凹陷部202c的上游侧(图2a中右侧)的内周面接触。此时,突起部204e不与凹陷部202c的下游侧(图2a中左侧)的内周面接触。即,突起部204e与凹陷部202c之间在轴向上具有间隙。

并且,如图2a所示,突起部204e不与凹陷部202c的底面接触。即,突起部204e与凹陷部202c之间在径向上具有间隙。

如图2b所示,突起部204e在轴向上与凹陷部202c的下游侧(图2b中左侧)的内周面接触。此时,突起部204e不与凹陷部202c的上游侧(图2b中右侧)的内周面接触。即,突起部204e与凹陷部202c之间在轴向上具有间隙。

并且,如图2b所示,突起部204e不与凹陷部202c的底面接触。即,突起部204e与凹陷部202c之间在径向上具有间隙。

当突起部204e在图2a所示的位置与图2b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的期间,在突起部204e与卡合部202a(凹陷部202c的内周面)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分别设置在轴向、径向、压缩机叶轮16的旋转方向(周向)上。通过在突起部204e与凹陷部202c之间设置间隙,开闭部202b能够难以被滑动部100ad卡住。

连杆204c的长孔相对于贯通孔而形成于与突起部204e相反的一侧。连杆204c的长孔的在连杆204c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比在连杆204c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大。肘接头204d具有与销204b的中心轴平行地延伸的轴部。轴部插通在连杆204c的长孔内。由此,连杆204c的长孔与肘接头204d的轴部卡合。肘接头204d具有供下述的直动式促动器206的杆206f的一端插入的嵌合部。

连杆204c设有由直动式促动器206驱动的被驱动部(即长孔)和驱动遮挡板202的驱动部(即与嵌合部嵌合的突起部204e)。连杆204c的被驱动部设为比销204b靠一端侧,驱动部设为比销204b靠另一端侧。

由直动式促动器206在图2a所示的位置与图2b所示的位置之间驱动肘接头204d。若肘接头204d被驱动,则连杆204c以销204b为中心在图2a所示的位置与图2b所示的位置之间旋转。若连杆204c旋转,则由突起部204e在图2a所示的位置与图2b所示的位置之间驱动遮挡板202。

从销204b至突起部204e(驱动部)的前端为止的距离比从销204b至长孔(被驱动部)为止的距离大。突起部204e接触凹陷部202c的接触位置与销204b之间的距离比连杆204c的长孔卡合于肘接头204d的卡合位置与销204b之间的距离大。因此,连杆204c能够使遮挡板202的移动量比肘接头204d的移动量大。

直动式促动器206例如是直动螺线管。在本实施方式中,直动式促动器206构成为双向自保持型直动螺线管。通过使用直动螺线管,能够使响应性比使用旋转螺线管、马达等的情况更快。

直动式促动器206具有壳体206a、一对线圈206b、206c、永久磁铁206d、柱塞206e、以及杆206f。直动式促动器206在图2a所示的位置与图2b所示的位置之间驱动杆206f。直动式促动器206通过驱动杆206f,能够使遮挡板202在图2a所示的位置(第一位置)与图2b所示的位置(第二位置)之间驱动。

壳体206a收纳一对线圈206b、206c、永久磁铁206d、柱塞206e、以及杆206f的一部分。一对线圈206b、206c串联连接。一对线圈206b、206c配设为在直动式促动器206的中心轴方向上分离。永久磁铁206d配设在一对线圈206b、206c之间。一对线圈206b、206c以及永久磁铁206d呈圆环形状。

柱塞206e配设于一对线圈206b、206c以及永久磁铁206d的内径侧。柱塞206e在与直动式促动器206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与一对线圈206b、206c以及永久磁铁206d对置。

杆206f配设于柱塞206e的中心轴。杆206f与柱塞206e嵌合。杆206f与柱塞206e一体地移动。杆206f的两端从壳体206a突出。杆206f的一端经由外壳部件204a的侧面开口而进入到外壳部件204a的中空部。杆206f的一端与肘接头204d的嵌合部嵌合。

若使电流流向一对线圈206b、206c,则柱塞206e在壳体206a内沿直动式促动器206的中心轴方向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直动式促动器206的中心轴方向与压缩机叶轮16的中心轴方向对齐。例如,若使电流沿第一方向流向一对线圈206b、206c,则柱塞206e从壳体206a内的一端侧(图2a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另一端侧(图2b所示的位置)。

柱塞206e、杆206f、以及肘接头204d一体地从图2a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2b所示的位置。若肘接头204d移动,则连杆204c以销204b为中心从图2a所示的位置旋转到图2b所示的位置。若连杆204c旋转,则遮挡板202通过突起部204e而从图2a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2b所示的位置。

此时,若停止流向一对线圈206b、206c的电流,则柱塞206e通过永久磁铁206d的吸引力而保持在另一端侧(图2b所示的位置)。其结果,遮挡板202保持在图2b所示的位置。

并且,若使电流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流向一对线圈206b、206c,则柱塞206e从壳体206a内的另一端侧(图2b所示的位置)移动到一端侧(图2a所示的位置)。

柱塞206e、杆206f、以及肘接头204d一体地从图2b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2a所示的位置。若肘接头204d移动,则连杆204c以销204b为中心从图2b所示的位置旋转到图2a所示的位置。若连杆204c旋转,则遮挡板202通过突起部204e而从图2b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2a所示的位置。

此时,若停止流向一对线圈206b、206c的电流,则柱塞206e通过永久磁铁206d的吸引力而保持在一端侧(图2a所示的位置)。其结果,遮挡板202保持在图2a所示的位置。

若遮挡板202保持在图2a所示的位置,则开闭部202b保持在打开副流路104的打开位置(保持为打开状态)。此时,开闭部202b与台阶部100af抵接。另一方面,若遮挡板202保持在图2b所示的位置,则开闭部202b保持在关闭副流路104的关闭位置(保持为关闭状态)。此时,开闭部202b从台阶部100af向压缩机叶轮16侧分离。

直动式促动器206经由连杆机构204使遮挡板202沿轴向移动。通过使遮挡板202沿轴向移动,来使副流路104变更为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

这样,可变机构200构成为能够开闭副流路104。可变机构200在增压器c的小流量侧的工作条件下使副流路104为关闭状态。若使副流路104为关闭状态,则收纳部100b仅与主流路102连通而不与副流路104连通。通过使副流路104为关闭状态,与收纳部100b连通的流路(吸气流路101)的内径(有效截面积)变小。通过使与收纳部100b连通的流路的内径变小,来扩大增压器c的小流量侧的工作区域。

但是,若使副流路104为关闭状态,则向压缩机叶轮16流入的空气量减少。若向压缩机叶轮16流入的空气量减少,则增压器c的大流量侧的工作区域缩小。可变机构200在增压器c的大流量侧的工作条件下使副流路104为打开状态。若使副流路104为打开状态,则收纳部100b与主流路102及副流路104双方连通。空气从主流路102和副流路104双方向压缩机叶轮16流入。也就是说,与使副流路104为关闭状态的情况相比,向压缩机叶轮16流入的空气量较大。通过增大向压缩机叶轮16流入的空气量,来减少增压器c的大流量侧的工作区域的缩小量。换言之,通过增大向压缩机叶轮16流入的空气量,能够维持增压器c的大流量侧的工作区域。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变机构200通过使副流路104为关闭状态,能够使产生喘振的极限流量向小流量侧转移。可变机构200通过使副流路104为打开状态,能够维持产生节流的极限流量。

可变机构200通过由直动式促动器206驱动遮挡板202,与由旋转促动器驱动遮挡板202的情况相比,能够变得小型。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100e及连杆机构204设于圆筒部100a的周向的一处。因此,与在圆筒部100a的周向上设置多个贯通孔100e及连杆机构204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可变机构200变得小型。并且,与在圆筒部100a的周向上设置多个贯通孔100e及连杆机构204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可变机构200的结构。因而,能够减少可变机构200的成本。即,可变机构200能够用简易的结构来开闭副流路104。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但当然本公开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这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应理解这些变更例或修正例当然也属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副流路104的两端与主流路102连通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副流路104的两端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不与主流路102连通。例如,副流路104也可以设为比主流路102靠外径侧,并与主流路102相独立地设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了直动式促动器206是具备永久磁铁206d的直动螺线管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直动式促动器206也可以是不具备永久磁铁206d的直动螺线管。并且,直动式促动器206不限定于直动螺线管,也可以是直动马达、气压式促动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可变机构200使遮挡板202在图2a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2b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可变机构200也可以使遮挡板202向图2a所示的位置与图2b所示的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第三位置)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直动式促动器206经由连杆机构204来驱动遮挡板202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直动式促动器206也可以不经由连杆机构204就驱动遮挡板202。例如,遮挡板202的卡合部202a也可以与直动式促动器206的杆206f直接连接。在杆206f与卡合部202a连接的情况下,直动式促动器206直接驱动遮挡板20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可变机构200使遮挡板202沿轴向移动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可变机构200也可以使节流部100a沿轴向移动。例如,也可以在节流部100a形成卡合部202a。形成于节流部100a的卡合部202a也可以与连杆机构204的突起部204e卡合。并且,连杆机构204也可以由直动式促动器206驱动。这样,节流部100a也可以构成为由直动式促动器206驱动的可动部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能够利用于离心压缩机。

符号的说明

c—增压器,cc—离心压缩机,16—压缩机叶轮(叶轮),100a—节流部(壁部),102—主流路,104—副流路,202—遮挡板(可动部件),202a—卡合部,204c—连杆(连杆部件),204e—突起部(卡合部件),206—直动式促动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