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53552发布日期:2021-03-05 09:2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电动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动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
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往的电动压缩机(以下,仅称为压缩机。)。该压缩机具有外壳、驱动轴、马达机构、固定涡旋件、可动涡旋件和固定体。
[0003]
驱动轴设置于外壳内并能绕驱动轴心旋转。马达机构设置于外壳内并使驱动轴旋转。固定涡旋件固定于外壳并配置于外壳内。可动涡旋件设置于外壳内并与驱动轴相连。可动涡旋件与固定涡旋件啮合并在可动涡旋件与固定涡旋件之间形成压缩室。固定体固定于外壳并配置于可动涡旋件与马达机构之间。固定体对驱动轴进行能旋转地支承并在外壳内划分出用于收纳马达机构的马达室。
[0004]
更详细地说,在外壳安装着吸入用联管节。另外,在固定体形成有环状通路和连通路。环状通路在固定体的外周面呈环状延伸并与吸入用联管节相对向。连通路形成于固定体的内部并与环状通路和马达室内相连通。马达机构具有定子和转子。定子在马达室内固定于固定体。转子固定于驱动轴地配置于定子内并能与驱动轴一起旋转。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在马达室内,在外壳的内壁与固定体之间形成导入通路。也就是说,导入通路位于定子的外周侧并在驱动轴的轴向延伸。
[0005]
并且,在该压缩机中,在驱动轴设有平衡配重。平衡配重配置于可动涡旋件与固定体之间、即马达室的外部。平衡配重以离开驱动轴心的方式在驱动轴的径向延伸。
[0006]
在该压缩机中,马达机构使驱动轴旋转。由此,通过旋转的驱动轴,可动涡旋件公转。另外,从吸入用联管节经由环状通路和连通路而将制冷剂从压缩机的外部吸入马达室内。然后,吸入了马达室内的制冷剂在导入通路流通并被吸入压缩室内,在压缩室内被压缩。在此,在该压缩机中,通过驱动轴的旋转而使平衡配重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于驱动轴。这样,能抑制在压缩机的工作时驱动轴在与驱动轴心交叉的方向上的振动。另外,在该压缩机中,由在导入通路流通的制冷剂来冷却定子。
[0007]
在先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9148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0010]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1]
在上述以往的压缩机中,为了实现向车辆等的搭载性的提高而被要求小型化。但是,在该压缩机中,在将外壳更小型化时,在马达室内,难以在外壳与固定体之间确保用于形成导入通路的空间。于是,考虑将导入通路形成于转子。但是,由于转子配置于定子内,所以,在此情况下,难以由在导入通路流通的制冷剂来适当冷却定子。因此,在这样的压缩机中,担心定子的发热所导致的耐久性的降低。
[0012]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实情而完成的,其以提供既能实现小型化又能发挥高耐久性的电动压缩机作为要解决的课题。
[0013]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4]
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具有:
[0015]
外壳;
[0016]
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能绕驱动轴心旋转的驱动轴;
[0017]
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使所述驱动轴旋转的马达机构;
[0018]
固定于所述外壳并配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固定涡旋件;
[0019]
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驱动轴相连的可动涡旋件,该可动涡旋件通过旋转的所述驱动轴而公转并在该可动涡旋件与所述固定涡旋件之间形成压缩制冷剂的压缩室;以及
[0020]
固定于所述外壳并配置于所述马达机构与所述可动涡旋件之间的固定体,该固定体将所述驱动轴能旋转地支承并在所述外壳内划分出用于收纳所述马达机构的马达室;
[0021]
在所述外壳形成有使制冷剂吸入所述马达室的吸入口;
[0022]
所述马达机构具有固定于所述马达室内的定子、以及固定于所述驱动轴并配置于所述定子内的转子,该转子能与所述驱动轴一起旋转;
[0023]
在所述转子形成有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向贯通所述转子并且制冷剂能在内部流通的导入通路;
[0024]
在所述驱动轴设有配置于所述固定体与所述马达机构之间的平衡配重;
[0025]
所述平衡配重在驱动轴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在所述驱动轴的径向至少延伸到覆盖所述导入通路的一部分的位置;
[0026]
所述平衡配重和所述转子在所述轴向以预定的间隔分离。
[0027]
在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中,通过形成于外壳的吸入口而将制冷剂吸入马达室内。另外,对于转子形成导入通路,马达室内的制冷剂在导入通路流通。这样,在该压缩机中,在马达室内,无需在转子的外周侧确保用于设置导入通路的空间,相应地能够使外壳小型化。
[0028]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在驱动轴设置平衡配重,该平衡配重配置于固定体与马达机构之间、即马达室内。并且,平衡配重在驱动轴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在驱动轴的径向至少延伸到覆盖导入通路的一部分的位置。另外,平衡配重和定子在驱动轴的轴向分开预定的间隔,所以,平衡配重在驱动轴的轴向上与导入通路分开。
[0029]
由此,在该压缩机中,平衡配重难以妨碍导入通路中的制冷剂的流通。并且,在导入通路流通了的制冷剂通过与驱动轴一起旋转的平衡配重而在马达室内一边向驱动轴的径向的外侧、即定子侧被引导一边被搅拌。这样,在该压缩机中,能够由被平衡配重搅拌了的制冷剂来适当地冷却定子。
[0030]
因此,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既能实现小型化,又能发挥高耐久性。
[0031]
定子可以具有呈筒状的定子芯、以及从定子芯的端面在轴向突出的环状的线圈端。优选的是,平衡配重延伸到在径向和轴向覆盖线圈端的一部分的位置。
[0032]
在压缩机的工作时,在定子,线圈端易于发热,所以,需要对线圈端进行充分的冷却。在这一点,在该压缩机中,平衡配重延伸到在驱动轴的径向覆盖线圈端的一部分的位置。因此,在马达室内,旋转的平衡配重能够将在导入通路流通了的制冷剂一边向线圈端侧
引导一边搅拌。由此,能够更适当地冷却线圈端、进而定子。
[0033]
另外,通过这样平衡配重延伸到在驱动轴的径向覆盖线圈端的一部分的位置,在压缩机的工作时平衡配重能够在距驱动轴心足够远的位置产生离心力。由此,在该压缩机中,既能使平衡配重轻量化,又能由平衡配重产生的离心力来适当地抑制驱动轴在径向上的振动。
[0034]
而且,平衡配重在驱动轴的轴向也覆盖线圈端的一部分,所以,在该压缩机中,将平衡配重配置于固定体与马达机构之间,既能够在驱动轴的轴向使平衡配重和转子分开,又能够使平衡配重和线圈端在驱动轴的轴向上尽可能地接近。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抑制轴长的大型化,所以,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实现小型化。
[0035]
另外,平衡配重优选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在径向接近线圈端而在轴向逐渐离开转子。在此情况下,能由倾斜面将在导入通路流通了的制冷剂适当地引导到线圈端侧。
[0036]
可以在外壳、固定体或外壳与固定体之间形成使马达室内的制冷剂向压缩室流通的吸入通路。并且,吸入通路优选在径向配置于比平衡配重靠外侧。在此情况下,由平衡配重搅拌了的制冷剂、即在马达室内进行了定子的冷却的制冷剂能通过吸入通路向压缩室适当地流通。在此,若吸入通路在径向配置于比平衡配重靠内侧,则由平衡配重搅拌了的制冷剂从马达室向吸入通路流通的路径就会变得复杂,所以,易于产生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关于这一点,通过使吸入通路在径向位于比平衡配重靠外侧,由平衡配重搅拌了的制冷剂易于从马达室向吸入通路适当地流通。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的压力损失,从而能够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0037]
发明效果
[0038]
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既实现小型化又发挥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0039]
图1是表示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剖视图。
[0040]
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压缩机的驱动轴和平衡配重的立体图。
[0041]
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压缩机的平衡配重和定子等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0042]
图4是从图1的d1方向观察实施例的压缩机的转子、驱动轴和平衡配重的主视图。
[0043]
标号说明
[0044]1…
外壳
[0045]3…
固定体
[0046]
3c

吸入通路
[0047]5…
驱动轴
[0048]7…
马达机构
[0049]
7a

定子
[0050]
7b

转子
[0051]9…
固定涡旋件
[0052]
11

可动涡旋件
[0053]
13c

吸入口
[0054]
33

平衡配重
[0055]
49

压缩室
[0056]
71

定子芯
[0057]
73

线圈端
[0058]
77a~77e

第1~5导入通路(导入通路)
[0059]
330

前面(倾斜面)
[0060]
o

驱动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0061]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具体地说,实施例的压缩机是涡旋型电动压缩机。该压缩机搭载于未图示的车辆并构成车辆的冷冻(制冷)回路。
[0062]
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压缩机具有外壳1、固定体3、驱动轴5、马达机构7、固定涡旋件(固定涡旋盘)9和可动涡旋件(可动涡旋盘)11。外壳1由马达外壳13和压缩部外壳15构成。此外,在图1中,为了易于说明,简化驱动轴5、马达机构7等的形状来进行图示。对后述的图3也是同样的。
[0063]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马达外壳13所在侧设为压缩机的前方侧,将压缩部外壳15所在侧设为压缩机的后方侧,从而规定压缩机的前后方向。另外,规定压缩机的上下方向。并且,在图2以后,与图1相对应地规定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此外,这些各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的一个例子,压缩机能与所搭载的车辆等相对应地适当改变其姿势。
[0064]
马达外壳13具有前壁13a和第1周壁13b。前壁13a位于马达外壳13的前端、即外壳1的前端,并在马达外壳13的径向延伸。第1周壁13b与前壁13a相连,并从前壁13a在驱动轴5的驱动轴心o方向上朝向后方延伸。通过这些前壁13a和第1周壁13b,马达外壳13形成为有底的筒状。并且,通过前壁13a和第1周壁13b,在马达外壳13内形成有马达室17。此外,驱动轴心o与压缩机的前后方向平行。
[0065]
在马达外壳13形成有吸入口13c和支承部13d。吸入口13c形成于第1周壁13b中的前方侧并与马达外壳13内即后述的马达室17相连通。吸入口13c通过未图示的配管而与未图示的蒸发器相连。支承部13d从前壁13a朝向马达外壳13内突出。支承部13d形成为圆筒状,并在内部设有第1向心轴承19。此外,也可以将吸入口13c形成于前壁13a。
[0066]
压缩部外壳15具有后壁15a和第2周壁15b。后壁15a位于压缩部外壳15的后端、即外壳1的后端,并在压缩部外壳15的径向延伸。第2周壁15b与后壁15a相连,并从后壁15a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朝向前方延伸。通过这些后壁15a和第2周壁15b,压缩部外壳15也形成为有底的筒状。
[0067]
在压缩部外壳15形成有油分离室15c、第1凹部15d、排出通路15e和排出口15f。油分离室15c在压缩部外壳15内位于后方侧并在压缩部外壳15的径向延伸。第1凹部15d在压缩部外壳15内位于比油分离室15c靠前方侧,并形成为朝向油分离室15c凹陷的形状。排出通路15e在压缩部外壳15内在驱动轴心o方向延伸,并与油分离室15c和第1凹部15d相连。排出口15f与油分离室15c的上端相连通,并朝向压缩部外壳15的外部开口。排出口15f通过未图示的配管而与未图示的冷凝器相连。
[0068]
在油分离室15c内固定着分离筒21。分离筒21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外周面21a。外周面21a形成为与油分离室15c的内周面150同轴。由这些外周面21a和内周面150构成分离
器。另外,在油分离室15c内,在比分离筒21靠下方侧设有过滤器23。
[0069]
固定体3设置于马达外壳13与压缩部外壳15之间。并且,马达外壳13、压缩部外壳15和固定体3通过多个螺栓25从压缩部外壳15侧而紧固连结。这样,固定体3被马达外壳13和压缩部外壳15夹持地固定于马达外壳13和压缩部外壳15、即外壳1。由此,固定体3在外壳1内配置于马达机构7与可动涡旋件11之间。此外,在图1和图3中,仅图示出多个螺栓25中的1个。另外,固定体3相对于外壳1的固定方法能适当地设计。
[0070]
并且,通过将固定体3固定于外壳1,固定体3与马达外壳13的前壁13a和第1周壁13b一起在外壳1内划分出马达室17。也就是说,马达室17存在于马达外壳13内并与吸入口13c相连通。由此,吸入口13c将经过了蒸发器的制冷剂吸入马达室17内。这样,在该压缩机中,马达室17兼做吸入室。
[0071]
在固定体3形成有朝向马达室17内、进而马达机构7突出的凸台(boss,轴毂)3a。在凸台3a的顶端形成有插通孔3b。在凸台3a内设有第2向心轴承27和密封件29。凸台3a的外径形成得比后述的线圈端73的内径小。另外,在固定体3的后面侧固定着多个阻止自转销31。各阻止自转销31从固定体3朝向后方延伸。此外,在图1和图3中,仅图示出多个阻止自转销31中的1个。
[0072]
而且,在固定体3形成有吸入通路3c。吸入通路3c在前后方向、即驱动轴心o方向贯通固定体3。由此,吸入通路3c将马达室17内和压缩部外壳15内连通。在此,吸入通路3c在固定体3配置于比马达机构7靠驱动轴5的径向的外侧、更具体地说比定子7a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
[0073]
如图2所示,驱动轴5形成为在驱动轴心o方向延伸的圆柱状。驱动轴5由小径部5a、大径部5b和锥部5c构成。小径部5a位于驱动轴5的前端侧。大径部5b位于比小径部5a靠后方侧。大径部5b形成得比小径部5a直径大。在大径部5b的后端形成有呈平面状的后端面5d。锥部5c位于小径部5a与大径部5b之间。锥部5c在前端与小径部5a相连。并且,锥部5c随着朝向后方而扩径并在后端与大径部5b相连。
[0074]
另外,在大径部5b固定着偏心销50。偏心销50在后端面5d配置于从驱动轴心o偏心的位置。偏心销50形成为比驱动轴5直径小的圆柱状并从后端面5d朝向后方延伸。
[0075]
如图1所示,驱动轴5设置于外壳1内。并且,驱动轴5的小径部5a经由第1向心轴承19而能旋转地支承于马达外壳13的支承部13d。另外,大径部5b的后端侧和偏心销50插通于固定体3的插通孔3b中而进入凸台3a内。并且,在凸台3a内,大径部5b的后端侧能旋转地支承于第2向心轴承27。这样,驱动轴5在外壳1内能绕驱动轴心o旋转。另外,通过密封件29来封住固定体3与驱动轴5之间。而且,偏心销50在凸台3a内嵌合于衬套50a。
[0076]
如图2所示,在驱动轴5,在大径部5b一体地形成有平衡配重33。平衡配重33在大径部5b配置于从驱动轴心o偏心的位置。更具体地说,平衡配重33配置于隔着驱动轴心o而与偏心销50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0077]
平衡配重33形成为呈大致扇形的板状。平衡配重33在驱动轴5的径向上向离开大径部5b的方向延伸、即从大径部5b朝向马达外壳13的第1周壁13b侧延伸。如图3所示,平衡配重33由基端部33a、中间部33b和顶端部33c构成。基端部33a与大径部5b相连,并从大径部5b起在驱动轴5的径向上大致垂直地延伸。中间部33b与基端部33a相连。中间部33b随着从基端部33a在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而向后方侧逐渐倾斜。中间部33b具有前面330、以及位于
与前面330相反侧的后面331。前面330是本发明中的“倾斜面”的一个例子。前面330和后面331与中间部33b的形状同样地,随着在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而向后方侧逐渐倾斜。顶端部33c与中间部33b相连,并从中间部33b起在驱动轴5的径向上大致垂直地延伸。
[0078]
通过将驱动轴5设置于外壳1内而使得平衡配重33位于马达室17内。也就是说,平衡配重33在马达室17内位于固定体3与马达机构7之间。此时,平衡配重33与固定体3的凸台3a分开距离l1的长度。由此,在马达室17内,平衡配重33与凸台3a非接触。
[0079]
如图1所示,马达机构7收纳于马达室17内并位于比平衡配重33靠前方。马达机构7具有定子7a和转子7b。定子7a配置于转子7b的外周侧、即转子7b与第1周壁13b的内周面之间。并且,定子7a固定于第1周壁13b的内周面。由此,定子7a固定于马达室17内。马达机构7通过定子7a而与设置于马达外壳13的外部的变换器(省略图示)相连。
[0080]
定子7a具有定子芯71和线圈端73。定子芯71形成为圆筒状。在定子芯71卷绕着线圈75。线圈端73形成为从定子芯71在轴向上的端面、即定子芯71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在定子芯71的轴向突出的环状。线圈端73由线圈75的一部分形成。在此,如上述那样,凸台3a的外径比线圈端73的内径小,所以,线圈端73在马达室17内、在驱动轴心o方向即驱动轴5的轴向覆盖凸台3a的顶端。
[0081]
如图3所示,线圈端73具有面向驱动轴5的内周面73a。内周面73a中的后方侧、即固定体3侧形成为随着接近固定体3而在驱动轴5的径向扩展的形状。更具体地说,内周面73a的后方侧以沿着平衡配重33的中间部33b且离开中间部33b的前面330、进而平衡配重33的方式倾斜。通过这样的内周面73a的形状,在马达室17内,能避免中间部33b与内周面73a、进而平衡配重33与线圈端73的干涉。
[0082]
在该压缩机中,在马达室17内,平衡配重33从驱动轴5侧在驱动轴5的径向越过转子7b地延伸到定子7a的线圈端73。由此,平衡配重33的中间部33b和顶端部33c在驱动轴5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在驱动轴5的径向和轴向覆盖线圈端73的后方侧的一部分。此时,中间部33b在第1区域x1、在驱动轴5的径向覆盖线圈端73的内周面73a的后方侧,并且,在第2区域x2、在驱动轴5的轴向覆盖内周面73a的后方侧。
[0083]
如图1所示,转子7b配置于定子7a内。转子7b具有转子本体701、第1保持板702、第2保持板703、转子配重704、多个结合销705和未图示的多个磁芯。
[0084]
转子本体701通过在驱动轴心o方向层叠被形成为大致圆环状的多张钢板而形成。在转子本体701即各钢板形成有供驱动轴5插通的轴孔701a。由此,转子本体701形成为在驱动轴心o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体。另外,各磁芯设置于转子本体701。
[0085]
第1保持板702和第2保持板703由呈圆盘状的金属制的板材形成。第1保持板702配置于转子本体701的前方。第2保持板703配置于转子本体701的后方。如图4所示,转子配重704由呈大致半圆状的金属的板材形成。如图1所示,转子配重704的板厚设定得比第1、2保持板702、703的板厚厚。此外,转子配重704的形状、板厚能适当设计。
[0086]
在转子7b,从驱动轴心o方向的前方侧起依次配置着转子配重704、第1保持板702、转子本体701和第2保持板703。另外,对于转子配重704、第1保持板702、转子本体701和第2保持板703插通着多个结合销705。并且,通过使结合销705的前端和后端被凿紧,转子本体701被第1、2保持板702、703夹持地固定于第1、2保持板702、703。另外,在第1保持板702的前面固定着转子配重704。此外,各结合销705对转子本体701、第1、2保持板702、703和转子配
重704的固定能适当改变。
[0087]
另外,在转子7b形成有第1~5导入通路77a~77e。第1~5导入通路77a~77e是本发明中的“导入通路”的一个例子。第1~5导入通路77a~77e从第1保持板702经由转子本体701延伸到第2保持板703、即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从吸入口13c侧延伸到固定体3侧。也就是说,第1~5导入通路77a~77e在驱动轴心o方向贯通转子7b。第1~5导入通路77a~77e均形成为相同形状并形成为大致扇形状。此外,第1~5导入通路77a~77e的形状、个数能适当设计。
[0088]
第1~5导入通路77a~77e在转子7b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在此,如上述那样,在第1保持板702的前面固定着转子配重704,所以,第1~5导入通路77a~77e中的第2导入通路77b和第3导入通路77c与转子配重704相对向。由此,第2导入通路77b和第3导入通路77c的各前端并非由转子配重704完全地封闭,但是为大部分由转子配重704覆盖的状态。另一方面,第1导入通路77a、第4导入通路77d和第5导入通路77e相对于转子配重704在转子7b的周向错开。
[0089]
在该压缩机中,通过将驱动轴5的大径部5b热压配合于转子本体701的轴孔701a而将转子7b固定于驱动轴5。此时,以转子配重704相对于平衡配重33位于隔着驱动轴心o的相反侧的方式来进行转子7b和驱动轴5的定位。此外,也可以通过键结合等来进行转子7b和驱动轴5的固定。
[0090]
通过这样固定转子7b和驱动轴5,在该压缩机中,转子7b在定子7a内旋转,从而在马达室17内,转子7b和驱动轴5一体地绕驱动轴心o旋转。
[0091]
另外,通过固定转子7b和驱动轴5,平衡配重33位于转子7b的后方。在此,在固定转子7b和驱动轴5时,如图3所示,在平衡配重33与转子7b之间设置着分离空间81。通过该分离空间81,平衡配重33、更具体地说是基端部33a在驱动轴5的轴向上向后方与转子7b分开距离l2。因此,平衡配重33与转子7b非接触。在此,距离l2设定得比从固定体3的凸台3a到平衡配重33为止的距离l1长。另外,在平衡配重33,中间部33b随着在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而向后方侧逐渐倾斜,所以,中间部33b和顶端部33c相比距离l2进一步向后方分开。此外,在固定了转子7b和驱动轴5时,只要平衡配重33不与转子7b接触,则能适当设计距离l2的长度、即分离空间81的大小。
[0092]
并且,如图4所示,在该压缩机中,在固定了转子7b和驱动轴5时,平衡配重33位于第1导入通路77a与第4导入通路77d之间。并且,如上述那样,转子7b和驱动轴5一体地绕驱动轴心o旋转。因此,第1~4导入通路77a~77d在转子7b和驱动轴5的周向、即转子7b和驱动轴5的旋转方向上总是位于平衡配重33的外侧。另一方面,平衡配重33、更具体地说是平衡配重33的基端部33a与第5导入通路77e是在驱动轴5的轴向总是相对向的关系。在此,由于在平衡配重33与转子7b之间设有分离空间81,所以,包括第5导入通路77e在内的第1~5导入通路77a~77e与平衡配重33在驱动轴5的轴向分开距离l2。
[0093]
如图1所示,固定涡旋件9固定于压缩部外壳15并配置于压缩部外壳15内。固定涡旋件9具有固定基板9a、固定周壁9b和固定涡旋壁9c。固定基板9a位于固定涡旋件9的后端并形成为圆盘状。在固定基板9a形成有第2凹部9d和排出端口9e。第2凹部9d形成为从固定基板9a的后端面朝向前方凹陷的形状。固定涡旋件9固定于压缩部外壳15,从而第2凹部9d与第1凹部15d相对向。这样,由第1凹部15d和第2凹部9d形成排出室35。排出室35通过排出
通路15e而与油分离室15c相连通。排出端口9e在驱动轴心o方向在固定基板9a内延伸并与第2凹部9d、进而排出室35相连通。
[0094]
另外,在固定基板9a,通过销37而安装着排出簧片阀39和止动件41。销37、排出簧片阀39和止动件41配置于排出室35内。排出簧片阀39通过弹性变形来进行排出端口9e的开关。止动件41限制排出簧片阀39的弹性变形量。
[0095]
固定周壁9b在固定基板9a的外周处与固定基板9a相连并朝向前方呈筒状地延伸。在固定周壁9b形成有连通孔9f。连通孔9f在固定涡旋件9的径向贯通固定周壁9b并在压缩部外壳15内开口。固定涡旋壁9c在固定基板9a的前面立起并在固定周壁9b的内侧与固定周壁9b形成一体。
[0096]
另外,在固定涡旋件9形成有供油通路43。供油通路43贯通固定基板9a内和固定周壁9b内。由此,供油通路43的后端在固定基板9a的后端面开口,供油通路43的前端在固定周壁9b的前端面开口。供油通路43通过过滤器23而与油分离室15c相连通。此外,供油通路43的形状能适当设计。
[0097]
可动涡旋件11设置于压缩部外壳15内并位于固定涡旋件9与固定体3之间。可动涡旋件11具有可动基板11a和可动涡旋壁11b。可动基板11a位于可动涡旋件11的前端并形成为圆盘状。在可动基板11a经由第3向心轴承45而能旋转地支承着衬套50a。由此,可动涡旋件11通过衬套50a和偏心销50而在从驱动轴心o偏心的位置处与驱动轴5相连。
[0098]
另外,在可动基板11a凹陷地设有以间隙嵌合状态承接各阻止自转销31的顶端部的阻止自转孔11c。在各阻止自转孔11c间隙嵌合着圆筒状的环47。
[0099]
可动涡旋壁11b在可动基板11a的前面立起并朝向固定基板9a延伸。在可动涡旋壁11b的中心附近贯通设有供气孔11d,该供气孔11d在可动涡旋壁11b的前端开口、且在前后方向在可动涡旋壁11b内延伸而贯通到可动基板11a。
[0100]
固定涡旋件9和可动涡旋件11相互啮合。由此,在固定涡旋件9与可动涡旋件11之间,由固定基板9a、固定涡旋壁9c、可动基板11a和可动涡旋壁11b形成压缩室49。压缩室49能通过固定周壁9b的连通孔9f而与压缩部外壳15内、进而吸入通路3c相连通。另外,压缩室49与排出端口9e相连通。
[0101]
在固定涡旋件9和可动涡旋件11与固定体3之间设有弹性板51。并且,固定涡旋件9和可动涡旋件11经由弹性板51而与固定体3抵接。弹性板51由金属制的薄板形成。可动涡旋件11在弹性板51的弹性变形时的复原力的作用下而被向固定涡旋件9侧施力。
[0102]
另外,由可动基板11a和弹性板51,在固定体3的凸台3a内形成背压室53。背压室53与供气孔11d相连通。
[0103]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该压缩机中,如图1和图3的虚线箭头所示,从吸入口13c向马达室17内的前方侧吸入经过了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并且,该制冷剂在转子7b的第1~5导入通路77a~77e流通而到达马达室17内的后方侧、即马达室17内的固定体3侧,进而从马达室17内在固定体3的吸入通路3c流通。另外,一边由变换器控制一边马达机构7工作,转子7b绕驱动轴心o旋转。由此,驱动轴5绕驱动轴心o旋转,可动涡旋件11公转。因此,可动基板11a在固定涡旋壁9c的顶端滑动,并且,固定涡旋壁9c和可动涡旋壁11b相互滑动。此时,各阻止自转销31在环47的内周面滑动并滚动,从而可动涡旋件11被限制自转而只能进行公转。这样,通过可动涡旋件11公转,在吸入通路3c流通的制冷剂从压缩部外壳15内经过连通
孔9f而被吸入压缩室49内。并且,压缩室49通过可动涡旋件11的公转而使容积减小地压缩内部的制冷剂。
[0104]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通过可动涡旋件11的公转,供气孔11d向压缩室49稍稍开放。由此,压缩室49内的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过供气孔11d而流入背压室53内,从而背压室53成为高压。因此,在该压缩机中,在弹性板51和背压室53的压力的作用下,可动涡旋件11被向固定涡旋件9侧施力,从而压缩室49被适当地封住。
[0105]
在压缩室49压缩了的高压的制冷剂从排出端口9e向排出室35排出,进而从排出室35经过排出通路15e而到达油分离室15c。并且,该高压的制冷剂在分离筒21的外周面21a与油分离室15c的内周面150之间绕转的过程中分离润滑油并在分离筒21的内部流通后从排出口15f排出。
[0106]
另一方面,从制冷剂分离出的润滑油储存于油分离室15c内。并且,该润滑油经过过滤器23而在供油通路43流通,由此向固定涡旋件9与可动涡旋件11的滑动部位供给而润滑固定涡旋件9与可动涡旋件11的滑动部位。另外,在供油通路43流通的润滑油除了向第2向心轴承27与驱动轴5之间供给之外,还向马达室17内供给。
[0107]
在该压缩机中,可动涡旋件11通过偏心销50和衬套50a而与驱动轴5相连。因此,在压缩机的工作时,伴随于可动涡旋件11的公转的离心力作用于驱动轴5。另一方面,由于在驱动轴5设有平衡配重33,所以,在压缩机的工作时,平衡配重33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于驱动轴5。而且,驱动轴5和转子7b被固定,转子7b具有转子配重704。因此,在压缩机的工作时,转子配重704产生的离心力也通过转子7b而作用于驱动轴5。这样,在该压缩机中,能由平衡配重33产生的离心力和转子配重704产生的离心力适当地抵消作用于驱动轴5的可动涡旋件11的离心力。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能适当地抑制工作时的驱动轴5在径向上的振动。
[0108]
并且,在该压缩机中,在转子7b形成有第1~5导入通路77a~77e,所以,在马达室17内,无需在定子7a的外周侧确保用于设置第1~5导入通路77a~77e的空间。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实现马达外壳13的小型化。
[0109]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在马达室17内,平衡配重33配置于固定体3与转子7b之间。在此,形成于转子7b的第1~5导入通路77a~77e中的第1~4导入通路77a~77d在转子7b和驱动轴5的旋转方向总是位于平衡配重33的外侧。因此,不会出现平衡配重33妨碍第1~4导入通路77a~77d中的制冷剂的流通的问题,能使制冷剂适当地在第1~4导入通路77a~77d流通。另一方面,第5导入通路77e与平衡配重33为在驱动轴5的轴向总是相对向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在该压缩机中,在平衡配重33与转子7b之间设有分离空间81,通过该分离空间81,平衡配重33的基端部33a和转子7b、即基端部33a和第5导入通路77e分开距离l2。因此,虽然基端部33a和第5导入通路77e在驱动轴5的轴向相对向,但是基端部33a却难以妨碍第5导入通路77e中的制冷剂的流通。因此,与第1~4导入通路77a~77d同样地,在第5导入通路77e中,制冷剂也能适当地流通。
[0110]
并且,这样在第1~5导入通路77a~77e流通的制冷剂在马达室17内去往固定体3侧的过程中,通过与驱动轴5一起旋转的平衡配重33,在马达室17内一边被向驱动轴5的径向的外侧即定子7a侧引导一边被搅拌。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由制冷剂来冷却定子7a。并且,制冷剂在马达室17内被搅拌,进行了定子7a的冷却的制冷剂向吸入通路3c流通(参照图1的虚线箭头)。这样,在该压缩机中,即使是制冷剂在第1~5导入通路77a~77e即转子7b的
内部流通、被吸入到吸入通路3c、进而压缩室49内的构成,也能由被平衡配重33搅拌了的制冷剂来冷却定子7a。
[0111]
因此,实施例的压缩机既能实现小型化又能发挥高耐久性。
[0112]
尤其是,在该压缩机中,平衡配重33从驱动轴5侧起在驱动轴5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在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到在驱动轴5径向和轴向覆盖线圈端73的一部分的位置。在该压缩机中,在工作时,在定子7a,线圈端73易于发热,但能通过平衡配重33而将在第1~5导入通路77a~77e流通了的制冷剂一边引导到到线圈端73侧一边搅拌。此时,包括平衡配重33的中间部33b的前面330在内、中间部33b随着从基端部33a在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而向后方侧逐渐倾斜。由此,在该压缩机中,平衡配重33能将在第1~5导入通路77a~77e流通了的制冷剂适当地引导到线圈端73侧。这样,在该压缩机中,能由在第1~5导入通路77a~77e流通了的制冷剂来适当地冷却包括线圈端73在内的定子7a。
[0113]
这样,平衡配重33在驱动轴5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在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到在驱动轴5径向覆盖线圈端73的一部分的位置,从而在压缩机的工作时平衡配重33能在距驱动轴心o足够远的位置产生离心力。由此,在该压缩机中,既能将平衡配重33的板厚形成得薄来实现轻量化,又能增加平衡配重33产生的离心力。
[0114]
而且,平衡配重33在驱动轴5的轴向也覆盖线圈端73的一部分,所以,在该压缩机中,将平衡配重33配置于固定体3与马达机构7之间,并且既能在平衡配重33与转子7b之间确保分离空间81也能使平衡配重33和线圈端73在驱动轴的轴向上尽可能地接近。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抑制轴长的大型化,所以,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实现小型化。
[0115]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形成于固定体3的吸入通路3c配置于比平衡配重33靠径向的外侧。因此,由平衡配重33搅拌而朝向定子7a、进而马达机构7的外侧流通的制冷剂能适当地向吸入通路3c流通。因此,在该压缩机中,在从马达室17向吸入通路3c流通的过程中,难以产生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结果,在吸入到压缩室49内的制冷剂难以产生压力损失,所以,在该压缩机中,能提高工作效率。
[0116]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改变来适用,这是不言而喻的。
[0117]
例如,在实施例的压缩机中,在驱动轴5一体地形成平衡配重33。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如下的构成:分体地形成驱动轴5和平衡配重33,通过压入、螺纹固定等而将平衡配重33固定于驱动轴5的大径部5b,从而将平衡配重33设置于驱动轴5。
[0118]
另外,在实施例的压缩机中,将平衡配重33形成为呈大致扇型的板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伴随于可动涡旋件11的公转的离心力的大小来适当地设计包括基端部33a、中间部33b和顶端部33c的各形状在内的平衡配重33的形状。
[0119]
而且,在实施例的压缩机中,平衡配重33在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到定子7a的线圈端73。但不限于此,平衡配重33只要在驱动轴5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在驱动轴5的径向至少延伸到覆盖第5导入通路77e的一部分的位置即可。
[0120]
另外,在实施例的压缩机中,平衡配重33的中间部33b为随着从基端部33a在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而向后方侧逐渐倾斜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中间部33b为从基端部33a起在驱动轴5的径向上垂直地延伸的形状,仅中间部33b的前面330为随着在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而向后方侧逐渐倾斜的形状。
[0121]
而且,在实施例的压缩机中,也可以对于平衡配重33而设置能将制冷剂向线圈端73侧引导的翅片、槽等引导部。
[0122]
另外,在实施例的压缩机中,也可以省略第2、3导入通路77b、77c的形成而将第1、4、5导入通路77a、77d、77e一体化来构成1个导入通路。
[0123]
另外,在实施例的压缩机中,将吸入通路3c形成于固定体3,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马达外壳13等形成吸入通路3c。另外,对于实施例的压缩机,也可以是固定体3相对于马达外壳13的内周面在一部分形成间隙地嵌合,从而将该间隙作为吸入通路3c。也就是说,也可以在马达外壳13与固定体3之间形成吸入通路3c。
[0124]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25]
本发明能利用于车辆等的空调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