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列车站台及其排烟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032185发布日期:2020-06-09 20:14阅读:773来源:国知局
地铁列车站台及其排烟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通风排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铁列车站台及其排烟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第28.4.10条和《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51298-2018第8.1.3条的规定,当车站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时,站厅到站台的楼梯和扶梯口处须具有向下不小于1.5m/s的气流速度,且烟气不能进入地下区间。开启位于站台公共区两端的屏蔽门,利用隧道风机协同站台公共区排烟的方式是最常用的,但存在着疏散人员掉落轨行区的风险。对此,目前不打开屏蔽门的处理方式存在以下缺陷:排烟风道的布置造成站台层层高较大,增加土建规模,增大了管线综合的布置难度;或者,影响站台公共区的空间感和通透性,降低乘客候车体验,影响人员疏散效率;或者,影响站台公共区端部的综合管线敷设,影响站台公共区两端的设备室的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站台及其排烟方法,以使地铁列车站台无需开启站台公共区两端的屏蔽门即实现站台公共区的排烟,且不会造成站台层层高较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站台,包括站台公共区、轨行区、排热风道、排烟风道、切换单元、风室以及风机;

所述轨行区位于所述站台公共区的至少一侧,每侧所述轨行区均设置有所述排热风道、所述排烟风道以及所述切换单元,所述排热风道和所述排烟风道均位于所述轨行区的顶部;

每侧所述排热风道的内腔和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通过对应的所述切换单元分别与所述风室的内腔选择性地连通,每侧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通过对应的所述切换单元与所述站台公共区选择性地连通;

所述风机与所述风室相连。

一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单元包括:

第一通断装置和/或第二通断装置,所述第一通断装置位于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与所述站台公共区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和所述站台公共区,所述第二通断装置位于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与所述风室的内腔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和所述风室的内腔;以及

第三通断装置,位于所述排热风道的内腔和所述风室的内腔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排热风道的内腔和所述风室的内腔。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断装置为第一风阀,位于所述排烟风道朝向所述站台公共区的一侧,所述第一风阀设置在所述排烟风道的风道壁上。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断装置包括:

第一连接管,分别与所述排烟风道和所述风室连接;以及

第二风阀,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所述第二风阀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二风阀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和所述风室的内腔。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断装置包括:

第二连接管,分别与所述排热风道和所述风室连接;以及

第三风阀,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所述第三风阀与所述第二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三风阀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排热风道的内腔和所述风室的内腔。

一实施例中,所述排热风道形成有朝向所述站台公共区的第一凹陷部,所述排烟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内。

一实施例中,所述排烟风道的高度与所述排热风道的高度相等,每侧所述第二通断装置和所述第三通断装置沿所述轨行区的延伸方向排列。

一实施例中,所述排热风道形成有朝向或背离所述轨行区的第二凹陷部,所述排烟风道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内。

一实施例中,所述排烟风道的宽度与所述排热风道的宽度相等,每侧所述第一通断装置位于所述第三通断装置的顶部。

一实施例中,所述站台公共区沿所述轨行区延伸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排烟风道、风室和所述切换单元;

所述排热管从所述站台公共区沿所述轨行区延伸方向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站台公共区沿所述轨行区延伸方向的另一端;

每端所述风室的内腔通过对应的所述切换单元分别与所述排热风道的内腔和对应的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选择性地连通,每端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通过对应的所述切换单元与所述站台公共区选择性地连通。

一实施例中,所述地铁列车站台包括设备室,所述设备室位于所述站台公共区沿所述轨行区延伸方向的两端,所述风室为形成在所述设备室顶部的夹层。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站台的排烟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种的地铁列车站台,包括:

当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通过所述切换单元将所述排热风道的内腔与所述风室的内腔截止,以及通过所述切换单元将所述站台公共区经所述排烟风道的内腔与所述风室的内腔连通,启动风机以对所述站台公共区排烟;

当站台公共区无火灾发生,通过所述切换单元将所述排热风道的内腔与所述风室的内腔连通,以及通过所述切换单元将所述站台公共区与所述风室的内腔截止,启动风机以对所述轨行区排热。

本申请实施例的地铁列车站台,风室的内腔与排热风道的内腔选择性地连通,风机与风室相连,也就意味着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风机为排热风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排热风机对站台公共区进行排烟,不需要增设专门用于排烟的排烟风机。由于排烟风道位于轨行区的顶部,且排烟风道通过切换单元选择性地连通站台公共区和风室的内腔,当站台公共区发生火灾,通过切换单元将站台公共区、排烟风道的内腔以及风室的内腔连通,通过切换单元将风室的内腔和排热风道的内腔截止,并启动风机,站台公共区的烟气经排烟风道的内腔和风室的内腔被风机抽走,从而实现排烟。站台公共区的烟气不需要经过屏蔽门,因而站台公共区两端的屏蔽门不需要开启,避免了疏散人员掉落轨行区的风险。排烟风道位于轨行区的顶部,排烟风道的布置不需要占用站台公共区的空间,因而不会由于排烟风道的布置而增加站台层的层高,因此,也就不会增加土建规模和管线综合的布置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地铁列车站台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2为图1中位置a-a处的截面图;

图3为图1中位置b-b处的截面图;

图4为图1中位置c-c处的截面图;

图5为图1所示排烟风道相对于排热风道的位置布置的示意图,图中仅示出了排烟风道、排热风道、站台公共区、第一通断装置、第二通断装置以及第三通断装置;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地铁列车站台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7为图6中位置d-d处的截面图;

图8为图6中位置e-e处的截面图;

图9为图6中位置f-f处的截面图;

图10为图6中的g向视图,图中仅示出了排烟风道、排热风道、第一通断装置、第二通断装置以及第三通断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站台公共区1;轨行区2;

排热风道3;第一凹陷部31;第二凹陷部32;

排烟风道4;

切换单元5;

第一通断装置51;

第二通断装置52;第一连接管521;第二风阀522;

第三通断装置53;第二连接管531;第三风阀532;

风室6;设备室7;屏蔽门8。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上”、“下”、“顶”、“底”、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3、图7、图8和图10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作为本申请发明创造性构思的一部分,在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之前,需对现有技术中的地铁列车站台排烟的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合理分析得出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现有技术中,通常开启位于站台公共区两端的屏蔽门,利用隧道风机协同站台公共区排烟,但存在着疏散人员掉落轨行区的风险。目前不打开屏蔽门对公共区进行排烟的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处理方式是选用大风量的排烟风机,通过在站台公共区布置排烟风道排烟,排烟风道的断面面积通常是比较大的,需要更大的站台层层高,增加土建规模,同时也增大了管线综合的布置难度;第二种处理方式是将站台层楼扶梯口设置成类似封闭楼梯间形式,这种方式严重影响站台公共区的空间感和通透性,降低乘客候车体验,同时也影响人员疏散效率;第三种处理方式是在站台层公共区两端增加独立的排热风室,通过从风室侧墙上接出排烟风管排烟。通常在站台公共区两端设置设备室,由于站台公共区和设备室的连接部位管线布置十分复杂,在站台公共区的两端增加独立的用于排热或排烟的风室的方式,将影响站台公共区端部的综合管线敷设,同时也会影响站台公共区两端的设备室的布置和功能使用。

鉴于此,为使地铁列车站台无需开启站台公共区1两端的屏蔽门8即实现站台公共区1的排烟,且不会造成站台层层高较大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站台,请参阅图1~图10,包括站台公共区1、轨行区2、排热风道3、排烟风道4、切换单元5、风室6以及风机。轨行区2位于站台公共区1的至少一侧,每侧轨行区2均设置有排热风道3、排烟风道4以及切换单元5,排热风道3和排烟风道4均位于轨行区2的顶部。每侧排热风道3的内腔和排烟风道4的内腔通过对应的切换单元5分别与风室6的内腔选择性地连通,每侧排烟风道4的内腔通过对应的切换单元5与站台公共区1选择性地连通。风机与风室6相连。

由于风室6的内腔与排热风道3的内腔选择性地连通,风机与风室6相连,也就意味着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风机为排热风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排热风机对站台公共区1进行排烟,不需要增设专门用于排烟的排烟风机。由于排烟风道4位于轨行区2的顶部,且排烟风道4通过切换单元5选择性地连通站台公共区1和风室6的内腔,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通过切换单元5将站台公共区1、排烟风道4的内腔以及风室6的内腔连通,通过切换单元5将风室6的内腔和排热风道3的内腔截止,并启动风机,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经排烟风道4的内腔和风室6的内腔被风机抽走,从而实现排烟。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不需要经过屏蔽门8,因而站台公共区1两端的屏蔽门8不需要开启,避免了疏散人员掉落轨行区2的风险。排烟风道4位于轨行区2的顶部,排烟风道4的布置不需要占用站台公共区1的空间,因而不会由于排烟风道4的布置而增加站台层的层高,因此,也就不会增加土建规模和管线综合的布置难度。

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风机可以用于对轨行区2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的地铁列车站台,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通过排烟风道4的内腔和风室6的内腔被风机抽离,从而实现站台公共区1的排烟。不需要为了对站台公共区1排烟而将站台扶梯口设置成类似封闭楼梯间的形式,因而不会降低乘客的候车体验,也不会影响人员的疏散效率。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图5-图8,以及图10,切换单元5包括第一通断装置51、第二通断装置52以及第三通断装置53。第一通断装置51位于排烟风道4的内腔与站台公共区1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排烟风道4的内腔和站台公共区1。第二通断装置52位于排烟风道4的内腔与风室6的内腔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排烟风道4的内腔和风室6的内腔。第三通断装置53位于排热风道3的内腔和风室6的内腔之间,以选择性地连通排热风道3的内腔和风室6的内腔。如此结构形式,通过第一通断装置51、第二通断装置52以及第三通断装置53分别控制相应各腔的连通和截止,以达到排烟或排热的目的。

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一通断装置51,排烟风道4的内腔与站台公共区1处于连通状态,利用第二通断装置52和第三通断装置53控制其余各腔的连通截止状态,以达到排烟或排热的目的。

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通断装置52,排烟风道4的内腔与风室6的内腔处于连通状态,利用第一通断装置51和第三通断装置53控制其余各腔的连通截止状态,以达到排烟或排热的目的。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图5、图6、图8、图10,第一通断装置51为第一风阀,位于排烟风道4朝向站台公共区1的一侧,第一风阀设置在排烟风道4的风道壁上。如此,可以通过第一风阀控制排烟风道4的内腔和站台公共区1之间的连通或截止。例如,在排烟风道4的风道壁上开设安装孔,直接将第一风阀安装在风道壁的安装孔上,不需要其它支撑第一风阀的安装部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第一通断装置51整体占据的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排烟风道4位于轨行区2的顶部,排烟风道4的风道壁的位置高于屏蔽门8。第一通断装置51位于屏蔽门8的上方。

一实施例中,第一风阀可以是电动风阀。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图5、图6、图7和图10,第二通断装置52包括第一连接管521和第二风阀522。第一连接管521分别与排烟风道4和风室6连接。第二风阀522位于第一连接管521的一端,第二风阀522与第一连接管521连接,第二风阀522选择性地连通排烟风道4的内腔和风室6的内腔。当需要兼顾两侧排烟风道4排烟,排烟风道4和风室6之间通常会间隔一定的距离,通过第一连接管521连接排烟风道4和风室6,并利用第二风阀522控制风室6的内腔与排烟风道4的内腔的连通或截止。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图6和图7,第二风阀522可以位于第一连接管521朝向风室6的一端。

一实施例中,第二风阀522也可以位于第一连接管521背离风室6的一端。

一实施例中,第二风阀522可以为电动风阀。

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521可以是金属管。

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521也可以是混凝土管。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5、图6和图10,第三通断装置53包括第二连接管531和第三风阀532。第二连接管531分别与排热风道3和风室6连接。第三风阀532位于第二连接管531的一端,第三风阀532与第二连接管531连接,第三风阀532选择性地连通排热风道3的内腔和风室6的内腔。当需要兼顾两侧排热风道3排热,排热风道3与风室6之间通常会间隔一定的距离,通过第二连接管531连接排热风道3和风室6,并利用第三风阀532控制风室6的内腔与排热风道3的内腔的连通或截止。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6和图7,第三风阀532可以位于第二连接管531朝向风室6的一端。

一实施例中,第三风阀532可以位于第二连接管531背离风室6的一端。

一实施例中,第三风阀532可以为电动风阀

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管531可以是金属管。

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管531也可以是混凝土管。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5,排热风道3形成有朝向站台公共区1的第一凹陷部31,排烟风道4位于第一凹陷部31内。如此,排热风道3的横截面为变截面,将排烟风道4放置在排热风道3的第一凹陷部31,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排热风道3和排烟风道4所占据的整体体积,节省排烟风道4和排热风道3的布置空间。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以及图5,排烟风道4的高度与排热风道3的高度相等,每侧第二通断装置52和第三通断装置53沿轨行区2的延伸方向排列。如此,排烟风道4的高度和排热风道3的高度相等,使得排烟风道4上第一通断装置51对应的开口高度相对较大,对于第一通断装置51同样的通断面积,有利用于通断装置向站台公共区1的端部进一步靠拢,能够较好地避免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无序扩散。第二通断装置52和第三通断装置53沿轨行区2的延伸方向排列,便于在排烟风道4的高度和排热风道3的高度相等的情况下,安装第二通断装置52和第三通断装置53,以控制相应各腔的连通和截止。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10,排热风道3形成有背离轨行区2的第二凹陷部32,排烟风道4位于第二凹陷部32内。如此,排热风道3采用变截面,将排烟风道4放置在排热风道3的第二凹陷部3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排热风道3和排烟风道4的整体体积,节约空间。排烟风道4布置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有利于排烟。

一实施例中,排热风道3也可以形成有朝向轨行区2的第二凹陷部32,排烟风道4位于第二凹陷部32内。如此,排热风道3采用变截面,将排烟风道4放置在排热风道3的第二凹陷部32,同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排热风道3和排烟风道4的整体体积,节约空间。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10,排烟风道4的宽度与排热风道3的宽度相等,每侧第一通断装置51位于第三通断装置53的顶部。如此,第一通断装置51具有较高的位置,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通过第一通断装置51进入排烟风道4,使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向站台公共区1的端部较高的位置处聚集,避免烟气笼罩在较低的位置,因而有利于疏散。当排烟风道4位于排热风道3背离轨行区2的第二凹陷部32内,排烟风道4的宽度与排热风道3的宽度相等,能够在现有条件下适当地增大排烟风道4的横截面积,有利于排烟。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8和图10,第一通断装置51和第二通断装置52均位于第三通断装置53的顶部。

一实施例中,站台公共区1沿轨行区2延伸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排烟风道4、风室6和切换单元5。排热管从站台公共区1沿轨行区2延伸方向的一端延伸至站台公共区1沿轨行区2延伸方向的另一端。每端风室6的内腔通过对应的切换单元5分别与排热风道3的内腔和对应的排烟风道4的内腔选择性地连通,每端排烟风道4的内腔通过对应的切换单元5与站台公共区1选择性地连通。如此,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在风机的抽吸作用下,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向站台公共区1两端的排烟风道4处集中,可有效的将烟气控制在候车区域,避免烟气扩散引起的可见度降低或二次灾害的发生,有利于安全疏散。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图6和图7,地铁列车站台包括设备室7,设备室7位于站台公共区1沿轨行区2延伸方向的两端,风室6为形成在设备室7顶部的夹层。通常,站台公共区1两端的设备室7形成设备区,用于放置设备,风室6为形成在设备室7的顶部的夹层这一方式,不需要在站台公共区1的两端设置独立的用于排热或排烟的风室6,对站台公共区1两端的设备室7布置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影响较小,对站台公共区1两端的综合管线敷设的影响较小,节省土建规模,提高设备室7布置的灵活性和利用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站台的排烟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种地铁列车站台,包括:

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通过切换单元5将排热风道3的内腔与风室6的内腔截止,以及通过切换单元5将站台公共区1经排烟风道4的内腔与风室6的内腔连通,启动风机以对站台公共区1排烟;

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通过切换单元5将排热风道3的内腔与风室6的内腔连通,以及通过切换单元5将站台公共区1与风室6的内腔截止,启动风机以对轨行区2排热。

如此,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经排烟风道4的内腔和风室6的内腔被风机抽走,以实现站台公共区1的排烟。通过切换单元5将排热风道3的内腔与风室6的内腔截止,排热风道3的气流不会进入风室6的内腔,也就不会影响风机对站台公共区1的排烟。

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排热风道3的气流经风室6的内腔被风机抽走,以实现对轨行区2的排热。通过切换单元5将站台公共区1与风室6的内腔截止,站台公共区1的气流不会进入风室6的内腔,也就不会影响风机对轨行区2的排热。

本申请实施例的排烟方法在排烟时不排热,排热时不排烟,排热与排烟互不影响。

一实施例中,可以利用第一通断装置51、第二通断装置52和第三通断装置53对相应各腔的连通或截止进行控制。

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可以打开第一通断装置51使站台公共区1与排烟风道4的内腔连通,打开第二通断装置52使排烟风道4的内腔与风室6的内腔连通,关闭第三通断装置53使风室6的内腔与排热风道3的内腔截止。如此,站台公共区1的烟气经排烟风道4的内腔和风室6的内腔被风机抽走,实现对站台公共区1的排烟。且排热风道3的气流不影响风机对站台公共区1的排烟。

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可以关闭第一通断断装置使站台公共区1与排烟风道4的内腔截止,关闭第二通断装置52使排烟风道4的内腔与风室6的内腔截止,打开第三通断装置53使排热风道3的内腔与风室6的内腔连通。如此,排热风道3的气流经风室6的内腔被风机抽走,从而实现对轨行区2的排热。关闭第一通断装置51和第二通断装置52使得站台公共区1与风室6的内腔截止,站台公共区1的气流不会影响风机对轨行区2的排热。

可以理解的是,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只要使站台公共区1与风室6的内腔截止,站台公共区1的气流就不会影响风机对轨行区2的排热,而关闭第一通断装置51和第二通断装置52的其中一个即可实现站台公共区1和风室6内腔的截止。因此,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可以选择第一通断装置51和第二通断装置52的其中一个打开,另一个关闭。

当地铁列车站台不设置第一通断装置51,可以通过第二通断装置52控制站台公共区1与风室6的内腔的连通或截止。具体地,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打开第二通断装置52,关闭第三通断装置53,启动风机对站台公共区1排烟;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关闭第二通断装置52,打开第三通断装置53,启动风机对轨行区2排热。

当地铁列车站台不设置第二通断装置52,可以通过第一通断装置51控制站台公共区1与风室6的内腔的连通或截止。具体地,当站台公共区1发生火灾,打开第一通断装置51,关闭第三通断装置53,启动风机对站台公共区1排烟;当站台公共区1无火灾发生,关闭第一通断装置51,打开第三通断装置53,启动风机对轨行区2排热。

一实施例中,可以打开第一风阀以使第一通断装置51打开,关闭第一风阀以使第一通断装置51关闭。可以打开第二风阀522以使第二通断装置52打开,关闭第二风阀522以使第二通断装置52关闭。可以打开第三风阀532以使第三通断装置53打开,关闭第三风阀532以使第三通断装置53关闭。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