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轮结构和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00170发布日期:2020-06-05 22:36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轮结构和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用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轮结构和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吸油烟机依靠风轮吸入油烟,然后通过排烟管道排出到烟道中。吸油烟机风轮的结构及其吸入的风量对吸油烟机的整体性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的吸油烟机采用一圈均匀间隔的风叶圈作为抽风风轮,由于气流直接吹向叶片,进入风机时流动方向与叶片接近垂直,使得气体在入口处产生一定的气旋涡流,停留时间长,不能有效的从叶片之间的空隙流入,这样的吸油烟机的吸入风量小,吸油烟效果差,在实际使用中无法满足油烟程度大的厨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吸油烟机内风轮结构吸入风量小,吸油烟效果差,从而提供一种风轮结构和吸油烟机。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轮结构,包括:前盘;

后盘,与所述前盘同轴且平行设置,通过若干均匀间隔设置的工作叶片与所述前盘固定连接;

安装板,与所述前盘同轴,并与所述工作叶片或所述后盘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适于连接固定电机轴;

导风叶片,呈弧片状,若干所述导风叶片呈环状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的所述工作叶片内侧,且构成的圆环与所述前盘同轴,所述导风叶片靠近所述前盘轴线的端部为第一近轴端,所述第一近轴端所在圆柱面与所述导风叶片相切。

导风叶片远离所述前盘轴线的一端为第一远轴端,所述工作叶片靠近所述前盘轴线的一端为第二近轴端,所述工作叶片远离所述前盘轴线的一端为第二远轴端,所述第一远轴端与所述第二近轴端设置在同一圆柱面上。

第一远轴端与所述第二近轴端所在圆柱面为过渡面,所述第一远轴端与所述第二近轴端在所述过渡面上交替均匀设置。

导风叶片背向所述安装板延伸的端部与所述前盘所在平面间有间隙。

导风叶片背向所述安装板延伸的端部所在平面与所述前盘所在平面平行。

第二远轴端距前盘轴线的距离为h,所述第二近轴端距前盘轴线的距离为0.8~0.9倍h,所述第一近轴端距前盘轴线的距离为0.67~0.77倍h。

导风叶片的截面对应弧线半径为0.18~0.23倍h.

安装板上设置有若干导风孔,所述导风孔设置在所述导风叶片的内侧。

导风孔沿所述安装板中轴线均匀设置。

工作叶片和所述导风叶片上设置有导油涂层。

导油涂层材料为聚四氟乙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吸油烟机,包括上述的风轮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风轮结构,包括:前盘;后盘,与所述前盘同轴且平行设置,通过若干均匀间隔设置的工作叶片与所述前盘固定连接;安装板,与所述前盘同轴,并与所述工作叶片或所述后盘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适于连接固定电机轴;导风叶片,呈弧片状,若干所述导风叶片呈环状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的所述工作叶片内侧,且构成的圆环与所述前盘同轴,所述导风叶片靠近所述前盘轴线的端部为第一近轴端,所述第一近轴端所在圆柱面与所述导风叶片相切。

通过在工作叶片内侧设置导风叶片,且若干导风叶片的第一近轴端所在的圆柱面与导风叶片相切,使圆柱面与导风叶片的切线可视为第一近轴端。导风叶片的设置增加了风轮结构的叶片组件,并调整了风轮叶片的角度和叶片弧线,使得气流可以在导风叶片的引导下,沿着与导风叶片表面切线方向流动,再由外围的工作叶片排出,将气体甩出到风轮结构外侧,而后通过油烟机排气口排出。这样设置一方面降低了气流流动方向上叶片的阻流面积,降低了气流对于叶片的冲击,避免了能量损失,另一方面避免了气体涡流产生,提升了气体流动效率和流量,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吸油烟机内风轮结构的吸入风量小,吸油烟效果差的缺陷,提升了用户体验。

2.本发明提供的风轮结构,导风叶片远离前盘轴线的一端为第一远轴端,工作叶片靠近前盘轴线的一端为第二近轴端,工作叶片远离前盘轴线的一端为第二远轴端,第一远轴端与第二近轴端设置在同一圆柱面上。

这样设置使得气流可以从导风叶片处引入,无间隔的从工作叶片处导出,避免导风叶片和工作叶片分别构成的环形结构间存在有间隙,而使气流流经间隙时出现涡流或改向,防止气体压力出现损失,提高了风轮结构的吸风效率,使风轮结构排气更顺畅。

3.本发明提供的风轮结构,第一远轴端与所述第二近轴端所在圆柱面为过渡面,所述第一远轴端与所述第二近轴端在所述过渡面上交替均匀设置。

这样设置使得导风叶片和工作叶片交替均匀设置,导风叶片与工作叶片的数量相等,一方面使得各个工作叶片都能将接受到工作叶片的引导气流,增加吸风效率,另一方面使得导风叶片引入并压缩气流产生的压力较为均匀,避免两类叶片数量不均,使得至少部分叶片表面上产生压力差,气体压力的分布不均会导致气动噪声的产生,这样设置均衡了导风叶片和工作叶片两侧或其他位置处的压力,降低了风轮结构工作时产生的噪声。

4.本发明提供的风轮结构,导风叶片背向所述安装板延伸的端部与所述前盘所在平面间有间隙。

这样使得导风叶片长度小于工作叶片长度,而风轮结构工作时,气流会先经安装板的侧向流入,再被导风叶片引流,气流在流入过程中会对安装板或电机轴部进行冲击,这样设置,在保证导风叶片对气流的引流和压缩作用的前提下,可以对冲击安装板或电机轴部的气流时候进行引导,减少气流冲击安装板以及电机轴部的时候产生的回流和湍流,降低能量的浪费和耗散,使气压更为均匀,避免因为气压分布不均匀导致的气动噪声问题,可以在相同转速下提高了风量,而且减少了涡流的产生,空气更加顺畅的被排出到烟机出口,涡流的降低,减少了气动噪声的产生。

5.本发明提供的风轮结构,导风叶片背向所述安装板延伸的端部所在平面与所述前盘所在平面平行。

这样设置使得导风叶片的端部各位置突出于安装板的长度相等,使得流经导风叶片的气流流速和流量较为均匀,导风叶片上收到的气压较为均匀,避免了气动噪声的产生。

6.本发明提供的风轮结构,安装板上设置有若干导风孔,所述导风孔设置在所述导风叶片的内侧。

通过设置导风孔,一方面可以由风轮吸入安装板两侧的空气,增加了导入的空气量,提高了风轮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安装板另一侧的气流,降低了风轮在工作过程中安装板两侧压力差,避免出现的局部压力过低的现象,防止出现由于压力波动不均匀产生的气流脉动,提高了风轮工作的稳定性。

7.本发明提供的风轮结构,导风孔沿所述安装板中轴线均匀设置。

这样设置,保证了设有导风孔的安装板上各部分的载荷分散较为均匀,防止应力集中影响安装板的强度。

8.本发明提供的风轮结构,工作叶片和所述导风叶片上设置有导油涂层。

由于导风叶片可以引导气流沿导风叶片表面切线方向流动,在工作过程中,油烟在工作叶片和导风叶片的引导下,沿着叶片切向方向吹入,以较大风量吹扫导风叶片和工作叶片表面,由于设置导油涂层,粘在叶片上的油烟被高速气流带至烟道,实现了叶片的自洁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风轮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风轮结构a部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带有吸油烟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风轮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风轮结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中风轮结构内气体流动仿真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风轮结构内气体流动仿真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风轮结构内气体流动仿真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盘;2-后盘;3-安装板;4-工作叶片;5-导风叶片;41-第二远轴端;42-第二近轴端;51-第一远轴端;52-第一近轴端;31-导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图8,本身实施例提供一种风轮结构,包括前盘1,以及后盘2,后盘2与前盘1同轴且平行设置,通过若干均匀间隔设置的工作叶片4与前盘1固定连接;安装板3,与前盘1同轴,并与工作叶片4或后盘2固定连接,安装板3连接固定电机轴;导风叶片5,呈弧片状,若干导风叶片5呈环状设置在安装板3上的工作叶片4内侧,且构成的圆环与前盘1同轴,导风叶片5靠近前盘1轴线的端部为第一近轴端52,第一近轴端52所在圆柱面与导风叶片5相切。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板3与工作叶片4固定连接,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安装板3可以与后盘2固定连接。

通过在工作叶片4内侧设置导风叶片5,且若干导风叶片5的第一近轴端52所在的圆柱面与导风叶片5相切,使圆柱面与导风叶片5的切线可视为第一近轴端52。导风叶片5的设置增加了风轮结构的叶片组件,并调整了风轮叶片的角度和叶片弧线,使得气流可以在导风叶片5的引导下,沿着与导风叶片5表面切线方向流动,再由外围的工作叶片4排出,将气体甩出到风轮结构外侧,而后通过油烟机排气口排出。这样设置一方面降低了气流流动方向上叶片的阻流面积,降低了气流对于叶片的冲击,避免了能量损失,另一方面避免了气体涡流产生,提升了气体流动效率和流量,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吸油烟机内风轮结构的吸入风量小,吸油烟效果差的缺陷,提升了用户体验。

导风叶片5远离前盘1轴线的一端为第一远轴端51,工作叶片4靠近前盘1轴线的一端为第二近轴端42,工作叶片4远离前盘1轴线的一端为第二远轴端41,第一远轴端51与第二近轴端42设置在同一圆柱面上。

这样设置使得气流可以从导风叶片5处引入,无间隔的从工作叶片4处导出,避免导风叶片5和工作叶片4分别构成的环形结构间存在有间隙,而使气流流经间隙时出现涡流或改向,防止气体压力出现损失,提高了风轮结构的吸风效率,使风轮结构排气更顺畅。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远轴端51与第二近轴端42可以不设置在同一圆柱面上,第一远轴端51距前盘1轴线的距离可以大于第二近轴端42距前盘1轴线的距离。

第一远轴端51与第二近轴端42所在圆柱面为过渡面,第一远轴端51与第二近轴端42在过渡面上交替均匀设置。

这样设置使得导风叶片5和工作叶片4交替均匀设置,导风叶片5与工作叶片4的数量相等,一方面使得各个工作叶片4都能将接受到工作叶片4的引导气流,增加吸风效率,另一方面使得导风叶片5引入并压缩气流产生的压力较为均匀,避免两类叶片数量不均,使得至少部分叶片表面上产生压力差,气体压力的分布不均会导致气动噪声的产生,这样设置均衡了导风叶片5和工作叶片4两侧或其他位置处的压力,降低了风轮结构工作时产生的噪声。

导风叶片5背向安装板3延伸的端部与前盘所在平面间有间隙。

这样使得导风叶片5长度小于工作叶片4长度,而风轮结构工作时,气流会先经安装板3的侧向流入,再被导风叶片5引流,气流在流入过程中会对安装板3或电机轴部进行冲击,这样设置,在保证导风叶片5对气流的引流和压缩作用的前提下,可以对冲击安装板3或电机轴部的气流时候进行引导,减少气流冲击安装板3以及电机轴部的时候产生的回流和湍流,降低能量的浪费和耗散,使气压更为均匀,避免因为气压分布不均匀导致的气动噪声问题,可以在相同转速下提高了风量,而且减少了涡流的产生,空气更加顺畅的被排出到烟机出口,涡流的降低,减少了气动噪声的产生。

导风叶片5背向安装板3延伸的端部所在平面与前盘1所在平面平行。这样设置使得导风叶片5的端部各位置突出于安装板3的长度相等,使得流经导风叶片5的气流流速和流量较为均匀,导风叶片5上收到的气压较为均匀,避免了气动噪声的产生。

第二远轴端41距前盘1轴线的距离为h,第二近轴端42距前盘1轴线的距离为0.8~0.9倍h,第一近轴端52距前盘1轴线的距离为0.67~0.77倍h。根据权利要求1的风轮结构,导风叶片5的截面对应弧线半径为0.18~0.23倍h.

在本实施例中,h为100.7874mm,第二近轴端42距前盘1轴线的距离为86.2127mm,第一近轴端52距前盘1轴线的距离为72.5818,导风叶片5的截面对应弧线半径为21.2631mm。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板3在导风叶片5的内侧设置有五个导风孔31。通过设置导风孔31,一方面可以由风轮吸入安装板3两侧的空气,增加了导入的空气量,提高了风轮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安装板3另一侧的气流,降低了风轮在工作过程中安装板3两侧压力差,避免出现的局部压力过低的现象,防止出现由于压力波动不均匀产生的气流脉动,提高了风轮工作的稳定性。导风孔31沿安装板3中轴线均匀设置。这样设置,保证了设有导风孔31的安装板3上各部分的载荷分散较为均匀,防止应力集中影响安装板3的强度。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安装板3在可以导风叶片5的内侧均匀设置多个微孔。

工作叶片4和导风叶片5上设置有导油涂层。导油涂层材料为聚四氟乙烯。由于导风叶片5可以引导气流沿导风叶片5表面切线方向流动,在工作过程中,油烟在工作叶片4和导风叶片5的引导下,沿着叶片切向方向吹入,以较大风量吹扫导风叶片5和工作叶片4表面,由于设置导油涂层,粘在叶片上的油烟被高速气流带至烟道,实现了叶片的自洁功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吸油烟机,包括上述的风轮结构。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