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柱塞空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01655发布日期:2020-06-16 20:5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四柱塞空压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空压机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四柱塞空压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往复式空压机主要为双柱塞往复式空压机。双柱塞往复空压机虽然可以实现压力连续输出,但其换向瞬间输出压力为零,使得输出的气体压力产生脉动,在某些场合不能使用,例如申请号为:201810479411.1的一种液压驱动的往复式空压机,其在工作时,在活塞运动到位后需要停止,等待外置换向阀换向后再反向运动,这样使得输出的压力产生脉动,并且其外置换向阀体积较大、包含阀件很多、成本高昂;外置的换向阀油路复杂、控制复杂、结构复杂,当出现故障的时候,不但不容易排查问题,也不方便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四柱塞空压机,其不仅整体设计高度集成,节省空间和零件,而且压力输出没有停顿,不会产生脉动,另外无需电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四柱塞空压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内设有左右贯穿的上活塞孔和下活塞孔,所述机体的左侧在上活塞孔和下活塞孔的左端固定安装有左端盖,所述机体的右侧在上活塞孔和下活塞孔的右端固定安装有右端盖;所述上活塞孔内设有上活塞体,所述下活塞孔内设有下活塞体;所述左端盖的左侧设有与上活塞体左端连接的左上泵组件、以及与下活塞体左端连接的左下泵组件;所述右端盖的右侧设有用于上活塞体右端连接的右上泵组件、以及与下活塞体右端连接的右下泵组件;所述机体的侧面设有与上活塞孔和下活塞孔连通的p口和t口;所述上活塞孔内设有用于控制上活塞体在上活塞孔内左右移动的上控制组件,所述下活塞孔内设有用于控制下活塞体在下活塞孔内左右移动的下控制组件;当上活塞体向右运动靠近右端盖时,下控制组件控制下活塞体向左运动,当上活塞体向左运动靠近左端盖时,下控制组件控制下活塞体向右运动;当下活塞体向右运动靠近右端盖时,上控制组件控制上活塞体向右运动,当下活塞体向左运动靠近左端盖时,上控制组件控制上活塞体向左运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左端盖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左泵体,所述右端盖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右泵体;所述左上泵组件包括左上活塞,所述左泵体内设有与上活塞孔同轴的左上泵孔,所述左端盖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上泵孔和上活塞孔的左上滑孔,所述左上滑孔与上活塞孔同轴设置;所述上活塞体的左端设有穿过左上滑孔伸入左上泵孔内的左上连杆;所述左上活塞滑动连接在左上泵孔内且与左上连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左上泵孔内在左上活塞和左上泵孔的左端之间形成左上无杆腔,所述左泵体的左端设有与左上无杆腔连通的左上进气单向阀和左上出气单向阀;

所述左下泵组件包括左下活塞,所述左泵体内设有与下活塞孔同轴的左下泵孔,所述左端盖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下泵孔和下活塞孔的左下滑孔,所述左下滑孔与下活塞孔同轴设置;所述下活塞体的左端设有穿过左下滑孔伸入左下泵孔内的左下连杆;所述左下活塞滑动连接在左下泵孔内且与左下连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左下泵孔内在左下活塞和左下泵孔的左端之间形成左下无杆腔,所述左泵体的左端设有与左下无杆腔连通的左下进气单向阀和左下出气单向阀;

所述右上泵组件包括右上活塞,所述右泵体内设有与上活塞孔同轴的右上泵孔,所述右端盖内设有用于连通右上泵孔和上活塞孔的右上滑孔,所述右上滑孔与上活塞孔同轴设置;所述上活塞体的右端设有穿过右上滑孔伸入右上泵孔内的右上连杆;所述右上活塞滑动连接在右上泵孔内且与右上连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右上泵孔内在右上活塞和右上泵孔的右端之间形成右上无杆腔,所述右泵体的右端设有与右上无杆腔连通的右上进气单向阀和右上出气单向阀;

所述右下泵组件包括右下活塞,所述右泵体内设有与下活塞孔同轴的右下泵孔,所述右端盖内设有用于连通右下泵孔和下活塞孔的右下滑孔,所述右下滑孔与下活塞孔同轴设置;所述下活塞体的右端设有穿过右下滑孔伸入右下泵孔内的右下连杆;所述右下活塞滑动连接在右下泵孔内且与右下连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右下泵孔内在右下活塞和右下泵孔的右端之间形成右下无杆腔,所述右泵体的右端设有与右下无杆腔连通的右下进气单向阀和右下出气单向阀。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控制组件包括上缸套,所述上缸套滑动连接在上活塞孔内,所述上活塞体滑动连接在上缸套内,所述左端盖设有伸入上缸套内的左上凸柱,所述右端盖内设有伸入上缸套内的右上凸柱;所述上缸套内在左上凸柱和上活塞体之间形成左上活塞腔、在右上凸柱和上活塞体之间形成右上活塞腔;所述上活塞孔内在上缸套的左端和左端盖之间形成左上控制腔、在上缸套的右端和右端盖之间形成右上控制腔;

所述下控制组件包括下缸套,所述下缸套滑动连接在下活塞孔内,所述下活塞体滑动连接在下缸套内,所述左端盖设有伸入下缸套内的左下凸柱,所述右端盖内设有伸入下缸套内的右下凸柱;所述下缸套内在左下凸柱和下活塞体之间形成左下活塞腔、在右下凸柱和下活塞体之间形成右下活塞腔;所述下活塞孔内在下缸套的左端和左端盖之间形成左下控制腔、在下缸套的右端和右端盖之间形成右下控制腔;

所述上活塞孔中部的内侧壁上设有与p口连通的上中环槽,所述下活塞孔中部的内侧壁上设有下中环槽,所述机体内设于用于连通上中环槽和下中环槽的第一中孔;所述上活塞孔的内侧壁在上中环槽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与t口连通的左上环槽和右上环槽,所述下活塞孔的内侧壁在下中环槽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与t口连通的左下环槽和右下环槽;所述上缸套的外圆周侧壁在靠近左端盖处设有与上缸套的内孔连通的左一环槽、在靠近右端盖处设有与上缸套的内孔连通的右一环槽;当上缸套的左端靠近左端盖时,左一环槽与左上环槽连通,上中环槽与右一环槽连通,当上缸套的右端靠近右端盖时,右一环槽与右上环槽连通,上中环槽与左一环槽连通;所述下缸套的外圆周侧壁在靠近左端盖处设有与下缸套的内孔连通的左二环槽、在靠近右端盖处设有与下缸套的内孔连通的右二环槽;当下缸套的左端靠近左端盖时,左二环槽与左下环槽连通,下中环槽与右二环槽连通,当下缸套的右端靠近右端盖时,右二环槽与右下环槽连通,下中环槽与左二环槽连通;

所述左上活塞腔和左下控制腔之间设有左一阻尼孔,所述右上活塞腔和右下控制腔之间设有右一阻尼孔;所述左下活塞腔和右上控制腔之间设有左二阻尼孔,所述右下活塞腔和左上控制腔之间设有右二阻尼孔;

当上活塞体靠近左上凸柱时,p口与左下控制腔连通,右下控制腔与t口连通,当上活塞体靠近右上凸柱时,p口与右下控制腔连通,左下控制腔与t口连通;当下活塞体靠近右下凸柱时,p口与左上控制腔连通,右上控制腔与t口连通,当上活塞体靠近左下凸柱时,p口与右上控制腔连通,左上控制腔与t口连通。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机体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上环槽和右上环槽1e的上连通孔,以及用于连通左下环槽和右下环槽的下连通孔,所述上连通孔与t口连通,所述机体内设有用于连通上连通孔和下连通孔的第二中孔;所述机体内设有与下中环槽连通的下油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左上连杆的外圆周侧壁设有左三环槽,所述机体和左端盖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上滑孔和p口的左一通孔,以及用于连通左上滑孔和上连通孔的左二通孔,所述左端盖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三环槽和左下控制腔的左三通孔;所述右上连杆的外圆周侧壁设有右三环槽,所述机体和右端盖内设有用于连通右上滑孔和p口的右一通孔,以及用于连通右上滑孔和上连通孔的右二通孔,所述右端盖内用于连通右三环槽和右下控制腔的右三通孔;当上活塞体向左运动靠近左上凸柱时,左三环槽与左一通孔连通,右三环槽与右二通孔连通;当上活塞体向右运动靠近右上凸柱时,左三环槽与左二通孔连通,右三环槽与右一通孔连通;

所述左下连杆的外圆周侧壁设有左四环槽,所述机体和左端盖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下滑孔和下连通孔的左四通孔,所述左端盖内用于连通左下滑孔和下油孔的左五通孔,以及用于连通左四环槽和左上控制腔的左六通孔;所述右上连杆的外圆周侧壁设有右四环槽,所述机体和右端盖内设有用于连通右下滑孔和下连通孔的右四通孔,所述右端盖内用于连通右下滑孔和下油孔的右五通孔,以及用于连通右四环槽和右上控制腔的右六通孔;当下活塞体向左运动靠近左下凸柱时,左四环槽与左四通孔连通,右四环槽与右五通孔连通;当下活塞体向右运动靠近右下凸柱时,左四环槽与左五通孔连通,右四环槽与右四通孔连通。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左一阻尼孔设置在左端盖内且一端与左上活塞腔连通、另一端与左三通孔连通;所述右一阻尼孔设置在右端盖内且一端与右上活塞腔连通、另一端与右三通孔连通;

所述左二阻尼孔设置在下活塞体内且与左下活塞腔连通,所述下活塞体和右下连杆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二阻尼孔和右四环槽的右油孔;所述右二阻尼孔设置在下活塞体内且与右下活塞腔连通,所述下活塞体和左下连杆内设有用于连通右二阻尼孔和左四环槽的左油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左一环槽通过设置在上缸套内的左一油孔与上缸套的内孔连通,右一环槽通过设置在上缸套内的右一油孔与上缸套的内孔连通;所述左二环槽通过设置在下缸套内的左二油孔与下缸套的内孔连通,右二环槽通过设置在下缸套内的右二油孔与下缸套的内孔连通。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使用上活塞体与上缸套的配合,以及下活塞体与下缸套的配合来改变油路换向,无需配置单独的换向阀,使得整体设计高度集成,节省空间和零件;

(2)通过上活塞体和下活塞体之间相互配合,使得当一个活塞体将要停止时另外一个活塞体马上运动,压力输出没有停顿,不会产生脉动;

(3)全部油路控制换向,无需电控,避免了电器不稳定因素,可长时间工作并且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方向剖视图;

图4-10为本发明不同工作位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10所示,一种四柱塞空压机,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内设有左右贯穿的上活塞孔101和下活塞孔102,所述机体1的左侧在上活塞孔101和下活塞孔102的左端固定安装有左端盖6,所述机体的右侧在上活塞孔101和下活塞孔102的右端固定安装有右端盖7;所述上活塞孔101内设有上活塞体4,所述下活塞孔102内设有下活塞体5;所述左端盖6的左侧设有与上活塞体4左端连接的左上泵组件、以及与下活塞体5左端连接的左下泵组件;所述右端盖7的右侧设有用于上活塞体4右端连接的右上泵组件、以及与下活塞体5右端连接的右下泵组件。

所述机体1的侧面设有与上活塞孔101和下活塞孔102连通的p口和t口;所述上活塞孔101内设有用于控制上活塞体4在上活塞孔101内左右移动的上控制组件,所述下活塞孔102内设有用于控制下活塞体5在下活塞孔102内左右移动的下控制组件;当上活塞体4向右运动靠近右端盖7时,下控制组件控制下活塞体5向左运动,当上活塞体4向左运动靠近左端盖6时,下控制组件控制下活塞体5向右运动;当下活塞体5向右运动靠近右端盖7时,上控制组件控制上活塞体4向右运动,当下活塞体5向左运动靠近左端盖6时,上控制组件控制上活塞体4向左运动。

所述左端盖6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左泵体12,所述右端盖7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右泵体13;所述左上泵组件包括左上活塞8a,所述左泵体12内设有与上活塞孔101同轴的左上泵孔121,所述左端盖6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上泵孔121和上活塞孔101的左上滑孔61,所述左上滑孔61与上活塞孔101同轴设置;所述上活塞体4的左端设有穿过左上滑孔61伸入左上泵孔121内的左上连杆41;所述左上活塞8a滑动连接在左上泵孔121内且与左上连杆41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左上泵孔121内在左上活塞8a和左上泵孔121的左端之间形成左上无杆腔12a,所述左泵体12的左端设有与左上无杆腔12a连通的左上进气单向阀9a和左上出气单向阀10a。

所述左下泵组件包括左下活塞8c,所述左泵体12内设有与下活塞孔102同轴的左下泵孔122,所述左端盖6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下泵孔122和下活塞孔102的左下滑孔62,所述左下滑孔62与下活塞孔102同轴设置;所述下活塞体5的左端设有穿过左下滑孔62伸入左下泵孔122内的左下连杆51;所述左下活塞8c滑动连接在左下泵孔122内且与左下连杆51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左下泵孔122内在左下活塞8c和左下泵孔122的左端之间形成左下无杆腔12b,所述左泵体12的左端设有与左下无杆腔12b连通的左下进气单向阀9c和左下出气单向阀10c。

所述右上泵组件包括右上活塞8b,所述右泵体13内设有与上活塞孔101同轴的右上泵孔131,所述右端盖7内设有用于连通右上泵孔131和上活塞孔101的右上滑孔71,所述右上滑孔71与上活塞孔101同轴设置;所述上活塞体4的右端设有穿过右上滑孔71伸入右上泵孔131内的右上连杆42;所述右上活塞8b滑动连接在右上泵孔131内且与右上连杆42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右上泵孔131内在右上活塞8b和右上泵孔131的右端之间形成右上无杆腔13a,所述右泵体13的右端设有与右上无杆腔13a连通的右上进气单向阀9b和右上出气单向阀10b。

所述右下泵组件包括右下活塞8d,所述右泵体13内设有与下活塞孔102同轴的右下泵孔132,所述右端盖7内设有用于连通右下泵孔132和下活塞孔102的右下滑孔72,所述右下滑孔72与下活塞孔102同轴设置;所述下活塞体5的右端设有穿过右下滑孔72伸入右下泵孔132内的右下连杆52;所述右下活塞8d滑动连接在右下泵孔132内且与右下连杆52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右下泵孔132内在右下活塞8d和右下泵孔132的右端之间形成右下无杆腔13b,所述右泵体13的右端设有与右下无杆腔13b连通的右下进气单向阀9d和右下出气单向阀10d。

所述上控制组件包括上缸套2,所述上缸套2滑动连接在上活塞孔101内,所述上活塞体4滑动连接在上缸套2内,所述左端盖6设有伸入上缸套2内的左上凸柱63,所述右端盖7内设有伸入上缸套2内的右上凸柱73;所述上缸套2内在左上凸柱63和上活塞体4之间形成左上活塞腔2e、在右上凸柱73和上活塞体4之间形成右上活塞腔2f;所述上活塞孔101内在上缸套2的左端和左端盖6之间形成左上控制腔1f、在上缸套2的右端和右端盖7之间形成右上控制腔1g。

所述下控制组件包括下缸套3,所述下缸套3滑动连接在下活塞孔102内,所述下活塞体5滑动连接在下缸套3内,所述左端盖6设有伸入下缸套3内的左下凸柱64,所述右端盖7内设有伸入下缸套3内的右下凸柱74;所述下缸套3内在左下凸柱64和下活塞体5之间形成左下活塞腔3e、在右下凸柱74和下活塞体5之间形成右下活塞腔3f;所述下活塞孔102内在下缸套3的左端和左端盖6之间形成左下控制腔1j、在下缸套3的右端和右端盖7之间形成右下控制腔1k。

所述上活塞孔101中部的内侧壁上设有与p口连通的上中环槽1c,所述下活塞孔102中部的内侧壁上设有下中环槽1o,所述机体1内设于用于连通上中环槽1c和下中环槽1o的第一中孔1h;所述上活塞孔101的内侧壁在上中环槽1c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与t口连通的左上环槽1d和右上环槽1e,所述下活塞孔102的内侧壁在下中环槽1o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与t口连通的左下环槽1p和右下环槽1q;所述上缸套2的外圆周侧壁在靠近左端盖6处设有与上缸套2的内孔连通的左一环槽2a、在靠近右端盖7处设有与上缸套2的内孔连通的右一环槽2b;其中,所述左一环槽2a通过设置在上缸套2内的左一油孔2c与上缸套2的内孔连通,右一环槽2b通过设置在上缸套2内的右一油孔2d与上缸套2的内孔连通。当上缸套2的左端靠近左端盖6时,左一环槽2a与左上环槽1d连通,上中环槽1c与右一环槽2b连通,当上缸套2的右端靠近右端盖7时,右一环槽2b与右上环槽1e连通,上中环槽1c与左一环槽2a连通。

所述下缸套3的外圆周侧壁在靠近左端盖6处设有与下缸套3的内孔连通的左二环槽3a、在靠近右端盖7处设有与下缸套3的内孔连通的右二环槽3b;其中,所述左二环槽3a通过设置在下缸套3内的左二油孔3c与下缸套3的内孔连通,右二环槽3b通过设置在下缸套3内的右二油孔3d与下缸套3的内孔连通。当下缸套3的左端靠近左端盖6时,左二环槽3a与左下环槽1p连通,下中环槽1o与右二环槽3b连通,当下缸套3的右端靠近右端盖7时,右二环槽3b与右下环槽1q连通,下中环槽1o与左二环槽3a连通。

另外,当上活塞体4靠近左上凸柱63时,p口与左下控制腔1j连通,右下控制腔1k与t口连通,当上活塞体4靠近右上凸柱73时,p口与右下控制腔1k连通,左下控制腔1j与t口连通;当下活塞体5靠近右下凸柱74时,p口与左上控制腔1f连通,右上控制腔1g与t口连通,当上活塞体4靠近左下凸柱64时,p口与右上控制腔1g连通,左上控制腔1f与t口连通。

所述机体1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上环槽1d和右上环槽1e的上连通孔1s,以及用于连通左下环槽1p和右下环槽1q的下连通孔1v,所述上连通孔1s与t口连通,所述机体1内设有用于连通上连通孔1s和下连通孔1v的第二中孔1r;所述机体1内设有与下中环槽1o连通的下油孔1m,1n。

所述左上连杆41的外圆周侧壁设有左三环槽4a,所述机体1和左端盖6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上滑孔61和p口的左一通孔1a,6a,6b,以及用于连通左上滑孔61和上连通孔1s的左二通孔1t,6n,6m,6k,6j,所述左端盖6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三环槽4a和左下控制腔1j的左三通孔6c,6d;所述右上连杆42的外圆周侧壁设有右三环槽4b,所述机体1和右端盖7内设有用于连通右上滑孔71和p口的右一通孔1b,7a,7b,以及用于连通右上滑孔71和上连通孔1s的右二通孔1u,7n,7m,7k,7j,所述右端盖7内设有用于连通右三环槽4b和右下控制腔1k的右三通孔7c,7d;当上活塞体4向左运动靠近左上凸柱63时,左三环槽4a与左一通孔1a,6a,6b连通,右三环槽4b与右二通孔1u,7n,7m,7k,7j连通;当上活塞体4向右运动靠近右上凸柱73时,左三环槽4a与左二通孔1t,6n,6m,6k,6j连通,右三环槽4b与右一通孔1b,7a,7b连通。

所述左下连杆51的外圆周侧壁设有左四环槽5e,所述机体1和左端盖6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下滑孔62和下连通孔1v的左四通孔1w,6p,6o,所述左端盖6内用于连通左下滑孔62和下油孔1m,1n的左五通孔6i,6h,6f,6g,以及用于连通左四环槽5e和左上控制腔1f的左六通孔6e;所述右上连杆42的外圆周侧壁设有右四环槽5f,所述机体1和右端盖7内设有用于连通右下滑孔72和下连通孔1v的右四通孔1x,7p,7o,所述右端盖7内用于连通右下滑孔72和下油孔1m,1n的右五通孔7i,7h,7f,7g,以及用于连通右四环槽5f和右上控制腔1g的右六通孔7e;当下活塞体5向左运动靠近左下凸柱64时,左四环槽5e与左四通孔1w,6p,6o连通,右四环槽5f与右五通孔7i,7h,7f,7g连通;当下活塞体5向右运动靠近右下凸柱74时,左四环槽5e与左五通孔6i,6h,6f,6g连通,右四环槽5f与右四通孔1x,7p,7o连通。

所述左上活塞腔2e和左下控制腔1j之间设有左一阻尼孔11a,所述右上活塞腔2f和右下控制腔1k之间设有右一阻尼孔11b;所述左下活塞腔3e和右上控制腔1g之间设有左二阻尼孔5b,所述右下活塞腔3f和左上控制腔1f之间设有右二阻尼孔5a。其中,所述左一阻尼孔11a设置在左端盖6内且一端与左上活塞腔2e连通、另一端与左三通孔6c,6d连通;所述右一阻尼孔11b设置在右端盖7内且一端与右上活塞腔2f连通、另一端与右三通孔7c,7d连通。所述左二阻尼孔5b设置在下活塞体5内且与左下活塞腔3e连通,所述下活塞体5和右下连杆52内设有用于连通左二阻尼孔5b和右四环槽5f的右油孔5d;所述右二阻尼孔5a设置在下活塞体5内且与右下活塞腔3f连通,所述下活塞体5和左下连杆51内设有用于连通右二阻尼孔5a和左四环槽5e的左油孔5c。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的构造,在工作前需要将进油管与p口相连,t口与出油管相连接,左上进气单向阀9a、右上进气单向阀9b、左下进气单向阀9c、右下进气单向阀9d处与进气管相连接,左上出气单向阀10a、右上出气单向阀10b、左下出气单向阀10c、右下出气单向阀10d处与出气管相连接,当本次发明管路接好后,便可以给p口通入油液使其开始工作。图1位置为本发明的初始位置,液压油进入p口后,通过上中环槽1c、第一中孔1h、下中环槽1o、左二环槽3a、左二油孔、进入左下活塞腔3e中,右下活塞腔3f中的油液经过右二油孔3d、右二环槽3b、右下环槽1q、下连通孔1v、第二中孔1r、上连通孔1s排出t口,油液推动下活塞体5向右运动(如图4所示),此时右下无杆腔13b内的空气压缩,通过右下出气单向阀10d排出,左下无杆腔12b体积增大,空气通过左下进气单向阀9c进入左下无杆腔12b中,在下活塞体5向右运动的过程中,p口处油液由左下活塞腔3e处经过左二阻尼孔5b、右油孔5d、右四环槽5f右六通孔7e进入右上控制腔1g中,使上缸套2保持在左端抵在左端盖6上。

当下活塞体5向右运动使左四环槽5e将左五通孔6i,6h,6f,6g和左六通孔6e相连通,此时下活塞体5没有运动到最右端,但p口处液压油经下中环槽1o、下油孔1m,1n、左五通孔6i,6h,6f,6g、左四环槽5e、左六通孔6e进入左上控制腔1f中,而右上控制腔1g中的油液由右六通孔7e、右四环槽5f、右四通孔1x,7p,7o、下连通孔1v、第二中孔1r流出t口,此时液压油推动上缸套2向右运动,使油路换向,此时下活塞体5还没运动到最右端,而液压油经过上中环槽1c、左一环槽2a、左一油孔2c进入左上活塞腔2e内,右上活塞腔2f内的油液由右一油孔2d、右一环槽2b、右上环槽1e、上连通孔1s排出t口,液压油推动上活塞体4向右运动,直至下活塞体5的右端抵在右下凸柱74上时,下活塞体5停止(如图5所示);上活塞体4继续向右运动(如图6所示),此时右上无杆腔13a内的空气压缩,通过右上出气单向阀10b排出,左上无杆腔12a体积增大,空气通过左上进气单向阀9a进入左上无杆腔12a中,在上活塞体4向右运动的过程中,p口处油液由左上活塞腔2e处经过左一阻尼孔11a、左三通孔6d进入左下控制腔1j中,使下缸套3保持在右端抵在右端盖7上。

当上活塞体4向右运动使右三环槽4b将右一通孔1b,7a,7b和右三通孔7c,7d相连通,此时上活塞体4没有运动到最右端,但p口处液压油经右一通孔1b,7a,7b、右三环槽4b、右三通孔7c,7d进入右下控制腔1k中,而左下控制腔1j中的油液由左三通孔6c,6d、左三环槽4a、左二通孔1t,6n,6m,6k,6j、上连通孔1s流出t口,此时液压油推动下缸套3向左运动,使油路换向,此时上活塞体4还没运动到最右端,而液压油经过下中环槽1o、右二环槽3b、右二油孔3d进入右下活塞腔3f内,左下活塞腔3e内的油液由左二油孔3c、左二环槽3a、左下环槽1p、下连通孔1v、第二中孔1r排出t口,液压油推动下活塞体5向左运动,直至上活塞体4的右端抵在右上凸柱73上,上活塞体4停止(如图7所示),下活塞体5继续向左运动(如图8所示),此时左下无杆腔12b内的空气压缩,通过左下出气单向阀10c排出,右下无杆腔13b体积增大,空气通过右下进气单向阀9d进入右下无杆腔13b中,在下活塞体5向左运动的过程中,p口处油液由右下活塞腔3f处经过右二阻尼孔5a、左油孔5c、左四环槽5e、左六通孔6e进入左上控制腔1f中,使上缸套2保持在右端抵在右端盖7上。

当下活塞体5向左运动使右四环槽5f将右五通孔7i,7h,7f,7g和右六通孔7e相连通,此时下活塞体5没有运动到最左端,但p口处液压油经下中环槽1o、下油孔1m,1n、右五通孔7i,7h,7f,7g、右四环槽5f、右六通孔7e进入右上控制腔1g中,而左上控制腔1f中的油液由左六通孔6e、左四环槽5e、左四通孔1w,6p,6o、下连通孔1v、第二中孔1r流出t口,此时液压油推动上缸套2向左运动,使油路换向,此时下活塞体5还没运动到最左端,而液压油经过上中环槽1c、右一环槽2b、右一油孔2d进入右上活塞腔2f,左上活塞腔2e内的油液由左一油孔2c、左一环槽2a、左上环槽1d、上连通孔1s排出t口,液压油推动上活塞体4向左运动,直至下活塞体5的左端抵在左下凸柱64上,下活塞体5停止(如图9所示),上活塞体4继续向左运动,此时左上无杆腔12a内的空气压缩,通过左上出气单向阀10a排出,右上无杆腔13a体积增大,空气通过右上进气单向阀9b进入右上无杆腔13a中,在上活塞体4向左运动的过程中,p口处油液由右上活塞腔2f处经过右一阻尼孔11b、右三通孔7d进入右下控制腔1k中,使下缸套3保持在左端抵在左端盖6上。

当上活塞体4向左运动使左三环槽4a将左一通孔1a,6a,6b和左三通孔6c,6d相连通,此时上活塞体4没有运动到最左端,但p口处液压油经左一通孔1a,6a,6b、左三环槽4a、左三通孔6c,6d进入左下控制腔1j中,而右下控制腔1k中的油液由右三通孔7c,7d、右三环槽4b、右二通孔1u,7n,7m,7k,7j、上连通孔1s流出t口,此时液压油推动下缸套3向右运动,使油路换向,此时上活塞体4还没运动到最左端,而液压油经过下中环槽1o、左二环槽3a、左二油孔3c进入左下活塞腔3e,右下活塞腔3f内的油液由右二油孔3d、右二环槽3b、右下环槽1q、上连通孔1s排出t口,液压油推动下活塞体5向右运动,直至上活塞体4的左端抵在左上凸柱63上,上活塞体4停止(如图1所示),下活塞体5继续向右运动,此时右下无杆腔13b内的空气压缩,通过右下出气单向阀10d排出,左下无杆腔12b体积增大,空气通过左下进气单向阀9c进入左下无杆腔12b中,在下活塞体5向右运动的过程中,p口处油液由左下活塞腔3e处经过左二阻尼孔5b、右油孔5d、右四环槽5f、右六通孔7e进入右上控制腔1g中,使上缸套2保持在左端抵在左端盖6上;至此形成循环。在空压机运行时不会出现上活塞体4和下活塞体5同时停下的状态,这样可保证持续的输出空气,不会产生压力脉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