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脉动低剪切粒子输送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01771发布日期:2020-06-16 20:53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脉动低剪切粒子输送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脉动低剪切粒子输送泵装置。



背景技术:

奶茶、果酱等食品的制作过程中,会放一些大颗粒的椰果、车厘子、草莓等果粒,这些果粒对整体性要求很高,在生产输送时需要保持完整,不能有破损。这些果粒一般是通过重力输送,速度较慢。申请号为201711326173.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双作用空间扭曲面密封滑板活塞泵,包括左泵盖、左端盖、左转子、右转子、右端盖、轴、滑板、泵体、安全阀、阀盖和右泵盖,所述轴上安装有左转子、右转子;所述左转子和右转子相对的面均为扭曲曲面,左转子和右转子之间设有滑板,滑板中部设有滑板平衡孔;所述泵体上设有高压引流孔,高压引流孔为半圆形孔;所述泵体上端通过螺栓固定有阀盖,阀盖内设有安全阀,安全阀包括弹簧、阀板、阀杆和阀套,阀杆外套有阀套,阀套外套有弹簧,弹簧两端相配合有阀板,安全阀右侧竖向开有平衡孔。该活塞泵利用一对具有扭曲曲面的转子使得空间扭曲,实现了容积的改变,可以用于输送果粒。然而该活塞泵的问题在于滑板是受两侧转子的压力而移动的,转子与滑板之间具有很大的摩擦力,容易磨损,影响泵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无脉动低剪切粒子输送泵装置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一种无脉动低剪切粒子输送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泵体具有进口和出口,泵体内转动设置主轴,主轴上套设两个相对设置的转子,两个转子的相对面为互相匹配的扭曲面,泵体的内壁顶部前后滑动配合隔板,隔板夹设于两个转子的扭曲面之间,泵体的前端设置与主轴传动配合的齿轮泵;

泵体顶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第一缸体内滑动配合第一活塞,第一活塞与第一缸体的后端壳壁之间形成第一腔体,第一缸体的后端壳壁上滑动插接第一推杆,第二缸体内滑动配合第二活塞,第二活塞与第二缸体的前端壳壁之间形成第二腔体,第二缸体的前端壳壁上滑动插接第二推杆,两个活塞之间固定连接活塞杆,活塞杆的下端转动连接连杆,连杆与隔板转动连接,两个缸体之间固定连接第一阀体,第一阀体的下部开设第三腔体,第一阀体的上部自前向后依次开设均与第三腔体连通的第一阀体流道一、第一阀体流道二、第一阀体流道三、第一阀体流道四和第一阀体流道五,其中,第一阀体流道三为倒y形,下端前后设置第一阀体支流道一和第一阀体支流道二,第一阀体流道三的上端与齿轮泵的输出口通过管道连接,第三腔体内滑动配合第三推杆,第三推杆的前后两头从第一阀体的前后两侧穿出并分别与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挡接,第三推杆上固定连接四个用于堵住第一阀体的流道的第三推杆阀芯;

泵体的后端设置第一流道和第二阀门,第一流道的上端与第二腔体连通,第一流道的下端与齿轮泵的输出口通过管道连接,第一流道中部具有第一流道阀口,第二阀门用于控制第一流道阀口的开关,第二阀门的第二阀体内腔与第一阀体流道四通过管道连接;

泵体的前端设置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第三阀门,第二流道的上端与第一腔体连通,下端与齿轮泵的输出口连通,第二流道的中部具有第二流道阀口,第三流道的上端与第二流道阀口连通,下端与齿轮泵的第一输入口连通,第三阀门用于控制第二流道阀口与第二流道的下端导通或与第三流道导通,第三阀门的第三阀体内腔与第一阀体流道二连通。

所述的一种无脉动低剪切粒子输送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四个第三推杆阀芯自前向后依次为第三推杆阀芯一、第三推杆阀芯二、第三推杆阀芯三和第三推杆阀芯四,其中,第三推杆阀芯一用于控制第一阀体流道一的开关,第三推杆阀芯二用于控制第一阀体支流道一的开关,第三推杆阀芯三用于控制第一阀体支流道二的开关,第三推杆阀芯四用于控制第一阀体流道五的开关。

所述的一种无脉动低剪切粒子输送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泵体后端内部设置内润滑口,泵体后端外部设置外润滑口,第一流道阀口与泵体的内润滑口连通,第一阀体流道一与泵体的外润滑口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的一种无脉动低剪切粒子输送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泵体的中部上端开设供连杆穿过的开口。

所述的一种无脉动低剪切粒子输送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阀门包括第二阀体,第二阀体的内腔滑动配合第三活塞,第三活塞与第二阀体内腔后端内壁之间的腔室与第一阀体流道四通过管道连通,第三活塞与第二阀体内腔前端内壁之间设置第一弹簧,第三活塞的前端固定连接第一阀杆,第一阀杆的前端与第二阀体的出口滑动配合,第一阀杆的前端固定连接用于控制第一流道阀口开关的第一阀芯。

所述的一种无脉动低剪切粒子输送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阀门包括第三阀体,第三阀体的内腔滑动配合第四活塞,第四活塞与第三阀体内腔前端内壁之间的腔室与第一阀体流道二通过管道连通,第四活塞与第三阀体内腔后端内壁之间设置第二弹簧,第四活塞的后端固定连接第二阀杆,第二阀杆的后端与第三阀体的出口滑动配合,第二阀杆的后端固定连接用于控制第二流道阀口开关的第二阀芯。

所述的一种无脉动低剪切粒子输送泵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相对一端均设置挡头。

所述的一种无脉动低剪切粒子输送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泵体的两端与主轴两端之间分别设置轴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两个活塞的移动来带动隔板前后移动,隔板与两个转子之间的摩擦力非常小,不容易磨损,能够延长输送泵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两个转子与隔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第一阀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连杆与隔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6为图1中b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中的齿轮泵内部结构示意图。

泵体1、主轴2、转子3、隔板4、齿轮泵5、第一缸体6、第二缸体7、第一活塞8、第一腔体9、第一推杆10、第二活塞11、第二腔体12、第二推杆13、活塞杆14、连杆15、第一阀体16、第三腔体17、第一阀体流道一18、第一阀体流道二19、第一阀体流道三20、第一阀体流道四21、第一阀体流道五22、第一阀体支流道一23、第一阀体支流道二24、输出口25、第三推杆26、第一流道27、第一流道阀口2700、第二阀门28、第二阀体2800、第三活塞2801、第一弹簧2802、第一阀杆2803、第一阀芯2804、第二流道29、第二流道阀口2900、第三流道30、第三阀门31、第三阀体3100、第四活塞3101、第二弹簧3102、第二阀杆3103、第二阀芯3104、第一输入口32、第三推杆阀芯一33、第三推杆阀芯二34、第三推杆阀芯三35、第三推杆阀芯四36、内润滑口37、外润滑口38、开口39、第二输入口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无脉动低剪切粒子输送泵装置,包括泵体1,泵体1具有进口和出口,泵体1内转动设置主轴2,主轴2上套设两个相对设置的转子3,两个转子3的相对面为互相匹配的扭曲面,泵体1的内壁顶部前后滑动配合隔板4,隔板4夹设于两个转子3的扭曲面之间,泵体1的前端设置与主轴2传动配合的齿轮泵5。其中,两个转子3的扭曲面与常规正弦泵中的转子扭曲面相同,两个转子3相对设置,彼此形成吻合,转动时能够使隔板4与两个转子3之间间隙非常小。

泵体1顶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缸体6和第二缸体7,第一缸体6内滑动配合第一活塞8,第一活塞8与第一缸体6的后端壳壁之间形成第一腔体9,第一缸体6的后端壳壁上滑动插接第一推杆10,第二缸体7内滑动配合第二活塞11,第二活塞11与第二缸体7的前端壳壁之间形成第二腔体12,第二缸体7的前端壳壁上滑动插接第二推杆13,两个活塞之间固定连接活塞杆14,活塞杆14的下端转动连接连杆15,连杆15与隔板4转动连接,其中,连杆15为两节式伸缩杆结构,上下两个伸缩部分插接配合,且连接处具有一第三弹簧,整体结构类似气弹簧,隔板4的上侧中部开设一配合槽,连杆15的下端铰接于该配合槽,两个缸体之间固定连接第一阀体16,第一阀体16的下部开设第三腔体17,第一阀体16的上部自前向后依次开设均与第三腔体17连通的第一阀体流道一18、第一阀体流道二19、第一阀体流道三20、第一阀体流道四21和第一阀体流道五22,其中,第一阀体流道三20为倒y形,下端前后设置第一阀体支流道一23和第一阀体支流道二24,第一阀体流道三20的上端与齿轮泵5的输出口25通过管道连接,第三腔体17内滑动配合第三推杆26,第三推杆26的前后两头从第一阀体16的前后两侧穿出并分别与第一推杆10和第二推杆13挡接,第三推杆26上固定连接四个用于堵住第一阀体16的流道的第三推杆阀芯。

泵体1的后端设置第一流道27和第二阀门28,第一流道27的上端与第二腔体12连通,第一流道27的下端与齿轮泵5的输出口25通过管道连接,第一流道27中部具有第一流道阀口2700,第二阀门28用于控制第一流道阀口2700的开关,第二阀门28的第二阀体2800内腔与第一阀体流道四21通过管道连接。

泵体1的前端设置第二流道29、第三流道30和第三阀门31,第二流道29的上端与第一腔体9连通,下端与齿轮泵5的输出口25连通,第二流道29的中部具有第二流道阀口2900,第三流道30的上端与第二流道阀口2900连通,下端与齿轮泵5的第一输入口32连通,第三阀门31用于控制第二流道阀口2900与第二流道29的下端导通或与第三流道30导通,第三阀门31的第三阀体3100内腔与第一阀体流道二18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结构:四个第三推杆阀芯自前向后依次为第三推杆阀芯一33、第三推杆阀芯二34、第三推杆阀芯三35和第三推杆阀芯四36,其中,第三推杆阀芯一33用于控制第一阀体流道一18的开关,第三推杆阀芯二34用于控制第一阀体支流道一23的开关,第三推杆阀芯三35用于控制第一阀体支流道二24的开关,第三推杆阀芯四36用于控制第一阀体流道五22的开关。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结构:泵体1后端内部设置内润滑口37,泵体1后端外部设置外润滑口38,第一流道阀口2700与泵体1的内润滑口37连通,第一阀体流道一18与泵体1的外润滑口38通过管道连接,外润滑口38还与齿轮泵的第二输入口40通过管道连接,第二输入口40与第一输入口32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结构:泵体1的中部上端开设供连杆15穿过的开口39。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结构:第二阀门28包括第二阀体2800,第二阀体2800的内腔滑动配合第三活塞2801,第三活塞2801与第二阀体2800内腔后端内壁之间的腔室与第一阀体流道四21通过管道连通,第三活塞2801与第二阀体2800内腔前端内壁之间设置第一弹簧2802,第三活塞2801的前端固定连接第一阀杆2803,第一阀杆2803的前端与第二阀体2800的出口滑动配合,第一阀杆2803的前端固定连接用于控制第一流道阀口2700开关的第一阀芯2804。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结构:第三阀门31包括第三阀体3100,第三阀体3100的内腔滑动配合第四活塞3101,第四活塞3101与第三阀体3100内腔前端内壁之间的腔室与第一阀体流道二19通过管道连通,第四活塞3101与第三阀体3100内腔后端内壁之间设置第二弹簧3102,第四活塞3101的后端固定连接第二阀杆3103,第二阀杆3103的后端与第三阀体3100的出口滑动配合,第二阀杆3103的后端固定连接用于控制第二流道阀口3900开关的第二阀芯3104。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结构:第一推杆10和第二推杆13相对一端均设置挡头。

作为本发明的优化结构:泵体1的两端与主轴2两端之间分别设置轴承。

工作过程:主轴2由驱动装置带动旋转,主轴2带动两个转子3转动,与此同时,主轴2带动齿轮泵5工作,泵体1内本身具有大量润滑油,这些润滑油从齿轮泵5的第一输入口32进入,从齿轮泵5的输出口25高速排出到第一阀体流道三20,此时在第三推杆26上,第三推杆阀芯一33位于第三阀体流道一18前端,不堵住第三阀体流道一18,第三推杆阀芯二34堵住第三阀体支流道一23,第三推杆阀芯三35位于第三阀体支流道二24的前端,不堵住第三阀体支流道二24,第三推杆阀芯四36堵住第三阀体流道五22,润滑油只能通过第一阀体支流道二24进入第一腔体17,第一腔体17的两端被第三推杆阀芯三35和第三推杆阀芯四36堵住,润滑油只能从第一腔体17进入第一阀体流道四21,进而通入第二阀门28,使第二活塞2801往前移动,带动第一阀芯2804往前顶,使第一流道豁口2700打开,由于齿轮泵5的输出口25与第一流道27的下端之间是通过管道连接的,此前输出口25输出的润滑油被堵住,第一流道豁口2700打开后,堵住的润滑油迅速通入第一流道27的上端并通入第二腔体12,将第二活塞11往后推,第二活塞11通过活塞杆14和连杆15带动隔板4往后移动,与此同时第一活塞8同样相应的往后移动,第一腔体9内的润滑油受到第一活塞8的挤压,依次通过第二流道29、第二流道豁口2900和第三流道30流入齿轮泵5的第一输入口32,第一活塞8在朝后移动时带动第一推杆10往后移动,第一推杆10带动第三推杆26及其上的四个阀芯往后移动,使得第三推杆阀芯一33堵住第三阀体流道一18,第三推杆阀芯二34不再堵住第三阀体支流道一23,第三推杆阀芯三35堵住第三阀体支流道二24,第三推杆阀芯四36不再堵住第三阀体流道五22,如此一来齿轮泵5输出口25从第三阀体流道三20通入的润滑油不再通入第三阀体支流道二24,而是通入第三阀体支流道一23,然后从第三阀体流道二19流出,再从第三阀体流道二19流到第三阀门31,第三阀门31的工作原理与第二阀门28的工作原理相同,不再赘述,润滑油带动第二阀芯3104堵住第二流道豁口2900与第三流道30的连通口,由于第二流道29的下端是与齿轮泵5的输出口25连通的,此前输出口25排出的润滑油被第二阀芯29堵住,第二阀芯29移动后,第二流道29上下两端导通,润滑油经第二流道29冲入第一腔体9,挤压第一活塞8,使第一活塞8往前移动,第一活塞8通过活塞杆14和连杆15带动隔板4往前移动,第一活塞8同时也带动第二活塞11朝前移动,第一活塞8带动第二推杆14朝前移动,第二推杆13带动第三推杆26超前移动,使第三推杆26上的阀芯恢复一开始的姿态,如此周而复始,使隔板4在不依赖两个转子3的情况下来回移动,而且频率和行程调整至相同,这样隔板4与转子3之间的摩擦力就能减到最小,保护隔板4和转子3少收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