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27713发布日期:2021-02-03 17:48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
压缩机在使用时需要输出两种排气压力,分别通过两个独立的工作缸实现:其中,第一工作缸将缸体内压缩后气体直接排在壳体内,实现排气压力1;第二工作缸将缸体内压缩后气体直接排出壳体外(简称直排),实现排气压力2。
[0003]
第二工作缸将气体排出壳体外时,气体会带出的大量的冷冻油,而这些冷冻油无法回到压缩机壳内的油池,导致油池不稳定,油量不足,压缩机运行失稳,性能波动大。
[000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传统的压缩机会引入油分离组件将排出的冷冻油引回至压缩机壳内的油池,然而这类压缩机在使用时仍然存在运行失稳,性能波动大的问题,影响压缩机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压缩机在使用时存在运行失稳,性能波动大,影响压缩机使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压缩机,该压缩机具备在使用时运行稳定的优点。
[0006]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7]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压缩机,包括:第一壳体、压缩组件及油分组件,所述第一壳体开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压缩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压缩组件设有排气腔,所述油分组件设有回油管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排气腔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通过所述回油管道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部分所述回油管道伸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且所述回油管道的进油方向被设置为冷冻油需克服重力进入的方向。
[0008]
上述压缩机在使用时,排气腔内的气体排至第二容纳腔时,被该气体带出的冷冻油会落入第二容纳腔内,当第二容纳腔的内冷冻油积累至一定程度时会通过回油管道排回至第一容纳腔内,如此实现回油;进一步,由于所述回油管道的进油方向被设置为冷冻油需克服重力进入的方向,此时,第一容纳腔的冷冻油需要克服重力才能进入所述回油管道,如此,当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冷冻油封住所述回油管道的进油口,对回油管道的进油口进行油封时,第一容纳腔的气体难以与第二容纳腔的气体发生串气,进而提升压缩机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回油管道可以实现不间断的回油,与传统的压缩机相比不存在切换回油步骤,进而可以避免因切换会回油步骤造成的不稳定问题。
[0009]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管道的进油口朝向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管道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之间的间距为1mm-3mm。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管道包括伸入段,所述伸入段伸入所述第二容纳
腔内,所述伸入段包括第一管道和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并相对所述第一管道弯折设置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进油口为所述回油管道的进油口。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道包括连接段和进油段,所述进油段的出油口通过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管道的进油口连接,所述进油段的进油口为所述回油管道的进油口,所述进油段和所述第一管道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深度方向一致。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为弧形管道。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部分所述回油管道伸入所述第一容纳腔内,且所述回油管道的出油口设置于所述压缩组件和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底壁之间。
[001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管道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底壁之间的间距为5mm-8mm。
[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外,所述压缩组件包括第一气缸、法兰及密封件,所述第一气缸通过所述法兰与所述密封件连接,所述法兰设有与所述第一气缸的排气口连通的空腔,所述密封件密封所述空腔并与所述空腔围设形成所述排气腔,所述回油管道的出油口相对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底壁的垂直间距低于所述第一气缸距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底壁的最小间距。
[001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油段的出油口距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底壁的垂直间距为h1,所述第一气缸的中部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垂直间距为h2,所述第一气缸的高度为l,其中,所述h
2-0.2l≤h1≤h2+0.2l。
[001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外,所述油分组件还包括第一排气管道及过滤件,所述第一壳体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排气管道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排气腔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管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过滤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之间。
[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壳体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的第四通孔,部分所述回油管道穿过所述第三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部分所述回油管道穿过所述第四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002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管道的出油口朝向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底壁。
[002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油分组件还包括第二排气管道,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二排气管道通过所述第五通孔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
附图说明
[0023]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书用于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002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0026]
图1为一实施例中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一实施例中油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为一实施例中回油管道的示意图。
[0029]
附图标记说明:
[0030]
10、压缩机;100、第一壳体;110、第一容纳腔;112、第一容纳腔的底壁;120、排气通孔;200、压缩组件;202、排气腔;210、第一气缸;220、法兰;230、密封件;300、油分组件;310、过滤件;320、回油管道;3202、回油管道的出油口;3204、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2、伸入段;3222、第一管道;3224、第二管道;32242、连接段;32244、进油段;330、第二壳体;332、第二容纳腔;3322、第二容纳腔的底壁;340、第一排气管道;350、第二排气管道;400、第二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3]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4]
压缩机在使用时,排出的气体会带出的大量的冷冻油,而这些冷冻油无法回到压缩机壳内的油池,导致油池不稳定,油量不足,压缩机运行失稳,性能波动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传统的压缩机会引入油分离组件将排出的冷冻油引回至压缩机壳内的油池,然而这类压缩机在使用时仍然存在运行失稳,性能波动大的问题,影响压缩机的使用。基于传统的压缩机在使用时仍然存在运行失稳,性能波动大的问题,影响压缩机的使用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压缩机10及换热设备,该压缩机10及换热设备具备在使用时运行稳定的优点。
[0035]
请参照图1,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压缩机10,包括第一壳体100、压缩组件200及油分组件300,第一壳体100开设有第一容纳腔110,压缩组件20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0内,压缩组件200设有排气腔202,油分组件300设有回油管道320及第二壳体330,第二壳体330设有第二容纳腔332,第二容纳腔332与排气腔202连通,第二容纳腔332通过回油管道320与第一容纳腔110连通。如此,该压缩机10使用时,排气腔202内的气体排至第二容纳腔332时,被该
气体带出的冷冻油会落入第二容纳腔332内,当第二容纳腔332的内冷冻油积累至一定程度时会通过回油管道320排回至第一容纳腔110内,如此实现回油。
[0036]
具体地,请参照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3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0外,油分组件300还包括第一排气管道340及过滤件310,如此,当通过排气腔202排出的气体经过过滤件310时,气体带出的冷冻油与气体进行分离,实现油气分离。
[0037]
可选地,过滤件310可以网状的过滤网。
[0038]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第一壳体100设有与第一容纳腔110连通的第一通孔,第二壳体330设有与第二容纳腔332连通的第二通孔,第一排气管道340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与排气腔202连通,第一排气管道34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通孔与第二容纳腔332连通,过滤件310设置于第二通孔与第二容纳腔的底壁3322之间。
[0039]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第一壳体100还设有与第一容纳腔110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二壳体330还设有与第二容纳腔332连通的第四通孔,部分回油管道320穿过第三通孔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0内,部分回油管道320穿过第四通孔设置于第二容纳腔332内。
[0040]
具体地,请参照图1,压缩组件200还包括第二气缸400,第一壳体100设有与第一容纳腔110连通的排气通孔120,第二气缸40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0内,第二气缸400与第一气缸210沿第一容纳腔110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气缸210设置于第二气缸400与第一容纳腔的底壁112之间,第二气缸400的排气口与排气通孔120连通,如此,第二气缸400产生的气体通过排气通孔120排出至第一壳体100外,形成排气压力1,第一气缸210产生的气体沿排气腔202排至第二容纳腔332内,形成排气压力2。
[0041]
具体地,请参照图2,油分组件300还包括第二排气管道350,第二壳体330设有与第二容纳腔332连通的第五通孔,第二排气管道350通过第五通孔与第二容纳腔332连通。如此,第二容纳腔332内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二排气管道350排出。
[0042]
请参照图1至图3,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具体阐述提升压缩机10稳定性的实施方式。
[0043]
请参照图2和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部分回油管道320伸入第二容纳腔332内,且回油管道320的进油方向被设置为冷冻油需克服重力进入的方向,此时,第一容纳腔110的冷冻油需要克服重力才能进入回油管道320,如此,当位于第二容纳腔332内的冷冻油封住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对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进行油封时,第一容纳腔110的气体难以与第二容纳腔332的气体发生串气,进而提升压缩机10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回油管道320可以实现不间断的回油,与传统的压缩机10相比不存在切换回油步骤,进而可以避免因切换会回油步骤造成的不稳定问题。
[0044]
具体地,请参照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朝向第二容纳腔的底壁3322。如此,冷冻油需要克服重力沿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进入回油管道320。进一步地,相对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朝向其他方向,本实施例中当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朝向第二容纳腔的底壁3322时,需要第二容纳腔332内的冷冻油的量相对较少就能够对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进行油封。
[0045]
可选地,回油管道320的进油方向可以为完全与第二容纳腔332的的底壁垂直,即与冷冻油落入第二容纳腔332内的方向相反;在别的实施例中,回油管道320的进油方向可以与冷冻油落入第二容纳腔332的方向呈一定的夹角,该夹角可以在0
°
至90
°
之间,但只要满足回油管道320的进油方向被设置为冷冻油需克服重力进入的方向即可。
[0046]
具体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3322可以理解为第二容纳腔332内承受冷冻油重量的底壁,如图2所示。
[0047]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与第二容纳腔的底壁3322之间的间距为1mm-3mm。如此,在该范围内,可以确保压缩机10在运行过程中,第二容纳腔332内的冷到油可有效封住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可选地,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与第二容纳腔的底壁3322之间的间距可以为1mm、2mm及3mm。优选地,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与第二容纳腔的底壁3322之间的间距为1mm,此时,在该间距下,第二容纳腔332内的冷到油可以确保能够对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进行油封,同时,压缩机的稳定性较佳。
[0048]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回油管道320包括伸入段322,伸入段322伸入第二容纳腔332内,伸入段322包括第一管道3222和与第一管道3222连接并相对第一管道3222弯折设置的第二管道3224,第二管道3224的进油口为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如此,第二管道3224相对第一管道3222弯折设置,增加了气体或液体沿第二管道3224进入第一管道3222的难度,进而进一步降低了第一容纳腔110的气体和第二容纳腔332的气体发生串气的风险。
[0049]
具体地,请参照图2和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管道3224包括连接段32242和进油段32244,进油段32244的出油口通过连接段32242与第一管道3222的进油口连接,进油段32244的进油口为回油管道的进油口3204,进油段32244和第一管道3222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二容纳腔332的深度方向一致。如此,当进油段32244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容纳腔332的深度方向一致时,此时,液体或者是气体需要克服较大的阻力才能进入进油段32244,进而进一步降低了第一容纳腔110的气体和第二容纳腔332的气体发生串气的风险。其中,第二容纳腔332的深度方向如图箭头所指方向f。
[0050]
请参照图2和图3,进油段32244和第一管道3222均为直管。
[0051]
请参照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段32242为弧形管道,此时,弧形管道同样可以提升液体或气体沿进油段32244进入第一管道3222的难度,进而进一步降低了第一容纳腔110的气体和第二容纳腔332的气体发生串气的风险。其中,第二容纳腔332的深度方向如图箭头所指方向。
[0052]
请参照图1,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部分回油管道320伸入第一容纳腔110内,且回油管道的出油口3202设置于压缩组件200和第一容纳腔的底壁112之间,如此,便于第一容纳腔110的冷冻油对回油管道的出油口3202进行油封,进而,进一步降低第一容纳腔110的气体和第二容纳腔332的气体发生串气的风险。
[0053]
具体地,回油管道的出油口3202与第一容纳腔的底壁112之间的间距为5mm-8mm。如此,在该范围内时,可以降低第一容纳腔110内底部的杂质堵塞回油管道的出油口3202的风险,同时可以便于第一容纳腔110内的冷冻油对回油管道320进行油封。具体地,回油管道的出油口3202与第一容纳腔的底壁112之间的间距可以为:5mm、6mm、7mm及8mm;优选地,回油管道的出油口3202与第一容纳腔的底壁112之间的间距为5mm,此时,第一容纳腔110内底部的杂质堵塞回油管道的出油口3202的风险较低,同时可以第一容纳腔110内的冷冻油对回油管道320进行油封的可靠性较佳。
[0054]
请参照图1,进一步地,回油管道的出油口3202朝向第一容纳腔的底壁112,如此,相对回油管的出油口朝向其他方向,本实施例中需要第一容纳腔110内的冷冻油的量相对
较少就能够对回油管道的出油口3202进行油封。
[0055]
具体地,第一容纳腔的底壁112可以理解为第一容纳腔110内承受冷冻油重量的底壁,如图1所示。
[0056]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和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3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0外,压缩组件200包括第一气缸210、法兰220及密封件230,第一气缸210通过法兰220与密封件230连接,法兰220设有与第一气缸210的排气口连通的空腔,密封件230密封空腔并与空腔围设形成排气腔202,回油管道的出油口3202相对第一容纳腔的底壁112的垂直间距低于第一气缸210距第一容纳腔的底壁112的最小间距。如此,在该范围内时,可以降低第一容纳腔110内底部的杂质堵塞回油管道的出油口3202的风险,同时可以便于第一容纳腔110内的冷冻油对回油管道320进行油封。
[0057]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油段32244的出油口距第一容纳腔的底壁112的垂直间距为h1,第一气缸210的中部与第一容纳腔110的垂直间距为h2,第一气缸210的高度为l,其中,h
2-0.2l≤h1≤h2+0.2l。如此,在该范围内时,可以有效保证回油管道320回油的同时,防止高压排气端的气体向低压排气端泄漏。
[0058]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59]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60]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61]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62]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