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53698发布日期:2021-03-05 09:47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电动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动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往的电动压缩机(以下简称为压缩机。)。该压缩机具备壳体、驱动轴、马达机构、定涡盘、动涡盘以及固定块。
[0003]
驱动轴设置在壳体内,且能够绕驱动轴心旋转。马达机构设置在壳体内,且使驱动轴旋转。定涡盘固定于壳体,且配置在壳体内。动涡盘设置在壳体内,且与驱动轴连接。动涡盘与定涡盘啮合,且在与定涡盘之间形成压缩室。固定块固定于壳体,且配置在动涡盘与马达机构之间。固定块将驱动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在壳体内划分出用于收容马达机构的马达室。
[0004]
更加详细而言,在壳体形成有使制冷剂从外部向压缩室吸入的吸入口。马达机构具有定子和转子。定子通过固定于壳体的内壁面而固定在马达室内。转子固定于驱动轴且配置在定子内,且能够与驱动轴一起旋转。
[0005]
并且,在该压缩机中,在驱动轴设置有平衡重。平衡重配置在固定块与转子之间,即马达室内。平衡重以远离驱动轴心的方式沿驱动轴的径向延伸。更加详细而言,具体地,平衡重在驱动轴的径向上延伸到覆盖转子的位置,且与转子对置。
[0006]
在该压缩机中,马达机构使驱动轴旋转。由此,通过旋转的驱动轴,从而使动涡盘进行公转,从吸入口吸入到压缩室内的制冷剂被压缩。在此,在该压缩机中,在驱动轴的旋转的作用下平衡重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于驱动轴。这样,抑制了压缩机工作时的驱动轴的与驱动轴心交叉的方向的振动。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006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0010]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1]
在上述以往的压缩机中,在工作时,马达机构、特别是定子处的发热量较多,因此担心由于发热导致的耐久性降低。因此,考虑针对壳体,在与马达室连通的位置处形成吸入口,并且在固定块形成使马达室与压缩室连通的吸入通路,且利用从吸入口吸入到马达室内的制冷剂来冷却定子。
[0012]
另一方面,对于压缩机,为了谋求向车辆等搭载的搭载性提升而要求小型化。因此,由于使壳体小型化,因此难以在马达室内的壳体与定子之间、也就是定子的外周侧形成用于供制冷剂流通的导入通路。
[0013]
于是,可以考虑针对转子形成沿驱动轴的轴向延伸的导入通路。然而在该压缩机中,在马达室内平衡重与转子对置,因此在导入通路中流通并供向吸入通路的制冷剂可能
会与平衡重碰撞。由此,从导入通路经过吸入通路而被吸入压缩室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增大,压缩机的工作效率降低。另外,转子配置在定子内,因此在导入通路中流通的制冷剂难以触碰定子,难以适当冷却定子。因此,在这样的压缩机中,不能充分解决由于发热导致的耐久性降低的问题。
[0014]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实现小型化,并且耐久性以及工作效率优异的电动压缩机。
[0015]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6]
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0017]
壳体;
[0018]
驱动轴,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能够绕驱动轴心旋转;
[0019]
马达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使所述驱动轴旋转;
[0020]
定涡盘,其固定于所述壳体且配置在所述壳体内;
[0021]
动涡盘,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驱动轴连接,该动涡盘通过旋转的所述驱动轴而进行公转,并且在与所述定涡盘之间形成将制冷剂压缩的压缩室;以及
[0022]
固定块,其固定于所述壳体且配置在所述马达机构与所述动涡盘之间,且将所述驱动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在所述壳体内划分出收容所述马达机构的马达室,
[0023]
在所述壳体形成有使制冷剂向所述马达室吸入的吸入口,
[0024]
所述马达机构具有:定子,其固定在所述马达室内;以及转子,其固定于所述驱动轴,且配置在所述定子内,且能够与所述驱动轴一起旋转,
[0025]
在所述转子形成有导入通路,所述导入通路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贯通所述转子,且能够供制冷剂在内部流通,
[0026]
在所述驱动轴上设置有平衡重,所述平衡重配置在所述固定块与所述马达机构之间,
[0027]
当在驱动轴的轴向上观察时,所述平衡重在所述驱动轴的径向上延伸到至少覆盖所述导入通路的一部分的位置,
[0028]
所述导入通路具有:第一通路部,其在所述转子以及所述驱动轴的周向上位于所述平衡重的外侧;以及第二通路部,其与所述平衡重在所述轴向上对置。
[0029]
在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中,制冷剂由在壳体形成的吸入口吸入马达室内。另外,针对转子形成有导入通路,马达室内的制冷剂在导入通路流通。这样,在该压缩机中,在马达室内,不需要确保用于在定子的外周侧设置导入通路的空间,相应地,能够使壳体小型化。
[0030]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在驱动轴设置有平衡重,该平衡重配置在固定块与定子(马达)之间、即马达室内。并且,当在驱动轴的轴向上观察时,平衡重在驱动轴的径向上延伸到至少覆盖导入通路的一部分的位置。
[0031]
在此,导入通路具有第一通路部和第二通路部。并且,第一通路部在转子以及驱动轴的周向上位于平衡重的外侧。因此,在第一通路部流过的制冷剂不会与平衡重碰撞。也就是,在第一通路部流过的制冷剂在未产生因与平衡重的碰撞而引起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下最终被吸入压缩室。另一方面,第二通路部与平衡重对置。因此,在第二通路部流过的制冷剂通过与平衡重碰撞而在马达室内朝向驱动轴的径向的外侧、也就是定子侧流通。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利用在第二通路部流过的制冷剂来适当冷却定子。
[0032]
这样,在该压缩机中,虽然对于在第二通路部流通的制冷剂而言,因与平衡重的碰撞而引起的压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够包含在第一通路部流过的制冷剂在内,抑制作为被吸入压缩室的制冷剂整体的压力损失。
[0033]
因此,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实现小型化,并且耐久性以及工作效率优异。
[0034]
优选的是,第一通路部为多个。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在第一通路部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增多,因此能够适当抑制被吸入压缩室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另外,通过将第一通路部设为多个,从而当使在第一通路部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增多时,不需要在转子将导入通路形成得过度大。因此,能够使转子小型化,进而使马达机构小型化,因此,在这方面也能够实现压缩机的小型化。
[0035]
另外,优选的是,第一通路部的通路面积大于第二通路部的通路面积。在该情况下,与在第二通路部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相比,在第一通路部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较多,因此,能够更加适当地抑制作为被吸入压缩室的制冷剂整体的压力损失。
[0036]
优选的是,定子可以具有:呈筒状的定子铁心;以及环状的线圈末端,其从定子铁心的轴向的端面沿轴向突出。并且,平衡重延伸到沿径向以及轴向覆盖线圈末端的一部分的位置。
[0037]
在定子中,线圈末端在压缩机工作时更容易发热,因此需要对线圈末端进行充分冷却。这方面,在该压缩机中,平衡重延伸到沿驱动轴的径向覆盖线圈末端的一部分的位置。因此,在第二通路部流过的制冷剂通过平衡重而适当流动到线圈末端侧。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利用在第二通路部流过的制冷剂来更加适当地冷却线圈末端,进而更加适当地冷却定子。
[0038]
另外,通过这样平衡重延伸到沿驱动轴的径向覆盖线圈末端的一部分的位置,从而平衡重能够在压缩机工作时,在充分远离驱动轴心的位置处产生离心力。由此,在该压缩机中,使平衡重轻量化,并且能够利用平衡重产生的离心力来适当抑制驱动轴的径向的振动。
[0039]
而且,平衡重还沿驱动轴的轴向覆盖线圈末端的一部分,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将平衡重配置在固定块与马达机构之间,并且使平衡重和线圈末端沿驱动轴的轴向尽可能地接近。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抑制轴长的大型化,因此,在这方面也能够实现小型化。
[0040]
发明效果
[0041]
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实现小型化,并且耐久性以及工作效率优异。
附图说明
[0042]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压缩机的剖视图。
[0043]
图2是涉及实施例1的压缩机,且示出驱动轴以及平衡重的立体图。
[0044]
图3是涉及实施例1的压缩机,且示出平衡重以及定子等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45]
图4是涉及实施例1的压缩机,且从图1的d1方向观察转子、驱动轴以及平衡重时的主视图。
[0046]
图5是涉及实施例2的压缩机,且示出转子、驱动轴以及平衡重的与图4相同的主视图。
[0047]
附图标记说明
[0048]1…
壳体
[0049]3…
固定块
[0050]
3c

吸入通路
[0051]5…
驱动轴
[0052]7…
马达机构
[0053]
7a

定子
[0054]
7b

转子
[0055]9…
定涡盘
[0056]
11

动涡盘
[0057]
13c

吸入口
[0058]
33

平衡重
[0059]
49

压缩室
[0060]
71

定子铁心
[0061]
73

线圈末端
[0062]
77a~77e

第一导入通路~第五导入通路(导入通路)
[0063]
o

驱动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0064]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例1、2。实施例1、2的压缩机具体而言是涡旋型电动压缩机。上述压缩机搭载于未图示的车辆并构成了车辆的制冷回路。
[0065]
(实施例1)
[0066]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压缩机具备壳体1、固定块3、驱动轴5、马达机构7、定涡盘9以及动涡盘11。壳体1包括马达壳体13和压缩机壳体15。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了容易说明而简化图示了驱动轴5、马达机构7等的形状。对于后述的图3也相同。
[0067]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马达壳体13所在的一侧作为压缩机的前方侧,且将压缩机壳体15所在的一侧作为压缩机的后方侧,从而规定了压缩机的前后方向。另外,规定了压缩机的上下方向。并且,在图2以后的附图中,与图1对应地规定了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方向是为了方便说明的一例,对于压缩机而言,能够与所搭载的车辆等对应地适当变更其姿态。
[0068]
马达壳体13具有前壁13a和第一周壁13b。前壁13a位于马达壳体13的前端、即壳体1的前端,且沿马达壳体13的径向延伸。第一周壁13b与前壁13a连接,且从前壁13a起在驱动轴5的驱动轴心o方向上朝向后方延伸。利用上述的前壁13a和第一周壁13b,马达壳体13呈有底的筒状。并且,利用前壁13a和第一周壁13b,在马达壳体13内形成有马达室17。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轴心o与压缩机的前后方向平行。
[0069]
在马达壳体13形成有吸入口13c和支承部13d。吸入口13c形成在第一周壁13b的前方侧,且与马达壳体13内、即后述的马达室17连通。吸入口13c通过未图示的配管而与未图示的蒸发器连接。支承部13d从前壁13a朝向马达壳体13内突出。支承部13d呈圆筒状,且在内部设置有第一径向轴承19。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吸入口13c形成于前壁13a。
[0070]
压缩机壳体15具有后壁15a和第二周壁15b。后壁15a位于压缩机壳体15的后端、即壳体1的后端,且沿压缩机壳体15的径向延伸。第二周壁15b与后壁15a连接,且从后壁15a起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朝向前方延伸。利用上述后壁15a和第二周壁15b,压缩机壳体15也呈有底的筒状。
[0071]
在压缩机壳体15内形成有油分离室15c、第一凹部15d、排出通路15e以及排出口15f。油分离室15c在压缩机壳体15内位于后方侧,且沿压缩机壳体15的径向延伸。第一凹部15d在压缩机壳体15内位于比油分离室15c靠前方侧的位置,且呈朝向油分离室15c凹陷的形状。排出通路15e在压缩机壳体15内沿驱动轴心o方向延伸,且与油分离室15c和第一凹部15d连接。排出口15f与油分离室15c的上端连通,且朝向压缩机壳体15的外部开口。排出口15f通过未图示的配管而与未图示的冷凝器连接。
[0072]
在油分离室15c内固定有分离筒21。分离筒21具有呈圆筒状的外周面21a。外周面21a呈与油分离室15c的内周面150同轴。利用上述外周面21a以及内周面150构成分离器(separator)。另外,在油分离室15c内,在比分离筒21靠下方侧的位置设置有过滤器23。
[0073]
固定块3设置在马达壳体13与压缩机壳体15之间。并且,马达壳体13、压缩机壳体15以及固定块3从压缩机壳体15侧由多个螺栓25来紧固连结。这样,固定块3被马达壳体13与压缩机壳体15夹持,并且固定于马达壳体13以及压缩机壳体15、即壳体1。由此,固定块3在壳体1内配置于马达机构7与动涡盘11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以及图3中,仅图示了多个螺栓25中的一个。另外,固定块3相对于壳体1的固定方法可以适当设计。
[0074]
并且,通过固定块3固定于壳体1,从而固定块3与马达壳体13的前壁13a以及第一周壁13b一起在壳体1内划分出马达室17。也就是,马达室17存在于马达壳体13内,且与吸入口13c连通。由此,吸入口13c使经过了蒸发器的制冷剂向马达室17内吸入。这样,在该压缩机中,马达室17兼作为吸入室。
[0075]
在固定块3形成有突起3a,该突起3a朝向马达室17突出,进而朝向马达机构7突出。在突起3a的顶端形成有贯穿孔3b。在突起3a内设置有第二径向轴承27和密封件29。突起3a的外径形成得比后述的线圈末端73的内径小。另外,在固定块3的后表面侧固定有多个防自转销31。各防自转销31从固定块3朝向后方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以及图3中,仅图示了多个防自转销31中的一个。
[0076]
而且,在固定块3形成有吸入通路3c。吸入通路3c将固定块3沿前后方向、也就是驱动轴心o方向贯通。由此,吸入通路3c将马达室17内与压缩机壳体15内连通。在此,吸入通路3c在固定块3中配置于比马达机构7靠驱动轴5的径向的外侧、更加具体而言是在比定子7a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
[0077]
如图2所示,驱动轴5呈沿驱动轴心o方向延伸的圆柱状。驱动轴5包括小径部5a、大径部5b以及锥部5c。小径部5a位于驱动轴5的前端侧。大径部5b位于比小径部5a靠后方侧的位置。大径部5b形成为直径比小径部5a的直径大。在大径部5b的后端形成有呈平面状的后端面5d。锥部5c位于小径部5a与大径部5b之间。锥部5c在前端与小径部5a连接。并且,锥部5c随着趋向后方而扩径,并且在后端与大径部5b连接。
[0078]
另外,在大径部5b固定有偏心销50。偏心销50在后端面5d处配置于从驱动轴心o偏心的位置。偏心销50形成为呈直径比驱动轴5的直径小的圆柱状,且从后端面5d朝向后方延伸。
[0079]
如图1所示,驱动轴5设置在壳体1内。并且,对于驱动轴5,小径部5a经由第一径向轴承19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马达壳体13的支承部13d。另外,大径部5b的后端侧以及偏心销50贯穿固定块3的贯穿孔3b而进入突起3a内。并且,在突起3a内,大径部5b的后端侧被第二径向轴承27支承为能够旋转。这样,驱动轴5能够在壳体1内绕驱动轴心o旋转。另外,固定块3与驱动轴5之间被密封件29密封。而且,偏心销50在突起3a内嵌合于衬套50a。
[0080]
如图2所示,对于驱动轴5,在大径部5b一体地形成有平衡重33。平衡重33在大径部5b处配置于从驱动轴心o偏心的位置。更加具体而言,平衡重33配置在隔着驱动轴心o而成为偏心销50的相反侧的位置。
[0081]
平衡重33形成为呈大致扇型的板状。平衡重33在驱动轴5的径向上朝向远离大径部5b的方向延伸,即从大径部5b朝向马达壳体13的第一周壁13b侧延伸。平衡重33包括基端部33a、中间部33b以及顶端部33c。如图3所示,基端部33a与大径部5b连接,且从大径部5b沿驱动轴5的径向大致垂直地延伸。中间部33b与基端部33a连接。中间部33b随着从基端部33a起沿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而逐渐朝向后方侧倾斜。中间部33b具有前表面330和后表面331。前表面330以及后表面331与中间部33b的形状相同,随着沿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而逐渐朝向后方侧倾斜。顶端部33c与中间部33b连接,且从中间部33b沿驱动轴5的径向大致垂直地延伸。
[0082]
平衡重33通过驱动轴5设置在壳体1内,从而位于马达室17内。也就是,平衡重33位于马达室17内且固定块3与马达机构7之间。此时,平衡重33、更加具体而言为基端部33a与固定块3的突起3a分开距离l1的长度。由此,在马达室17内,平衡重33成为与突起3a非接触。
[0083]
如图1所示,马达机构7收容在马达室17内,且位于比平衡重33靠前方的位置。马达机构7具有定子7a和转子7b。定子7a配置在转子7b的外周侧、也就是转子7b与第一周壁13b的内周面之间。并且,定子7a固定于第一周壁13b的内周面。由此,定子7a固定在马达室17内。马达机构7通过定子7a而与在马达壳体13的外部设置的逆变器(省略图示)连接。
[0084]
定子7a具有定子铁心71和线圈末端73。定子铁心71形成为圆筒状。在定子铁心71卷绕有线圈75。线圈末端73呈从定子铁心71的轴向的端面、即定子铁心71的前端面以及后端面沿定子铁心71的轴向突出的环状。线圈末端73由线圈75的一部分形成。在此,如上所述,突起3a的外径小于线圈末端73的内径,因此,线圈末端73在马达室17内沿驱动轴心o方向、即驱动轴5的轴向覆盖突起3a的顶端。
[0085]
如图3所示,线圈末端73具有面向驱动轴5的内周面73a。内周面73a的后方侧、也就是固定块3侧呈随着接近固定块3而沿驱动轴5的径向扩展的形状。更加具体而言,内周面73a的后方侧倾斜成为沿着平衡重33的中间部33b并且远离中间部33b的前表面330,进而远离平衡重33。通过这样的内周面73a的形状,从而在马达室17内避免中间部33b与内周面73a的干涉,进而避免平衡重33与线圈末端73的干涉。
[0086]
在该压缩机中,在马达室17内,平衡重33从驱动轴5侧起在驱动轴5的径向上越过转子7b并延伸到定子7a的线圈末端73。由此,当在驱动轴5的轴向上观察时,平衡重33的中间部33b以及顶端部33c沿驱动轴5的径向以及轴向覆盖线圈末端73的后方侧的一部分。此时,中间部33b在第一区域x1沿驱动轴5的径向覆盖线圈末端73的内周面73a的后方侧,并且在第二区域x2沿驱动轴5的轴向覆盖内周面73a的后方侧。
[0087]
如图1所示,转子7b配置在定子7a内。转子7b具有转子主体701、第一保持板702、第
二保持板703、转子重(rotor weight)704、多个结合销705以及未图示的多个磁芯。
[0088]
转子主体701通过将形成为大致圆环状的多块钢板沿驱动轴心o方向层叠而形成。在转子主体701、即各钢板形成有用于使驱动轴5贯穿的轴孔701a。由此,转子主体701呈沿驱动轴心o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体。另外,各磁芯设置于转子主体701。
[0089]
第一保持板702以及第二保持板703由呈圆盘状的金属制的板材形成。第一保持板702配置在转子主体701的前方。第二保持板703配置在转子主体701的后方。如图4所示,转子重704由呈大致半圆状的金属的板材形成。如图1所示,转子重704设定为板厚比第一保持板702、第二保持板703厚。需要说明的是,转子重704的形状、板厚可以适当设计。
[0090]
在转子7b中,从驱动轴心o方向的前方侧起依次配置有转子重704、第一保持板702、转子主体701以及第二保持板703。另外,多个结合销705贯穿转子重704、第一保持板702、转子主体701以及第二保持板703。并且,通过对结合销705的前端以及后端进行紧固,从而转子主体701被第一保持板702、第二保持板703夹持,并且被第一保持板702、第二保持板703固定。另外,在第一保持板702的前表面固定有转子重704。需要说明的是,由各结合销705进行的转子主体701、第一保持板702、第二保持板703以及转子重704的固定可以适当变更。
[0091]
另外,在转子7b形成有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为本发明的“导入通路”的一例。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沿驱动轴心o方向,从第一保持板702起经过转子主体701而延伸到第二保持板703,即从吸入口13c侧延伸到固定块3侧。也就是,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将转子7b沿驱动轴心o方向贯通。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均形成为相同形状,且呈大致扇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的形状、个数可以适当设计。
[0092]
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沿转子7b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在此,如上所述,在第一保持板702的前表面固定有转子重704,因此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中的第二导入通路77b以及第三导入通路77c与转子重704对置。由此,第二导入通路77b以及第三导入通路77c的各前端虽然没有完全被转子重704封闭,但成为大部分被转子重704覆盖的状态。另一方面,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以及第五导入通路77e在转子7b的周向上相对于转子重704偏离。
[0093]
在该压缩机中,通过将驱动轴5的大径部5b热装于转子主体701的轴孔701a,从而转子7b固定于驱动轴5。此时,以转子重704相对于平衡重33位于隔着驱动轴心o的相反侧的方式,进行转子7b与驱动轴5的定位。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键结合等进行转子7b与驱动轴5的固定。
[0094]
这样,转子7b与驱动轴5固定,由此在该压缩机中,通过转子7b在定子7a内旋转,从而在马达室17内转子7b与驱动轴5一体地绕驱动轴心o旋转。
[0095]
另外,通过转子7b与驱动轴5固定,从而平衡重33位于转子7b的后方。在此,如图3所示,在将转子7b与驱动轴5固定时,在平衡重33与转子7b之间设置有分开空间81。通过该分开空间81,从而平衡重33、更加具体而言为基端部33a在驱动轴5的轴向上向后方与转子7b分开距离l2。因此,平衡重33与转子7b也成为非接触。在此,距离l2设定得比从固定块3的突起3a至平衡重33的距离l1长。另外,在平衡重33中,中间部33b随着沿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而逐渐向后方侧倾斜,因此,中间部33b以及顶端部33c比距离l2更向后方分开。需要说明的
是,只要在转子7b与驱动轴5固定时,平衡重33不与转子7b接触,则距离l2的长度、即分开空间81的大小可以适当设计。
[0096]
并且,如图4所示,在该压缩机中,在转子7b与驱动轴5固定时,平衡重33位于第一导入通路77a与第四导入通路77d之间。并且,如上所述,转子7b与驱动轴5一体地绕驱动轴心o旋转。因此,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在转子7b以及驱动轴5的周向、即转子7b以及驱动轴5的旋转方向上,始终位于平衡重33的外侧。另一方面,平衡重33、更加具体而言为平衡重33的基端部33a处于始终与第五导入通路77e在驱动轴5的轴向上对置的关系。在此,由于在平衡重33与转子7b之间设置有分开空间81,因此包括第五导入通路77e在内,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与平衡重33沿驱动轴5的轴向分开距离l2。
[0097]
也就是,在该压缩机中,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中的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仅由在转子7b以及驱动轴5的周向上始终位于平衡重33的外侧的第一通路部771构成。相对于此,第五导入通路77e仅由与平衡重33在驱动轴5的轴向上对置的第二通路部772构成。这样,在该压缩机中,存在四个第一通路部771和一个第二通路部772。另外,第一通路部771的通路面积由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的各通路面积之和构成,第二通路部772的通路面积由第五导入通路77e的通路面积构成。并且,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均为相同的形状,因此在该压缩机中,第一通路部771的通路面积比第二通路部772的通路面积大。
[0098]
如图1所示,定涡盘9固定于压缩机壳体15,且配置在压缩机壳体15内。定涡盘9具有固定基板9a、固定周壁9b以及固定涡卷壁9c。固定基板9a位于定涡盘9的后端且形成为圆盘状。在固定基板9a形成有第二凹部9d和排出端口9e。第二凹部9d呈从固定基板9a的后端面朝向前方凹陷的形状。第二凹部9d通过将定涡盘9固定于压缩机壳体15从而与第一凹部15d对置。这样,由第一凹部15d和第二凹部9d形成了排出室35。排出室35通过排出通路15e而与油分离室15c连通。排出端口9e在固定基板9a内沿驱动轴心o方向延伸且与第二凹部9d连通,进而与排出室35连通。
[0099]
另外,在固定基板9a,通过销37而安装有排出簧片阀39和限制器(retainer)41。销37、排出簧片阀39以及限制器41配置在排出室35内。排出簧片阀39通过弹性变形而进行排出端口9e的开闭。限制器41对排出簧片阀39的弹性变形量进行限制。
[0100]
固定周壁9b在固定基板9a的外周与固定基板9a连接,且朝向前方延伸成筒状。在固定周壁9b上形成有连通孔9f。连通孔9f将固定周壁9b沿定涡盘9的径向贯通,且朝向压缩机壳体15内开口。固定涡卷壁9c立起于固定基板9a的前表面,且在固定周壁9b的内侧与固定周壁9b成一体。
[0101]
另外,在定涡盘9中形成有供油通路43。供油通路43将固定基板9a内以及固定周壁9b内贯通。由此,供油通路43的后端在固定基板9a的后端面开口,供油通路43的前端在固定周壁9b的前端面开口。供油通路43通过过滤器23而与油分离室15c连通。需要说明的是,供油通路43的形状可以适当设计。
[0102]
动涡盘11设置在压缩机壳体15内,且位于定涡盘9与固定块3之间。动涡盘11具有可动基板11a和可动涡卷壁11b。可动基板11a位于动涡盘11的前端,且形成为圆盘状。在可动基板11a经由第三径向轴承45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衬套50a。由此,动涡盘11通过衬套50a以及偏心销50而在从驱动轴心o偏心的位置处与驱动轴5连接。
[0103]
另外,在可动基板11a凹陷设置有防自转孔11c,各防自转销31的顶端部以间隙配合状态承接于该防自转孔11c。在各防自转孔11c内间隙配合有圆筒状的环47。
[0104]
可动涡卷壁11b立起于可动基板11a的前表面,且朝向固定基板9a延伸。在可动涡卷壁11b的中心附近贯穿设置有供气孔11d,供气孔11d在可动涡卷壁11b的前端开口,同时在可动涡卷壁11b内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贯通至可动基板11a。
[0105]
定涡盘9与动涡盘11相互啮合。由此,在定涡盘9与动涡盘11之间,由固定基板9a、固定涡卷壁9c、可动基板11a以及可动涡卷壁11b形成有压缩室49。压缩室49能够通过固定周壁9b的连通孔9f而与压缩机壳体15内连通,进而能够与吸入通路3c连通。另外,压缩室49与排出端口9e连通。
[0106]
在定涡盘9以及动涡盘11与固定块3之间设置有弹性板51。并且,定涡盘9以及动涡盘11隔着弹性板51而与固定块3抵接。弹性板51由金属制的薄板形成。动涡盘11在弹性板51的弹性变形时的回复力的作用下对定涡盘9侧施力。
[0107]
另外,利用可动基板11a以及弹性板51,在固定块3的突起3a内形成有背压室53。背压室53与供气孔11d连通。
[0108]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该压缩机中,如图1以及图3的虚线箭头所示,经过了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从吸入口13c向马达室17内的前方侧吸入。然后,该制冷剂在转子7b的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流通并到达马达室17内的后方侧、也就是马达室17内的固定块3侧,进而从马达室17内起在固定块3的吸入通路3c流通。另外,由逆变器进行控制,并且马达机构7进行工作,转子7b绕驱动轴心o旋转。由此,驱动轴5绕驱动轴心o旋转,动涡盘11进行公转。因此,可动基板11a在固定涡卷壁9c的顶端滑动,并且固定涡卷壁9c与可动涡卷壁11b相互滑动。此时,由于各防自转销31在环47的内周面滑动并且进行滚动,从而动涡盘11被限制自转而仅能够进行公转。这样,通过动涡盘11进行公转,从而在吸入通路3c流通的制冷剂从压缩机壳体15内经过连通孔9f而被吸入压缩室49内。并且,压缩室49通过动涡盘11的公转,从而减少容积并且将内部的制冷剂压缩。
[0109]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通过动涡盘11的公转,从而供气孔11d稍微向压缩室49打开。由此,压缩室49内的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过供气孔11d而向背压室53内流入,从而背压室53成为高压。因此,在该压缩机中,在弹性板51以及背压室53的压力的作用下,动涡盘11被向定涡盘9侧施力,从而适当将压缩室49密封。
[0110]
在压缩室49压缩了的高压的制冷剂被从排出端口9e向排出室35排出,进而从排出室35经过排出通路15e而到达油分离室15c。然后,该高压的制冷剂在环绕于分离筒21的外周面21a与油分离室15c的内周面150之间的过程中将润滑油分离,同时在分离筒21的内部流通并从排出口15f排出。
[0111]
另一方面,从制冷剂中分离出的润滑油贮存在油分离室15c内。并且,该润滑油通过经过过滤器23而在供油通路43流通,从而被向定涡盘9与动涡盘11的滑动部位供给,以对定涡盘9与动涡盘11的滑动部位进行润滑。另外,在供油通路43流通的润滑油除了被向第二径向轴承27与驱动轴5之间供给以外,还被向马达室17内供给。
[0112]
在该压缩机中,动涡盘11通过偏心销50以及衬套50a而与驱动轴5连接。因此,在压缩机工作时,伴随着动涡盘11的公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于驱动轴5。另一方面,由于在驱动轴5设置有平衡重33,因此在压缩机工作时,平衡重33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于驱动轴5。而且,
驱动轴5与转子7b固定,且转子7b具有转子重704。因此,在压缩机工作时,转子重704产生的离心力也通过转子7b而作用于驱动轴5。这样,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在平衡重33产生的离心力以及转子重704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适当抵消动涡盘11作用于驱动轴5的离心力。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适当对工作时的驱动轴5的径向的振动进行抑制。
[0113]
并且,在该压缩机中,在转子7b中形成有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因此,在马达室17内,不需要确保用于在定子7a的外周侧设置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的空间。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实现马达壳体13的小型化。
[0114]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在马达室17内,平衡重33配置在固定块3与转子7b(马达7)之间。另外,在转子7b形成的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中的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在转子7b以及驱动轴5的周向上始终位于平衡重33的外侧,第五导入通路77e始终与平衡重33对置。
[0115]
因此,在各第一通路部771、即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流过的制冷剂在不与平衡重33碰撞的情况下从马达室17到达吸入通路3c,并经过吸入通路3c而被吸入压缩室49。也就是,在各第一通路部771流过的制冷剂在不产生因与平衡重33的碰撞而引起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下被吸入压缩室49。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入通路77b、第三导入通路77c的各前端成为大部分被转子重704覆盖的状态。因此,与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相比,在第二导入通路77b、第三导入通路77c中,制冷剂流通时的阻力增大。其结果是,在第二导入通路77b、第三导入通路77c流过的制冷剂虽然没有产生因与平衡重33的碰撞而引起的压力损失,但与在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流过的制冷剂相比,压力损失增大。
[0116]
另一方面,在第二通路部772、即第五导入通路77e流过的制冷剂通过与平衡重33的基端部33a碰撞,从而在马达室17内朝向驱动轴5的径向的外侧、也就是定子7a侧流通。由此,在该压缩机中,利用在第二通路部772流过的制冷剂能够包括线圈末端73在内适当地冷却定子7a。
[0117]
在此,在该压缩机中,通过驱动轴5的旋转,从而平衡重33与驱动轴5一起在马达室17内旋转。因此,在第五导入通路77e流通并进行了定子7a的冷却的制冷剂被旋转的平衡重33在马达室17内搅拌。因此,在第五导入通路77e流过的制冷剂在马达室17内被搅拌的过程中与在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流过的制冷剂混合。并且,通过被平衡重33搅拌,从而在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流过的制冷剂在马达室17内,朝向定子7a的外侧、也就是马达机构7的外侧,并且到达吸入通路3c,进而到达压缩室49内(参照图1的虚线箭头)。
[0118]
这样,在该压缩机中,虽然对于在第五导入通路77e流通的制冷剂而言,因与平衡重33的碰撞而引起的压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够包含在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流过的制冷剂在内,抑制作为被吸入压缩室49的制冷剂整体的压力损失。
[0119]
因此,实施例1的压缩机实现小型化,并且耐久性以及工作效率优异。
[0120]
特别地,在该压缩机中,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中的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这四个成为第一通路部771。因此,对于该压缩机,在使通过第一通路部771的制冷剂的流量增多时,不需要在转子7b将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形成得过度大。因此,能够使转子7b小型化,进而使马达机构7小型化,因此在这方面也对该
压缩机实现了小型化。
[0121]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通过存在四个第一通路部771,从而作为第一通路部771整体的流路面积大于第二通路部772的流路面积。因此,与在第二通路部772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相比,在第一通路部771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较多。因此,能够适当抑制作为被吸入压缩室49的制冷剂整体的压力损失。
[0122]
而且,在该压缩机中,在平衡重33与转子7b之间设置有分开空间81,利用该分开空间81,从而平衡重33的基端部33a与转子7b、即基端部33a与第五导入通路77e分开距离l2。因此,虽然基端部33a与第五导入通路77e在驱动轴5的轴向上对置,但第五导入通路77e中的制冷剂的流通难以被基端部33a妨碍。因此,与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也就是第一通路部771相同,制冷剂在第二通路部772即第五导入通路77e中也能够适当流通。
[0123]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当在驱动轴5的轴向上观察时,平衡重33从驱动轴5侧起在驱动轴5的径向上延伸到沿驱动轴5径向以及轴向覆盖线圈末端73的一部分的位置。在该压缩机中,虽然在工作时,在定子7a中,线圈末端73容易发热,但在第五导入通路77e流过的制冷剂通过平衡重33而适当流通至线圈末端73侧。另外,包括平衡重33的中间部33b的前表面330在内,中间部33b随着从基端部33a起沿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而逐渐朝向后方侧倾斜。由此,在该压缩机中,平衡重33能够将在第五导入通路77e流过的制冷剂适当引导至线圈末端73侧。因此,能够利用在第五导入通路77e流过的制冷剂来适当冷却线圈末端73,进而适当冷却定子7a。
[0124]
这样,由于当在驱动轴5的轴向上观察时,平衡重33在驱动轴5的径向上延伸到沿驱动轴5径向覆盖线圈末端73的一部分的位置,从而平衡重33在压缩机工作时能够在充分远离驱动轴心o的位置处产生离心力。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将平衡重33的板厚形成得较薄而谋求轻量化,并且增大平衡重33产生的离心力。
[0125]
而且,平衡重33还沿驱动轴的轴向覆盖线圈末端73的一部分,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虽然将平衡重33配置在固定块3与马达机构7之间且在平衡重33与转子7b之间确保分开空间81,但使平衡重33和线圈末端73沿驱动轴5的轴向尽可能接近。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抑制轴长的大型化,因此在这方面也能够实现小型化。
[0126]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在固定块3形成的吸入通路3c配置在比马达机构7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因此,由平衡重33搅拌且朝向马达机构7的外侧流通的制冷剂能够适当向吸入通路3c内流通。因此,在该压缩机中,在从马达室17向吸入通路3c流通的过程中,难以产生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0127]
(实施例2)
[0128]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2的压缩机中,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相比,平衡重33在周向上大型化。因此,在该压缩机中,在转子7b与驱动轴5固定时,平衡重33的基端部33a处于除了第五导入通路77e之外,还始终与第一导入通路77a的一部分和第四导入通路77d的一部分对置的关系。其结果是,在该压缩机中,在第一导入通路77a以及第四导入通路77d中,由假想线包围的部分在转子7b以及驱动轴5的周向上始终位于平衡重33的外侧,因此成为第一通路部771。另一方面,在第一导入通路77a以及第四导入通路77d中,由假想线包围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与平衡重33的基端部33a对置,因此成为第二通路部772。
[0129]
这样,在该压缩机中,除了第五导入通路77e以外,第一导入通路77a的一部分以及
第四导入通路77d的一部分也成为第二通路部772,因此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相比,作为第二通路部772整体的通路面积增大,相应地,作为第一通路部771整体的通路面积减少。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在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中由假想线包围的部分之外,第二导入通路77b、第三导入通路77c也成为第一通路部771,因此在该压缩机中也存在多个第一通路部771。该压缩机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相同,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省略了与结构相关的详细说明。
[0130]
在该压缩机中,通过使平衡重33大型化,平衡重33能够在压缩机的工作过程中产生更大的离心力。因此,即使在使定涡盘9以及动涡盘11大型化,动涡盘11作用于驱动轴5的离心力增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对驱动轴5的径向的振动进行抑制。
[0131]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除了第五导入通路77e以外,第一导入通路77a的一部分以及第四导入通路77d的一部分也成为第二通路部772,因此在第二通路部772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增大。因此,在该压缩机中,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相比,虽然作为被吸入压缩室49的制冷剂整体的压力损失不可避免地增大,但相应地能够利用在第二通路部772流过的制冷剂来充分冷却线圈末端73,进而充分冷却定子7a。该压缩机的其他作用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相同。
[0132]
在以上,结合实施例1、2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例1、2,不言而喻的是,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而应用。
[0133]
例如,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在驱动轴5一体形成有平衡重33。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使驱动轴5与平衡重33分体形成,且通过利用压入、螺纹固定等将平衡重33固定于驱动轴5的大径部5b,从而将平衡重33设置于驱动轴5。
[0134]
另外,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将平衡重33形成为呈大致扇型的板状。然而,并不限于此,包括基端部33a、中间部33b以及顶端部33c的各形状在内,平衡重33的形状可以根据伴随着动涡盘11的公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大小而适当设计。
[0135]
而且,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当在驱动轴5的轴向上观察时,平衡重33在驱动轴5的径向上延伸到定子7a的线圈末端73。然而并不限于此,平衡重33只要在驱动轴5的径向上延伸到至少覆盖第五导入通路77e的一部分的位置即可。
[0136]
另外,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平衡重33的中间部33b成为随着从基端部33a起沿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而逐渐向后方侧倾斜的形状。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中间部33b成为从基端部33a起沿驱动轴5的径向垂直地延伸的形状,并且仅中间部33b的前表面330成为随着沿驱动轴5的径向延伸而逐渐向后方侧倾斜的形状。
[0137]
而且,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也可以对平衡重33设置能够将制冷剂向线圈末端73侧引导的翅片(fin)、槽等引导部。
[0138]
另外,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将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形成为相同的形状。然而,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中的成为第一通路部771的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与成为第二通路部772的第一导入通路77a~第五导入通路77e中形成为不同的形状。
[0139]
而且,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将第二导入通路77b、第三导入通路77c的形成省略,另一方面,将第一导入通路77a、第四导入通路77d、第五导入通路77e一体化而构成一个导入通路,并在该导入通路设置第一通路部771和第二通路部772。
[0140]
另外,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在固定块3形成有吸入通路3c,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马达壳体13等形成吸入通路3c。另外,对于实施例1、2的压缩机,也可以是,通过使固定块3构成为相对于马达壳体13的内周面局部形成间隙并且进行嵌合,从而将该间隙作为吸入通路3c。也就是,也可以在马达壳体13与固定块3之间形成吸入通路3c。
[014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42]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车辆等的空调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