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四通电回路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4500发布日期:2021-01-08 11:2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二位四通电回路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位四通电回路阀。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控制系统中使用的两位四通阀工作原理大都是:通过阀体内部的阀杆驱动活塞,使活塞产生位移,进而密封或者开启不同油口之间的流道,达到控制液压油换向的目的。

但是,现有的两位四通阀还存在有一定的不足,首先现有的阀门的活塞与阀体的内腔直接接触,其摩擦力较大,使得活塞滑移过程较为缓慢,阀门控制十分不灵活;其次,现有的两位四通阀的阀体的内壁上设有多个与活塞配合的台肩,这种阀体结构复杂、加工困难、且不便于装配;此外,现有的两位四通阀的连接两油口的流道是开设在阀体上,在阀体上设置流道,加工难度较大,在加工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泵体上留有工艺孔,而在使用过程中,工艺孔处容易发生泄漏。

故,现有两位四通阀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控制灵活、装配方便的二位四通电回路阀。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二位四通电回路阀,包括:阀体,该阀体内具有阀腔及连通该阀腔的介质进口、介质出口、第一工作口及第二工作口;阀杆,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阀腔内;所述阀腔内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阀套与第二阀套,所述第一阀套与第二阀套将所述阀腔依次分隔形成第一腔、第二腔及第三腔,其中第二腔位于中间位置,并与介质进口相连通,第一腔与第三腔相连通,且连通所述介质出口;所述第一阀套的两端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之间的流通区域形成第四腔,所述第一阀套的侧壁上还开设有连通所述第四腔与所述第一工作口的第一孔,所述第二阀套的两端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三阀口与第四阀口,第三阀口与第四阀口之间的流通区域形成第五腔,所述第二阀套的侧壁上还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五腔与所述第二工作口的第二孔,其中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相邻;所述阀杆能够穿设在所述第一阀套及第二阀套上,并且所述阀杆的外周壁上还间隔设置有的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及第三密封件,其中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阀套与第二阀套之间,并能够分别配合在第二阀口或者第三阀口上,第一密封件能够配合在第一阀口上,第三密封件能够配合在第四阀口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阀套的外壁面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工作口的第一环形流动槽,所述第一孔具有多个,并沿所述第一环形流动槽的圆周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阀套的外壁面还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两个第一环形凹槽,两个第一环形凹槽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环形流动槽的两侧;所述第二阀套的外壁面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工作口的第二环形流动槽,所述第二孔具有多个,并沿所述第二环形流动槽的圆周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阀套的外壁面还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两个第二环形凹槽,两个第二环形凹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环形流动槽的两侧。在所述阀套上设置环形流动槽,极大地方便了所述阀套的安装,在将所述阀套装入阀腔中时,只需要将所述阀套直接装入所述阀腔内,将其固定在预设定的轴向位置,使得阀体上的第一工作口或者第二工作口与该环形流动槽连通即可,而不必要求其与第一孔或者第二孔对准;此外,在所述阀套上设置用于放置密封圈的环形凹槽,一方面保证了阀套与阀腔的内壁之间的密封效果,另一方面也方便了阀套的装配过程,即直接将密封圈套设在所述阀套上,然后塞入阀体的阀腔中即可。

作为优选,所述阀杆外周壁上具有三个向内凹进的环形安装槽,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及第三密封件均为密封圈,并分别固定在所述三个环形安装槽中,所述第一阀套及第二阀套的各阀口的周缘设有与所述密封圈配合的圆角。这种阀杆结构便于加工,并且在装配时直接将密封圈套设在所述阀杆上然后装入阀腔内即可;此外,阀套的各阀口的周缘设置成圆角结构,增加了阀口与密封圈之间接触面积,提高了密封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阀腔贯穿所述阀体并在阀体的第一端形成第一安装口,以及在阀体的第二端形成第二安装口,所述阀腔的内壁面上还设有将第一阀套及第二阀套隔开的台阶部,所述第一阀套及第二阀套可分别从所述阀体的第一安装口与第二安装口装入并抵靠在所述台阶部的两侧。当然,阀腔内也可以通过一外置的隔套将所述第一阀套与第二阀套隔开。

作为优选,所述阀杆为一空心杆体,所述第一腔通过该空心杆体连通所述第三腔。这样的结构的阀杆,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阀杆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中空流道,所述阀杆的两端还设有连通第一腔与中空流道的第三孔以及连通第三腔与中空流道的第四孔。

作为优选,还包括连接在阀体的第一端的盖体以及连接在阀体的第二端的电磁驱动装置;所述电磁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阀杆在阀腔内活动,并能够使得所述阀杆位于在第一工作位置及第二工作位置;当电磁驱动装置断电时,所述阀杆位于第一工作位置,第一密封件配合在第一阀口上,第二密封件远离第二阀口而配合在第三阀口上,第三密封件远离第四阀口,以使第二腔与第四腔连通,第三腔与第五腔相连通;当电磁驱动装置通电时,当所述阀杆位于第二工作位置,第一密封件远离第一阀口,第二密封件远离第三阀口而配合在第二阀口上,第三密封件配合在第四阀口上,以使第一腔与第四腔连通,第二腔与第五腔相连通;所述盖体与所述阀杆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能够驱动所述阀杆从第二工作位置复位至第一工作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盖体的内壁面上具有向内凹进的台阶孔,所述台阶孔与所述阀体的第一安装口位置相对应,所述台阶孔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孔道和位于外侧的第二孔道,所述复位弹簧放置在所述第一孔道中,并且能够顶持在第一孔道的底面与所述阀杆的端面之间,所述阀杆的端部的侧壁面与所述第二孔道的内壁面通过密封圈密封接触;所述盖体上还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自所述盖体的外壁面连通至所述台阶孔;所述盖体的内壁面还具有围设在所述台阶孔周缘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能够伸入所述阀腔内抵压在所述第一阀套上。其中,在盖体上设置的台阶孔可以对复位弹簧进行限位,防止其晃动;透气孔的设置,可以避免阀杆在阀腔内移动时盖体的台阶孔内形成空气背压,使得阀杆的移动过程更加灵活。

作为优选,所述电磁驱动装置包括内置有线圈组件的壳体及穿设在所述壳体上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方向与所述阀杆的轴向方向一致,所述驱动轴内置有活动腔,所述活动腔内放置有动铁芯及静铁芯,所述静铁芯固定在活动腔的一端,所述动铁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活动腔内;所述驱动轴还具有沿其轴向设置有并连通所述活动腔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内活动地设有联动杆,所述联动杆的一端抵接所述阀杆的端部,另一端抵接所述动铁芯。电磁驱动装置的通、断电过程可以驱动动铁芯在活动腔进行动作,然后通过联动杆作用于阀腔内的阀杆,使得阀杆在阀腔内活动并位于不同的工作位置,进而实现二位四通阀的换向操作,这种直动式电磁阀控制过程更加快速、灵活、可靠。

作为优选,所述阀腔内在靠近所述第二安装口的位置设置有环形支撑件,所述环形支撑件抵接在所述驱动轴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阀套之间以将所述第二阀套固定在所述阀腔中,所述环形支撑件套设在所述阀杆的端部并能够通过密封圈与所述阀杆形成内密封,所述环形支撑件的外壁面与所述阀腔的内壁面之间通过密封圈形成外密封。环形支撑件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二阀套稳定地固定在所述阀腔内,另一方面,环形支撑件的设置也实现了阀杆与阀体的在第二安装口处的密封,有效防止了介质的泄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中的二位四通电回路阀在阀体的阀腔内设置有能够与阀杆的密封件相互配合的第一阀套与第二阀套,其中阀杆上的密封件是随阀杆移动并配合在所述阀套的各阀口上,而不与阀腔的内壁直接接触,因此摩擦力更小,这种二位四通电回路阀可以方便地与电磁驱动装置进行配合使用,使得阀门的换向控制过程更加快速、灵活;其次,该二位四通电回路阀是通过阀杆上的各密封件与第一阀套、第二阀套的配合实现各流通腔之间的通断的,其中阀套的结构简单、且便于加工,因而不必像现有技术中需要对阀腔的内壁面进行深度加工形成台背结构,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这种阀杆与阀套配合结构还便于装配及拆卸,其中在装配时直接将两个阀套套设在阀杆上然后装入阀体的阀腔中即可;此外,这种阀杆与阀套配合结构的二位四通电回路阀的密封性能好,阀杆移动时摩擦力小,换向控制过程灵活,因而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可广泛适用于油、水以及气体等介质的控制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位四通电回路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阀杆位于第一工作位置;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位四通电回路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阀杆位于第二工作位置;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位四通电回路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省去了阀体;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位四通电回路阀的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4,二位四通电回路阀包括阀体10、阀杆20、第一阀套30、第二阀套40,其中,阀体10内具有容置阀杆20的阀腔100,阀体10上还具有连通该阀腔100的介质进口p、介质出口t、第一工作口a及第二工作口b,第一阀套30与第二阀套40间隔设置在该阀腔100内,并将阀腔100依次分隔形成第一腔11、第二腔12及第三腔13,第二腔12位于中间位置,并与介质进口p相连通,第一腔11与第三腔13相连通,且连通介质出口t,其中,阀杆20为一空心杆体,第一腔11与第三腔13之间通过该空心杆体相连通,具体地,阀杆20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中空流道25,为了便于加工,降低生产成本,该中空流道25为一贯通孔道,该贯通孔道的两个端口通过不锈钢球28进行密封,阀杆20的两端还设有连通第一腔11与中空流道25的第三孔26以及连通第三腔13与中空流道25的第四孔27,其中,第三孔26、第四孔27的轴线方向均与阀杆20的轴线方向垂直。参见图2,第一阀套30的两端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阀口31与第二阀口32,第一阀口31与第二阀口32之间的流通区域形成第四腔14,第一阀套30的侧壁上还开设有连通第四腔14与第一工作口a的第一孔33,相应地,第二阀套40的两端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三阀口41与第四阀口42,第三阀口41与第四阀口42之间的流通区域形成第五腔15,第二阀套40的侧壁上还开设有连通第五腔15与第二工作口b的第二孔43,其中第二阀口32与第三阀口41相邻。阀杆20可活动地设于该阀腔100内,具体地,第一阀套30及第二阀套40能够轴向限位在阀腔100内,其中阀杆20能够穿设在第一阀套30及第二阀套40上,并能够相对第一阀套30及第二阀套40沿阀杆20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再具体地,阀杆20的外周壁上还间隔设置有第一密封件21、第二密封件22及第三密封件23,其中,第一密封件21、第二密封件22及第三密封件23均为密封圈,相应地,阀杆20的外周壁上开设有三个向内凹进的环形安装槽24,上述三个密封圈能够固定在相应的环形安装槽24中,这种阀杆20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并且在装配时直接将密封圈套设在阀杆20上然后装入阀腔100内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22位于第一阀套30与第二阀套40之间,并能够分别配合在第一阀套30的第二阀口32或者第二阀套40的第三阀口41上,第一密封件21能够配合在第一阀套30的第一阀口31上,第三密封件23能够配合在第二阀套40的第四阀口42上,更具体地,第一阀套30及第二阀套40的各阀口的周缘设有与密封圈配合的圆角300,其中将第一阀套30及第二阀套40的各阀口的周缘设置成圆角300结构,有效地增加了相应阀口与密封圈之间接触面积,提高了密封效果。

参见图3,第一阀套30的外壁面上设有连通第一工作口a的第一环形流动槽34,第一孔33具有多个,并沿第一环形流动槽34的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第一阀套30的外壁面还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两个第一环形凹槽35,两个第一环形凹槽35分别布置在第一环形流动槽34的两侧,同样地,第二阀套40的外壁面上设有连通第二工作口b的第二环形流动槽44,第二孔43具有多个,并沿第二环形流动槽44的圆周方向间隔布置,第二阀套40的外壁面还设有用于放置密封圈的两个第二环形凹槽45,两个第二环形凹槽45分别位于第二环形流动槽44的两侧。在阀套上设置环形流动槽,极大地方便了阀套的安装,在将阀套装入阀腔100中时,只需要将阀套直接装入阀腔100内,将其固定在预设定的轴向位置,使得阀体10上的第一工作口a或者第二工作口b与相应的环形流动槽连通即可,而不必要求其与第一孔33或者第二孔43对准,因此对阀套的装配精度要求不高;此外,在阀套上设置相应的用于放置密封圈的环形凹槽,一方面保证了阀套与阀腔100的内壁之间的密封效果,避免第四腔14或者第五腔15与相邻的腔室之间出现泄漏,另一方面也方便了两个阀套的装配过程,即直接将密封圈套设在阀套上,然后塞入阀体10的阀腔100中即可。

参见图4,为了方便第一阀套30及第二阀套40快速装配到阀腔100中,阀腔100贯穿阀体10,并在阀体10的第一端形成第一安装口101,以及在阀体10的第二端形成第二安装口102,阀腔100的内壁面上还设有将第一阀套30及第二阀套40隔开的台阶部16,第一阀套30及第二阀套40可分别从阀体10的第一安装口101与第二安装口102装入并抵靠在台阶部16的两侧。当然,阀腔100内也可以通过一外置的隔套将第一阀套30与第二阀套40隔开。这种结构的二位四通电回路阀可以为手动控制也可以采用电磁驱动控制,在本实施例中,二位四通电回路阀采用电磁控制,具体地,阀体10的第一端的连接有用以密封第一安装口101的盖体50,阀体10的第二端的连接有电磁驱动装置,其中,电磁驱动装置能够驱动阀杆20在阀腔100内活动,并能够使得阀杆20位于在第一工作位置及第二工作位置,具体地,当电磁驱动装置断电时,阀杆20位于第一工作位置,第一密封件21配合在第一阀口31上,第二密封件22远离第二阀口32而配合在第三阀口41上,第三密封件23远离第四阀口42,以使第二腔12与第四腔14连通,第三腔13与第五腔15相连通;当电磁驱动装置通电时,当阀杆20位于第二工作位置,第一密封件21远离第一阀口31,第二密封件22远离第三阀口41而配合在第二阀口32上,第三密封件23配合在第四阀口42上,以使第一腔11与第四腔14连通,第二腔12与第五腔15相连通;盖体50与阀杆20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能够驱动阀杆20从第二工作位置复位至第一工作位置,详见图1及图2。

盖体50与阀体10之间可通过螺栓进行紧固连接,盖体50的内壁面上具有向内凹进的台阶孔51,台阶孔51与阀体10的第一安装口101位置相对应,台阶孔51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孔道52和位于外侧的第二孔道53,其中,第一孔道52的内径小于第二孔道53的内径,复位弹簧放置在第一孔道52中,并且复位弹簧在自然状态下的长度大于第一孔道52的轴向长度,进而使得复位弹簧能够顶持在第一孔道52的底面与阀杆20的端面之间,阀杆20的端部的侧壁面与第二孔道53的内壁面通过密封圈密封接触,具体地,阀杆20的端部的侧壁面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29,上述密封圈套设在第三环形凹槽29中,盖体50上还设有透气孔54,透气孔54自盖体50的外壁面连通至台阶孔51,该透气孔54的设置,可以避免阀杆20在阀腔100内移动时盖体50的台阶孔51内形成空气背压,进而使得阀杆20的移动过程更加灵活;盖体50的内壁面还具有围设在所述台阶孔51周缘的支撑部55,具体地,该支撑部55为一环形件,环形件能够伸入阀腔100内抵压在第一阀套30上,第一阀套30在盖体50的支撑部55与阀腔100内的台阶部16的限位下能够牢固地固定在阀腔100内,再具体地,环形件上还开设有便于流体介质在第一腔11与介质出口t之间流通的第五孔56,详见图3。

电磁驱动装置包括壳体(未示出)及驱动轴71,其中壳体内置有线圈组件70,壳体可通过螺栓与阀体10紧固连接,具体地,壳体与阀体10之间还设有垫片81,驱动轴71穿设在壳体上,驱动轴71的轴向方向与阀杆20的轴向方向一致,具体地,驱动轴71内置有活动腔72,活动腔72内放置有动铁芯73及静铁芯74,静铁芯74固定在活动腔72的一端,动铁芯73活动地设置在活动腔72内,驱动轴71还具有沿其轴向设置有并连通活动腔72的导向孔75,导向孔75内活动地设有联动杆76,具体地,联动杆76的长度大于导向孔75的轴向长度,以使得联动杆76的一端能够抵接阀杆20的端部,另一端能够抵接动铁芯73。在本实施例中,电磁驱动装置的通、断电过程可以驱动动铁芯73在活动腔72进行动作,然后通过联动杆76作用于阀腔100内的阀杆20,使得阀杆20在阀腔100内活动并位于不同的工作位置,进而实现二位四通阀的换向操作,这种直动式电磁阀控制过程更加快速、灵活、可靠。此外,阀腔100内在靠近第二安装口102的位置还设置有环形支撑件80,环形支撑件80抵接在驱动轴71的端部与第二阀套40之间,以将第二阀套40固定在阀腔100中,其中,环形支撑件80套设在阀杆20的端部并能够通过密封圈与阀杆20形成内密封,进而避免阀腔100内的介质发生泄漏污染电磁驱动装置,具体地,阀杆20的端部的侧壁面开设有第四环形凹槽29’,密封圈可嵌设在第四环形凹槽29’中,并与环形支撑件80的内壁面密封接触,同样地,环形支撑件80的外壁面与阀腔100的内壁面之间通过密封圈形成外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二位四通电回路阀的阀杆20的密封件能够与第一阀套30与第二阀套40之间相互配合,具体地,阀杆20上的各密封件是随阀杆20移动并配合在阀套的各阀口上,而不与阀腔100的内壁直接接触,因此摩擦力更小,这种二位四通电回路阀可以方便地与电磁驱动装置进行配合使用,使得阀门的换向控制过程更加快速、灵活;其次,该二位四通电回路阀是通过阀杆20上的各密封件与第一阀套30、第二阀套40的配合实现各流通腔之间的通断的,其中阀套的结构简单、且便于加工,因而不必像现有技术中需要对阀腔100的内壁面进行深度加工形成台背结构,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这种阀杆20与阀套配合结构还便于装配及拆卸,其中在装配时直接将两个阀套套设在阀杆20上然后装入阀体10的阀腔100中即可;此外,这种阀杆20与阀套配合结构的二位四通电回路阀的密封性能好,阀杆20移动时摩擦力小,换向控制过程灵活,因而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可广泛适用于油、水以及气体等介质的控制操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